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歷史教学中,提高历史教师素养是取得良好教学成效的前提,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给学生科学学习历史的方法: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核心。
【关键词】 教师素养;学生能力;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4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2-0125-02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历史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在新形势下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 是我们教师思考的问题,下面从两个方面谈谈。
1 提高历史教师素养是取得良好教学成效的前提
1.1 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
在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改进的情况下,历史教师不能固守于原来的课本和教案,也要不断学习和思考,扩展自身的文化知识层面,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历史知识来渗透现实的意识和能力。历史教师不仅要吸纳更广博精深的历史知识,还需要丰富其他学科的多元知识,诸如政治知识,因为主要的历史进程与政治思想和政治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本来也是历史内容的重要部分,不熟悉政治知识,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就很难深入和准确。再如地理知识,历史教学中涉及大量的人口、资源、环境、民族迁徙、风俗习惯等内容,需要地理知识的佐证与填充,“史地不分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熟悉地理知识,只是照本宣科,很难激发出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听讲兴趣。还有语文知识,如讲秦统一六国时,可引用典故“纸上谈兵”“围魏救赵”讲文天祥可引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等等。利用教师知识的多元,引导学生更好的加深多门学科的文化交融。
1.2 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历史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良好的组织教学能力、利用现代化教学内功手段的能力、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的能力,等等。即不仅要肚子里有墨水,还要把墨水讲出来,讲的吸引学生。教师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基本条件。通过入职的资格标准要求,以及一定的教学经验积累,再加上自我的有意训练,都可以使这一环节更加完善。
教学手段的丰富是提高历史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如今多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使用已越来越普遍。多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把静态的历史文字和图片等材料以视频、音响和动画等效果真实生动的表现出来,突破了历史的时空限制,契合了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征,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能提高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尽管多媒体具有强大的优越性,其动态演示模块更是常规教学手段所不能企及的。但多媒体设备在有些地区和学校由于经济资源限制并不能普及,且对于多媒体的运用也必须有一个“度”,以免过分引发学生上课时的兴趣点,注重“娱乐”,而不是知识本身。传统的教学手段仍然占据重要地位,教师的语言、教态、板书、提问,仍然是目前历史教学的主要形式。所以,要综合使用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使之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以求取得更好的效果。
教学方法无疑是反映一个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突出表征。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联系法、启发法、情境法等等。联系法既包括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让历史课贴近生活,使学生学会关注现实,把历史与现实有效地结合起来,用现实的眼光去看待历史。如讲解《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一课,针对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我国已运用这个方针成功地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在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望。国共两党已经有了两次握手,我们期待第三次握手。用历史材料加以说明:如连战访问大陆;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后举行记者会上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我真心希望能有机会到台湾走一走,看一看。我想到阿里山,想到日月潭,想到台湾各地去走、去接触台湾同胞。虽然我今年67岁了,但是如果有这种可能,到那时即使走不动,就是爬我也愿意去。”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学生完全能够认识到解决台湾问题也应该坚持这一方针。又包括国内与国外的同类事件或同时期的联系,使学生更加关注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从更广的视野看待历史。
启发法非常重要,与给学生灌输知识相比,更重要且更必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去思考。一般来说,优秀的教师都非常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通过反问、对比、类比、推理等途径设计问题,开拓学生的思路与言路。情境法对于加强学生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情绪记忆有重要作用。可以尝试创造情境、让学生表演情境、情境分析来引导学生主动寻找历史事实发生的内在联系,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当然,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还有讲授法、讨论法、图示法、活动法、探究法等等。教师要根据各种教学方法的不同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主动创造条件与机会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 培养学生能力是历史教学取得良好成效的核心
教育教学的落脚点最终都要回到学生身上来。任何科目,都不能简单的灌输内容,传授知识背后,是更为重要的能力培养。能力是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并在应用中得到发展的。有一些学生、甚至老师认为中学历史不是一门主要科目,因为它似乎要求不高,只要死记硬背就行了。其实,历史课与其他课程一样,只要教学理念明确,教学方法得当,可以增强学生的多项重要能力。其中下面两项较为突出,尤其需要得到重视:
2.1 论述能力
历史课本上有较多的插图,另外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网络下载相关图片,之后利用这些材料引导学生对现有图片进行释读、分析,也就是注重把简单的图片丰富化。另外,也可以拿出几大段文字资料,让学生从对材料的阅读中找到最关键的信息,也就是把繁杂的资料精炼化。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兴趣广泛,平时教学中要多提供他们表达观点的机会,鼓励不同观点的碰撞和讨论,同时,教师也要给学生作典范,尽可能多地介绍一些新的学术观点给学生,这不仅让他们感悟知识的更新,同时也能活跃他们的思维。除了图片、文字、学术观点引荐等途径来锻炼学生的论述能力,还可以结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学生模拟情境去展现、发掘历史事实和发展脉络,引导学生在对历史情景的模拟合理想象中回顾历史、解读历史,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答问题。
2.2 比较和归纳能力
学生在比较和归纳历史事实的过程中,往往会提出问题。例如,把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相比较,很明显,它们的性质相同但结局不同。这时学生会提出问题,为什么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而结局不同呢?再如,指导学生归纳总结世界三次科技革命的历史条件,第一次的历史条件课本已经作了分析,但是第二次和第三次的历史条件课本上没有分析,当学生归纳总结到后两个方面时肯定会提出问题。提出问题也正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时机。
历史教学让人们更好的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的规律。教师与学生在追求提高历史教学成效的过程中共同进步。这个过程既要重积累,也要求创新,既要求教师完善自身,又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仍需要不断的反思与提升。
