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乡》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初,是由张帆作词、陆华柏作曲,结合了抒情风格和朗诵风格,附加戏剧性的艺术歌曲。这首歌曲结合了中国艺术歌曲风格及西方创作手法,融入时代真实背景,切实地反映出抗战时期老百姓的心聲,警示世人时刻把国家荣辱放在首位,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
一、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这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9月,国共两党宣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揭开了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1937年12月,日本侵略者攻下南京。作为爱国人士,词曲作者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与老百姓流离失所的悲惨遭遇,于1937年冬天在广西桂林创作出这首抗日战争时期的艺术歌曲——《故乡》,其于1938年春在桂林首演,1942年获得文化创作奖。
二、词曲作者生平
词作者本名张安治,笔名张帆,是我国著名艺术家、油画家,还是徐悲鸿、潘玉良、蔡任达等先生的弟子,著述有《中国话论纵横谈》《吕凤子》等。曲作者承荣,字华柏,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31年以美术专业师范学科考入武昌艺术专科学校,1934年毕业,毕业后在多地从事音乐教育工作。代表作有歌曲《故乡》《勇士谷》《汨罗江边》,钢琴曲有《浔阳古调》《东兰铜鼓乐》等。他注重结合西方和声与中国传统音乐特点,而《故乡》在创作成功后成为抗日战争初期的一首代表性独唱歌曲。
随着当时老百姓抗敌斗志和爱国热情的高涨,张帆和陆华柏合作创作出《故乡》这首歌曲,两位生在异地的艺术家有着同样的爱国之心,用他们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表达着我国人民抗争到底的决心。同时,通过词曲作者的描述,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中国老百姓受到侵略压迫、迫切渴望回归故乡的心情。所以,《故乡》具备很高的艺术性、社会真实性,是一首反映当时社会情况的中国艺术歌曲。
三、分析作品歌词,体会作者创作情感
《故乡》第一段是朗诵抒情带着叙事性表达的乐段,“故乡,我生长的地方,本来是一个天堂”是第一段第一句歌词,直接进入音乐主题,把故乡当作“完美的世界”,体现作者对家园故土无限的赞美,但是“本来”二字又透露出一股隐隐的心酸,同时又为第二段翻天覆地的变化做了铺垫;“那儿有清澈的河水,垂杨夹岸;那儿有茂密的松林,在那小小的山岗”,第二句作者用简单的词语向人们描绘了上句中“天堂”的样子,“河水、垂杨、松林、山岗”四个名词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美景无比亲切的怀念;紧接着用“春天新绿的草原,有牛羊来往;秋天的丛树,灿烂辉煌”描述春天与秋天里的自然美景,在日本侵略者还没有践踏中国土地的时候,家乡的美就是中国人通往幸福的路;最后以“月夜我们曾泛舟湖上,在那庄严的古庙几次凭吊过斜阳”结束。曾经在这如同诗境般的家乡中生活,给人们留下无限美好的回忆。第一乐段便在一边回忆一边叙述中结束。
第二段歌词的描述呈现出的音乐情绪则是“紧张”“恐惧”“仿徨”。作者直接用一句“现在,一切都改变了!现在,已经是野兽的屠场”开启第二段,“野兽”指的是日本侵略者,“屠场”指的是中国人的家园,作者在这儿指出了侵略者在中国人美好的家园中犯下的罪行。同时,这里的音乐情绪和第一段的音乐情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段与第一段风格完全不同,风格差异大、戏剧张力大,音乐表现力强。这种情绪的转换方式与我国近代另外一首艺术歌曲《黄水谣》相似。
最后一段“故乡,故乡!我的母亲我的家呢?哪一天再能回到你的怀里?那一切是否能依然无恙?”这一段为整首《故乡》的高潮段落,作者连用了三个疑问句,整首作品在这里情绪达到高潮。当作者看到天堂般的故乡被侵略者践踏、蹂躏时,无助、愤怒、痛心的情感喷涌而出。
四、演唱体会
(一)咬字发音方面
咬字吐字是演唱汉语歌曲表达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汉语歌曲咬字吐字问题一直是我国声乐学习者的重点和难点,掌握其技巧方法,对提高歌唱者整体演唱水准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很多人在唱歌时都觉得咬字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除了地域差异,并不是普通话还算可以的就合适演唱。下面,笔者结合个人经验来说说这首作品中会遇到的咬字问题。首先,第一句歌词“春天,新绿的草原”中,容易咬字不清的是“春”这个字,每个地方的方言不尽相同,许许多多的人说普通话可能会带有一点点方言,就拿“春”字来说,普通话中正确的读音是chun,但由于地域、方言的影响,很多人分不清ch和c,“春”的正确读法是chūn,很多人可能会读成cūn,还有就是一些人会把“春”字的前后鼻音弄混,“春”字为前鼻音,“春”字收尾的时候应该落在n上面,而不是ng,所以这点也得注意。这首艺术歌曲中,人们要注意这个“春”字。在学习这首歌曲时,笔者还为三次出现的“故乡”这两个字以及所有的“ang”感到苦恼不已,最终在课后的反复练习下,才有了一点好转。
