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教育以人为本,新课程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育。体现的是“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求我们体育教师以学生的健康为第一目标;体现的是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化的教育模式,要求我们的教育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将来打基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纲要》指出教学过程的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奖惩就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育。因此要通过交往,建立人道、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合作学习,并因此建立起的“学习共同体”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把教学定位为奖惩,强调师生间的交流不仅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以及现实中“特殊认识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在新课程上更进一步的去关心爱护我们的学生,尊重他们、认可他们,同时有原则的宽容他们,建立更为融洽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们去锻炼;给学生一片天空,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关键词】关爱 尊重 认可 宽容 新课程
新课程的实施给了我们体育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提出三点教学目标: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对学生进行体育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教育。这既是新课程的出发点又是新课程的归宿。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保护学生健康与安全,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关心健康,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因材施教,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但传统的教育方法和师生关系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很难满足新课程的要求。所以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更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关爱学生、尊重学生、认可学生、宽容学生,从而建立相互信任和热爱的师生关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
良好师生关系是成功教学的保证,而成功教学又是达到新课程目标的保证。
一、关爱学生
在新课程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保护学生的健康和安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有一切为了学生的奉献精神,关心爱护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深入到学生中与学生多交流(定期组织体育委员、体育小组长开会,经常性的找学生个别谈话),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生活习惯、体育基础、身体状况;特别要关注学习、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必要的帮助,让学生感到教师的温暖;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探测其内心世界,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从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与学生有深层的情感沟通。例如有的学生有先天性的心脏病不宜参加剧烈的体育活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该学生的运动量和运动负荷,从而即让学生得到锻炼增强了体质又保证了学生的安全;有的学生体育基础比较薄弱,学习动作比一般的同学慢,我们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在教学中就可以采取不同手段进行教学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教师还应主动关心学生的气质类型,正确区分和对待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充分利用其积极因素,克服其消极因素。兴奋型的学生热情、开朗、勇敢、顽强,比较喜欢接力跑、拔河、游戏等项目,而学习单双杠时需要细心体验肌肉协调用力的时间、强度和动作方向、线路,仔细分析每个动作,坚持不懈地反复琢磨练习,这类学生就往往容易急躁,缺少耐心。为此教师就应及时了解,加以引导,帮助他们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以利于学习。抑制型的学生思想敏锐、细心、想象力强,但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怯懦、郁闷、多疑,就需要教师应加以耐心的开导,鼓励他去尝试,给他们信心和勇气。
二、尊重学生
新课程要求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注重学生的情感表现,积极促进学校体育课程由权威、守成型向民主、创新型转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伤学生的自尊。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5种基本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具有层次性,各种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彼此重叠的,一个按层次组织起来的系统。只有低级的需要基本满足才会出现高级的需要;也就是说只有学生自尊的需要得到满足,学生才会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会积极主动地克服困难,积极地学习,实现自我,达到身心的全面发展。
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高峰期的学生自尊心很强,强烈的自尊心是促使他们迅速成长的动力,但由于对自己缺乏正确的估计,结果往往以失败而告终。心理上的不成熟导致自我调节能力的不完善,因此,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出现自我否认的倾向和自卑心理。在课程教学中学生犯了错误或动作做得不好就会产生“不要在大庭广众下批评”、“不要把事件扩大化”、“不要转告班主任”等自尊需要。所以在学生犯错时,教师应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自尊需要,采取个别教育,不应把学生的缺点、错误暴露在同学面前,当众批评学生,而使学生在同学面前丢面子,伤及学生的自尊,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消极情绪,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尊重学生,与学生沟通,课后进行心平气和地开导教育。从而使学生的自尊得到满足,促进学生的学习。
