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动静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动与静的巧妙结合,使文言文平添了不少情趣,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妙趣横生的艺术世界。动与静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动静互见
这种情况是指从动与静两个方面展示事物形态,有动态,有静态的,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答谢中书书》写道:“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这是陶弘景写的一篇优美的小品散文,运用了动静结合之美,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配搭。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峰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添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了异彩,相映成趣,这就是形体的动与静。另一方面就是光与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色彩配合之美。而“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则是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
《登大雷岸与妹书》这是鲍照写给妹妹鲍令晖的一封家书:“夕景欲沉,晓雾将合,孤鹤寒啸,游鸿远吟……”在晨昏交替之际(静态),遥望孤鹤游鸿在寒风长啸远去。“夕景、晓雾、孤鹤、游鸿”的艺术形象,共同构成了一幅枯寂萧疏的画面,尤其“一啸”“一吟”,声微情衰,传响在夜深人静时候更增添了森冷悲凉气氛。
二.以动衬静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反衬法,这种写法看起来描写的动态事物,其实是为了突出静态的情况。
《三峡》这是郦道元写的一篇描写山水的散文,其中“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一个“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这是以猿猴的长啸来反衬山林的寂静。
《山中与裴迪秀才书》中:“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娇翼……麦陇朝驹。”王维在文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动衬静,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在林外忽明忽暗;这时深巷中传来像豹子声的响亮的狗叫;村子里又传来了舂米声,又似与稀疏的钟声相应相和。这一段冬景的描写,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把一个月下蓝田山写得清幽寂静、高旷淡远。冬夜的声响越发衬托出独坐者的寂寥心境。“当待”,即等到。这一词暗示了下面所写的景物不是实写,而是虚写,也叫拟写,就是凭想象而写。这里写到了草木,游鱼,写到了白鸥,还写到了麦田和雉鸟。写草木、游鱼、白鸥、麦田都是视觉,写雉鸟却是写其听觉,多种感觉器官并用;有静有动,使春天清晨的鱼跃鸟鸣更显出环境的清新,自然也流露出与友人谐游的向往。因而在完美的和谐、动静相衬的活的画图中,情景交融,浸透着诗人的个性,这便是王维突出的美学效果。
三.寓动于静
指在静态的描写中暗含的却是动态的神韵。《与朱云思书》中:“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光线随枝条疏密而明暗,是因为人在船中,船随水行。这是以静写动。读者仔细的咀嚼,方觉其妙。一是起了反复渲染的作用,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了奇色异彩。二是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
《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似与游者相乐。”从字面上看仿佛皆是写鱼,并没有写水;然而,此是实写鱼而虚写水,写鱼同时是写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是写鱼在水中游,可是从“可百许头”中我们则能领悟到水至清鱼无处藏,才使人一眼看到鱼的大致数量,从“若空游无所依”中领悟到水清澈见底,才使我们看不见鱼本来依托的水,造成“无所依”的感觉。潭水、石等写静,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可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为写静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在水中嬉戏,一静一动,活泼可爱。鱼在水中的一举一动,种种变化,都能看见,也是在写水清。潭中鱼“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多么富有人情味,触动了作者的情怀。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给这位散文家带来了片刻的欢乐。
动与静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仅呈现出一种乐趣,更重要的是曲折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和鉴赏。
张志诚,教师,现居江苏南京。
一.动静互见
这种情况是指从动与静两个方面展示事物形态,有动态,有静态的,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答谢中书书》写道:“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这是陶弘景写的一篇优美的小品散文,运用了动静结合之美,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配搭。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峰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添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了异彩,相映成趣,这就是形体的动与静。另一方面就是光与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色彩配合之美。而“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则是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
《登大雷岸与妹书》这是鲍照写给妹妹鲍令晖的一封家书:“夕景欲沉,晓雾将合,孤鹤寒啸,游鸿远吟……”在晨昏交替之际(静态),遥望孤鹤游鸿在寒风长啸远去。“夕景、晓雾、孤鹤、游鸿”的艺术形象,共同构成了一幅枯寂萧疏的画面,尤其“一啸”“一吟”,声微情衰,传响在夜深人静时候更增添了森冷悲凉气氛。
二.以动衬静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反衬法,这种写法看起来描写的动态事物,其实是为了突出静态的情况。
《三峡》这是郦道元写的一篇描写山水的散文,其中“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一个“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这是以猿猴的长啸来反衬山林的寂静。
《山中与裴迪秀才书》中:“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娇翼……麦陇朝驹。”王维在文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动衬静,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在林外忽明忽暗;这时深巷中传来像豹子声的响亮的狗叫;村子里又传来了舂米声,又似与稀疏的钟声相应相和。这一段冬景的描写,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把一个月下蓝田山写得清幽寂静、高旷淡远。冬夜的声响越发衬托出独坐者的寂寥心境。“当待”,即等到。这一词暗示了下面所写的景物不是实写,而是虚写,也叫拟写,就是凭想象而写。这里写到了草木,游鱼,写到了白鸥,还写到了麦田和雉鸟。写草木、游鱼、白鸥、麦田都是视觉,写雉鸟却是写其听觉,多种感觉器官并用;有静有动,使春天清晨的鱼跃鸟鸣更显出环境的清新,自然也流露出与友人谐游的向往。因而在完美的和谐、动静相衬的活的画图中,情景交融,浸透着诗人的个性,这便是王维突出的美学效果。
三.寓动于静
指在静态的描写中暗含的却是动态的神韵。《与朱云思书》中:“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光线随枝条疏密而明暗,是因为人在船中,船随水行。这是以静写动。读者仔细的咀嚼,方觉其妙。一是起了反复渲染的作用,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了奇色异彩。二是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
《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似与游者相乐。”从字面上看仿佛皆是写鱼,并没有写水;然而,此是实写鱼而虚写水,写鱼同时是写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是写鱼在水中游,可是从“可百许头”中我们则能领悟到水至清鱼无处藏,才使人一眼看到鱼的大致数量,从“若空游无所依”中领悟到水清澈见底,才使我们看不见鱼本来依托的水,造成“无所依”的感觉。潭水、石等写静,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可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为写静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在水中嬉戏,一静一动,活泼可爱。鱼在水中的一举一动,种种变化,都能看见,也是在写水清。潭中鱼“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多么富有人情味,触动了作者的情怀。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给这位散文家带来了片刻的欢乐。
动与静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仅呈现出一种乐趣,更重要的是曲折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和鉴赏。
张志诚,教师,现居江苏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