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萧十一郎》热播发热议 严屹宽:高颜值能否高收视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yingz4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萧十一郎》在北京卫视开播,改编自古龙小说,严屹宽饰演的萧十一郎清新俊逸的外表和创新的表演方式收获众多观众的肯定和称赞。
  严屹宽:让自己变得平和
  严屹宽,提到这个名字是不是有点陌生,但是一说“严宽”,是不是就迅速在脑海中反应出一张俊俏的脸庞。因为外表出众,严宽曾与钟汉良、乔振宇、霍建华被封为“天涯(著名的社交网站)四美”。但不同于其他“三美”的大红大紫,严宽在2016年才迎来“霸屏年”,六七部作品连播,《新萧十一郎》和《五鼠闹东京》打响头炮,在猴年春节先后播出。
  再度引发大众关注的严宽,依旧美颜,只是名字多了一个字“屹”,提到改名,他的解释是觉得自己名字太严肃,中间加一个字“想给自己一点暗示,让自己变得平和一点”。
  改名的背后,是严宽心态的变化,之前种种执拗的想法现在逐一消解:“人最害怕的就是看不见自己,要看到自己哪里对哪里错,之后就能改变。以前我是个很闷的人,这两年打开了,活得比较开心,身边的人也很开心。”
  因此如今再被人称赞外貌俊秀,严屹宽也不会抗拒。想当年他被网友封为“天涯四美”之时,还十分抗拒,特意发微博表示不接受这个封号,引发众多网友反对,尽管之后他为自己的言辞道歉,但是人气大跌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在《倾城王妃》之后,严宽有意避开“美型”人物,所塑造的人物与“美”没半点关系,一定要把自己往丑、糙上整,有种较劲的心思。说到底严宽一直觉得应该让大家看到自己的演技而不是外貌,回忆那段时期,严屹宽称之为“叛逆期”:“你越跟我说美,我越要脱离美。”
  不过他对于外貌称赞却是坦然接受,“现在我能冷静地看待这个问题。说我美没关系,但是在美的背后,我会讲述更多的东西。我觉得自己是晚熟的,但我现在终于成熟了,之后会更加单纯地生活,更加单纯地拍戏。”
  在最好的年纪,放弃最大的优势,不少人替严宽可惜,但是对他自己而言,却是冷暖自知。唯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其中滋味,做出选择吧。
  严屹宽的后颜值时代
  当年采访严屹宽的时候他还叫“严宽”这个名字。那时他虽然出演的是一部现代剧,但仍旧不能摆脱网友心中的“古装男神”的印象,他出演过很多类型的古装角色,比如朱元璋、燕青、刘少康、李建成等,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在《新萧十一郎》中严屹宽塑造的是一个“逗比”盗贼。虽然之前有吴奇隆版本的经典,但是论颜值、论演技都不俗的严屹宽,再加上被观众喜爱的古装形象,想必有压力还有信心。
  虽然古装扮相确实不错,也出演过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出道多年的严屹宽一直没有多火,虽然他是个多才多艺的演员,曾经发行个人创作专辑,是个创作型歌手,也会画画,还爱摄影。一直以来,严屹宽都希望自己是个演技派的演员,虽然他有现成的颜值,但总希望观众更多的关注他的戏。他希望自己靠演技行走江湖,以至于当初大三汇报演出时,他扮演一只猩猩,连同学都没认出他来,这事让他充满自信。但是获得“天涯四美”后,他希望大家忽略他的美,于是他尝试了各种各样的角色,直到有一天他能够坦然面对这一切。严屹宽曾经表示:“以前我认为自己最帅的时候并不是我的黄金阶段,那只是一个累积的阶段。现在我会抓紧努力去创作更多更好的角色,我希望大家能看到的‘颜值’之后的更多内心的东西,整个艺术作品意图想要表达给大家的东西。”