尊重的同时需要在新课程教学中倡导一种民主的课堂氛围,对全体学生,一定要一视同仁,做到不偏爱、不歧视、不袒护、不冷落。一些学习差的调皮学生,因平常受的批评多、表扬少,会形成一种自我保护的逆反心理。我们体育教师则应关于发现他们闪光的地方。尊重学生的人格、隐私和学生自己的选择,不要强人所难。教师还应放下自己是老师的架子,真心诚意地倾听学生的呼声,接受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
三、认可学生
传统的观念认为:体育教育要让学生“全面”发展,耐力差的要多练耐力,速度差的要多练速度,甚至听到有的教师批评学生说:“你长跑都通不过,还踢什么足球”。强迫学生去学去练他们不喜欢的内容,主观的把他们塑造成“全能型”的人。如此的强迫重复教学只会给学生带来失败和失望,丧失学习体育的兴趣。这与新课程的教学要求、目标也是背道而驰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的认可学生的短处,发现他们的长处,如大体重的学生引体向上可能不是很理想,但投掷却能发挥他们的特长,教师就应认可他们,给他们信心和鼓励。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认可还能够给学生带来极大的鼓励,给学生以成功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与成功是相辅相成的,兴趣可以使学习取得成功,而成功又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新课程要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这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也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得到教师的认可体验到成功,就会增强学习兴趣,最终达到自觉、主动的学习,养成终身体育习惯。
追求成功是每个学生的一种现实体验和强烈的动机趋向,顾明远教授在《提高民族素质,迎接21世纪挑战》一文中提出:“我赞成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成功教育。”这足以说明教师的认可对学生的成长有多么重要。学生在学习某一动作取得进步时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如“动作很美、很正确”等,从而得到一种成功的体验,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对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教师都应该及时的给予合理评价和适当的表扬,同时指出应该注意的地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例如在跨栏教学中,学生刚开始只要求能跨过去,从而增加学生的勇气、信心和兴趣;而个别学生动作掌握得好的,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或请该学生上来演示,让他体会到自己的练习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以后会更认真地对待体育学习,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进步视而不见,就会极大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产生厌学的消极情绪。所以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多观察学生,多与学生交流,及时的给他们鼓励和指导。
四、宽容学生
新课程指出要因材施教,要遵循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体育认知规律,从事教学。学生正处在青春期,自我约束和调控能力都还不强,难免要犯错误。所以教师应当了解学生所处的阶段,尽可能有原则的宽容学生。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在旧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一味的苛求学生,以猫对老鼠的姿态出现,严重地束缚了学生在教学中的自由。经常可以看到部分虽有一些“毛病”,但浑身充满灵气的学生被“严师”训斥之后,变得温顺安静,由“敢想敢说敢做”变得“你教什么我学什么的,你考什么我练什么”,压制了学生的个性。新课程明确指出要发挥学生的特长,张扬学生的个性,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陈祥宝. 体育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施教,《中国学校体育》,2002.1.
[2] 冒俊. 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沟通艺术和途径,《体育教学》,2000.5.
[3] 叶奕乾、祝蓓里. 《心理学》,1996.3.
[4] 金钦昌. 《学校体育学》,1994.6.
[5] 体育教师要学会运用“宽容”,《体育教育》,2001.1.
[6] 新课程发展中教学问题的探讨,《中学教育资料》,2002.6.
[7] 陈军. 学生气质差异与体育教学,《学校体育》2001.4.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关键词】关爱 尊重 认可 宽容 新课程
新课程的实施给了我们体育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提出三点教学目标: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对学生进行体育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教育。这既是新课程的出发点又是新课程的归宿。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保护学生健康与安全,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关心健康,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因材施教,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但传统的教育方法和师生关系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很难满足新课程的要求。所以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更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关爱学生、尊重学生、认可学生、宽容学生,从而建立相互信任和热爱的师生关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
良好师生关系是成功教学的保证,而成功教学又是达到新课程目标的保证。
一、关爱学生
在新课程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保护学生的健康和安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有一切为了学生的奉献精神,关心爱护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深入到学生中与学生多交流(定期组织体育委员、体育小组长开会,经常性的找学生个别谈话),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生活习惯、体育基础、身体状况;特别要关注学习、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必要的帮助,让学生感到教师的温暖;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探测其内心世界,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从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与学生有深层的情感沟通。例如有的学生有先天性的心脏病不宜参加剧烈的体育活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该学生的运动量和运动负荷,从而即让学生得到锻炼增强了体质又保证了学生的安全;有的学生体育基础比较薄弱,学习动作比一般的同学慢,我们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在教学中就可以采取不同手段进行教学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教师还应主动关心学生的气质类型,正确区分和对待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充分利用其积极因素,克服其消极因素。兴奋型的学生热情、开朗、勇敢、顽强,比较喜欢接力跑、拔河、游戏等项目,而学习单双杠时需要细心体验肌肉协调用力的时间、强度和动作方向、线路,仔细分析每个动作,坚持不懈地反复琢磨练习,这类学生就往往容易急躁,缺少耐心。为此教师就应及时了解,加以引导,帮助他们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以利于学习。抑制型的学生思想敏锐、细心、想象力强,但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怯懦、郁闷、多疑,就需要教师应加以耐心的开导,鼓励他去尝试,给他们信心和勇气。
