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细读,字面意义是仔细地、认真地阅读文本。在新课程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应当是“从阅读教学出发,为了阅读教学,与阅读教学结伴而行”的文本细读。要上好阅读课,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文本细读是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文本的内涵非常丰富,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个性化阅读教学成为一种时尚,不可否认,它使课堂热烈了,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了,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出乎寻常的张扬。然而,在这看似繁华的“七嘴八舌”背后,我们也觉察到了一种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浮躁和浅薄,令人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发展深感忧虑。因此要上好阅读课,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实行文本细读。为此,我进行了如下探讨:
1 多读,是文本细读的前提
文本细读是个很好的理念,细读的前提是多读。教材须反复读,只读一两遍不会有什么感觉。朱意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之后理自得。”这是读书人的切身体会。书读熟了,在课堂上才能成为一个谙熟一切的向导,在前边引领着,提示着,点拨着,在老师的引导下,學生自己读,读明白了,才能文意兼得。不要企图读一两遍就能进入文本,即使是悟性好的人。要一遍一遍地读,一遍一遍地思考,直到读到豁然贯通,这样才会有新的发现。
2 通过朗读进行文本细读
朗读是文本细读的关键,朗读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使之通过对课文语言的音节、语调、语气以及语速、轻重、停顿、韵律、节奏等方面不同的朗读,仔细体味其中蕴含的意趣,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在教学中应根据课文内容灵活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课本中大量文质兼美的白话文,字面上较易理解,字里行间的蕴含有时不可言传,而通过朗读,却溢于言表,使人心领神会,轻重强弱、抑扬顿挫、徐疾停连,准确性、逻辑性、层次感、对比感等,更要通过朗读反复揣摩。教师应情化自己,进入情境,再从学生的审美需要出发,用感情线牢牢地牵住学生,以情激情,方能有效地传情播情,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学生则在教师的引导下,处于自由、愉快、活跃的气氛和抒情格调中,调动情绪,饱含感情地朗读,从而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受到感染,得到教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3 比较阅读,感受不同文本的文学风格
文本细读教学中的比较阅读应从语言文字入手,仔细推敲词句,想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用这种说法而不用那种说法,词语选用的对比,句式结构的对比,表达方式的对比等,指导学生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加深对话语意义的理解。
乌申斯基曾言:“比较是思维的基础。”可见,比较是使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同时比较贯穿于阅读思维的全过程之中。我们强调鉴赏性比较阅读,就是主张让学生阅读不同的文本,并且在仔细研读过程中,努力发现文本之问的细微差别,感悟不同文本的文学风格,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语文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我觉得,鉴赏性比较阅读是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鉴赏水平的提高,发展学生阅读思维能力。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在比较阅读中常伴随一些令人新奇的发现。例如,张籍有一首《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还有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两相对照读,不都把思念故乡和亲人的心情写活了吗?这样,学生就读出了兴趣,学会了比较同一类题材的不同写法和诗人不同的情感方式,也关心起诗人的身世际遇了,这样既可以增长知识,又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4 关注细节,在细读中倾心与文本对话
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慧心、好深思的文本细读者,就必须让学生学会关注细节,文学作品的动人魅力大多隐藏在细节里面,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细节,迅速进入语言情景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与作品融为一体,方能“使其言若出吾口,使其意若出吾心”。
5 读写结合,体验文本细读的魅力
