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我睡在老屋(外一首)

来源 :参花·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wkev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昨晚,我睡在老屋
  可是我的眼晴睡不着
  它跑到老屋的外面打量土瓦、土墙
  木窗、木门、墙缝草以及断了根的烟火
  然后又回到屋内
  打量父母生前使用过的许多物件
  打量父亲用过的锄头、畚箕、柴刀和独轮车
  打量母亲用过的厨具、衣槌和针线盒
  打量……
  昨晚,我睡在老屋
  可是我的耳朵睡不着
  因为它远远地听到父母在呼唤我的乳名
  听到父母在商量过年轮到谁做新衣谁买新鞋
  听到最小的妹妹含乳啼哭的声音
  听到父亲睡意中累累地伸腰的惬意
  听到母亲气管炎发作时发出剧烈的咳嗽
  甚至听到老鼠因选错屋子而一无所获的埋怨
  昨晚,我睡在老屋
  可是我的鼻子睡不着
  因为在楼下灶间母亲以其高超的厨艺
  已经
  把难以下咽的五谷杂粮煮得非常可口了
  把父亲在自留地采摘的蔬菜炒得很有滋味了
  把自己家里打的年糕炒得香喷喷了
  把自己家里的清明馃蒸做得很香很糯了
  昨晚,我睡在老屋
  像是打坐在很旧很旧的夜里
  回忆,如同一串挂在脖子上的长长的念珠
  一遍又一遍地念
  一遍又一遍地数
  一直到天亮
  起点
  时光绳索上
  无数大小各异、距离不等的结
  寄托一件事情的结束
  又揭示另一件事情的开端
  我扶着时光,经过
  中年,青年,少年,童年
  才发现故乡
  是我生命的起点,力量的源泉
  圆圆的月亮,圆圆的池塘
  袅袅的炊烟,甜甜的方言
  还有浅浅脚印里的童年
  以及父母坟上那堆泥土的芳香
  作者简介:杨东增,网名唐丝宋瓷,浙江省桐庐县人。迄今为止,已在省市报刊、网络发表诗作500多首。中国网络诗歌网2014年12月诗星。中国诗人网2015年4至6月诗星。2015年9月获杭州市“我的杭州,我的家”外来务工者诗歌大赛一等奖,获第三届中国火种文学奖优秀奖。有诗入选《中国网络诗2014年精品》《精典短诗 当代方阵》《2015民间诗选》《中国当代千人诗歌》等。
  (责任编辑 吕艳婷)
其他文献
清朝萧晨有《杨柳暮归图》传世,画上唯一老翁、一黄牛、数枝柳,即成诗与远方。走在高速发展的时代大道上,吾辈亦当弃心头之劳碌匆匆,为灵魂留一处驿站歇脚。  如今,《见字如面》《走在回家的路上》等“慢综艺”如这快节奏时代中的一股“清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火速出圈,成为不少观众的心头好。其本质是一种为人们所向往的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和静以修身的胸襟气度。  慢,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云淡风轻的洒脱,是不疾不徐的
期刊
翻开厚重深沉的红色历史书,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每一个红色故事、红色英雄的形象都更加鲜活起来,仿佛自己的心灵与历史来了一场深刻而感动的对话。经典流传,精神永续,这些耐人寻味的红色经典是光辉时代的缩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凝结,同时也是生动的历史教材。当下,恰逢党的百年华诞,我们在时代的号召下,唤起作为中华儿女内心的文化自觉与自信,致敬红色经典,献礼百年华诞!  品读红色经典,是获
期刊