二、尊重学生
新课程要求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注重学生的情感表现,积极促进学校体育课程由权威、守成型向民主、创新型转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伤学生的自尊。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5种基本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具有层次性,各种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彼此重叠的,一个按层次组织起来的系统。只有低级的需要基本满足才会出现高级的需要;也就是说只有学生自尊的需要得到满足,学生才会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会积极主动地克服困难,积极地学习,实现自我,达到身心的全面发展。
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高峰期的学生自尊心很强,强烈的自尊心是促使他们迅速成长的动力,但由于对自己缺乏正确的估计,结果往往以失败而告终。心理上的不成熟导致自我调节能力的不完善,因此,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出现自我否认的倾向和自卑心理。在课程教学中学生犯了错误或动作做得不好就会产生“不要在大庭广众下批评”、“不要把事件扩大化”、“不要转告班主任”等自尊需要。所以在学生犯错时,教师应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自尊需要,采取个别教育,不应把学生的缺点、错误暴露在同学面前,当众批评学生,而使学生在同学面前丢面子,伤及学生的自尊,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消极情绪,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尊重学生,与学生沟通,课后进行心平气和地开导教育。从而使学生的自尊得到满足,促进学生的学习。
尊重的同时需要在新课程教学中倡导一种民主的课堂氛围,对全体学生,一定要一视同仁,做到不偏爱、不歧视、不袒护、不冷落。一些学习差的调皮学生,因平常受的批评多、表扬少,会形成一种自我保护的逆反心理。我们体育教师则应关于发现他们闪光的地方。尊重学生的人格、隐私和学生自己的选择,不要强人所难。教师还应放下自己是老师的架子,真心诚意地倾听学生的呼声,接受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
三、认可学生
传统的观念认为:体育教育要让学生“全面”发展,耐力差的要多练耐力,速度差的要多练速度,甚至听到有的教师批评学生说:“你长跑都通不过,还踢什么足球”。强迫学生去学去练他们不喜欢的内容,主观的把他们塑造成“全能型”的人。如此的强迫重复教学只会给学生带来失败和失望,丧失学习体育的兴趣。这与新课程的教学要求、目标也是背道而驰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的认可学生的短处,发现他们的长处,如大体重的学生引体向上可能不是很理想,但投掷却能发挥他们的特长,教师就应认可他们,给他们信心和鼓励。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认可还能够给学生带来极大的鼓励,给学生以成功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与成功是相辅相成的,兴趣可以使学习取得成功,而成功又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新课程要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这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也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得到教师的认可体验到成功,就会增强学习兴趣,最终达到自觉、主动的学习,养成终身体育习惯。
追求成功是每个学生的一种现实体验和强烈的动机趋向,顾明远教授在《提高民族素质,迎接21世纪挑战》一文中提出:“我赞成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成功教育。”这足以说明教师的认可对学生的成长有多么重要。学生在学习某一动作取得进步时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如“动作很美、很正确”等,从而得到一种成功的体验,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对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教师都应该及时的给予合理评价和适当的表扬,同时指出应该注意的地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例如在跨栏教学中,学生刚开始只要求能跨过去,从而增加学生的勇气、信心和兴趣;而个别学生动作掌握得好的,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或请该学生上来演示,让他体会到自己的练习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以后会更认真地对待体育学习,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进步视而不见,就会极大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产生厌学的消极情绪。所以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多观察学生,多与学生交流,及时的给他们鼓励和指导。
四、宽容学生
新课程指出要因材施教,要遵循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体育认知规律,从事教学。学生正处在青春期,自我约束和调控能力都还不强,难免要犯错误。所以教师应当了解学生所处的阶段,尽可能有原则的宽容学生。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在旧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一味的苛求学生,以猫对老鼠的姿态出现,严重地束缚了学生在教学中的自由。经常可以看到部分虽有一些“毛病”,但浑身充满灵气的学生被“严师”训斥之后,变得温顺安静,由“敢想敢说敢做”变得“你教什么我学什么的,你考什么我练什么”,压制了学生的个性。新课程明确指出要发挥学生的特长,张扬学生的个性,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陈祥宝. 体育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施教,《中国学校体育》,2002.1.
[2] 冒俊. 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沟通艺术和途径,《体育教学》,2000.5.
[3] 叶奕乾、祝蓓里. 《心理学》,1996.3.
[4] 金钦昌. 《学校体育学》,1994.6.
[5] 体育教师要学会运用“宽容”,《体育教育》,2001.1.
[6] 新课程发展中教学问题的探讨,《中学教育资料》,2002.6.
[7] 陈军. 学生气质差异与体育教学,《学校体育》2001.4.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