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国师”黎锦熙
“国师”是一个古旧的称谓,这里姑且用之。黎锦熙早年在长沙第一师范担任历史教员时,毛泽东是他的学生。毛泽东后来成为国家主席,不忘旧缘,仍尊黎锦熙为“我的老师”。因此,我们称黎锦熙为“国师”。
黎锦熙,字邵西,湖南湘潭人,1890年2月出生,仅比毛泽东年长三岁多。他毕业于清末湖南优级师范学堂史地部,一生从事文史教育和国语统一事业,著述甚丰。1931年任北师大文学院院长,抗战爆发后随北师大迁来西安,后至陕南城固,执教于西安临大、西北联大、西大,曾任国文系主任。
黎锦熙与毛泽东交往密切,常通音信,并一直甘冒风险保存着毛泽东写给他的信件。1939年,毛泽东得知他在城固,曾从延安寄赠新著《论持久战》一书给他。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接见马师儒(时任西大文学院院长,后任校长)时,曾嘱托马师儒:“返陕南后,请代我问候我的老师黎邵西先生。”
黎锦熙是无党派人士,一贯坚持进步立场。1939年在西大时,国民党区分部曾动员他入党,他坚决拒绝,将申请表掷于废纸篓中。为此区党部向来校视察的教育部次长说他的坏话,要求解聘他,因他资格老而未敢轻动。他常对人说:“一般人都说什么反动学生,我看他们功课都很好,相反地党团员则功课都不好。”一般人说的“反动学生”即地下共产党员、进步学生,他所说的“党团员”指国民党员、三青团员。现存档案有当时西大中共地下组织向省委的汇报材料,称黎锦熙“对共无成见,不顽固”。黎锦熙为西北联大撰写的校歌歌词保留至今,他还以歌词为纲,写了一部简明的西大校史,最先把西大校史溯源至晚清。
解放前一年,黎锦熙返回北师大,仍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49年6月北京解放不久,毛泽东就亲临北师大看望他,一见面就喊“黎老师”。此后,毛泽东曾多次接黎锦熙到中南海叙谈,师生之间,情意绵长。
黎锦熙于1978年3月谢世,终年88岁。
二、“国史”侯外庐
“国史”一词或指一国之史、一朝之史,或指古代的史官。现代不设史官之职,却有研究历史的专家。侯外庐作为史学泰斗、中国思想史方面的绝对权威,称他为“国史”似不为过。
解放初期,侯外庐主持西大校政,大刀阔斧,高屋建瓴,政绩突出,有目共睹,有口皆碑,无须赘言。这里单从“国史”的角度,略述他的卓越成就和杰出贡献。侯校长在史学领域耕耘半个多世纪,他对上下几千年的中国社会史和思想史都有系统的研究,著作宏富,见解独到,自成体系,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开拓者。论者以为,他的治史生涯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早期(30年代初至40年代中)为发轫期。代表作有《中国古代社会与孔子》《中国古典社会论》《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船山学案》等,这期间他接受周恩来的建议,撰写了80万言的《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二、中期(40年代后至60年代初)为发展成熟期。个人著作有《三民主义与民主主义》《中国古代社会史》《孙中山到毛泽东》《汉代社会史绪论》《社会发展史的一些问题》《中国哲学史略》《中国历代大同理想》等,这期间他联络杜国庠、赵纪彬、邱汉生等老专家和一些青年学者,主持完成了一项“大工程”——260万言的五卷本巨著《中国思想通史》,这标志着“侯外庐学派”的形成,表明他在史学研究领域登上了一个无人比肩的高峰。三、晚期(70年代中至80年代中)为继续开拓总结期。著作有《中国近代哲学史》《中国封建社会史论》《中国思想史纲》(上下册)等,特别是他和邱汉生、张岂之合著的130万言的《宋明理学史》(上下卷),填补了解放以来我国史学研究中的一项空白。
一代“國史”侯外庐于1987年9月谢世,终年84岁。他的遗愿是写一部100万言的《中国思想通史补编》和一部更完整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这个遗愿有待侯氏学派第二代、第三代去实现。
三、“国手”王耀东
体育界把国家队选手称为“国手”,足球国家队成员又称“国脚”。1921年5月,二十刚出头的王耀东经过层层选拔进入国家篮球队,作为主力队员参加了第五届远东运动会,赢得了篮球比赛的金牌。他是名副其实的老“国手”。
王耀东毕业于北师大体育专修科,后执教于北平大学,抗战之初来西安,历经西安临大、西北联大、西大各个时期,直到2007年以107岁高龄辞世,在西大整整工作了70个年头,为西大的体育教学倾注了毕生的精力。生前学校曾破例决定他为永不退休的终身教授。