铁质小刀,刻在坯体上  一面深,一面浅  你可以用“半刀泥”的手法  刻一条凹凸的陶瓷路  让我从宋代出发  赤脚开拔  在战马的嘶鸣中辨认自己的祖籍 和王  你不可以放任一场预知的暴风雨  灌入时空,村庄,隧道  凹面陷成漩涡  凸面掀起浪头  那么多影子逃过风暴却逃不过卷袭  生死交错,凹凸之间  默许十月的秋菊为七月低头  一瓣抵着一瓣  指引离场的名和姓,认祖。归宗  涟漪  从虚度的风中
期刊
窗外的雨更大了,砸在房顶上呯呯作响。  岳四雷皱着眉头看看外面,门缝和窗户缝里有呜呜的风声,好像千百只野兽拼命地扒着门窗,要钻进来寻仇一样。他从门后取出雨衣、铁锹,披上雨衣对老伴春兰说,把门关好,我去看看防洪点。  顺着府河向东走,岳四雷在空气中搜寻着危险气息,指导着他的脚步。这种感觉有点像当年西南剿匪时追击土匪头子刘大麻子,也是风雨交加的天气,他和秦红军在深山老林里追了半个月,一步步紧跟,愣是把
期刊
口水湿透了枕头  枕头里的事物  在海里恋爱  后来  有了鱼繁殖的声音  我怀抱着海  仿佛抱着  一个陌生的女孩  把所有的光献给马匹  事实上,的确很美  红色的鱼和绿色的树叶  如在小巷游弋的雨伞  缓缓地打开  我带着雕着花的木椅  夹着潦草的笔记  无论我是在傍晩的路边  还是清晨的沙滩  都会轻易地遇到  很多的朋友和亲人  我爱的人  就像春雨会不期而至  现在,我该做的  就是拔
期刊
这阵风吹过山川江河  翻阅一页页人世悲欢离合  一草一木都蓬勃着生命无限张力  俯仰之间  感受忽疾忽慢的呼吸  仿佛聆听故友倾诉  方寸素笺挥洒写意  将欢笑静默悲恸搅拌出不同底色  再多表达终究无法穷尽  浓郁蘸墨适当留白  荡开一圈圈命运涟漪  冲泡一杯跳舞的文字精灵  从舌尖流淌到笔尖细细品茗  摆渡  人生这一条河  湍流不息的流程里  险滩暗礁让命运  时常猝不及防  那扇木门穿过斑驳
期刊
第一篇 邂逅  1995年7月16日 黄昏  为了缓解女儿期末考试的紧张、疲惫。黄昏,我和妻子、女儿骑着自行车去小城郊外的婆娑湖与绿水青山会面。这样不但能呼吸清爽的空气,更会使心灵自由地放牧。  路上,一辆辆返程的小汽车里坐着消遣玩耍了一天的男女,还有一辆辆摩托车载着一对对青年擦身而过,这昭示着热闹的婆娑湖已趋冷清。  踏上婆娑湖畔,浩瀚的水面异常阒寂。女儿很想荡舟,船老大颇解人意地答应只收一半价
期刊
人生如一场旅行,每个人都是匆匆行者。而仪式感,就是旅途中的一处小亭,一眼清泉,供我们稍事休息,而后再次前行。我们不是冰冷僵硬的机器,因此需要休憩调整,予心灵以慰藉。而仪式感,无疑为焦虑的人留住了一方心灵净土,让苦中带涩的平凡生活有了一点甜头,一点盼头。  仪式感是尊重。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对前人的理解中升华自我。它是升旗仪式上随国旗冉冉升起的庄严目光;是纪念屈原时燃起的悠悠艾香;是积极学习
期刊
时间:2017年初秋的一天  地点:皖南某县漛广村孝崇文化广场  人物:郑达年——退休工程师   小陈——郑达年的助理   林默之——馥芷生态园总经理   小李——馥芷生态园义卖演出活动的负责人   戴眼镜的墙绘师——文化墙“黄山日出”图景的主要绘制者   小陶——义卖演出现场摆放装饰礼花的工作人员  亭子里下棋和观棋的人、表演“快闪”的环保志愿者、在义卖演出现场布置桌椅的小伙。  【幕启:一辆轿
期刊
26年前,在中国东北吉林省黑土地上有个西北小镇,名为杨大城子镇。镇上的适龄儿童刚刚入学,他们年龄一般,家世相仿,虽性格不同,但心性皆善。有56个孩子师从一人,相伴读书,便组成了一个值得铭记于心的独特二班。他们这一代正是伴随中国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是承前启后的一代,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代——“80后”。命中注定我就是这一代人中的一个,我就是这个班级里的一员。我和我的同学们一起伴着荣耀、伴着欢笑、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