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汤姆·琼斯》作为菲尔丁的代表作,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英国18世纪最为完美的现实主义小说,这部名著具有其独特的叙事魅力,本文将从叙述者,结构模式和人物塑造三个方面对其叙事手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叙述者;结构模式;人物
一,戏剧化的叙述者
美国著名批评家韦恩·布斯认为,“在通过‘我’或‘他’之类讲述者的意识来叙写的作品中,叙述者是非戏剧化的。这样的叙述者没有被赋予任何个人特征,而一旦叙述者把自己作为‘我’来提及时……他就被戏剧化了。”[1]菲尔丁小说中的叙述者就属于戏剧化的叙述者,它通过不断介入的方式,大张旗鼓地告知读者它的叙述行为,在卷前和叙述中不断发表议论和对读者进行提醒和说教,从而使读者注意到它的存在。在这过程中,叙述者从幕后被推到了前台,成为读者欣赏的对象。
《汤姆·琼斯》中,叙述者在18卷序章中都登场亮相,或与读者交流,或发表一些妙趣横生的评论,或告诉读者本章内容与前文的关系。在故事叙述的过程中,叙述者也不时跳出来显示自己的存在,如小说第五卷第八章写到奥尔华绥先生以为自己不久于人世,向众人宣布了遗嘱。之后,叙述者说道:“大家临走的时候,有的落了泪,甚至‘向来不惯于啼哭的’哲学家斯奎尔也拭了拭眼睛,至于威尔根斯大娘,她‘那一串串泪珠跟阿拉伯橡胶树上滴下的药用汁液一样滔滔不绝’——每遇到适当场合,这种礼数她是从不会短少的。”[2]最后这一句,叙述者不露声色地揭示了威尔根斯大娘一贯的虚伪作风。
再以贝拉斯顿夫人出乖露丑的场面为例,贵妇人贝拉斯顿夫人深夜到琼斯的房间与他调情,却不料全被躲在房间里的昂诺尔大姐听到了,但是夫人应对这种场面十分老练:“这时,夫人已经恢复了沉着,像所有社交场上的妇女一样,这种沉着在她也是十分现成的,尤其遇到当前这样的场合。”之后,叙述者尖刻的评论说,“在上流妇女的厚颜无耻中却含有一种庄严,这一点是身份比她们低贱的妇女在类似的处境下想做也做不到的。”[3]
可以看出,《汤姆·琼斯》中叙述者是一个爱憎分明的叙述者形象。叙述者并非客观地描写或叙述,而是经常不失时机地露出讽刺的锋芒。它的隐退是暂时的,而它对叙事的介入则是绝对的。叙述者的评论和冷嘲热讽与叙事本身融为一体,成为叙事的必不可少的部分。
二,树状的结构模式
菲尔丁的传记体小说袭用游历冒险小说的模式,围绕一个中心人物组织故事,主人公的生平经历构成作品的主要情节,是小说的主体结构,犹如树干;同时在主要情节之外,还穿插着众多与其有一定关联的小故事,形成一些次要情节,犹如树干上长出来的枝叶。这种在主要情节发展过程中辅以次要情节的方法,使小说如一棵经年大树,既有粗壮的主干,又有繁枝茂叶,形成典型的树状结构。
《汤姆·琼斯》的主要情节是汤姆的生平经历,小说从汤姆的出身写起,写他在乡绅奥尔华绥家的生活,他与苏菲亚的爱情、他与布利非的矛盾及被逐出奥尔华绥府,他去伦敦路上的经历,他在伦敦所遭遇的陷阱以至最终身世大白收获的美满结局。这种以主人公的生平经历为线索的纵向发展的结构方式,克服了传记体小说以故事为中心所带来的情节松散、拖沓、纷杂的缺陷,使得主要情节鲜明、突出,主体结构精炼、集中。
《汤姆·琼斯》的次要情节众多,作者利用制造"悬念"的手法成功地把这些杂乱的情节串起来,小说从汤姆的神秘出身开始,并将这一悬念作为一条贯穿始终的情节线,把众多大大小小的故事串联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小说中白丽洁小姐的故事、詹妮·琼斯的故事、甚至小说中的小插曲——汤姆在去伦敦的路上与菲茨帕特里克决斗等,都以汤姆的身世之谜作为线索連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除了制造"悬念",菲尔丁还围绕着人物性格组织故事情节,这是其小说情节结构严密完整的又一重要因素。例如汤姆与毛丽的关系对主要情节的发展完全无关紧要,但这一情节和后来汤姆与沃特斯夫人、与贝拉斯顿夫人的故事一起描绘出汤姆性格中任性而放纵的一面。从这一角度来说,汤姆与毛丽的故事在整个小说的情节发展中又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以说,《汤姆·琼斯》自始至终存在着一种“情节的整体性”。[4]
