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语是构成语言最基本的要素。扎实有效的词语教学,能使学生借助文本,感悟品味、体会词语包含的意思,从而领略作者的用词巧妙,使阅读教学有效落实,也为学生的习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材料。词语教学非常重要,然而当前的词语教学现状并不乐观。
一、半亩方塘一鉴开——现象追述
1.三板一眼——教学方法模式化
常见的词语教学流程为教师出示文本中要求认读的词语,通过个别读、集体读等方法引导学生认读、学读,接着简单分析要注意的字形结构,最后适当探讨对部分词语的理解。“三板一眼”式的教学看似步调有序、顺利推进,但却沉闷乏味,学生毫无兴趣可言。
2.浮光掠影——词语教学省略化
为了用相对较多的时间解读文本、剖析内容、体会情感,教师往往把词语学习移到课前,作为预习作业加以布置并要求:认读,解决字音;抄写,解决字形;查词语手册,解决字义。整个过程看似条理清晰、要求明确,但教师置身事外,对学生的学习不甚了解,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收获无法把握。
3.就词学词——语言环境脱离化
很多教师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单纯通过组词、比较等途径理解词语的意思。整个过程看似操作流畅、意图明晰,实则只注重了对词语本身意思的观照,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二、曲径通幽草木深——策略追寻
1.情境创设,理解词义,从单一走向整合
词语和词语、词语和句子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若是进行分割,单一地教学词语,往往会存在偏颇。学生学习词语,必须要在一定的语境中反复诵读,关注整体效应,努力形成一种合力。
(1)欣赏图片,情境再现,让词语意思更直观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1》是描写秋天景色、气候特点和丰收景象的三组词语,其中“层林尽染、叠翠流金”学生最难理解。教学时,我在学生正确熟练朗读课文后,让他们说说看到了秋天哪些美丽的景色。学生们纷纷说:“蓝天白云下,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往南飞;果园里,红红的柿子好像一盏盏红灯笼;田野里金黄的稻子成熟了……”接着,我出示了一组秋季大森林的图片,让学生们说说秋天的大森林有哪些不一样……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们慢慢懂得了“层林尽染、叠翠流金”的意思。
根据低段学生的特点,把词语的意思用具体形象的图片呈现出来,再让学生去细细感悟,学生的语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强。
(2)角色体验,情境创设,让词语意思更具体
教学《从现在开始》一课中的“议论纷纷”和“叫苦连天”,我让学生想象两个情境。场面一:上任的袋鼠神气地下令小动物们和它一样跳着走路时,小动物们会怎么说?学生们一下子来了兴趣,有的说:“这怎么办呢,跳着走路太累了。”有的说:“袋鼠怎么能把自己的生活习惯强加给我们呢?”找准时机,我适时地说,刚才大家你说一句,我说一句,就叫——?学生们齐声答“议论纷纷”。场面二:一个星期里,小动物们天天要跳着走路,我们试试先跳两分钟吧。看着孩子们气喘吁吁的模样,我问他们:“你现在最想说什么?”学生有的说:“唉,跳着走路太累了,我现在一点力气都没了。” 有的说:“短短两分钟就这么累了,小动物们要跳一个星期该怎么过呀?”……这时我说:“刚才我们大家都在诉苦,用课文中的词语就是——?”学生异口同声:“叫苦连天。”
“议论纷纷”和“叫苦连天”是课文中的关键词。教师抓住重点词语,依托文本创设了情境,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把词义理解和情感体验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加深了对词语的感悟。
(3)触发联想,激活表象,让词语意思更生动
词语的意思很多学生是从《词语手册》上得来的,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词语教学也就大有文章可做。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中的“郁郁葱葱”一词,学生按照《词语手册》上的解释一一读来,这样机械的读读,只是一种表象,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于是,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看到‘郁郁葱葱’一词,你仿佛走进了怎样的一个小山村?”学生有的说:“我好像走进了一个茂密的原始森林,有很多很多的大树。”有的说:“我也仿佛看到了很多大树,树叶绿绿的,树上还住着很多小鸟呢!”还有的说:“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简直是鸟的天堂,人间仙境啊!”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双翼,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这时的“郁郁葱葱”已经具有详尽的生活画面,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对词语进行画面描述,词语的意思也更加直观、更加形象,小小的文字焕发出巨大的魅力。
2.以词见文,品味内涵,从释义走向悟情
从一个词语移到另一个词语,蜻蜓点水般匆匆走过场,这样的词语教学很容易落入水平推移的状况。究其原因,还是教师未能把握文中关乎内容理解或情感价值的重要词语,使得词语的功能单一,价值被隐没,教学时我们应力图让学生充分感受词语的意义、体会词语的意味,挖掘词语的意蕴。
(1)比较推敲,辨词析义,让词语内涵更清晰
《纸船和风筝》一文中有“漂”和“飘”这两个动词,怎样让学生更好地辨别呢?我是这样步步推进的。第一步:读一读,找到文中的话圈出“漂”和“飘”。“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第二步:比一比,找异同。请学生一边读,一边做动作,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发现“这两个字读音相同,但字形不一样,一个是三点水的,一个是风字旁的。”有的学生还补充:“它们的意思也不一样,三点水的‘漂’和水有关,意思在水上‘漂’;风字旁的‘飘’和风有关,意思在风中‘飘’。” 第三步:让学生填一填,“(
