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酒泉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生态条件脆弱,使得生态旅游成为该区域发展旅游业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对该区域的草原资源进行全方位环保,合理规划,多元开发,既突出民族风情和特色文化旅游,也要注重开发体验式和参与式项目,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业发展步伐。
[关键词]生态旅游;酒泉少数民族地IX;保护性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2-0062-02
一、区域概述
酒泉少数民族地区包括酒泉市的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以及肃州区黄泥堡裕固族自治乡、玉门市小金湾东乡族乡、瓜州县七墩回族东乡族乡、瓜州县腰站子扎花移民点等。该区域内地形复杂。以高山、高原为主,土地类型多样,以林地、草地为主,野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
二、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一)丰富的旅游资源
酒泉少数民族地区有峡谷、冰川、雪山、森林、草原等地貌。风光旖旎,自然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如在肃北有透明梦柯冰川、公婆泉恐龙地质公园,阿克塞则有大小苏干湖、敦德冰川及哈尔腾国际狩猎场等。本区少数民族以裕固族、蒙古族、哈萨克族为主,各民族在宗教、语言、服饰、饮食、节日、婚丧、居住等方面都保持了各自独特的文化特征,如肃北雪山蒙古族服饰、马上用具制作技艺、马头琴制作技艺。阿克塞哈萨克族毡房、哈萨克族刺绣、哈萨克阿肯弹唱项目等。本区域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构成了河西走廊最为独特的民族风情线,为旅游开发打下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二)具有资源的国际性文化认同
本区的哈萨克族与蒙古族等均为跨界民族,与周边国家同族依旧保持着文化形态的相似性。文化上具有明显的依存性和互补性。
(三)良好的景象、地域组合
本区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景色原始秀美,民族风情异彩纷呈,与河西走廊的丝绸古道、大漠绿洲景观交相辉映,特色突出。同时,距国际旅游名城敦煌比较近,与周围地区的旅游资源相互补充,资源之间的竞争性较小,共赢性较强。
三、生态旅游是本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酒泉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应以生态旅游为主导,它是资源利用中损耗最小、环境污染最少、最具关联带动作用的产业。
世界银行环境部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在世界生态旅游峰会的致辞中指出:“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肩负着三个方面的迫在眉睫的使命:经济方面要刺激经济活力、减少贫困:社会方面要为最弱势人群创造就业岗位:环境方面要为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提供必要的财力。生态旅游的所有参与者都必须为这三个重要的目标齐心协力地工作。”生态旅游既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又保护了天然生态环境,非常符合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们“回归大自然”的需求。这种旅游对无霜期短、日温差大、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酒泉少数民族地区意义重大。
按生态旅游的类型划分,本区发展草原生态旅游具有天然优势。草原生态旅游是以大面积草原为基础,生物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对集中,且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生态系统。科学、合理地发展草原生态旅游业,对实现本区农牧民增收、促进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作为河西走廊“生命之源”的祁连山水源涵养林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草原也出现了退化现象。加之由于历史原因,逐水草而居、靠天养畜的牧民们对于草原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认识不足,庞大、辽阔的草原资源开发和利用总体上尚处于粗放型的探索阶段,缺乏科学、系统性的规划,配套设施不完善,从而影响了牧区草原生态旅游的开发。
四、本区生态旅游的保护性开发对策
(一)全方位的环保措施
生态旅游的核心是保护,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采取多种环保措施。一是生态旅游开发必须遵循相应的保护法规,对自然资源、环境和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二是在生态保护上求“严”。遵循“科学开发、合理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牢固树立“环保第一”的意识,上项目时,严把环保关,杜绝引进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项目。三是加强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强调旅游者的责任和义务,从本质上提高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旅游地居民的环保意识,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抓好绿化造林和森林资源保护,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大防沙治沙工作力度,加强对草原沙地的治理。把不适宜耕作的耕地退下来还林还草,适度控制草原畜牧业,稳定减少森林采伐量,实现采育平衡,永续利用。