《汤姆·琼斯》的树状结构模式以人物的生平经历为主干,兼以人物性格为中心组织故事情节,并成功运用制造“悬念”的艺术手法,把小说中众多的故事和纷繁的场景组织得井井有条并且一环紧扣一环,不仅富有强烈的戏剧性,而且还极大的扩大了小说的容量,为后世小说的情节结构艺术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类型化的人物
所谓类型化,是把人物写成某种性格特点的类型或者是某种类型人物的代表,只突出人物性格的共同性和普遍性,而忽视人物性格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菲尔丁有自己独特的文学观,他认为人物塑造在整个文学结构中的地位是次要的,小说中的人物更多是为情节服务的。因此,他描绘人物的主要目的是明确有限的,即通过带有象征意义的形象生动而富有色彩地展示出社会各阶层的全貌。他描绘人物的方法则是从外部对人物进行表现,通过赋予人物最低限度的特征而将他们归到各自合适的类型之中。他的人物一出场就被贴上作者所分派的“职务”的标签,作者忙不迭地告诉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他就始终如一地按照某一模式说话和行动。例如小说中维斯顿先生是“性情暴躁的独裁者”,帕特里克是“忠心耿耿的滑稽奴仆”,奥尔华绥先生是“乐善好施的恩人”。即使是号称"人性标本"的汤姆·琼斯,基本上也可以说是一个具有复杂个性的静止人物。瓦特曾说:“菲尔丁的人物没有令人信服的内心世界这一事实,意味着他们心理发展的可能性极为有限。例如,汤姆琼斯的性格表现了某种发展,但是这只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发展,例如,汤姆早期的轻率鲁莽,他的年轻无知和不谙世故人情以及他的旺盛的情欲导致了他的失宠,导致他被从奥尔沃西家驱逐,还导致了他随后在路上和伦敦的困难以及显然是无法挽回地丧失了苏菲亚的爱。同时,他的美德、他的勇气、自尊及仁慈的心肠,所有这一切都在一开始就隐约可见,而最终则汇集在一起,将他从不幸的深渊中解救出来,并使他重新获得了周围人们的爱戴和尊敬。但是尽管各个时期分别突出不同的特征,它们都是一开始就存在着的。”[5]小说中,汤姆被“主题先行”地描绘成一个天性善良高贵但性情鲁莽、经受不住诱惑的"有缺陷的英雄"。然而,无论他做了多少错事、有过多少失误,都不会改变他最终的命运,他终将在爱情和财富方面都得到报偿。作者的创作理念使他的人物的性格、行为与其命运之间失去必然的关联。汤姆虽然具有较为丰富复杂的性格,但他的性格并没有发展,他的种种失误并没有使他有所改变,他最后的幸福结局是作者利用许多巧合、误会刻意安排的结果。他是一个观念化的人物,带有一定的扁平性。
总之,《汤姆·琼斯》的叙事手法是匠心独具的,小说的叙述,结构和人物刻画都代表了18世纪欧洲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菲尔丁利用其杰出的叙事技巧,使其具有了长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注释:
[1][美]布斯.小说修辞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70.
[2][3][英]亨利·菲尔丁.《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M].萧乾,李从弼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4]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卷)[M].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62.
[5][美]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M].三联书店,1992:317.
参考文献:
[1][美]布斯.小说修辞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3][英]亨利·菲尔丁.《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M].萧乾,李从弼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4]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卷)[M].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62.
