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教师;继续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2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6(A)—0008—01
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很大帮助。在教师继续教育中,教育类课程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当前的教师继续教育过程中,许多授课教师受传统思想的约束,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习者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经验,忽视了教师继续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参加学习的教师虽然经历了教育类课程的学习,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但最终对其专业知识的提高没有太大的帮助。那么,如何使教师在继续教育中掌握教学艺术呢?
一、教学目标应由“学会”转向“会学”
新课程改革呼吁为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即教会学生会学。教师要为学生“授之以渔”,不仅要有授“渔”的意识,还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事实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在职教师都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教师的教学方法既来自于自身的总结,还来自于自身受教育的过程,所以在继续教育中要注重引导参加学习的教师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在实践中,应该注意培养学员的自我学习意识,掌握学习方法,指导学员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二、教学内容应由预定转变为建构
在继续教育中,学习内容的选择应该考虑到学员的需求,贴近学员的工作实际,使学习过程成为学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唤醒”学员内在的体验。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会生成新知识、新观念。当前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建设比较薄弱,大多使用职前教育教材,这些教材内容对有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们而言,过于陈旧、理论性太强,不利于完成继续教育的教学任务。所以,教学中应该把书本当作主要的学习资源,教学内容应该以当前教育领域中前沿性的思想、理念为指导,以解决学员教育教学实践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为目标,使所学内容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围绕问题展开学习,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改造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认知能力,使学习内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建构,使学员在实践和反思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学员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
三、利用精确与模糊相结合的教育形式
托尔夫说:新的师范教育类课程与教学目标应该是鼓励教师“发展”他们的教育认识论,而不是仅仅向他们“灌输”教育理论知识。使用模糊教学艺术时,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条件,创设知识、心理上的暂时性“模糊”状态,从而促使学员主动地去学习、质疑、感悟、体验、想象,最终达到“心领神会”的目标,获得精确性知识。当前在教师继续教育中,课程教学仍然致力于使学员短时间内获得这些知识,但学员的思维容易局限于一个“对与错”、“非此即彼”的小圈子内,学员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无法施展。同时,授课教师不注重挖掘学员的潜能。模糊教学艺术的使用,能激活学员的学习情感和兴趣,能提供给学员挖掘自己潜能、发挥自己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机会,并有利于其“缄默知识”显性化,甚至产生更多的“缄默知识”,有利于学员主动评判、取舍自己以往的教育经验。
四、教学方式应以系统讲授转为探究式学习
长期以来,继续教育中教学主要以系统讲授为主,偶尔在教学中会列举一些实例,但目的仍是为了让学员更好地接受知识。它最大的缺点是缺少“师生”双方的交流活动,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使命,使教育脱离生活、脱离实际,学员很难将所学到的理论很好地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探究式学习能使学员以学习者、研究者的双重身份进入学习过程中,在学习过程中能实现与他人在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实现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影响和补充,使师生间形成“学习共同体”,从而使学员的潜力和创造力有机会展现。
五、教学评价应由单一化转向综合化
正确的评价可以使学员及时得到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明确自己学习中的长处与不足,以扬长避短。传统的教学评价忽视了对学员的情感、态度、意志、合作精神、学习方法、发现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这种评价很难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学员对学习过程缺乏兴趣和热情,而把主要精力放在积累知识和掌握结论上,一味追求考试分数。同时传统的评价以教师评价为主,忽视了学员的自我评价,学员的主体性没得到充分体现,容易挫伤学员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为了使评价起到反馈信息的作用,评价应由单纯的注重结果转为注重过程,使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员评价相结合。即评价应由过去单一性评价转为综合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 G72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6(A)—0008—01
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很大帮助。在教师继续教育中,教育类课程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当前的教师继续教育过程中,许多授课教师受传统思想的约束,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习者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经验,忽视了教师继续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参加学习的教师虽然经历了教育类课程的学习,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但最终对其专业知识的提高没有太大的帮助。那么,如何使教师在继续教育中掌握教学艺术呢?
一、教学目标应由“学会”转向“会学”
新课程改革呼吁为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即教会学生会学。教师要为学生“授之以渔”,不仅要有授“渔”的意识,还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事实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在职教师都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教师的教学方法既来自于自身的总结,还来自于自身受教育的过程,所以在继续教育中要注重引导参加学习的教师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在实践中,应该注意培养学员的自我学习意识,掌握学习方法,指导学员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二、教学内容应由预定转变为建构
在继续教育中,学习内容的选择应该考虑到学员的需求,贴近学员的工作实际,使学习过程成为学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唤醒”学员内在的体验。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会生成新知识、新观念。当前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建设比较薄弱,大多使用职前教育教材,这些教材内容对有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们而言,过于陈旧、理论性太强,不利于完成继续教育的教学任务。所以,教学中应该把书本当作主要的学习资源,教学内容应该以当前教育领域中前沿性的思想、理念为指导,以解决学员教育教学实践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为目标,使所学内容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围绕问题展开学习,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改造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认知能力,使学习内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建构,使学员在实践和反思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学员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
三、利用精确与模糊相结合的教育形式
托尔夫说:新的师范教育类课程与教学目标应该是鼓励教师“发展”他们的教育认识论,而不是仅仅向他们“灌输”教育理论知识。使用模糊教学艺术时,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条件,创设知识、心理上的暂时性“模糊”状态,从而促使学员主动地去学习、质疑、感悟、体验、想象,最终达到“心领神会”的目标,获得精确性知识。当前在教师继续教育中,课程教学仍然致力于使学员短时间内获得这些知识,但学员的思维容易局限于一个“对与错”、“非此即彼”的小圈子内,学员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无法施展。同时,授课教师不注重挖掘学员的潜能。模糊教学艺术的使用,能激活学员的学习情感和兴趣,能提供给学员挖掘自己潜能、发挥自己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机会,并有利于其“缄默知识”显性化,甚至产生更多的“缄默知识”,有利于学员主动评判、取舍自己以往的教育经验。
四、教学方式应以系统讲授转为探究式学习
长期以来,继续教育中教学主要以系统讲授为主,偶尔在教学中会列举一些实例,但目的仍是为了让学员更好地接受知识。它最大的缺点是缺少“师生”双方的交流活动,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使命,使教育脱离生活、脱离实际,学员很难将所学到的理论很好地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探究式学习能使学员以学习者、研究者的双重身份进入学习过程中,在学习过程中能实现与他人在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实现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影响和补充,使师生间形成“学习共同体”,从而使学员的潜力和创造力有机会展现。
五、教学评价应由单一化转向综合化
正确的评价可以使学员及时得到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明确自己学习中的长处与不足,以扬长避短。传统的教学评价忽视了对学员的情感、态度、意志、合作精神、学习方法、发现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这种评价很难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学员对学习过程缺乏兴趣和热情,而把主要精力放在积累知识和掌握结论上,一味追求考试分数。同时传统的评价以教师评价为主,忽视了学员的自我评价,学员的主体性没得到充分体现,容易挫伤学员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为了使评价起到反馈信息的作用,评价应由单纯的注重结果转为注重过程,使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员评价相结合。即评价应由过去单一性评价转为综合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