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当前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教学就必不可少。不仅可以借由汉语国际教育这门学科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可以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把汉语国际教育这门学科推向更大更有影响力的舞台。
关键词:儒家文化;汉语国际教育;中国文化教学;
一、中国文化走自信道路的背景及内容
(一)文化自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各国文化融合加剧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应被中国社会各界所重视与扶持。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明的创造力所在,只有立足于優秀传统文化之根,才能保证中华民族的持续健康成长。在当今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中国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强,中国文化也获得了空前的繁荣,但在这繁荣的背后,也同样伴随着本土文化受到冲击,隐藏着外国文化渗透的威胁。全球化势不可挡,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应妄自尊大。因此,文化自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文化自信的内容
文化自信,一个是民族、国家对于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环境下,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种坚持和自信,其并非某单一文化,而是由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的综合体,这就要求文化建设者能够更好地把握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坚持文化自信。
二、文化自信道路与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其根源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儒家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源。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成功带来的全民族文化自信的增强。第二,就是我们国家政治文化的变化。儒家思想的治国理念和价值观念符合我国现在的国情,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仍然可以用它来应对现在碰到的各种问题。
儒家文化,思想十分丰富。具体包括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这些思想如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式深深地扎根在当今社会,对现代社会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仁”,是指仁爱,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这与现代社会我们所倡导的“民主”、“平等”社会不谋而合,“民主”是以多数决定、同时尊重个人与少数人的原理为原则,保护人们组织和充分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机会,“平等”是每个人都平等的享受权利与履行义务,没有阶级差别和垄断的特权,人人生而平等。孔子所倡导的“仁”就是爱人,保护人民的利益,这也合理的体现了我们现在对传统儒家“仁”的思想继承与发展;“义”,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礼”,即维护周礼,“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国人民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义”和“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法治”为代表,是一种社会制度对人的行为规范,使人们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制度的要求,确保社会的繁荣与发展;“智”,同“知”,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是人类所创造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这些都符合儒家思想中的“智”,与之一脉相传;“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说的“诚信”相吻合,都倡导为人处事真诚、讲信用,言必行,行必果,一诺千金;“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说的“友善”其实就是对“恕”这一思想的继承,“友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在与人交往中,我们要秉承“恕”这一思想,与人和睦相处,以“友善”为准则;“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思想,热爱自己的国家,效忠自己的国家,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是符合儒家思想中“忠”这一主题的;“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孝”和“悌”这两种思想一直延续至今是我们现代社会一直在遵循的伦理道德思想,孝敬父母,尊重师长是中华传统美德,深深地扎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
三、优秀文化与汉语国际教育文化教学
(一)在汉语国际教育中传播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汉语国际教育工作不仅包括讲解与研究一门语言,还包括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进行讲授与传播。在汉语国际教育过程中进行文化导入就是在学习者理解汉语和使用汉语表达时导入与汉语国家密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通过对相关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就能够更好的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日常生活的沟通和学习的交流。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也正经历着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以语言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被打破,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文化教学所占的比例正逐年上升。在汉语国际教育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留学生在中国经历了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汉语学习之后,他们能用汉语与中国同学进行流畅的日常交流沟通,但他们对交往习俗和约定俗成的汉语表达方式仍比较生疏,与中国同学的日常交往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留学生把自己的母语文化不知不觉地套用在学习汉语中,从而发生学习技能的负迁移,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现象。
(二)文化自信在汉语国际教育文化教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汉语国际教育这门学科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2013年国家专业目录中对外汉语更改为汉语国际教育。我们国家至今在世界上已开办十年有余的孔子学院,据报道,截至2019年9月30日,全球已有158国家(地区)设立了535所孔子学院和1134个孔子课堂。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文化之花,已借孔子学院及其他诸多实践之力,开遍世界。当然,这些改变实际上都源自于我们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自信,也意味着我们只有在对自身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向全世界人民以及我们中华儿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基于当前的汉语热潮和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形势的变化,不论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还是在信息化新时代下生活的我们都应该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发掘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用深沉持久的力量涵养中华民族更昂扬、饱满的拼搏奋斗精神,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大力的把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汉语国际教育这门学科弘扬出国门,以文化自信的堅定立场推进文化传播。