[5][美]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M].三联书店,1992:317.
【【关键词】】叙述者;结构模式;人物
一,戏剧化的叙述者
美国著名批评家韦恩·布斯认为,“在通过‘我’或‘他’之类讲述者的意识来叙写的作品中,叙述者是非戏剧化的。这样的叙述者没有被赋予任何个人特征,而一旦叙述者把自己作为‘我’来提及时……他就被戏剧化了。”[1]菲尔丁小说中的叙述者就属于戏剧化的叙述者,它通过不断介入的方式,大张旗鼓地告知读者它的叙述行为,在卷前和叙述中不断发表议论和对读者进行提醒和说教,从而使读者注意到它的存在。在这过程中,叙述者从幕后被推到了前台,成为读者欣赏的对象。
《汤姆·琼斯》中,叙述者在18卷序章中都登场亮相,或与读者交流,或发表一些妙趣横生的评论,或告诉读者本章内容与前文的关系。在故事叙述的过程中,叙述者也不时跳出来显示自己的存在,如小说第五卷第八章写到奥尔华绥先生以为自己不久于人世,向众人宣布了遗嘱。之后,叙述者说道:“大家临走的时候,有的落了泪,甚至‘向来不惯于啼哭的’哲学家斯奎尔也拭了拭眼睛,至于威尔根斯大娘,她‘那一串串泪珠跟阿拉伯橡胶树上滴下的药用汁液一样滔滔不绝’——每遇到适当场合,这种礼数她是从不会短少的。”[2]最后这一句,叙述者不露声色地揭示了威尔根斯大娘一贯的虚伪作风。
再以贝拉斯顿夫人出乖露丑的场面为例,贵妇人贝拉斯顿夫人深夜到琼斯的房间与他调情,却不料全被躲在房间里的昂诺尔大姐听到了,但是夫人应对这种场面十分老练:“这时,夫人已经恢复了沉着,像所有社交场上的妇女一样,这种沉着在她也是十分现成的,尤其遇到当前这样的场合。”之后,叙述者尖刻的评论说,“在上流妇女的厚颜无耻中却含有一种庄严,这一点是身份比她们低贱的妇女在类似的处境下想做也做不到的。”[3]
可以看出,《汤姆·琼斯》中叙述者是一个爱憎分明的叙述者形象。叙述者并非客观地描写或叙述,而是经常不失时机地露出讽刺的锋芒。它的隐退是暂时的,而它对叙事的介入则是绝对的。叙述者的评论和冷嘲热讽与叙事本身融为一体,成为叙事的必不可少的部分。
二,树状的结构模式
菲尔丁的传记体小说袭用游历冒险小说的模式,围绕一个中心人物组织故事,主人公的生平经历构成作品的主要情节,是小说的主体结构,犹如树干;同时在主要情节之外,还穿插着众多与其有一定关联的小故事,形成一些次要情节,犹如树干上长出来的枝叶。这种在主要情节发展过程中辅以次要情节的方法,使小说如一棵经年大树,既有粗壮的主干,又有繁枝茂叶,形成典型的树状结构。
《汤姆·琼斯》的主要情节是汤姆的生平经历,小说从汤姆的出身写起,写他在乡绅奥尔华绥家的生活,他与苏菲亚的爱情、他与布利非的矛盾及被逐出奥尔华绥府,他去伦敦路上的经历,他在伦敦所遭遇的陷阱以至最终身世大白收获的美满结局。这种以主人公的生平经历为线索的纵向发展的结构方式,克服了传记体小说以故事为中心所带来的情节松散、拖沓、纷杂的缺陷,使得主要情节鲜明、突出,主体结构精炼、集中。
《汤姆·琼斯》的次要情节众多,作者利用制造"悬念"的手法成功地把这些杂乱的情节串起来,小说从汤姆的神秘出身开始,并将这一悬念作为一条贯穿始终的情节线,把众多大大小小的故事串联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小说中白丽洁小姐的故事、詹妮·琼斯的故事、甚至小说中的小插曲——汤姆在去伦敦的路上与菲茨帕特里克决斗等,都以汤姆的身世之谜作为线索連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除了制造"悬念",菲尔丁还围绕着人物性格组织故事情节,这是其小说情节结构严密完整的又一重要因素。例如汤姆与毛丽的关系对主要情节的发展完全无关紧要,但这一情节和后来汤姆与沃特斯夫人、与贝拉斯顿夫人的故事一起描绘出汤姆性格中任性而放纵的一面。从这一角度来说,汤姆与毛丽的故事在整个小说的情节发展中又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以说,《汤姆·琼斯》自始至终存在着一种“情节的整体性”。[4]
《汤姆·琼斯》的树状结构模式以人物的生平经历为主干,兼以人物性格为中心组织故事情节,并成功运用制造“悬念”的艺术手法,把小说中众多的故事和纷繁的场景组织得井井有条并且一环紧扣一环,不仅富有强烈的戏剧性,而且还极大的扩大了小说的容量,为后世小说的情节结构艺术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类型化的人物
