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刘文辉对西康省学校教育发展的作用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wa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文辉是在西康省风起云涌的近代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一位人物。西康的初等教育起源于清末大臣赵尔丰主政时期。民国初年,战争频发,政局动荡,西康的教育有一定停滞与退步。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边疆教育得到一定重视。国民政府积极推进发展西康初等教育,四川省主席刘湘的叔叔曾主政西康二十多年,人称“西康王”。刘文辉担任西康省主席后,改革与完善了西康教育制度,颁布了一系列利于教育的措施,让西康省的初等教育又一次迎来了发展与恢复的机会。
  一、刘文辉与西康的关系
  西康自古以来就是边陲重地,环境恶劣,民族复杂,偏僻落后。1927年的夏天,刘文辉成为“西康王”,他成立了西康特区政务委员会,开始进行教育恢复与发展工作。至1934年,西康19县有中等学校3所,小学56所。面对如此困难而严峻的教育形势,刘文辉在治理西康的过程中先后提出“化边地为腹地”的经边政策、将西康初等教育改革与建设融为一体的“三化政策”,即德化、同化、进化。在适应西康民族、地理、文化特色的前提下,他希望用教育的社会功能,改变西康落后的经济、文化状况。1935年,西康建省委员会成立后,刘文辉把发展文化教育工作视为中心工作,当务之急是把“发展边疆教育”作为六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西康同胞过去通过寺庙接受教育的状况,改变忽视教育之作用的观念。
  二、刘文辉的主要教育思想与成果
  “西康王”刘文辉经营西康20多年,他个人所拥有的治理思想决定了政策议程,但也限制了内容和实施效果。在他的思想中,通过对少数民族进行教育,提升他们的思想素质,使其与汉族沟通并消除隔阂,从而谋求汉藏民众消除隔阂,精神接近,最终情感相通。毋庸置疑,这一思想最终可否实现确实依赖教育的推行。
  (一)奖励和劝导
  西康偏居中国西南一隅,区域内大山纵横交错,交通极其不便,和外界的交流很少,教育事业非常欠缺。针对这一突出现象,西康建省委员会在1937年向各县政府发布训令,明确要求:“他们(学生)都被豁免,以示政府奖励学生及其家庭,提高学生社会地位之意。”差役的免除使学童的家庭不仅减轻了负担,更显示出入学所带来的社会地位之变迁。
  西康历来不发达,在清末赵尔丰时代,诸多经费靠四川方面接济补充,政府财政非常差,条件较差的宁属和康属则更加困难。康属的公务员待遇都很差,而基础教员生活更为艰苦,住房与生活物资常常不能持续保障,教师的奉给不及丁役。西康省政府做出巨大努力,对教师待遇进行大幅度提高。比如,对地区较为艰苦的教员,除增加交通、食宿费用之外,另再一次性发放四百到八百的津贴补助。此外,刘文辉也下令改善学校的环境,帮教员修建宿舍,改善教员的住房条件。
  (二)坚持接近地方风俗
  传统的教育对西康人民来说是实践与理论相脱节的。而教师不通晓少数民族的语言,让教育难以传播,到1932年,教育部将内地通行的国语课本和常识课本翻译成藏文,部分有藏族群众聚居的省份也经过教育部审核编修自己的课本。但通行的教材与藏族的生活习惯、文化内容、宗教信仰与藏族有较大差异,不太适用于藏族民众。编写适合西康人民的新教材,是改善西康教育的又一个重大实践,这件事情已经逐步提上日程。由西康省编纂的新教材,基本上解决了以上问题。其间编写了包括国语和基本常识的新课本,有其实用价值。同其他教材而言,这套教材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与地方性,更加适合康区小学。这套教材还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教科書中包含着与藏族民族特色相适应的内容;二是富有爱国教育社会民族团结的色彩;三是注意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他们用知识指导藏民生产;四是引导学生重视卫生与健康常识。