(二)音色转换方面
流传至今的艺术歌曲《故乡》成为各大专业院校学生必唱的声乐曲目之一,在演唱这首作品时,人们需要注意控制情感,转换音色,并掌控好力度。细节处理部分需要严格按照谱子上的标记来练习。从抒情性转变至戏剧性的过程中,演唱者必须做到声音的张力与爆发力相结合,不然在音高和情绪上无法达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在帮助男高音从演唱艺术歌曲转变到演唱歌剧咏叹调的过程中,《故乡》是训练声音最重要的曲目之一。
(三)情感表达方面
《故乡》这首作品有着丰富的情感,其每一个字、每一个音符都深刻地体现出音乐价值。情感表达的方法众多,在《故乡》这首作品中,演唱者的声音力度、节拍的把握尤为重要。演唱这首作品时,人们不仅要注重声音,更要把握好强弱力度,掌握好节拍,准确、合理地演唱作品中的每一个音符。声音是表现歌曲情绪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东西,然而不同的音乐作品就需要不同的声音来演唱,由于演唱的作品内容的不同,其需要表现各种各样的情感。在这首歌中,有些地方比较适合用低沉宽广的声音来演唱,有些地方适合用高亢、洪亮的声音来演唱。声音力度的强弱变化是情感表现的重要途径,人们应该按照谱子上的强弱标记来要求自己,按照节拍,唱得恰到好处,这样才能把歌曲的情感唱出来。最后,在学习歌唱和演唱的过程中,要全面注重科学的发声方法,深刻了解作品创作背景与人物内涵的表达方式,舞台表演的能力不止是声音,要多方面演绎歌曲完美的音乐形象,让声音有不同的情绪。
五、结语
本文阐述了中国艺术歌曲《故乡》创作的时代背景,通过分析作品歌词内容来体会作者的创作情感,并自主研究了作品的演唱技巧。《故乡》是我国近代以来较为经典并且有着极高品味的声乐作品,这首作品从时间上形成对比,从“从前”的美好到“现在”的痛苦揭露了日本侵略者所犯下的滔天罪行,通过歌词、曲调、钢琴伴奏中透露出的深厚情感和强烈的艺术效果,作者用这首作品向人们控诉中国人民被日本侵略者凌辱、折磨,向后人展示了侵略者的罪行。这首歌曲在抗战期间曾被广泛传唱于大后方,虽然至今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但仍具有丰满的艺术魅力。它是中华民族的悲歌,也是中华民族苦难的见证,可以当之无愧地被列为抗战歌曲的优秀作品。
(西北师范大学)
一、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这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9月,国共两党宣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揭开了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1937年12月,日本侵略者攻下南京。作为爱国人士,词曲作者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与老百姓流离失所的悲惨遭遇,于1937年冬天在广西桂林创作出这首抗日战争时期的艺术歌曲——《故乡》,其于1938年春在桂林首演,1942年获得文化创作奖。
二、词曲作者生平
词作者本名张安治,笔名张帆,是我国著名艺术家、油画家,还是徐悲鸿、潘玉良、蔡任达等先生的弟子,著述有《中国话论纵横谈》《吕凤子》等。曲作者承荣,字华柏,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31年以美术专业师范学科考入武昌艺术专科学校,1934年毕业,毕业后在多地从事音乐教育工作。代表作有歌曲《故乡》《勇士谷》《汨罗江边》,钢琴曲有《浔阳古调》《东兰铜鼓乐》等。他注重结合西方和声与中国传统音乐特点,而《故乡》在创作成功后成为抗日战争初期的一首代表性独唱歌曲。
随着当时老百姓抗敌斗志和爱国热情的高涨,张帆和陆华柏合作创作出《故乡》这首歌曲,两位生在异地的艺术家有着同样的爱国之心,用他们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表达着我国人民抗争到底的决心。同时,通过词曲作者的描述,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中国老百姓受到侵略压迫、迫切渴望回归故乡的心情。所以,《故乡》具备很高的艺术性、社会真实性,是一首反映当时社会情况的中国艺术歌曲。
三、分析作品歌词,体会作者创作情感