耄耋之年的王耀东曾担任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他是中华民族近百年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也是中国近百年体育发展史的参与者和见证人。1999年9月,西大为这位中国体坛世纪老人举行了百岁华诞暨执教80周年庆贺大会,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伍绍祖等亲临西大向王老祝贺,同时还宣布设立“王耀东奖学基金”,举行了《王耀东传》首发式。
2002年10月,西大百年校庆大会隆重举行,102岁的王耀东登台讲话,思维清晰,声音洪亮。他以自身的健康长寿有力地证明了“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至理名言。
四、“国嘴”齐越
国家大事,重大新闻,通过他的嘴、他的声音传播出去,故曰“国嘴”,齐越当之无愧。
齐越,原名齐斌濡,河北高阳人。1942年来到城固,就读于西大外文系,学习俄文专业。他政治上追求进步,在校地下入党,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学习刻苦勤奋,专业成绩优异,在课外活动中充分表现出朗诵和讲演的才能。
1946年4月,西大发生震惊全国的学潮,齐越被诬为“暴徒”受到反动当局搜捕,在他的河北同乡、数学系魏庚人老师掩护下成功脱逃,进入华北解放区,不久调到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担任播音员,这正是他的专长。他是新华台唯一的男播音员。当解放战争进入决战时刻,人民军队摧枯拉朽,势如破竹,我党我军的许多重要文告和新闻,都是通过齐越之口广播出去,传遍全中国、全世界的。当时新华台的女播音员钱家楣后来回忆说:“那时齐越一接到前线捷报,就高高举起,在院子里边跑边喊,把机务员都逗笑了,指着他:瞧,齐越!他当即就充满激情地把捷报播出去了。” 齐越播音生涯中最可圈可点的经历,就是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担任开国大典的播音员。从此,他长期坚守中央广播电台主播岗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嘴”,播音界同行则称他为“老头子”。他的一系列经典播音,人们记忆犹新。1975年齐越调任北京广播学院教授,是我国第一位播音学教授。1980年齐越再次出现在万众瞩目的场合,为公审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宣读证词,似乎只有他最能发出义正词严的声音。“北广”现称中国传媒大学,一直奉齐越为宗师,塑立雕像,顶礼膜拜。为弘扬齐越精神,还设立了齐越朗诵艺术节,已办了十多届。
1993年11月,齐越病故,享年71岁,新华社发了专电,给予高度评价。
五、“国使”申健
“国使”者,国家派出的使节也。申健早在中印建交之初就担任首任驻印度临时代办,随后又担任首任驻古巴大使,1980年又出任驻印度特命全权大使,是一位资深的“国使”。
申健,原名申振民,化名陈松严,1937年至1939年在西大法商学院学习,1938年在校入党。他在西大虽只有短短三年,却经历了西大三变其名(临大、联大、西大)的全过程,这也是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出发点。申健入党后,曾要求去延安,组织上决定他留校从事地下工作。在此期间,他与熊向晖、陈忠经一起打入胡宗南部“卧底”,同流而不合污,出污泥而不染,凭着大智大勇,出色完成任务,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多次嘉奖,被周恩来副主席誉为我党隐蔽战线“后三杰”(前三杰为李克农、钱壮飞、胡底)。1946年胡宗南派他们三人去美国深造,经请示上级党组织同意,将计就计,去了美国。后因国内有人被捕暴露了他们,遂断了经济来源。他们通过苏联驻美使馆资助,于1949年7月回国。回国后,三人均肩负重任。申健除多年担任驻外使节,还做过中联部副部长,一度主持中联部工作,是新中国第一代杰出的外交家。
刚从美国回来时,组织上指示他们改名,申振民原改为申建,取献身新中国建设事业之意,刘少奇主席在一张任命书上给“建”字加了个单人旁,从此就使用“申健”这个名字。
他作为“国使”,头一个使命是出使印度,过了30年,他的最后一个外交使命,还是出使印度。人所共知,中印关系十分敏感,也十分棘手,一是达赖问题,二是边界问题,都是涉及国家根本利益的难题。申健坚持原则,掌握政策,注意策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表现出精湛的斗争艺术,可谓不辱使命。
“文革”中,忠良遭害,奸佞横行,工作局面异常艰难,申健受命主持中联部工作,经受了巨大的压力,付出了大量心血和精力,使中联部的工作正常运转,成为当时唯一对外继续活动的部门。后任中联部长耿飚曾特意书写“难能可贵”四个大字赠给申健。
1987年,申建被推选为西大北京校友会会长。
1992年3月,申健去世,享年77歲。
来源:《西北大学报》第603期,有删节