  有才华,有演技,有颜值的严屹宽,对自己的要求从该没有放松过,经过一段时期的休整后,据了解,他的六七部影视剧作品将陆续亮相,展现出不一样的风采。他将沉淀出怎样的味道,严屹宽的后颜值时代也许开启了。
  严屹宽:“颜值”的陷阱
  北京卫视春节档播出的《新萧十一郎》中,素有“古装男神”之称的严屹宽再次陷入网友们的爱心陷阱——“颜值”成了他摆脱不掉的一个标签,撕了贴、贴了撕,这种烦恼远甚于往昔。也许在严屹宽看来,一个科班出身的专业演员,混了这么久还被人热议“颜值”,怎么说都有点那个。哪个呢?是舍本逐末,还是主次倒置?帅有什么好聊的,应该聊演技才对呀。
  然而,这就是如今的网络生态或曰粉丝经济,王八看绿豆——对了眼儿了,只顾一点不计其余。严屹宽说以前在他叛逆的时候还对此非常排斥:“人们越说我美我就越要脱离美,《倾世皇妃》之后我就去尝试各种不美的角色,目的就是为了让观众看到不美的我。”
  当然,像大多数成功者一样,严屹宽也很会审时度势,韩信忍得了胯下之辱,咱还怕颜值之辱不成?!如是这般,一切风轻云淡,“我发现颜值真是太重要了,特别是现如今还有这么多小鲜肉的冲击。既然美,那我就把美好好地利用,在美的基础上再去塑造角色,先让大家觉得这个人物好美好帅,然后再去挖掘这个人物的内心。”
  “颜值”究竟是不是一个陷阱呢?讲个故事:三人锦衣夜行,由于怕遇见各自的粉丝互相干扰,于是隔得很远,各走各的,走着走着,张三先掉进粪坑,没言声儿,接着李四也掉进同一个粪坑,还没言声儿,最后是王五掉进粪坑,张三和李四说:“我们等你半天了。”锦衣、颜值,似乎都不顶用,唯有阵阵袭来的恶臭让他们同气相求。有人说幸亏没遇见粉丝,其实也不尽然,粉丝碰见这事多半会用“扑”的,毕竟久居鲍鱼之肆早已不觉其臭,何况是仨偶像掉同一坑里属于小概率事件,殊为难得,可遇而不可求。扯得有点远,还是说回到“颜值”。古往今来的各色男女,颜值高多半儿命不好,或者再切分得细一点,只有高颜值而无其他“值”的大都命运不济。聪明者反被聪明误,颜值高者反被颜值误,这样的例证可谓举不胜举。
  严屹宽说年轻的时候就对其他事情毫不在乎,放弃了很多挑战,后来发现自己脱离了市场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要求自己成熟起来,“我必须放下我的伪装和骄傲,去贴近年轻人的口味,不能脱离这个时代的需求,要去顺应和接受。我一直想做一个实力派演员,后来发现做偶像也没什么不好的。”看来,颜值流布之广、流毒之深,不经个十年八年是很难看清楚的。当事者迷,不当事了,自然会清醒。   新萧十一郎真是“蛮拼的”
  电视连续剧《新萧十一郎》在北京电视台热播,饰演萧十一郎的演员严屹宽在剧中的造型以及角色感染力让观众眼前一亮。然而,任何一个值得称道的角色背后都和演员吃苦流汗分不开。众所周知,拍古装剧不容易,化个妆就要几个小时,这还不算,扮好了就一整天不能卸妆,不管你身处春夏秋冬,什么时候拍完什么时候算,有时候就连睡觉也要带妆打鼾。那么,拍古装武侠剧,大家想也想得出来,更难。要观众看着过癮,还要赏心悦目,演员自然免不了高来高去、枪来剑往,劳累就不用说了,因此受伤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这不,片子还没播就曝出严屹宽拍摄中脚受伤,拄着拐杖坚持拍摄的事情。这事儿发生在他身上,笔者倒也一点不奇怪,因为严屹宽就是个“蛮拼的”演员。之前拍摄《新水浒》饰演浪子燕青之后他就曾想要真正演一回大侠,萧十一郎当是如了他的愿,自然要把拼命三郎的劲儿都使出来。要说演员拍片子使劲儿,是他的本职工作,或许没啥可赞的,但是细想一下,任何一个职业,没有点职业精神,没有点“蛮拼的”意思,又有多少事情能做得好呢?