《故乡》第一段是朗诵抒情带着叙事性表达的乐段,“故乡,我生长的地方,本来是一个天堂”是第一段第一句歌词,直接进入音乐主题,把故乡当作“完美的世界”,体现作者对家园故土无限的赞美,但是“本来”二字又透露出一股隐隐的心酸,同时又为第二段翻天覆地的变化做了铺垫;“那儿有清澈的河水,垂杨夹岸;那儿有茂密的松林,在那小小的山岗”,第二句作者用简单的词语向人们描绘了上句中“天堂”的样子,“河水、垂杨、松林、山岗”四个名词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美景无比亲切的怀念;紧接着用“春天新绿的草原,有牛羊来往;秋天的丛树,灿烂辉煌”描述春天与秋天里的自然美景,在日本侵略者还没有践踏中国土地的时候,家乡的美就是中国人通往幸福的路;最后以“月夜我们曾泛舟湖上,在那庄严的古庙几次凭吊过斜阳”结束。曾经在这如同诗境般的家乡中生活,给人们留下无限美好的回忆。第一乐段便在一边回忆一边叙述中结束。
第二段歌词的描述呈现出的音乐情绪则是“紧张”“恐惧”“仿徨”。作者直接用一句“现在,一切都改变了!现在,已经是野兽的屠场”开启第二段,“野兽”指的是日本侵略者,“屠场”指的是中国人的家园,作者在这儿指出了侵略者在中国人美好的家园中犯下的罪行。同时,这里的音乐情绪和第一段的音乐情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段与第一段风格完全不同,风格差异大、戏剧张力大,音乐表现力强。这种情绪的转换方式与我国近代另外一首艺术歌曲《黄水谣》相似。
最后一段“故乡,故乡!我的母亲我的家呢?哪一天再能回到你的怀里?那一切是否能依然无恙?”这一段为整首《故乡》的高潮段落,作者连用了三个疑问句,整首作品在这里情绪达到高潮。当作者看到天堂般的故乡被侵略者践踏、蹂躏时,无助、愤怒、痛心的情感喷涌而出。
四、演唱体会
(一)咬字发音方面
咬字吐字是演唱汉语歌曲表达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汉语歌曲咬字吐字问题一直是我国声乐学习者的重点和难点,掌握其技巧方法,对提高歌唱者整体演唱水准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很多人在唱歌时都觉得咬字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除了地域差异,并不是普通话还算可以的就合适演唱。下面,笔者结合个人经验来说说这首作品中会遇到的咬字问题。首先,第一句歌词“春天,新绿的草原”中,容易咬字不清的是“春”这个字,每个地方的方言不尽相同,许许多多的人说普通话可能会带有一点点方言,就拿“春”字来说,普通话中正确的读音是chun,但由于地域、方言的影响,很多人分不清ch和c,“春”的正确读法是chūn,很多人可能会读成cūn,还有就是一些人会把“春”字的前后鼻音弄混,“春”字为前鼻音,“春”字收尾的时候应该落在n上面,而不是ng,所以这点也得注意。这首艺术歌曲中,人们要注意这个“春”字。在学习这首歌曲时,笔者还为三次出现的“故乡”这两个字以及所有的“ang”感到苦恼不已,最终在课后的反复练习下,才有了一点好转。
(二)音色转换方面
流传至今的艺术歌曲《故乡》成为各大专业院校学生必唱的声乐曲目之一,在演唱这首作品时,人们需要注意控制情感,转换音色,并掌控好力度。细节处理部分需要严格按照谱子上的标记来练习。从抒情性转变至戏剧性的过程中,演唱者必须做到声音的张力与爆发力相结合,不然在音高和情绪上无法达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在帮助男高音从演唱艺术歌曲转变到演唱歌剧咏叹调的过程中,《故乡》是训练声音最重要的曲目之一。
(三)情感表达方面
《故乡》这首作品有着丰富的情感,其每一个字、每一个音符都深刻地体现出音乐价值。情感表达的方法众多,在《故乡》这首作品中,演唱者的声音力度、节拍的把握尤为重要。演唱这首作品时,人们不仅要注重声音,更要把握好强弱力度,掌握好节拍,准确、合理地演唱作品中的每一个音符。声音是表现歌曲情绪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东西,然而不同的音乐作品就需要不同的声音来演唱,由于演唱的作品内容的不同,其需要表现各种各样的情感。在这首歌中,有些地方比较适合用低沉宽广的声音来演唱,有些地方适合用高亢、洪亮的声音来演唱。声音力度的强弱变化是情感表现的重要途径,人们应该按照谱子上的强弱标记来要求自己,按照节拍,唱得恰到好处,这样才能把歌曲的情感唱出来。最后,在学习歌唱和演唱的过程中,要全面注重科学的发声方法,深刻了解作品创作背景与人物内涵的表达方式,舞台表演的能力不止是声音,要多方面演绎歌曲完美的音乐形象,让声音有不同的情绪。
五、结语
本文阐述了中国艺术歌曲《故乡》创作的时代背景,通过分析作品歌词内容来体会作者的创作情感,并自主研究了作品的演唱技巧。《故乡》是我国近代以来较为经典并且有着极高品味的声乐作品,这首作品从时间上形成对比,从“从前”的美好到“现在”的痛苦揭露了日本侵略者所犯下的滔天罪行,通过歌词、曲调、钢琴伴奏中透露出的深厚情感和强烈的艺术效果,作者用这首作品向人们控诉中国人民被日本侵略者凌辱、折磨,向后人展示了侵略者的罪行。这首歌曲在抗战期间曾被广泛传唱于大后方,虽然至今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但仍具有丰满的艺术魅力。它是中华民族的悲歌,也是中华民族苦难的见证,可以当之无愧地被列为抗战歌曲的优秀作品。
(西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