  (三)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当时,康民之所以愿意将子女送入寺庙为僧,既有宗教习俗的原因,更是因为“读书无用”,读书不能带给自己实际的收入与帮助。西康人民生活比较贫困,养孩童已经非常不容易,更无法有更多的精力将自己的子女送入学校学习人文知识,不如送入寺庙,既可以缓解生活的压力,也可以有朝一日出人头地,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刘文辉认为,发展职业教育如果能够解决学生及其家庭的生活困难,提供一种新的职业选择,教授一方面的技能,让他们毕业后能利用学校知识,在社会上谋得生活,获得一份可观的收入,则康民会乐意将自己的子女送入学校学习。所以,西康的职业教育采用比较现代的教育观,在具体课程上选择康民最需要的职业知识进行培养,即实业教育,让他们学习完就能应用于生活,如纺织、制革、卫生等,这些为西康民众日常生活之需求,学习后就能快速使用进入生产。在全国众多新办的职业学校之中,西康省的发展较为迅速,西康省立职业技术学校有西康省立西昌高级护士职业学校、西康省立康定商业职业学校、西康省立康定农业职业学校等。
  三、结语
  西康地区是一个民族关系非常复杂的区域,区域之内山川纵横,地势起伏大,犹如一个天然的隔离区,与外界交往很少。同其他省份相比较,西康人民受教育的程度低,民众的知识水平比较低下,经济发展受限。刘文辉是西康省的掌舵人,将自己的教育思想付诸到西康的文化教育建设与实践之中,他从实际出发,用正确积极的思维合理布局,以发展文化与教育为战略重点。刘文辉之子刘元彦这样描述他的父亲:“一个一味温和的人,怎么能应付那么复杂的政治形式,他身上必然还有更加梢气,更加深沉、更加强硬的一面。”所以,他能以自己意志处理西康省复杂的民族情况,同时,为民族团结与建设边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支持寺庙教育的文化融合政策,促进了边疆人民的思想隔阂消除,促进了民族共同繁荣,同时发展了众多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师范教育,较大提高了西康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促进了西康经济的建设与国防事业发展,为抗战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他获得了属于自己的良好政治声誉。
  (四川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何若阳(1996-),男,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
其他文献
“王琦瑶就是旧上海,她是一个梦,不复存在在当下现实中,她是在人们的回忆里,在口耳相传和黑白影像里。这个梦开起于老上海的电影,繁华在三四十年代里,迷茫挣扎在五六十年代……终结在八十年代,改革带来的社会开放仿佛带起她回光返照的生命,但是文化断层带来的粗俗最终摧毁断送了她最后的优雅步伐。”这样一段不长的文字却冷静地、精准地概括了一个女人平凡而又跌宕的一生。当用一段文字概述一个女人的一生时,人们会发现自己
期刊
贾樟柯通过运用相对较好的宏观叙事手法,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过去生活的记忆,他的创作表达了复杂的情感和更多的艺术感染力。与此同时,贾樟柯电影中的诗意叙事化的美学也是其个人特色之一,影片《江湖儿女》突破了本能的对于过去时空处理手段,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的期待,对国内外电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影视作品中,诗意以其独树一帜的形式与美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影视工作者。与电影一样,影像中的诗意最早也是