【关键词】 教师素养;学生能力;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4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2-0125-02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历史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在新形势下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 是我们教师思考的问题,下面从两个方面谈谈。
1 提高历史教师素养是取得良好教学成效的前提
1.1 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
在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改进的情况下,历史教师不能固守于原来的课本和教案,也要不断学习和思考,扩展自身的文化知识层面,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历史知识来渗透现实的意识和能力。历史教师不仅要吸纳更广博精深的历史知识,还需要丰富其他学科的多元知识,诸如政治知识,因为主要的历史进程与政治思想和政治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本来也是历史内容的重要部分,不熟悉政治知识,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就很难深入和准确。再如地理知识,历史教学中涉及大量的人口、资源、环境、民族迁徙、风俗习惯等内容,需要地理知识的佐证与填充,“史地不分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熟悉地理知识,只是照本宣科,很难激发出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听讲兴趣。还有语文知识,如讲秦统一六国时,可引用典故“纸上谈兵”“围魏救赵”讲文天祥可引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等等。利用教师知识的多元,引导学生更好的加深多门学科的文化交融。
1.2 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历史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良好的组织教学能力、利用现代化教学内功手段的能力、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的能力,等等。即不仅要肚子里有墨水,还要把墨水讲出来,讲的吸引学生。教师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基本条件。通过入职的资格标准要求,以及一定的教学经验积累,再加上自我的有意训练,都可以使这一环节更加完善。
教学手段的丰富是提高历史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如今多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使用已越来越普遍。多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把静态的历史文字和图片等材料以视频、音响和动画等效果真实生动的表现出来,突破了历史的时空限制,契合了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征,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能提高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尽管多媒体具有强大的优越性,其动态演示模块更是常规教学手段所不能企及的。但多媒体设备在有些地区和学校由于经济资源限制并不能普及,且对于多媒体的运用也必须有一个“度”,以免过分引发学生上课时的兴趣点,注重“娱乐”,而不是知识本身。传统的教学手段仍然占据重要地位,教师的语言、教态、板书、提问,仍然是目前历史教学的主要形式。所以,要综合使用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使之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以求取得更好的效果。
教学方法无疑是反映一个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突出表征。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联系法、启发法、情境法等等。联系法既包括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让历史课贴近生活,使学生学会关注现实,把历史与现实有效地结合起来,用现实的眼光去看待历史。如讲解《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一课,针对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我国已运用这个方针成功地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在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望。国共两党已经有了两次握手,我们期待第三次握手。用历史材料加以说明:如连战访问大陆;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后举行记者会上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我真心希望能有机会到台湾走一走,看一看。我想到阿里山,想到日月潭,想到台湾各地去走、去接触台湾同胞。虽然我今年67岁了,但是如果有这种可能,到那时即使走不动,就是爬我也愿意去。”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学生完全能够认识到解决台湾问题也应该坚持这一方针。又包括国内与国外的同类事件或同时期的联系,使学生更加关注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从更广的视野看待历史。
启发法非常重要,与给学生灌输知识相比,更重要且更必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去思考。一般来说,优秀的教师都非常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通过反问、对比、类比、推理等途径设计问题,开拓学生的思路与言路。情境法对于加强学生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情绪记忆有重要作用。可以尝试创造情境、让学生表演情境、情境分析来引导学生主动寻找历史事实发生的内在联系,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当然,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还有讲授法、讨论法、图示法、活动法、探究法等等。教师要根据各种教学方法的不同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主动创造条件与机会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 培养学生能力是历史教学取得良好成效的核心
教育教学的落脚点最终都要回到学生身上来。任何科目,都不能简单的灌输内容,传授知识背后,是更为重要的能力培养。能力是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并在应用中得到发展的。有一些学生、甚至老师认为中学历史不是一门主要科目,因为它似乎要求不高,只要死记硬背就行了。其实,历史课与其他课程一样,只要教学理念明确,教学方法得当,可以增强学生的多项重要能力。其中下面两项较为突出,尤其需要得到重视:
2.1 论述能力
历史课本上有较多的插图,另外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网络下载相关图片,之后利用这些材料引导学生对现有图片进行释读、分析,也就是注重把简单的图片丰富化。另外,也可以拿出几大段文字资料,让学生从对材料的阅读中找到最关键的信息,也就是把繁杂的资料精炼化。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兴趣广泛,平时教学中要多提供他们表达观点的机会,鼓励不同观点的碰撞和讨论,同时,教师也要给学生作典范,尽可能多地介绍一些新的学术观点给学生,这不仅让他们感悟知识的更新,同时也能活跃他们的思维。除了图片、文字、学术观点引荐等途径来锻炼学生的论述能力,还可以结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学生模拟情境去展现、发掘历史事实和发展脉络,引导学生在对历史情景的模拟合理想象中回顾历史、解读历史,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答问题。
2.2 比较和归纳能力
学生在比较和归纳历史事实的过程中,往往会提出问题。例如,把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相比较,很明显,它们的性质相同但结局不同。这时学生会提出问题,为什么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而结局不同呢?再如,指导学生归纳总结世界三次科技革命的历史条件,第一次的历史条件课本已经作了分析,但是第二次和第三次的历史条件课本上没有分析,当学生归纳总结到后两个方面时肯定会提出问题。提出问题也正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时机。
历史教学让人们更好的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的规律。教师与学生在追求提高历史教学成效的过程中共同进步。这个过程既要重积累,也要求创新,既要求教师完善自身,又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仍需要不断的反思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