“国师”是一个古旧的称谓,这里姑且用之。黎锦熙早年在长沙第一师范担任历史教员时,毛泽东是他的学生。毛泽东后来成为国家主席,不忘旧缘,仍尊黎锦熙为“我的老师”。因此,我们称黎锦熙为“国师”。
黎锦熙,字邵西,湖南湘潭人,1890年2月出生,仅比毛泽东年长三岁多。他毕业于清末湖南优级师范学堂史地部,一生从事文史教育和国语统一事业,著述甚丰。1931年任北师大文学院院长,抗战爆发后随北师大迁来西安,后至陕南城固,执教于西安临大、西北联大、西大,曾任国文系主任。
黎锦熙与毛泽东交往密切,常通音信,并一直甘冒风险保存着毛泽东写给他的信件。1939年,毛泽东得知他在城固,曾从延安寄赠新著《论持久战》一书给他。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接见马师儒(时任西大文学院院长,后任校长)时,曾嘱托马师儒:“返陕南后,请代我问候我的老师黎邵西先生。”
黎锦熙是无党派人士,一贯坚持进步立场。1939年在西大时,国民党区分部曾动员他入党,他坚决拒绝,将申请表掷于废纸篓中。为此区党部向来校视察的教育部次长说他的坏话,要求解聘他,因他资格老而未敢轻动。他常对人说:“一般人都说什么反动学生,我看他们功课都很好,相反地党团员则功课都不好。”一般人说的“反动学生”即地下共产党员、进步学生,他所说的“党团员”指国民党员、三青团员。现存档案有当时西大中共地下组织向省委的汇报材料,称黎锦熙“对共无成见,不顽固”。黎锦熙为西北联大撰写的校歌歌词保留至今,他还以歌词为纲,写了一部简明的西大校史,最先把西大校史溯源至晚清。
解放前一年,黎锦熙返回北师大,仍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49年6月北京解放不久,毛泽东就亲临北师大看望他,一见面就喊“黎老师”。此后,毛泽东曾多次接黎锦熙到中南海叙谈,师生之间,情意绵长。
黎锦熙于1978年3月谢世,终年88岁。
二、“国史”侯外庐
“国史”一词或指一国之史、一朝之史,或指古代的史官。现代不设史官之职,却有研究历史的专家。侯外庐作为史学泰斗、中国思想史方面的绝对权威,称他为“国史”似不为过。
解放初期,侯外庐主持西大校政,大刀阔斧,高屋建瓴,政绩突出,有目共睹,有口皆碑,无须赘言。这里单从“国史”的角度,略述他的卓越成就和杰出贡献。侯校长在史学领域耕耘半个多世纪,他对上下几千年的中国社会史和思想史都有系统的研究,著作宏富,见解独到,自成体系,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开拓者。论者以为,他的治史生涯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早期(30年代初至40年代中)为发轫期。代表作有《中国古代社会与孔子》《中国古典社会论》《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船山学案》等,这期间他接受周恩来的建议,撰写了80万言的《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二、中期(40年代后至60年代初)为发展成熟期。个人著作有《三民主义与民主主义》《中国古代社会史》《孙中山到毛泽东》《汉代社会史绪论》《社会发展史的一些问题》《中国哲学史略》《中国历代大同理想》等,这期间他联络杜国庠、赵纪彬、邱汉生等老专家和一些青年学者,主持完成了一项“大工程”——260万言的五卷本巨著《中国思想通史》,这标志着“侯外庐学派”的形成,表明他在史学研究领域登上了一个无人比肩的高峰。三、晚期(70年代中至80年代中)为继续开拓总结期。著作有《中国近代哲学史》《中国封建社会史论》《中国思想史纲》(上下册)等,特别是他和邱汉生、张岂之合著的130万言的《宋明理学史》(上下卷),填补了解放以来我国史学研究中的一项空白。
一代“國史”侯外庐于1987年9月谢世,终年84岁。他的遗愿是写一部100万言的《中国思想通史补编》和一部更完整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这个遗愿有待侯氏学派第二代、第三代去实现。
三、“国手”王耀东
体育界把国家队选手称为“国手”,足球国家队成员又称“国脚”。1921年5月,二十刚出头的王耀东经过层层选拔进入国家篮球队,作为主力队员参加了第五届远东运动会,赢得了篮球比赛的金牌。他是名副其实的老“国手”。
王耀东毕业于北师大体育专修科,后执教于北平大学,抗战之初来西安,历经西安临大、西北联大、西大各个时期,直到2007年以107岁高龄辞世,在西大整整工作了70个年头,为西大的体育教学倾注了毕生的精力。生前学校曾破例决定他为永不退休的终身教授。
耄耋之年的王耀东曾担任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他是中华民族近百年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也是中国近百年体育发展史的参与者和见证人。1999年9月,西大为这位中国体坛世纪老人举行了百岁华诞暨执教80周年庆贺大会,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伍绍祖等亲临西大向王老祝贺,同时还宣布设立“王耀东奖学基金”,举行了《王耀东传》首发式。