(二)多元化的开发战略
开发多元化是重视协调的策略。开发少数民族牧区草原生态旅游资源,要积极协调旅游业与社会各系统之间的密切联系,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生态、科技的协调,坚持少数民族牧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等相关因素的持续协调发展。
1 合理规划,科学定位。开发者要根据本区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以建设“草原生态旅游城镇”为目标,突出草原生态特色,加强本区域独特的旅游形象开发。依托境内设有的哈尔腾国际狩猎场,大、小苏干湖候鸟自然保护区和安南坝野骆驼自然保护区及境内哈、蒙等少数民族民俗等特色资源,将本区生态旅游发展定位于国际知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冰川探险运动基地、多民族风情生活体验地。可设计推出“全生态之旅——阿克塞大草原生态观光游”、“民族风情魅力之旅——少数民族家庭自助游”、“中国最美的冰川探险运动体验游”、“西北草原自驾之旅——全生态自驾游”、“大漠草原风情游”等旅游线路。
2 突出民族风情和文化特色,防止因发展旅游业而使民族文化消失。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一些民族旅游项目出现了庸俗化、伪民俗化的不良倾向。目前经济发展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矛盾日益凸现,钢筋水泥楼房正毫不留情地吞噬着民族民居,少数民族的服饰、建筑风格、价值观念等越来越汉族化,许多传统习俗文化日渐淡化、流失,一些特色文化消失或者变形。由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区域社会群体的特性之上的,地方文化与行为特征、伦理道德与价值观都成为地方旅游业保持特色、扩大市场、吸引客人的关键所在。因此,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效益观绝不能以民族文化的消失为代价。
3 在旅游产品设计上注重开发体验式和参与式项目,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开发者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保存民族特色的建筑、服饰、民间娱乐活动、民间体育竞赛及传统的手工艺制作,让游客观察、参与当地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再现真实的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环境,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获得集知识性、娱乐性、体验性、享受性等为一体的多重满足。
总之,草原生态旅游业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在于青山绿水、雪山草地,独特的草原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遵循生态平衡规律,合理利用草原资源,保护好这些宝贵的自然、文化资源,让它始终保持原有的内涵、秀美的景观、淳朴的民俗,是实现少数民地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生态旅游;酒泉少数民族地IX;保护性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2-0062-02
一、区域概述
酒泉少数民族地区包括酒泉市的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以及肃州区黄泥堡裕固族自治乡、玉门市小金湾东乡族乡、瓜州县七墩回族东乡族乡、瓜州县腰站子扎花移民点等。该区域内地形复杂。以高山、高原为主,土地类型多样,以林地、草地为主,野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
二、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一)丰富的旅游资源
酒泉少数民族地区有峡谷、冰川、雪山、森林、草原等地貌。风光旖旎,自然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如在肃北有透明梦柯冰川、公婆泉恐龙地质公园,阿克塞则有大小苏干湖、敦德冰川及哈尔腾国际狩猎场等。本区少数民族以裕固族、蒙古族、哈萨克族为主,各民族在宗教、语言、服饰、饮食、节日、婚丧、居住等方面都保持了各自独特的文化特征,如肃北雪山蒙古族服饰、马上用具制作技艺、马头琴制作技艺。阿克塞哈萨克族毡房、哈萨克族刺绣、哈萨克阿肯弹唱项目等。本区域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构成了河西走廊最为独特的民族风情线,为旅游开发打下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二)具有资源的国际性文化认同
本区的哈萨克族与蒙古族等均为跨界民族,与周边国家同族依旧保持着文化形态的相似性。文化上具有明显的依存性和互补性。
(三)良好的景象、地域组合
本区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景色原始秀美,民族风情异彩纷呈,与河西走廊的丝绸古道、大漠绿洲景观交相辉映,特色突出。同时,距国际旅游名城敦煌比较近,与周围地区的旅游资源相互补充,资源之间的竞争性较小,共赢性较强。
三、生态旅游是本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酒泉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应以生态旅游为主导,它是资源利用中损耗最小、环境污染最少、最具关联带动作用的产业。
