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教师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约15分钟……”一辈子与15分钟,一语道出教师备课之真谛。备课不是写教案,备课也不是照搬教参,备课是一个积累和探索的过程。基于这种想法,我们确立了“对话+预设+反思 = 有效备课”的理念。
(一)、“对话意识”
1、与《课程标准》对话 教师在备课前要与课程标准进行高质量的对话,特别是要全面深入地理解第一部分的“基本理念”和第四部分的“课程实施建议”。只有明确了课程标准对教材和教学的要求才能保证备课不走弯路,真正为教学服务。
2、与教材对话 教师在备课时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要通过教材分析,弄清它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以把握新、旧知识的联接点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生长点。
3、与同伴对话 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仅适合于学生,也适合教师。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在备课时经常会遇到凭个人的知识与智慧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必须依靠教师集体的力量才能解决。
4、与名师对话 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教师备课时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这些名师的课堂教学在许多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教师在备课时,参考一下这些教师的教学设计或观看一下他们的课堂录像,都会对自己開阔教学思路大有好处。
5、与学生对话 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情是教学的出发点。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有的放失,因材施教,避免无效劳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预设意识”
在《礼记.中庸》里有这样一句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精心的预设才有高效的课堂,只有精心的预设才有精彩的生成。
教师在设计教学预案时,要尽可能设计成板块式的结构,教学预案可以大体勾画出一节课的大致思路,但不必细致到课堂上的每一句话怎么说。教师课堂上要提哪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可能怎么回答,教师在课前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在自己的教学预案中,应留出足够的教学空间,让师生在课堂上对话交流,教师在教学预案中应提一些富有思考性的大问题。在预案中要尽量做到:
1. 在备课时要尽可能地少设定,多设想 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当然有其规定性,课标、教材一经确定就相对稳定,而学生是动态有差异的,教师在备课时要洞悉学生心理和时代精神,构建符合学生智力发展的情境。尽可能多地把学生考虑在内,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也应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无论是教学环节的预置还是课堂组织方式的确立,都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在备课中,我们需要把自己放回到学生那个年龄层次,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时代精神,尽可能地设想学生在学习中的“可能”,设想学生经验基础上的“可 能”,设想其“可能”感兴趣的问题。当我们在独立研究了课标和教材之后,才可在此基础上设计一般性学习目标。
2. 在备课构想中渗透应变策略 课堂教学的开放必然带来教学的多样性、多变性,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拟设多样性的应对方案。作为预案,从教材内容的角度看,要着力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在能够产生多样化解读的内容上,从拓展学生思路,优化学生思维出发拟设应对预案;二是在容易产生疑问的内容上,多角度地拟设应对预案;三是在生成性问题上,诱导学生思辨,坚持个性化表达,激发创造性,拟设应对预案。从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看,要从学生的个体需求、交流合作需求以及其好奇和乐于探究的需求等来拟设应对预案。课堂教学中的许多即时情况是我们无法预料的,因此教学设计必须富有弹性,具有充分的应变意识和策略。
(三)、反思意识
如果说课前备课是课堂的前奏,那么课后的批判性反思则可视为课堂的延续和沉淀,是课后备课。课后备课也称为“第二次备课”,是教师课堂教学结束后,对课前准备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和对学生原有知识技能水平的估计以及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劣得失等逐项进行反思、检视、分析、评价、总结,以补救本次教学所失和改进后续课堂教学的一项课堂教学后活动。课后反思实际上是一次避免教学重复的失误,总结推广成功的经验的再备课,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完成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过程,对于教师的备课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应成为教师一种自觉的教学行为。
为了更好的提高备课的效率,我认为应该做好观念上的转变和制度上的改革。
1、改革教案的编写形式,教案呈现形式力争体现多样化。
教案呈现的形式分为普通文本详案、六格四栏式精品教案、电子版教案、书头简案、添页式简案等五种,以菜单的形式供教师自行选择。其中以六格四栏式教案为重点。此模式六格是指课题及课时格、课型格、学习目标格、学习重难点格、教学模式或方法格、教学手段格。在“六格”中某些格的填写要依据课标、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填写,特别是目标的制定、重难点的确定要深思熟虑。前两栏在课前写,后两栏在课后写。为了不加重老师的负担,学校要求在每单元中选择一课背出六格四栏式教案。其余课节可以自由选择教案书写方式。让教师尽量放开,不拘一格,只要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教案都是好教案。
2、改革教育管理者的备课评价观 ,树立“抓大管小”的改革意识。这里的大指的是备课,小指的是教案。我们改变了教案的检查方式,鼓励教师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到课前准备上。不要一味地醉心于数页数、看环节、是否整洁等,每次检查我们都深入教师之间,采用集体研讨、说课、推门听课等形式,将这些过去看不见、不好查的隐形工作显现出来。
3、改革集体备课方式,做到:融集体智慧 ,展个性风采。
我们确定的集体备课的基本程序是:个人粗备——集体备课——个人细备。然后教师执教,校领导、同组教师以及其他教师都去听课。教后在组织评课。集体进行交流,让教师把自己的教学流程,教学理念和设计目标提出来,全组教师把自己的收获,感悟和困惑提出来。大家交流,也可以自由提问,这样每一节课的长处和不足经过讨论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这样的课,执教者发挥自己的特长,上出自己的风格。备的内容统一,教的风格可以百花齐放,方法可以各有不同。教师们可取他人长处,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集体备课虽然使各位教师在课余时间付出的太多,但确实利大于弊,它能使各位教师的疑难问题得以解决,而且能使每节课讲的尽可能成功,同时还加大了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凝聚力。
