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想的地理教学应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对兴趣这个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关注学情重视课堂,激发兴趣
1.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古人云“授之于鱼,不如于渔”,作为教师要从自身角度反思: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学习?是因为缺乏动力,缺乏兴趣。的确,这个年龄段的高中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表现欲、好胜心强。针对这一特点,那就要求课堂环节的设计要独具匠心,灵活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增加课堂的趣味性,用多媒体课件适当穿插一些与本节内容相关的时事新闻、视频资料或者开展小辩论、小竞赛、小游戏等等,注意把握好尺度不要喧宾夺主、形式太花哨。只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以最佳姿态学习即可,让学生把学习地理作为一件很愉快的事,引导学生课堂上多动手、动脑,积极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多提问,多讨论,把被动的“要我学”变为积极主动的“我要学”从而达到“我爱学”。
例如讲“洋流”时, 利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故事提醒学生:哥伦布之所以能完成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地理大发现,除了他具有坚强的意志和熟练的航海技术外,他还有渊博的地理知识,对欧洲、非洲及大西洋沿岸的风向、洋流和气候等地理知识十分熟悉,正是这些知识,帮助他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最终到美洲。明白了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学生学习热情格外高涨,整节课上得很顺利。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2.运用课堂演示教学,诱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只依赖多媒体课件对知识点展示,而忽视了“演示”的作用,学生一节课下来感觉没学到什么知识。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板图、板书、板画去演示,做到讲、演、画同步进行。一般的地理知识,如某个国家的位置、地形、气候类型、河流、矿产分布等等,教师都可通过版图演示出来。但要求教师的基本功很扎实,能做到课堂现场板演,学生会很惊讶,从内心敬佩老师,从而心情愉悦、情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也培养了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3.分组学习, 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分组学习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a、b、c三等级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并在小组内选出一个组织能力强、有责任心、学习较好的学生任组长,组长按老师要求负责组织小组成员的学习活动,及时督促、检查学生的学习任务,向老师反馈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其次,小组学习活动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使学生说有内容,议有目标,查有依据,针对个别内容教师要做好个别辅导,切不可让学生放任自流。
恰当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 既能给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学习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扩大学生在思想、学习等各方面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增强相互协作能力,提高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主动性。
4.运用激励性评语,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常言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可见“表扬”和“鼓励”有多么神奇的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找机会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真诚表示赞赏或鼓励,能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亢奋状态,利于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例如: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我会说:“今天你真了不起,能有这么大的进步,老师感到非常高兴,也同意你的想法。”、“你很棒!只要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善于思考,什么事都难不到你,老师佩服你!” 等等 , 当学生回答错误或没回答出来时,教师应先肯定他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然后再鼓励他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别慌,等会儿,想好了再说好吗?老师和同学相信你一定能成功!”,这样适时适度的激励表扬,学生学的专心,也学的开心。
二、培养思维能力,巩固兴趣
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是在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设疑激思,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比如:在讲“大陆漂移说”时,可设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巨大煤层?”“为什么在非洲赤道处,却发现了古冰川的遗迹?”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就必须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思维被启动了,兴趣也就得以巩固。
三、掌握技能,实现知识迁移,发展兴趣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而掌握技能、实现知识迁移则是运用的表现之一。在学习中,只有通过运用,才能体会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才能得到深化、活化,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比如:冬天,学生看了天气预报问:“为什么台北纬度比广州高,反而比广州暖呢?”书上没有现成答案。学生边读图,边回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很快发现:虽然两城都临海,但是广州地处大陆,而台湾四面环海,对于台北来说,冬季风的影响小,海洋影响大。这样,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尝到了学习的成功,极大地调动起他们追求知识的积极性。
一、关注学情重视课堂,激发兴趣
1.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古人云“授之于鱼,不如于渔”,作为教师要从自身角度反思: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学习?是因为缺乏动力,缺乏兴趣。的确,这个年龄段的高中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表现欲、好胜心强。针对这一特点,那就要求课堂环节的设计要独具匠心,灵活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增加课堂的趣味性,用多媒体课件适当穿插一些与本节内容相关的时事新闻、视频资料或者开展小辩论、小竞赛、小游戏等等,注意把握好尺度不要喧宾夺主、形式太花哨。只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以最佳姿态学习即可,让学生把学习地理作为一件很愉快的事,引导学生课堂上多动手、动脑,积极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多提问,多讨论,把被动的“要我学”变为积极主动的“我要学”从而达到“我爱学”。
例如讲“洋流”时, 利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故事提醒学生:哥伦布之所以能完成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地理大发现,除了他具有坚强的意志和熟练的航海技术外,他还有渊博的地理知识,对欧洲、非洲及大西洋沿岸的风向、洋流和气候等地理知识十分熟悉,正是这些知识,帮助他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最终到美洲。明白了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学生学习热情格外高涨,整节课上得很顺利。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2.运用课堂演示教学,诱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只依赖多媒体课件对知识点展示,而忽视了“演示”的作用,学生一节课下来感觉没学到什么知识。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板图、板书、板画去演示,做到讲、演、画同步进行。一般的地理知识,如某个国家的位置、地形、气候类型、河流、矿产分布等等,教师都可通过版图演示出来。但要求教师的基本功很扎实,能做到课堂现场板演,学生会很惊讶,从内心敬佩老师,从而心情愉悦、情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也培养了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3.分组学习, 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分组学习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a、b、c三等级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并在小组内选出一个组织能力强、有责任心、学习较好的学生任组长,组长按老师要求负责组织小组成员的学习活动,及时督促、检查学生的学习任务,向老师反馈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其次,小组学习活动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使学生说有内容,议有目标,查有依据,针对个别内容教师要做好个别辅导,切不可让学生放任自流。
恰当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 既能给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学习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扩大学生在思想、学习等各方面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增强相互协作能力,提高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主动性。
4.运用激励性评语,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常言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可见“表扬”和“鼓励”有多么神奇的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找机会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真诚表示赞赏或鼓励,能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亢奋状态,利于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例如: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我会说:“今天你真了不起,能有这么大的进步,老师感到非常高兴,也同意你的想法。”、“你很棒!只要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善于思考,什么事都难不到你,老师佩服你!” 等等 , 当学生回答错误或没回答出来时,教师应先肯定他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然后再鼓励他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别慌,等会儿,想好了再说好吗?老师和同学相信你一定能成功!”,这样适时适度的激励表扬,学生学的专心,也学的开心。
二、培养思维能力,巩固兴趣
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是在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设疑激思,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比如:在讲“大陆漂移说”时,可设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巨大煤层?”“为什么在非洲赤道处,却发现了古冰川的遗迹?”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就必须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思维被启动了,兴趣也就得以巩固。
三、掌握技能,实现知识迁移,发展兴趣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而掌握技能、实现知识迁移则是运用的表现之一。在学习中,只有通过运用,才能体会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才能得到深化、活化,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比如:冬天,学生看了天气预报问:“为什么台北纬度比广州高,反而比广州暖呢?”书上没有现成答案。学生边读图,边回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很快发现:虽然两城都临海,但是广州地处大陆,而台湾四面环海,对于台北来说,冬季风的影响小,海洋影响大。这样,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尝到了学习的成功,极大地调动起他们追求知识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