四、在文化自信背景下推进汉语国际教育文化教学
儒家文化,与我们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相互吻合,所以不论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还是生活在信息化新时代下的我们都应该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不论从物质生活的方方面面到思想观念还是社会制度,来华留学生都将从最原始的汉语学习接触到中国的文化,感受两种或几种文化的不同并体会中国文化的魅力,从而达到一个知识的总结,更努力的学好、理解好、运用好一门语言。文化传播与语言学习相辅相成,正确理解中国文化能加快汉语、汉字的学习进度,提高认知深度,相反,则会制约汉语学习的进程和效果。汉语国际教育不是一门单纯的语言教学科目,它同时还是跨文化交际的行为。在汉语国际教育过程中进行必要的中文化导入就是在来华留学生理解汉语和使用汉语表达时导入与中国密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让留学生通过对相关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和了解,能够更好的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日常生活的沟通和学习的交流。我们应该认识到:汉语国际教育这门学科是传播和推广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自觉,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明确中华文化巨大的包容性和兼容力,同时给予他国文化充分的认同和尊重,建立多元文化畅通的交流方式,通过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把汉语国际教育这门学科推向更加广阔的发展舞台的同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四个部分来论述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文化自信与教学。文化自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虽然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挑战,但我们仍应该坚定文化自信,传播中华文化。文化自信,其根源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变革,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同时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充分吸收借鉴别国优秀文化,最大程度地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本土特色。最后,在文化自信背景下推进汉语国际教育文化教学的发展,给予中华文化充分肯定,形成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明确中国文化巨大的包容性和兼容力,把汉语国际教育这门学科推向更加广阔的发展舞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6
[2].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4:(187-188)
[3].陈玮.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J].现代语文,2006(10)
[4].徐子亮.汉语国际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33-34
[5].申艳霞.以文化自信推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2):134-135
[6].朱瑞平.汉语国际推广中的文化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6.(6):111-116
[7].浮根成,周文婷.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必要性探析[J].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3
作者简介:姓名:刘斐(1996-),女,汉,山东青岛,研究生在读,辽宁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汉语国际教育)
关键词:儒家文化;汉语国际教育;中国文化教学;
一、中国文化走自信道路的背景及内容
(一)文化自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各国文化融合加剧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应被中国社会各界所重视与扶持。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明的创造力所在,只有立足于優秀传统文化之根,才能保证中华民族的持续健康成长。在当今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中国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强,中国文化也获得了空前的繁荣,但在这繁荣的背后,也同样伴随着本土文化受到冲击,隐藏着外国文化渗透的威胁。全球化势不可挡,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应妄自尊大。因此,文化自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文化自信的内容
文化自信,一个是民族、国家对于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环境下,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种坚持和自信,其并非某单一文化,而是由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的综合体,这就要求文化建设者能够更好地把握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坚持文化自信。
二、文化自信道路与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其根源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儒家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源。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成功带来的全民族文化自信的增强。第二,就是我们国家政治文化的变化。儒家思想的治国理念和价值观念符合我国现在的国情,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仍然可以用它来应对现在碰到的各种问题。
儒家文化,思想十分丰富。具体包括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这些思想如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式深深地扎根在当今社会,对现代社会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仁”,是指仁爱,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这与现代社会我们所倡导的“民主”、“平等”社会不谋而合,“民主”是以多数决定、同时尊重个人与少数人的原理为原则,保护人们组织和充分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机会,“平等”是每个人都平等的享受权利与履行义务,没有阶级差别和垄断的特权,人人生而平等。孔子所倡导的“仁”就是爱人,保护人民的利益,这也合理的体现了我们现在对传统儒家“仁”的思想继承与发展;“义”,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礼”,即维护周礼,“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国人民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义”和“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法治”为代表,是一种社会制度对人的行为规范,使人们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制度的要求,确保社会的繁荣与发展;“智”,同“知”,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是人类所创造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这些都符合儒家思想中的“智”,与之一脉相传;“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说的“诚信”相吻合,都倡导为人处事真诚、讲信用,言必行,行必果,一诺千金;“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说的“友善”其实就是对“恕”这一思想的继承,“友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在与人交往中,我们要秉承“恕”这一思想,与人和睦相处,以“友善”为准则;“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思想,热爱自己的国家,效忠自己的国家,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是符合儒家思想中“忠”这一主题的;“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孝”和“悌”这两种思想一直延续至今是我们现代社会一直在遵循的伦理道德思想,孝敬父母,尊重师长是中华传统美德,深深地扎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