一、半亩方塘一鉴开——现象追述
1.三板一眼——教学方法模式化
常见的词语教学流程为教师出示文本中要求认读的词语,通过个别读、集体读等方法引导学生认读、学读,接着简单分析要注意的字形结构,最后适当探讨对部分词语的理解。“三板一眼”式的教学看似步调有序、顺利推进,但却沉闷乏味,学生毫无兴趣可言。
2.浮光掠影——词语教学省略化
为了用相对较多的时间解读文本、剖析内容、体会情感,教师往往把词语学习移到课前,作为预习作业加以布置并要求:认读,解决字音;抄写,解决字形;查词语手册,解决字义。整个过程看似条理清晰、要求明确,但教师置身事外,对学生的学习不甚了解,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收获无法把握。
3.就词学词——语言环境脱离化
很多教师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单纯通过组词、比较等途径理解词语的意思。整个过程看似操作流畅、意图明晰,实则只注重了对词语本身意思的观照,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二、曲径通幽草木深——策略追寻
1.情境创设,理解词义,从单一走向整合
词语和词语、词语和句子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若是进行分割,单一地教学词语,往往会存在偏颇。学生学习词语,必须要在一定的语境中反复诵读,关注整体效应,努力形成一种合力。
(1)欣赏图片,情境再现,让词语意思更直观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1》是描写秋天景色、气候特点和丰收景象的三组词语,其中“层林尽染、叠翠流金”学生最难理解。教学时,我在学生正确熟练朗读课文后,让他们说说看到了秋天哪些美丽的景色。学生们纷纷说:“蓝天白云下,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往南飞;果园里,红红的柿子好像一盏盏红灯笼;田野里金黄的稻子成熟了……”接着,我出示了一组秋季大森林的图片,让学生们说说秋天的大森林有哪些不一样……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们慢慢懂得了“层林尽染、叠翠流金”的意思。
根据低段学生的特点,把词语的意思用具体形象的图片呈现出来,再让学生去细细感悟,学生的语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强。
(2)角色体验,情境创设,让词语意思更具体
教学《从现在开始》一课中的“议论纷纷”和“叫苦连天”,我让学生想象两个情境。场面一:上任的袋鼠神气地下令小动物们和它一样跳着走路时,小动物们会怎么说?学生们一下子来了兴趣,有的说:“这怎么办呢,跳着走路太累了。”有的说:“袋鼠怎么能把自己的生活习惯强加给我们呢?”找准时机,我适时地说,刚才大家你说一句,我说一句,就叫——?学生们齐声答“议论纷纷”。场面二:一个星期里,小动物们天天要跳着走路,我们试试先跳两分钟吧。看着孩子们气喘吁吁的模样,我问他们:“你现在最想说什么?”学生有的说:“唉,跳着走路太累了,我现在一点力气都没了。” 有的说:“短短两分钟就这么累了,小动物们要跳一个星期该怎么过呀?”……这时我说:“刚才我们大家都在诉苦,用课文中的词语就是——?”学生异口同声:“叫苦连天。”
“议论纷纷”和“叫苦连天”是课文中的关键词。教师抓住重点词语,依托文本创设了情境,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把词义理解和情感体验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加深了对词语的感悟。
(3)触发联想,激活表象,让词语意思更生动
词语的意思很多学生是从《词语手册》上得来的,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词语教学也就大有文章可做。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中的“郁郁葱葱”一词,学生按照《词语手册》上的解释一一读来,这样机械的读读,只是一种表象,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于是,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看到‘郁郁葱葱’一词,你仿佛走进了怎样的一个小山村?”学生有的说:“我好像走进了一个茂密的原始森林,有很多很多的大树。”有的说:“我也仿佛看到了很多大树,树叶绿绿的,树上还住着很多小鸟呢!”还有的说:“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简直是鸟的天堂,人间仙境啊!”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双翼,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这时的“郁郁葱葱”已经具有详尽的生活画面,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对词语进行画面描述,词语的意思也更加直观、更加形象,小小的文字焕发出巨大的魅力。
2.以词见文,品味内涵,从释义走向悟情
从一个词语移到另一个词语,蜻蜓点水般匆匆走过场,这样的词语教学很容易落入水平推移的状况。究其原因,还是教师未能把握文中关乎内容理解或情感价值的重要词语,使得词语的功能单一,价值被隐没,教学时我们应力图让学生充分感受词语的意义、体会词语的意味,挖掘词语的意蕴。
(1)比较推敲,辨词析义,让词语内涵更清晰
《纸船和风筝》一文中有“漂”和“飘”这两个动词,怎样让学生更好地辨别呢?我是这样步步推进的。第一步:读一读,找到文中的话圈出“漂”和“飘”。“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第二步:比一比,找异同。请学生一边读,一边做动作,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发现“这两个字读音相同,但字形不一样,一个是三点水的,一个是风字旁的。”有的学生还补充:“它们的意思也不一样,三点水的‘漂’和水有关,意思在水上‘漂’;风字旁的‘飘’和风有关,意思在风中‘飘’。” 第三步:让学生填一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