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运用比较法,从理解的角度、写作的角度进行比较,既可以见出语文优劣,咀嚼语言韵味,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 语文教学;比较法;例说
Comparison of legislation of Chinese teaching.
【Abstract】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often use the comparative method, from the angle of understanding, writing perspective, can see a Chinese actor, chewing language charm,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bility, improve the students' writing level.
【Keywords】Chinese teaching; comparative method; example
沒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把比较法用于语文教学,可以见出语文优劣,可以咀嚼语言韵味,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这种方法的运用。
1 从理解的角度进行比较
1.1 词语的比较。例如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长出来,十分嫩绿。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2句有力的表现了小草的顽强生命力、质地、颜色,并且语气也亲切,蕴含着喜爱之情。
(1)卢进勇把手插进那湿了的衣服。
(2)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
•2句里“惶惑”写出了卢进勇的心理状态;“湿漉漉”说明无名战士长时间经受暴风雨浸袭,表现出他的坚强意志、高度责任感和对党的无限忠诚。
1.2 句子的比较。例如
(1)从地面上飞起了一串金色的火焰。
(2)从地面上飞起一串金色的火焰。像下雨,又像喷泉,还像是风中摇摆的稻穗。
•2句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烟花的形状动态,表达了燃放烟花时的兴奋激动、新鲜刺激,让人享受到欢乐的滋味。
(1)这个孩子多乖呀!
(2)多乖呀,这个孩子!
•2句主谓倒装,强调“多乖”,充分表达了对孩子的喜爱。
(1)他确乎有点象一棵强壮、沉默而又有生气的树。
(2)他确乎有点象一棵树,强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2句使用短句,简洁明快,突出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1.3 修辞的比较。例如
(1)春风呼呼来梳柳;夜雨淅沥去润花。
(2)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2句运用拟人,把春风春雨写得有知有觉、有情有意,形象而新颖,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强烈感情。
(1)(春风)吹在人身上很舒服。
(2)(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2句巧妙的比喻突出了春风送暖、温馨宜人。
(1)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战斗的、劳动的、极为广泛的、群众的歌声。
(2)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歌声,战斗的歌声,劳动的歌声,极为广泛的群众的歌声。
•2句运用排比,使语句内容丰富、感情奔放、语势强烈、说理周密。
(1)在那黑暗的岁月里,没有科学的地位,也没有科学家的出路。
(2)在那黑暗的岁月里,哪里有科学的地位,哪里有科学家的出路!
•2句用反问修辞加强语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1)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带着淡淡的笑容。
(2)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象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
•2句运用通感手法,由视觉感受转移为听觉感受,更确切地表达情意,引人联想,颇具美感。
1.4 文章内容、形式的比较。例如
(1)都德的《最后一课》。
(2)郑振铎的《最后一课》。
•两文都通过刻画人物来表现“爱国”的主题。而前者是通过一个孩子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展开故事情节,较多地运用了心理活动描写刻画人物;后者则是以一位教师的视角反映日寇侵略中国后,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两篇文章各有特色。
1.5 同一文章中不同内容的比较。例如鲁迅《故乡》
(1)景物描写:
过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当下:天气又阴晦了,苍黄的天底下……
(2)人物描写:
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頂小毡帽,颈上套着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手红活圆实,勇敢刺猹,对“我”很热情。他是一个少年英雄。
中年闰土:灰黄的脸,很深的皱纹,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作者描写前后截然不同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民的贫困生活,揭示了纯真的人性被扭曲,表达了渴望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和追求新生活的愿望。
2 从写作的角度进行比较
2.1 遣词的比较。例如
(1)珊瑚破坏(也许、可能、定会)是(最具、很具、具有)威胁性的海洋生态系统损害的开始。
(2)爬山虎的脚(爬、触、踩)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成为、长成、变成)小圆片儿,也是嫩红色。
(3)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放、堆放、散放)在地上,自己慢(走、爬、滑)下,再(抱、拿、捧)起橘子走。
•以上三句中横线处选用括号内哪个词语最恰当?让学生在比较中领悟准确遣词的妙处。
2.2 造句的比较。例如
(1)父亲用手电筒向上照射。“”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a孩子,下来吧b快下来吧,孩子c下来吧,孩子)
•句中横线处选填哪个句子最准确?为什么?
(2)下面哪个句子更能突出碑上的文字很多?说说理由。
a 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重叠和密密麻麻。
b 整个碑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字。
c 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
2.3 用不用修辞手法的比较。例如
(树上)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1)有红的,有粉的,还有白的。
(2)有各种颜色的花。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1、2两句没有使用修辞手法,只是一般叙述;第3句用了比喻,描述得非常生动形象。所以,横线处应该选填第3句。
2.4 习作初稿与定稿的比较。(例略)
•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文稿优劣、提高写作质量、实现不断进步。
2.5 同一内容不同形式的比较。例如
•在指导学生阅读贾平凹的小说《小巷》之后,要求学生把它改写成一首诗歌。让学生在改写中比较,从而体会两种不同文学体裁各自所具有的优点和妙处。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突出运用比较法,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长期坚持训练,才能形成系统、大见成效。
【关键词】 语文教学;比较法;例说
Comparison of legislation of Chinese teaching.