期刊
纳兰性德字容若,是清初佳作满满的大词人,词风婉丽清新,纯净自然,备受后人推崇。他那一首首饱含深情的词作,让清词熠熠生辉。回顾他的生平,不难发现,他有足够的机会成为朝堂宰辅大员。然而,事与愿违,史书中有关他的军政建树寥寥几笔。口耳相传的是他留下的优美诗词,他走上了一条与人们固有观念里截然不同的路径,这值得人们仔细探究,找寻原因。  一、错失良机,与机遇失之交臂  纳兰性德自小敏悟好学。十八岁考中举人
期刊
儿童小说是面向儿童的文学作品,童趣是重要特征。在曹文轩儿童小说中,除了童趣,还有更多的唯美世界。唯美是多元的,可以表现在语言文字上,可以表现在景物描写上,还可以表现在小说艺术形式上。打开曹文轩的儿童小说世界,人们就走进了美的视野。  文学创作,除了要表达思想,还要展现审美力量。在曹文轩看来,“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再深刻的思想都会过时或成为常识,唯独美是永远的”。一是对美的发现,二是对美的解析,
期刊
双雪涛的小说蕴含着丰富而广阔的阐述空间。本文从双雪涛小说创作中“东北书写”这一角度出发,对双雪涛的小说创作展开探讨。双雪涛以现实中的艳粉街为原型搭建小说的叙述空间,运用想象重构东北,完成意义的再造。他将重大历史变革与个体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回望的姿态直面历史,铭刻失去,找寻失落的真实。同时,他关注普通人的存在和价值,用文学的方式给予平凡个体生命的尊严和不被遗忘的权利。  近年来,双雪涛凭借《平原上
期刊
文体之因变、文风之代变是文学发展的外在表征。刘勰将“通变”用于描述文学发展的过程,认为文学的发展不仅要顺应规律,更要发挥作者的能动性,即以作者自身创作的会通适变,使文体、文风顺时、顺势、顺情而变。目前,学界有关“通变”说的解说,主要存在复古说、常变说、继承和革新说、变新说以及会通适变说这五种观点,会通适变说在强调文学发展的“通”与“变”时,又十分注重作者作为文学创造主体的审美体验,故更为贴合刘勰的
期刊
毛泽东诗词气势磅礴,内涵丰富,意蕴深远,有诗情画意描写战场的《西江月·井冈山》;有挑战者之歌的《七律·长征》;有宏伟建设的畅想曲《水调歌头·游泳》;有亦哭亦诉的悼念诗《七律·吊罗荣桓同志》;还有寓意深刻的《念奴娇·鸟儿问答》等,在这些诗词作品中,毛泽东用凝练的诗句、丰富的想象、哲理的睿智等构建了其诗词的时空艺术,传递了诗人徜徉于其中的情感与情思、体验与体悟。  一、时间机制的接受与绵延  “逝者如
期刊
虽山川异域,但夏日炎炎,群蝉齐鸣,吸引了各地人们的注意,蝉也因此进入大众的文学、音乐和艺术生活,成为“重生”和幸运的象征。通过对寓言故事、音乐、诗歌主题的提炼,笔者发现了蝉在不同文化和语言中的共通性及科学研究价值。  “蝉始鸣,夏至到,鹿角解,半夏生,木槿荣。”《礼记》最早记载了蝉鸣夏至的现象。万物升阳,草木繁盛,蝉鸣或热情或悲伤,它是夏天中最热闹的主角。  蝉通过收缩和放松其腹部内的肋骨膜来产生
期刊
托尼·莫里森在1987年完成《爱娃》这部小说时,没有料到它会引起世界文坛的如此瞩目,事实上,她曾经这样担心过,这可能是自己所写的所有小说中读者最少的一部,因为它表现的内容是小说的人物不愿记起的、作者不愿記起的、黑人不愿记起的。《爱娃》所回顾的惨痛历史正是黑人在长达200多年的奴隶制中惨绝人寰的经历。小说揭示的不仅仅是主人公斯泽或者其他黑奴个人的心灵创伤的故事,而是整个黑人被遗忘、被湮灭的历史。帮助
期刊
民国时期(1912-1949年)是中国历史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间,“西风东渐”“女权女学”“妇女解放”等思想的盛行影响了女子服饰变迁过程。民国时期的服饰充满变化,女子的服饰变迁体现了民国时期的社会文化,展现出民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1912-1949年,多部服制条例先后颁布,服制条例的颁发是民国时期服饰发展的引路灯。西方文化的入侵、政治经济的转变引发了服饰变迁。民国女装具有丰厚的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