2002年10月,西大百年校庆大会隆重举行,102岁的王耀东登台讲话,思维清晰,声音洪亮。他以自身的健康长寿有力地证明了“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至理名言。
四、“国嘴”齐越
国家大事,重大新闻,通过他的嘴、他的声音传播出去,故曰“国嘴”,齐越当之无愧。
齐越,原名齐斌濡,河北高阳人。1942年来到城固,就读于西大外文系,学习俄文专业。他政治上追求进步,在校地下入党,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学习刻苦勤奋,专业成绩优异,在课外活动中充分表现出朗诵和讲演的才能。
1946年4月,西大发生震惊全国的学潮,齐越被诬为“暴徒”受到反动当局搜捕,在他的河北同乡、数学系魏庚人老师掩护下成功脱逃,进入华北解放区,不久调到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担任播音员,这正是他的专长。他是新华台唯一的男播音员。当解放战争进入决战时刻,人民军队摧枯拉朽,势如破竹,我党我军的许多重要文告和新闻,都是通过齐越之口广播出去,传遍全中国、全世界的。当时新华台的女播音员钱家楣后来回忆说:“那时齐越一接到前线捷报,就高高举起,在院子里边跑边喊,把机务员都逗笑了,指着他:瞧,齐越!他当即就充满激情地把捷报播出去了。” 齐越播音生涯中最可圈可点的经历,就是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担任开国大典的播音员。从此,他长期坚守中央广播电台主播岗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嘴”,播音界同行则称他为“老头子”。他的一系列经典播音,人们记忆犹新。1975年齐越调任北京广播学院教授,是我国第一位播音学教授。1980年齐越再次出现在万众瞩目的场合,为公审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宣读证词,似乎只有他最能发出义正词严的声音。“北广”现称中国传媒大学,一直奉齐越为宗师,塑立雕像,顶礼膜拜。为弘扬齐越精神,还设立了齐越朗诵艺术节,已办了十多届。
1993年11月,齐越病故,享年71岁,新华社发了专电,给予高度评价。
五、“国使”申健
“国使”者,国家派出的使节也。申健早在中印建交之初就担任首任驻印度临时代办,随后又担任首任驻古巴大使,1980年又出任驻印度特命全权大使,是一位资深的“国使”。
申健,原名申振民,化名陈松严,1937年至1939年在西大法商学院学习,1938年在校入党。他在西大虽只有短短三年,却经历了西大三变其名(临大、联大、西大)的全过程,这也是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出发点。申健入党后,曾要求去延安,组织上决定他留校从事地下工作。在此期间,他与熊向晖、陈忠经一起打入胡宗南部“卧底”,同流而不合污,出污泥而不染,凭着大智大勇,出色完成任务,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多次嘉奖,被周恩来副主席誉为我党隐蔽战线“后三杰”(前三杰为李克农、钱壮飞、胡底)。1946年胡宗南派他们三人去美国深造,经请示上级党组织同意,将计就计,去了美国。后因国内有人被捕暴露了他们,遂断了经济来源。他们通过苏联驻美使馆资助,于1949年7月回国。回国后,三人均肩负重任。申健除多年担任驻外使节,还做过中联部副部长,一度主持中联部工作,是新中国第一代杰出的外交家。
刚从美国回来时,组织上指示他们改名,申振民原改为申建,取献身新中国建设事业之意,刘少奇主席在一张任命书上给“建”字加了个单人旁,从此就使用“申健”这个名字。
他作为“国使”,头一个使命是出使印度,过了30年,他的最后一个外交使命,还是出使印度。人所共知,中印关系十分敏感,也十分棘手,一是达赖问题,二是边界问题,都是涉及国家根本利益的难题。申健坚持原则,掌握政策,注意策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表现出精湛的斗争艺术,可谓不辱使命。
“文革”中,忠良遭害,奸佞横行,工作局面异常艰难,申健受命主持中联部工作,经受了巨大的压力,付出了大量心血和精力,使中联部的工作正常运转,成为当时唯一对外继续活动的部门。后任中联部长耿飚曾特意书写“难能可贵”四个大字赠给申健。
1987年,申建被推选为西大北京校友会会长。
1992年3月,申健去世,享年77歲。
来源:《西北大学报》第603期,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