世界银行环境部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在世界生态旅游峰会的致辞中指出:“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肩负着三个方面的迫在眉睫的使命:经济方面要刺激经济活力、减少贫困:社会方面要为最弱势人群创造就业岗位:环境方面要为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提供必要的财力。生态旅游的所有参与者都必须为这三个重要的目标齐心协力地工作。”生态旅游既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又保护了天然生态环境,非常符合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们“回归大自然”的需求。这种旅游对无霜期短、日温差大、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酒泉少数民族地区意义重大。
按生态旅游的类型划分,本区发展草原生态旅游具有天然优势。草原生态旅游是以大面积草原为基础,生物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对集中,且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生态系统。科学、合理地发展草原生态旅游业,对实现本区农牧民增收、促进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作为河西走廊“生命之源”的祁连山水源涵养林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草原也出现了退化现象。加之由于历史原因,逐水草而居、靠天养畜的牧民们对于草原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认识不足,庞大、辽阔的草原资源开发和利用总体上尚处于粗放型的探索阶段,缺乏科学、系统性的规划,配套设施不完善,从而影响了牧区草原生态旅游的开发。
四、本区生态旅游的保护性开发对策
(一)全方位的环保措施
生态旅游的核心是保护,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采取多种环保措施。一是生态旅游开发必须遵循相应的保护法规,对自然资源、环境和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二是在生态保护上求“严”。遵循“科学开发、合理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牢固树立“环保第一”的意识,上项目时,严把环保关,杜绝引进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项目。三是加强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强调旅游者的责任和义务,从本质上提高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旅游地居民的环保意识,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抓好绿化造林和森林资源保护,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大防沙治沙工作力度,加强对草原沙地的治理。把不适宜耕作的耕地退下来还林还草,适度控制草原畜牧业,稳定减少森林采伐量,实现采育平衡,永续利用。
(二)多元化的开发战略
开发多元化是重视协调的策略。开发少数民族牧区草原生态旅游资源,要积极协调旅游业与社会各系统之间的密切联系,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生态、科技的协调,坚持少数民族牧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等相关因素的持续协调发展。
1 合理规划,科学定位。开发者要根据本区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以建设“草原生态旅游城镇”为目标,突出草原生态特色,加强本区域独特的旅游形象开发。依托境内设有的哈尔腾国际狩猎场,大、小苏干湖候鸟自然保护区和安南坝野骆驼自然保护区及境内哈、蒙等少数民族民俗等特色资源,将本区生态旅游发展定位于国际知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冰川探险运动基地、多民族风情生活体验地。可设计推出“全生态之旅——阿克塞大草原生态观光游”、“民族风情魅力之旅——少数民族家庭自助游”、“中国最美的冰川探险运动体验游”、“西北草原自驾之旅——全生态自驾游”、“大漠草原风情游”等旅游线路。
2 突出民族风情和文化特色,防止因发展旅游业而使民族文化消失。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一些民族旅游项目出现了庸俗化、伪民俗化的不良倾向。目前经济发展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矛盾日益凸现,钢筋水泥楼房正毫不留情地吞噬着民族民居,少数民族的服饰、建筑风格、价值观念等越来越汉族化,许多传统习俗文化日渐淡化、流失,一些特色文化消失或者变形。由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区域社会群体的特性之上的,地方文化与行为特征、伦理道德与价值观都成为地方旅游业保持特色、扩大市场、吸引客人的关键所在。因此,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效益观绝不能以民族文化的消失为代价。
3 在旅游产品设计上注重开发体验式和参与式项目,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开发者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保存民族特色的建筑、服饰、民间娱乐活动、民间体育竞赛及传统的手工艺制作,让游客观察、参与当地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再现真实的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环境,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获得集知识性、娱乐性、体验性、享受性等为一体的多重满足。
总之,草原生态旅游业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在于青山绿水、雪山草地,独特的草原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遵循生态平衡规律,合理利用草原资源,保护好这些宝贵的自然、文化资源,让它始终保持原有的内涵、秀美的景观、淳朴的民俗,是实现少数民地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