所谓类型化,是把人物写成某种性格特点的类型或者是某种类型人物的代表,只突出人物性格的共同性和普遍性,而忽视人物性格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菲尔丁有自己独特的文学观,他认为人物塑造在整个文学结构中的地位是次要的,小说中的人物更多是为情节服务的。因此,他描绘人物的主要目的是明确有限的,即通过带有象征意义的形象生动而富有色彩地展示出社会各阶层的全貌。他描绘人物的方法则是从外部对人物进行表现,通过赋予人物最低限度的特征而将他们归到各自合适的类型之中。他的人物一出场就被贴上作者所分派的“职务”的标签,作者忙不迭地告诉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他就始终如一地按照某一模式说话和行动。例如小说中维斯顿先生是“性情暴躁的独裁者”,帕特里克是“忠心耿耿的滑稽奴仆”,奥尔华绥先生是“乐善好施的恩人”。即使是号称"人性标本"的汤姆·琼斯,基本上也可以说是一个具有复杂个性的静止人物。瓦特曾说:“菲尔丁的人物没有令人信服的内心世界这一事实,意味着他们心理发展的可能性极为有限。例如,汤姆琼斯的性格表现了某种发展,但是这只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发展,例如,汤姆早期的轻率鲁莽,他的年轻无知和不谙世故人情以及他的旺盛的情欲导致了他的失宠,导致他被从奥尔沃西家驱逐,还导致了他随后在路上和伦敦的困难以及显然是无法挽回地丧失了苏菲亚的爱。同时,他的美德、他的勇气、自尊及仁慈的心肠,所有这一切都在一开始就隐约可见,而最终则汇集在一起,将他从不幸的深渊中解救出来,并使他重新获得了周围人们的爱戴和尊敬。但是尽管各个时期分别突出不同的特征,它们都是一开始就存在着的。”[5]小说中,汤姆被“主题先行”地描绘成一个天性善良高贵但性情鲁莽、经受不住诱惑的"有缺陷的英雄"。然而,无论他做了多少错事、有过多少失误,都不会改变他最终的命运,他终将在爱情和财富方面都得到报偿。作者的创作理念使他的人物的性格、行为与其命运之间失去必然的关联。汤姆虽然具有较为丰富复杂的性格,但他的性格并没有发展,他的种种失误并没有使他有所改变,他最后的幸福结局是作者利用许多巧合、误会刻意安排的结果。他是一个观念化的人物,带有一定的扁平性。
总之,《汤姆·琼斯》的叙事手法是匠心独具的,小说的叙述,结构和人物刻画都代表了18世纪欧洲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菲尔丁利用其杰出的叙事技巧,使其具有了长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注释:
[1][美]布斯.小说修辞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70.
[2][3][英]亨利·菲尔丁.《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M].萧乾,李从弼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4]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卷)[M].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62.
[5][美]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M].三联书店,1992:317.
参考文献:
[1][美]布斯.小说修辞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3][英]亨利·菲尔丁.《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M].萧乾,李从弼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4]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卷)[M].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62.
[5][美]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M].三联书店,1992: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