【Abstract】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often use the comparative method, from the angle of understanding, writing perspective, can see a Chinese actor, chewing language charm,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bility, improve the students' writing level.
【Keywords】Chinese teaching; comparative method; example
沒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把比较法用于语文教学,可以见出语文优劣,可以咀嚼语言韵味,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这种方法的运用。
1 从理解的角度进行比较
1.1 词语的比较。例如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长出来,十分嫩绿。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2句有力的表现了小草的顽强生命力、质地、颜色,并且语气也亲切,蕴含着喜爱之情。
(1)卢进勇把手插进那湿了的衣服。
(2)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
•2句里“惶惑”写出了卢进勇的心理状态;“湿漉漉”说明无名战士长时间经受暴风雨浸袭,表现出他的坚强意志、高度责任感和对党的无限忠诚。
1.2 句子的比较。例如
(1)从地面上飞起了一串金色的火焰。
(2)从地面上飞起一串金色的火焰。像下雨,又像喷泉,还像是风中摇摆的稻穗。
•2句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烟花的形状动态,表达了燃放烟花时的兴奋激动、新鲜刺激,让人享受到欢乐的滋味。
(1)这个孩子多乖呀!
(2)多乖呀,这个孩子!
•2句主谓倒装,强调“多乖”,充分表达了对孩子的喜爱。
(1)他确乎有点象一棵强壮、沉默而又有生气的树。
(2)他确乎有点象一棵树,强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2句使用短句,简洁明快,突出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1.3 修辞的比较。例如
(1)春风呼呼来梳柳;夜雨淅沥去润花。
(2)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2句运用拟人,把春风春雨写得有知有觉、有情有意,形象而新颖,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强烈感情。
(1)(春风)吹在人身上很舒服。
(2)(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2句巧妙的比喻突出了春风送暖、温馨宜人。
(1)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战斗的、劳动的、极为广泛的、群众的歌声。
(2)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歌声,战斗的歌声,劳动的歌声,极为广泛的群众的歌声。
•2句运用排比,使语句内容丰富、感情奔放、语势强烈、说理周密。
(1)在那黑暗的岁月里,没有科学的地位,也没有科学家的出路。
(2)在那黑暗的岁月里,哪里有科学的地位,哪里有科学家的出路!
•2句用反问修辞加强语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1)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带着淡淡的笑容。
(2)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象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
•2句运用通感手法,由视觉感受转移为听觉感受,更确切地表达情意,引人联想,颇具美感。
1.4 文章内容、形式的比较。例如
(1)都德的《最后一课》。
(2)郑振铎的《最后一课》。
•两文都通过刻画人物来表现“爱国”的主题。而前者是通过一个孩子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展开故事情节,较多地运用了心理活动描写刻画人物;后者则是以一位教师的视角反映日寇侵略中国后,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两篇文章各有特色。
1.5 同一文章中不同内容的比较。例如鲁迅《故乡》
(1)景物描写:
过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当下:天气又阴晦了,苍黄的天底下……
(2)人物描写:
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頂小毡帽,颈上套着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手红活圆实,勇敢刺猹,对“我”很热情。他是一个少年英雄。
中年闰土:灰黄的脸,很深的皱纹,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作者描写前后截然不同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民的贫困生活,揭示了纯真的人性被扭曲,表达了渴望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和追求新生活的愿望。
2 从写作的角度进行比较
2.1 遣词的比较。例如
(1)珊瑚破坏(也许、可能、定会)是(最具、很具、具有)威胁性的海洋生态系统损害的开始。
(2)爬山虎的脚(爬、触、踩)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成为、长成、变成)小圆片儿,也是嫩红色。
(3)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放、堆放、散放)在地上,自己慢(走、爬、滑)下,再(抱、拿、捧)起橘子走。
•以上三句中横线处选用括号内哪个词语最恰当?让学生在比较中领悟准确遣词的妙处。
2.2 造句的比较。例如
(1)父亲用手电筒向上照射。“”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a孩子,下来吧b快下来吧,孩子c下来吧,孩子)
•句中横线处选填哪个句子最准确?为什么?
(2)下面哪个句子更能突出碑上的文字很多?说说理由。
a 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重叠和密密麻麻。
b 整个碑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字。
c 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
2.3 用不用修辞手法的比较。例如
(树上)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1)有红的,有粉的,还有白的。
(2)有各种颜色的花。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1、2两句没有使用修辞手法,只是一般叙述;第3句用了比喻,描述得非常生动形象。所以,横线处应该选填第3句。
2.4 习作初稿与定稿的比较。(例略)
•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文稿优劣、提高写作质量、实现不断进步。
2.5 同一内容不同形式的比较。例如
•在指导学生阅读贾平凹的小说《小巷》之后,要求学生把它改写成一首诗歌。让学生在改写中比较,从而体会两种不同文学体裁各自所具有的优点和妙处。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突出运用比较法,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长期坚持训练,才能形成系统、大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