读与写,应是一对亲密的伙伴。以读带写,下笔如有神助;以写促读,阅读更添味道。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常感到学生的阅读只浮在语言表层,缺乏深层的细致理解与感悟;写作空洞枯燥,缺乏阳刚大气或婉约细腻。因此,很有必要尝试一条路子,让阅读与写作真正成为一对亲密的伙伴。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给学生增设了每周一次的阅读指导课,时间安排在周四,就是想与周五的作文课构成一个完美的读写教学体系。经过一学年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每到写作文,大家似乎都有好多话语要说,习作一改往日的满纸空话套话,慢慢地写得有血有肉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文本的内涵非常丰富,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个性化阅读教学成为一种时尚,不可否认,它使课堂热烈了,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了,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出乎寻常的张扬。然而,在这看似繁华的“七嘴八舌”背后,我们也觉察到了一种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浮躁和浅薄,令人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发展深感忧虑。因此要上好阅读课,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实行文本细读。为此,我进行了如下探讨:
1 多读,是文本细读的前提
文本细读是个很好的理念,细读的前提是多读。教材须反复读,只读一两遍不会有什么感觉。朱意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之后理自得。”这是读书人的切身体会。书读熟了,在课堂上才能成为一个谙熟一切的向导,在前边引领着,提示着,点拨着,在老师的引导下,學生自己读,读明白了,才能文意兼得。不要企图读一两遍就能进入文本,即使是悟性好的人。要一遍一遍地读,一遍一遍地思考,直到读到豁然贯通,这样才会有新的发现。
2 通过朗读进行文本细读
朗读是文本细读的关键,朗读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使之通过对课文语言的音节、语调、语气以及语速、轻重、停顿、韵律、节奏等方面不同的朗读,仔细体味其中蕴含的意趣,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在教学中应根据课文内容灵活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课本中大量文质兼美的白话文,字面上较易理解,字里行间的蕴含有时不可言传,而通过朗读,却溢于言表,使人心领神会,轻重强弱、抑扬顿挫、徐疾停连,准确性、逻辑性、层次感、对比感等,更要通过朗读反复揣摩。教师应情化自己,进入情境,再从学生的审美需要出发,用感情线牢牢地牵住学生,以情激情,方能有效地传情播情,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学生则在教师的引导下,处于自由、愉快、活跃的气氛和抒情格调中,调动情绪,饱含感情地朗读,从而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受到感染,得到教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3 比较阅读,感受不同文本的文学风格
文本细读教学中的比较阅读应从语言文字入手,仔细推敲词句,想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用这种说法而不用那种说法,词语选用的对比,句式结构的对比,表达方式的对比等,指导学生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加深对话语意义的理解。
乌申斯基曾言:“比较是思维的基础。”可见,比较是使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同时比较贯穿于阅读思维的全过程之中。我们强调鉴赏性比较阅读,就是主张让学生阅读不同的文本,并且在仔细研读过程中,努力发现文本之问的细微差别,感悟不同文本的文学风格,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语文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我觉得,鉴赏性比较阅读是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鉴赏水平的提高,发展学生阅读思维能力。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在比较阅读中常伴随一些令人新奇的发现。例如,张籍有一首《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还有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两相对照读,不都把思念故乡和亲人的心情写活了吗?这样,学生就读出了兴趣,学会了比较同一类题材的不同写法和诗人不同的情感方式,也关心起诗人的身世际遇了,这样既可以增长知识,又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4 关注细节,在细读中倾心与文本对话
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慧心、好深思的文本细读者,就必须让学生学会关注细节,文学作品的动人魅力大多隐藏在细节里面,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细节,迅速进入语言情景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与作品融为一体,方能“使其言若出吾口,使其意若出吾心”。
5 读写结合,体验文本细读的魅力
读与写,应是一对亲密的伙伴。以读带写,下笔如有神助;以写促读,阅读更添味道。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常感到学生的阅读只浮在语言表层,缺乏深层的细致理解与感悟;写作空洞枯燥,缺乏阳刚大气或婉约细腻。因此,很有必要尝试一条路子,让阅读与写作真正成为一对亲密的伙伴。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给学生增设了每周一次的阅读指导课,时间安排在周四,就是想与周五的作文课构成一个完美的读写教学体系。经过一学年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每到写作文,大家似乎都有好多话语要说,习作一改往日的满纸空话套话,慢慢地写得有血有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