(一)、“对话意识”
1、与《课程标准》对话 教师在备课前要与课程标准进行高质量的对话,特别是要全面深入地理解第一部分的“基本理念”和第四部分的“课程实施建议”。只有明确了课程标准对教材和教学的要求才能保证备课不走弯路,真正为教学服务。
2、与教材对话 教师在备课时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要通过教材分析,弄清它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以把握新、旧知识的联接点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生长点。
3、与同伴对话 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仅适合于学生,也适合教师。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在备课时经常会遇到凭个人的知识与智慧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必须依靠教师集体的力量才能解决。
4、与名师对话 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教师备课时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这些名师的课堂教学在许多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教师在备课时,参考一下这些教师的教学设计或观看一下他们的课堂录像,都会对自己開阔教学思路大有好处。
5、与学生对话 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情是教学的出发点。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有的放失,因材施教,避免无效劳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预设意识”
在《礼记.中庸》里有这样一句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精心的预设才有高效的课堂,只有精心的预设才有精彩的生成。
教师在设计教学预案时,要尽可能设计成板块式的结构,教学预案可以大体勾画出一节课的大致思路,但不必细致到课堂上的每一句话怎么说。教师课堂上要提哪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可能怎么回答,教师在课前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在自己的教学预案中,应留出足够的教学空间,让师生在课堂上对话交流,教师在教学预案中应提一些富有思考性的大问题。在预案中要尽量做到:
1. 在备课时要尽可能地少设定,多设想 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当然有其规定性,课标、教材一经确定就相对稳定,而学生是动态有差异的,教师在备课时要洞悉学生心理和时代精神,构建符合学生智力发展的情境。尽可能多地把学生考虑在内,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也应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无论是教学环节的预置还是课堂组织方式的确立,都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在备课中,我们需要把自己放回到学生那个年龄层次,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时代精神,尽可能地设想学生在学习中的“可能”,设想学生经验基础上的“可 能”,设想其“可能”感兴趣的问题。当我们在独立研究了课标和教材之后,才可在此基础上设计一般性学习目标。
2. 在备课构想中渗透应变策略 课堂教学的开放必然带来教学的多样性、多变性,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拟设多样性的应对方案。作为预案,从教材内容的角度看,要着力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在能够产生多样化解读的内容上,从拓展学生思路,优化学生思维出发拟设应对预案;二是在容易产生疑问的内容上,多角度地拟设应对预案;三是在生成性问题上,诱导学生思辨,坚持个性化表达,激发创造性,拟设应对预案。从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看,要从学生的个体需求、交流合作需求以及其好奇和乐于探究的需求等来拟设应对预案。课堂教学中的许多即时情况是我们无法预料的,因此教学设计必须富有弹性,具有充分的应变意识和策略。
(三)、反思意识
如果说课前备课是课堂的前奏,那么课后的批判性反思则可视为课堂的延续和沉淀,是课后备课。课后备课也称为“第二次备课”,是教师课堂教学结束后,对课前准备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和对学生原有知识技能水平的估计以及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劣得失等逐项进行反思、检视、分析、评价、总结,以补救本次教学所失和改进后续课堂教学的一项课堂教学后活动。课后反思实际上是一次避免教学重复的失误,总结推广成功的经验的再备课,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完成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过程,对于教师的备课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应成为教师一种自觉的教学行为。
为了更好的提高备课的效率,我认为应该做好观念上的转变和制度上的改革。
1、改革教案的编写形式,教案呈现形式力争体现多样化。
教案呈现的形式分为普通文本详案、六格四栏式精品教案、电子版教案、书头简案、添页式简案等五种,以菜单的形式供教师自行选择。其中以六格四栏式教案为重点。此模式六格是指课题及课时格、课型格、学习目标格、学习重难点格、教学模式或方法格、教学手段格。在“六格”中某些格的填写要依据课标、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填写,特别是目标的制定、重难点的确定要深思熟虑。前两栏在课前写,后两栏在课后写。为了不加重老师的负担,学校要求在每单元中选择一课背出六格四栏式教案。其余课节可以自由选择教案书写方式。让教师尽量放开,不拘一格,只要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教案都是好教案。
2、改革教育管理者的备课评价观 ,树立“抓大管小”的改革意识。这里的大指的是备课,小指的是教案。我们改变了教案的检查方式,鼓励教师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到课前准备上。不要一味地醉心于数页数、看环节、是否整洁等,每次检查我们都深入教师之间,采用集体研讨、说课、推门听课等形式,将这些过去看不见、不好查的隐形工作显现出来。
3、改革集体备课方式,做到:融集体智慧 ,展个性风采。
我们确定的集体备课的基本程序是:个人粗备——集体备课——个人细备。然后教师执教,校领导、同组教师以及其他教师都去听课。教后在组织评课。集体进行交流,让教师把自己的教学流程,教学理念和设计目标提出来,全组教师把自己的收获,感悟和困惑提出来。大家交流,也可以自由提问,这样每一节课的长处和不足经过讨论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这样的课,执教者发挥自己的特长,上出自己的风格。备的内容统一,教的风格可以百花齐放,方法可以各有不同。教师们可取他人长处,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集体备课虽然使各位教师在课余时间付出的太多,但确实利大于弊,它能使各位教师的疑难问题得以解决,而且能使每节课讲的尽可能成功,同时还加大了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