  要说拍戏玩命,成龙大哥应该就是个典范,他的作品没有不拼的,尤其很多带有危险的拍摄,他连替身都不用,非要自己去完成。想到这些,就不难理解有他参与的影视作品为啥叫好又叫座了。当然,“拼”是一种精神,演员在拍片子的时候,安全还是第一位的,保护好自己也是让那些始终关注你的观众和影迷少了一份担心不是。
  各方观点
  京华时报:严屹宽荧幕形象多是古装侠士
  细数严屹宽从艺以来的经典荧幕形象,多是古装侠士,谈及为何对古装剧有特别的偏爱,严屹宽说,因为每一个男人心中,都有一个江湖梦。“我相信每个男孩小的时候,都梦想做一个大侠,惩恶扬善、伸张正义。长大后发现生活中可能实现不了,我作为演员,就想通过演绎这类作品完成我的愿望。”谈及严屹宽向往的江湖,他表示希望能够有杨过与小龙女那样的爱情、萧十一郎一般的逍遥自在、浪子燕青一般的不畏强权忠心事主,那才是他最向往的状态。北京晚报:
  《新萧十一郎》很古怪
  《新萧十一郎》在北京卫视开播,改编自古龙小说,严屹宽饰演的萧十一郎却与人们想象中的小说人物大有不同,说着贯口,相当浮夸。接受采访时,严屹宽坦言在表演上可以区别以往,随着剧情慢慢发展,人物开始变化、发酵,观众会觉得他设计的新萧十一郎其实很吸引人。不单追求帅,演技也不马虎。于是,严屹宽演绎的萧十一郎有着逗趣的外表,他认为,这种浮夸是为了掩饰内心,随着剧情发展慢慢在观众面前剥落开来。
  新很娱乐:严屹宽PK朱一龙火药味十足
  《新萧十一郎》自开播以来,有关于萧十一郎与连城璧之间的戏份都会引起观众们的观剧热潮,两位男神争夺女神的戏份更是引发一场口水之战,萧、连两派粉丝们纷纷发声力挺角色。无论是从人物设定、角色性格还是造型服装上,两位男神的类型不尽相同,看似毫无交集的二人却因为所爱为同一人而上演了一场异常激烈的PK。尽管观众们对严屹宽与朱一龙各有所爱,但随着剧情的深入发展,两位男神之间的对峙愈加残酷,甘婷婷逃婚的戏份更是令男神的关系剑拔弩张。
  西安晚报:没做实力派,做偶像也挺好
  从严宽改名为严屹宽,从曾经的“天涯四美”到如今的“古装男神”,很多年过去了,严屹宽身上“高颜值”的标签始终没变过。对于这个标签,在科班出身的专业演员严屹宽看来,帅有什么好聊的,应该聊演技才对。甚至他一度对谈论颜值很排斥:“人们越说我美我就越要脱离美,甚至在《倾世皇妃》之后,我就去尝试各种不美的角色。颜值真是太重要了,特别是现如今还有这么多小鲜肉的冲击。我一直想做一个实力派演员,后来发现做偶像也没什么不好的。”
  新文化报:严屹宽挑战新萧十一郎
  古装武侠剧《新萧十一郎》正在北京卫视热播,严屹宽在剧中饰演的就是从小与野狼为伴的偷盗大侠萧十一郎。为了与老版电视剧有所区别,《新萧十一郎》导演组在保留古龙武侠精神和江湖情义的基础上,特意将十一郎这个人物打造成了一个“逗比”,严屹宽对此表示:“剧中有很多好玩的桥段和搞笑的哏都是我们精心设计的,比如我在表演的时候会故意抬眼睛、做怪腔。”为了更好地塑造这个角色,严屹宽还特意制定了减肥计划。
其他文献
扬帆进北平第一天就受到周恩来的两次批评,感到很委屈,一连几天闷闷不乐。周恩来得知这一情况后,说:“看来,不是扬帆同志犯了工作不负责的错误,而是我犯了官僚主义的毛病。我找个时间,向他道歉,作检讨。”就这样,在一天晚上,周恩来找到扬帆,开口就说:“扬帆同志,对不起,叫你受委屈了!我是来向你作检讨的。”  周恩来是全世界公认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像这样一位伟人对待下级却是充满与众不同的人情味儿,体现
期刊
李晓军 中国国家画院专职画家、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研究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荣宝斋画院教授,  文化部青联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北京市西城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4月7日,由四川省诗书画院主办的李晓军书画作品展在四川中国书画美术馆开幕。四川省文化厅艺术委员会主任、四川省诗书画院副院长胡继先,四川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张景
期刊
