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难忘的一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一篇略读课文,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见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学校礼堂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透过文本,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根据略读课文的特点,结合具体的学情,我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根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以学法引路,深入文本语言,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体会内蕴的情感脉搏,努力在言语的实践中得言、获意、悟情。
一、学法引路,为解读文本铺路搭桥
在上课之前,我先布置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同时让学生搜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上课伊始,我遵循从已知出发的原则,先让学生说一说,通过预习自己读懂了什么,课文主要写什么,还有哪些困惑,再结合课文前面的导读提示,合并提炼出一个能辐射全篇的关键性问题:“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为什么会让作者如此激动?从而为学生深入文本寻得一个突破口,也为提升认知找到一个有效的着力点。
在预习时,学生已了解“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是贯穿全文的一根情感的红线。它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每次出现都伴随一定的情节,伴随人物的情感变化。如何引导他们沿着这根主线,深入文本,去体悟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以及台湾师生对祖国深挚的爱呢?我还是从学生已知入手,先让他们回忆学习精读课文的方法,然后出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课文中第一次出现的有关情节,并相机出示阅读提示:这段话中,哪个字词哪句话打动了你,请把它圈出来,读一读并写写批注,再把体会到的感情试着朗读一下。读—画—品—读,在学文悟情的交流中,学生脑海里已有的笼统的学习方法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基本找到了一支独立“行走”在文本字里行间的“拐杖”。
二、略导精读,为自主探究创设广阔空间
有了前面明晰的学法引领,我就充分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后面的内容。先用多媒体出示文中另外两处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自读自悟。
由于学生课前已经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教学时,将贯穿文本主线的这三个关键处集成“语块”,借“语块”聚焦台湾师生爱祖国的感人画面,将品读感悟的重点落到描写台湾师生和“我”的神情、动作、语言等的重点句上。围绕着这根爱国的主线,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触摸到语言文字背后所隐藏的作者情感的意绪,在反复叩问关键词语、不断品味句中情意的过程中入境动情。特别是在学习文中参观小礼堂看中国的伟人像时,孩子们更加分明地感受到了台湾人民遭百般摧残而终未泯灭的强烈的民族精神,以及对祖国语言文化、光荣传统的挚爱之情。伴随着热情澎湃的《我的中国心》配乐,这份神圣的爱国之情犹如腾腾升起的火苗,温暖到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教学中,我注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酝酿,让他们在语言的精妙处驻足,而在学生“绞尽脑汁仍未得”之时,再给予适当的点拨。
三、简单图示,在深入内化中领悟写法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本文在写作形式上除了以一根思想感情的红线贯穿全文外,还有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特点,文章详写了上国语课的情景和看中国伟人像的感受,因为这两部分内容都集中体现了台湾人民的爱国之情。那么,能不能只写前者而不写后面的内容呢?为什么?这正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针对此,我采取“按图索骥”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作者情感变化这一条线索来思考:“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每一次出现都伴随着一段故事情节,伴随着作者的情感变化,如果说看到台湾教师吃力地写,是“我”情感的生长点的话,那么和师生一起富有感情地读,则是“我”情感的发展,而参观小礼堂看伟人像,就是“我”情感发展的高潮。顺着学生的思路,我辅之以“小山”形状的简笔画,简要的符号,浓缩的文字和线条不仅呈现出文章的结构,而且形象直观地再现了作者情感的历程。接着,我又让学生试着用“首先……然后……最后……”来表达每一次读这句话时“我”不同的感受,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突破“直觉”“感应”的表面,逐渐走向深入。至此,学生才真正理解文本内容层层递进的写作艺术,教学也于潜移默化中巧妙地突破并化解了本课的重难点。
四、拓展延伸,为后续学习提供生长点
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我和孩子们一起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台湾的图片,让他们感受台湾的美丽、富饶,而后我又出示温家宝总理期盼祖国统一所说的一段感人的话:“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这幅画)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
通过朗读,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国家领导人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期盼,课文中“热爱祖国”这一情感在他们的心中更加丰满、厚重。随后,我又一次让大家走进张明敏《我的中国心》,听后用一两句话说说此刻内心的感受,孩子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情动辞发。这样,既深化了学生对祖国的铭心之爱,又让他们获得一次深刻的人生感悟。
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应该是学生从课内阅读通向课外独立阅读的桥梁。在设计课后练习时,我注意结合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布置学生搜集台湾、澳门的相关资料,开展“走进宝岛台湾,走进澳门”课外阅读交流会,既照应单元习作主题,同时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提供了新的读写生长点。