三、优秀文化与汉语国际教育文化教学
(一)在汉语国际教育中传播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汉语国际教育工作不仅包括讲解与研究一门语言,还包括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进行讲授与传播。在汉语国际教育过程中进行文化导入就是在学习者理解汉语和使用汉语表达时导入与汉语国家密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通过对相关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就能够更好的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日常生活的沟通和学习的交流。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也正经历着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以语言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被打破,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文化教学所占的比例正逐年上升。在汉语国际教育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留学生在中国经历了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汉语学习之后,他们能用汉语与中国同学进行流畅的日常交流沟通,但他们对交往习俗和约定俗成的汉语表达方式仍比较生疏,与中国同学的日常交往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留学生把自己的母语文化不知不觉地套用在学习汉语中,从而发生学习技能的负迁移,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现象。
(二)文化自信在汉语国际教育文化教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汉语国际教育这门学科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2013年国家专业目录中对外汉语更改为汉语国际教育。我们国家至今在世界上已开办十年有余的孔子学院,据报道,截至2019年9月30日,全球已有158国家(地区)设立了535所孔子学院和1134个孔子课堂。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文化之花,已借孔子学院及其他诸多实践之力,开遍世界。当然,这些改变实际上都源自于我们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自信,也意味着我们只有在对自身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向全世界人民以及我们中华儿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基于当前的汉语热潮和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形势的变化,不论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还是在信息化新时代下生活的我们都应该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发掘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用深沉持久的力量涵养中华民族更昂扬、饱满的拼搏奋斗精神,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大力的把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汉语国际教育这门学科弘扬出国门,以文化自信的堅定立场推进文化传播。
四、在文化自信背景下推进汉语国际教育文化教学
儒家文化,与我们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相互吻合,所以不论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还是生活在信息化新时代下的我们都应该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不论从物质生活的方方面面到思想观念还是社会制度,来华留学生都将从最原始的汉语学习接触到中国的文化,感受两种或几种文化的不同并体会中国文化的魅力,从而达到一个知识的总结,更努力的学好、理解好、运用好一门语言。文化传播与语言学习相辅相成,正确理解中国文化能加快汉语、汉字的学习进度,提高认知深度,相反,则会制约汉语学习的进程和效果。汉语国际教育不是一门单纯的语言教学科目,它同时还是跨文化交际的行为。在汉语国际教育过程中进行必要的中文化导入就是在来华留学生理解汉语和使用汉语表达时导入与中国密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让留学生通过对相关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和了解,能够更好的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日常生活的沟通和学习的交流。我们应该认识到:汉语国际教育这门学科是传播和推广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自觉,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明确中华文化巨大的包容性和兼容力,同时给予他国文化充分的认同和尊重,建立多元文化畅通的交流方式,通过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把汉语国际教育这门学科推向更加广阔的发展舞台的同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四个部分来论述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文化自信与教学。文化自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虽然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挑战,但我们仍应该坚定文化自信,传播中华文化。文化自信,其根源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变革,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同时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充分吸收借鉴别国优秀文化,最大程度地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本土特色。最后,在文化自信背景下推进汉语国际教育文化教学的发展,给予中华文化充分肯定,形成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明确中国文化巨大的包容性和兼容力,把汉语国际教育这门学科推向更加广阔的发展舞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6
[2].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4:(187-188)
[3].陈玮.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J].现代语文,2006(10)
[4].徐子亮.汉语国际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33-34
[5].申艳霞.以文化自信推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2):134-135
[6].朱瑞平.汉语国际推广中的文化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6.(6):111-116
[7].浮根成,周文婷.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必要性探析[J].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3
作者简介:姓名:刘斐(1996-),女,汉,山东青岛,研究生在读,辽宁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