2015年4月,一条募捐救父的信息在网络上迅速流传开,发布这条消息的是个仅有8岁的美国小男孩,他将自己的照片放到募捐网页上,希望通过网友们的力量,帮助他年仅39岁却患了严重肾病的父亲渡过难关。网友们纷纷解囊,短短几天就募集到了7万多美元的换肾手术费。  歪打正着握拳萌照诞生  萨姆2006年9月出生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妈妈兰妮是位摄影师,爸爸贾斯汀是位蓝领工人,虽然家中生活并不是很富裕,但萨姆的降生
期刊
我是4岁时跟爷爷奶奶家一起搬到北京的。当年,我们住在鼓楼西大街中绦胡同里的一个小四合院内。开始,母亲怕我和外面的“野孩子”学环了,不让我出门,但只要她一不注意,我就撤丫子了。  上世纪50年代,北京大拆城墙,我家旁边的城墙都被夷为了平地,原来有城墙阻隔着的那条小河一下子暴露在我们面前,成了我和小伙伴的“天堂”,春天我们在河边放风筝,夏天我们在河边逮蝴蝶和抓“老琉璃”(蜻蜓),秋天我们在河堤上玩“警
期刊
他外婆的父亲孔华清是陕甘督办,是冯玉祥的拜把兄弟;他的父系家族是满族钮祜禄氏,出了六位皇后,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东太后慈安太后。他在台湾生台湾长,祖籍在北京,外公是高级军官,童星起家,成为台湾著名演员、导演,是他把阮经天从配角带到影帝宝座。  《客从何处来》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打造的国内首档明星真人寻根、追溯家族历史的纪录片。钮承泽作为嘉宾参与节目拍摄,踏上了一段不同寻常的寻根之旅。  接到央视的邀请,
期刊
由东方飞云国际影视出品的大型古装武侠剧《新萧十一郎》已于2月9日大年初二登陆北京卫视红星剧场。萧十一郎(严屹宽饰)自幼与狼为伍,十二岁时,他从狼口中救下年幼的沈璧君(甘婷婷饰),感激之余,沈璧君将一串玉坠挂在他的脖子上,自此两个孩子在彼此生命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十年后,萧十一郎已是江湖中声名响亮的大盗,所到之处从不失手。这日,失踪四年的妖女风四娘(李依晓饰)找到萧十一郎,想搭伙干一桩大买卖:原
期刊
一提起甘婷婷,观众们首先想起的就是她在《新水浒传》里扮演的“潘金莲”,自从出演了这个角色,甘婷婷不仅为观众所熟知,更是被人贴上了“风情万种”的标签。此后,甘婷婷也出演过《深宫谍影》、《隋唐演义》、《十月围城》、《华胥引》等多部优秀作品,希望改变大家对她的刻板印象。如今甘婷婷在北京电视台热播的古装武侠剧《新萧十一郎》中饰演“白莲花”沈璧君,这不仅是她和武侠教父鞠觉亮继《新水浒传》、《十月围城》之后的
期刊
35歲时,她不幸失去丈夫和子女,被婆家赶出家门,又遭到周围人的嫌弃。她独自外出做保姆,勤劳朴实的品格得到了主人的认可。令她感动的是,主人家对她视如亲人。  “文革”年代,她依然对遭受磨难的主人家不离不弃。为抚育主人家的子女,她没有再嫁。她的抚育,也塑造了主人家子女的优秀品格。  当她老了,身体瘫痪,主人家的子女毅然承担起了照顾她的义务,视她为亲娘……  重阳节,是“高娘”高玉清的96岁生日。刘家三
期刊
进入人生的第99个年头,“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遗孀,“中科院最美的玫瑰”李佩先生大脑的“内存越来越小”,记忆力大不如以前了。她一个月给保姆发了3回工资;她说现在的电视节目太难看了,“民国的人去哪儿了?”  在她狭小的客厅里,那个腿已有些歪的灰色布沙发,60年间,承受过不同年代许多大人物的身体。钱学森、钱三强、周培源、白春礼、朱清时、饶毅、施—公……都曾是那个沙发的客人。但是有时人来得多了,甭管多
期刊
这张照片,是作者(第三排左二)与分别四十多年的小学同学和老师于201P年3月在北京重逢时的合影。  我们这一群在1960年困难时期入学的发小,本应于1966年毕业,却因“文革”影响.直到1968年才升入中学。而刚刚读到初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就作为六九届毕业生,被“连锅端”地发配到黑龙江或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只有极少数人留京分配到工厂工作。  光阴荏苒,一别数十载。已届花甲的我,时常会想起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