(刘春花,泗阳县众兴实验小学,223700)
责任编辑:宣丽华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透过文本,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根据略读课文的特点,结合具体的学情,我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根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以学法引路,深入文本语言,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体会内蕴的情感脉搏,努力在言语的实践中得言、获意、悟情。
一、学法引路,为解读文本铺路搭桥
在上课之前,我先布置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同时让学生搜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上课伊始,我遵循从已知出发的原则,先让学生说一说,通过预习自己读懂了什么,课文主要写什么,还有哪些困惑,再结合课文前面的导读提示,合并提炼出一个能辐射全篇的关键性问题:“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为什么会让作者如此激动?从而为学生深入文本寻得一个突破口,也为提升认知找到一个有效的着力点。
在预习时,学生已了解“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是贯穿全文的一根情感的红线。它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每次出现都伴随一定的情节,伴随人物的情感变化。如何引导他们沿着这根主线,深入文本,去体悟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以及台湾师生对祖国深挚的爱呢?我还是从学生已知入手,先让他们回忆学习精读课文的方法,然后出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课文中第一次出现的有关情节,并相机出示阅读提示:这段话中,哪个字词哪句话打动了你,请把它圈出来,读一读并写写批注,再把体会到的感情试着朗读一下。读—画—品—读,在学文悟情的交流中,学生脑海里已有的笼统的学习方法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基本找到了一支独立“行走”在文本字里行间的“拐杖”。
二、略导精读,为自主探究创设广阔空间
有了前面明晰的学法引领,我就充分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后面的内容。先用多媒体出示文中另外两处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自读自悟。
由于学生课前已经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教学时,将贯穿文本主线的这三个关键处集成“语块”,借“语块”聚焦台湾师生爱祖国的感人画面,将品读感悟的重点落到描写台湾师生和“我”的神情、动作、语言等的重点句上。围绕着这根爱国的主线,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触摸到语言文字背后所隐藏的作者情感的意绪,在反复叩问关键词语、不断品味句中情意的过程中入境动情。特别是在学习文中参观小礼堂看中国的伟人像时,孩子们更加分明地感受到了台湾人民遭百般摧残而终未泯灭的强烈的民族精神,以及对祖国语言文化、光荣传统的挚爱之情。伴随着热情澎湃的《我的中国心》配乐,这份神圣的爱国之情犹如腾腾升起的火苗,温暖到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教学中,我注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酝酿,让他们在语言的精妙处驻足,而在学生“绞尽脑汁仍未得”之时,再给予适当的点拨。
三、简单图示,在深入内化中领悟写法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本文在写作形式上除了以一根思想感情的红线贯穿全文外,还有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特点,文章详写了上国语课的情景和看中国伟人像的感受,因为这两部分内容都集中体现了台湾人民的爱国之情。那么,能不能只写前者而不写后面的内容呢?为什么?这正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针对此,我采取“按图索骥”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作者情感变化这一条线索来思考:“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每一次出现都伴随着一段故事情节,伴随着作者的情感变化,如果说看到台湾教师吃力地写,是“我”情感的生长点的话,那么和师生一起富有感情地读,则是“我”情感的发展,而参观小礼堂看伟人像,就是“我”情感发展的高潮。顺着学生的思路,我辅之以“小山”形状的简笔画,简要的符号,浓缩的文字和线条不仅呈现出文章的结构,而且形象直观地再现了作者情感的历程。接着,我又让学生试着用“首先……然后……最后……”来表达每一次读这句话时“我”不同的感受,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突破“直觉”“感应”的表面,逐渐走向深入。至此,学生才真正理解文本内容层层递进的写作艺术,教学也于潜移默化中巧妙地突破并化解了本课的重难点。
四、拓展延伸,为后续学习提供生长点
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我和孩子们一起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台湾的图片,让他们感受台湾的美丽、富饶,而后我又出示温家宝总理期盼祖国统一所说的一段感人的话:“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这幅画)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
通过朗读,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国家领导人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期盼,课文中“热爱祖国”这一情感在他们的心中更加丰满、厚重。随后,我又一次让大家走进张明敏《我的中国心》,听后用一两句话说说此刻内心的感受,孩子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情动辞发。这样,既深化了学生对祖国的铭心之爱,又让他们获得一次深刻的人生感悟。
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应该是学生从课内阅读通向课外独立阅读的桥梁。在设计课后练习时,我注意结合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布置学生搜集台湾、澳门的相关资料,开展“走进宝岛台湾,走进澳门”课外阅读交流会,既照应单元习作主题,同时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提供了新的读写生长点。
(刘春花,泗阳县众兴实验小学,223700)
责任编辑:宣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