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改教学改革中,新型教学方式层出不穷,如,自主探究、分层教学、小组合作、“6+1”等等,课堂看似很热闹,学生也积极配合教师教学活动,充满了趣味和活力,但深入研究却发现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学生的确记住了一些基本概念和公式,但却忽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关键词:教学活动; 适度调整; 完善方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3-051
一、教材分析与改进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在物理教学设计中,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顺序可以做一些调整,基于此来适度改编物理教材,通过自然现象引出概念→调整教学顺序→探讨相关关系这三个环节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
1、情境导入,引出概念
情境展示1:播放瀑布幻灯片,带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师:大家从上面看到什么景象?其中蕴含怎样的物理规律呢?
生1:瀑布水向下落,说明水在向下运动。
师:瀑布给了我们美景。老师想起一个小故事,某天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休息,突然间有个苹果恰好砸在了头上。由此,牛顿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使苹果下落,进而产生了“万有引力定律”。
师:老师手里有个橡皮筋,下面系着一把锁,哪位同学上来用橡皮筋拎下这把锁?
某位学生代表走上讲台来初步体验。根据描述,学生在静止状态下拎橡皮筋时感受到向上的拉力。如果猛地向上提橡皮筋,会感受到拉力变大,再松手,锁会先上升但最终会加速落向地面。如果直接用手向上抛锁,会看到锁会先减速上升再加速下落。不同的状态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得到结论:(1)重物受到了地球吸引,这就是重力;(2)重力能够改变橡皮筋拎的锁的运动状态。
【设计意图】:在本节课开始时,教师运用问题情境导入本节课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以往所学知识,通过橡皮筋拎锁来感受重力的存在,这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也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
2、适度调整,进行探究
在上面情境中,学生初步感受到地面上的物体存在着向下的重力,但是不知道力的方向到底在哪里。教师应该趁热打铁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重力方向,看方向是垂直向下还是竖直向下,抑或是其它形式。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调整,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发展他们对教材内容的兴趣。
师:同学们,根据你自己的生活经验,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有的学生认为是竖直向下、有的则认为是垂直向下、甚至有的认为两种都不是
师:同学们请观看课本建筑工人用的重垂线图,老师手里也有一个重垂线,当静止时,重垂线所示的方向为重力方向,这个方向怎样呢?
学生统一思路认为方向竖直向下。
在统一学生对重力方向认识后,教师带领他们继续探究重心。
师: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物体的各部分都会受到重力作用,那么,如果把重力作用于物体的某个点上相当于作用于整个物体,那么这个点就称为重心。对于形状规则、质地均匀物体的几何中心就是物体重心,大家可以拿起手边的刻度尺、铅笔、长方形的薄木板等来尝试找重心。
学生纷纷动手进行尝试,加深对知识点理解,促进物理思维发展。【设计图意】:教师适度调整教材内容,在情境创设后引入重力方向探究,使学生进入课堂状态,引导他们找到重力方向,又知道了什么是物体的重心,加深对物理知识理解。
3、探讨关系,完善方案
在确认好重力方向和了解重心后,找到物体质量与重力关系也就变得顺理成章。师:如果你手里有一大一小两块石头,你觉得哪个重呢?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生:大石头重,因为重力与物体质量相关。
学生要完成教材中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已知钩码质量,通过弹簧测力计来测量物体的重力。在实验开始前,学生先要猜想再在实验中进行验证,把数据填入以下表格。
在填入数据后,学生从直角坐标系中来描点,找到重力和质量的关系,从而了解到G=mg。在此过程中,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g=9.8N/kg,那么本实验也无法有效发展学生的物理思维,因此,实验数据的处理也非常重要。
但是,实验中测量重力时一定会出现误差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误差出现的原因有哪些,比如,弹簧测力计本身精度不高、读数时的误差等等。如何减小这些误差?借助于小组讨论,学生认为求平均值能够减少误差。教师告诉学生在实际过程中可以估算得到g取10N/kg,当然具体问题中要具体分析。
师:是不是物体的重力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呢?希望你们下节物理课能告诉老师。
【设计图意】:教师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们课下独立思考以及自学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覃艺.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J].科学导刊(中旬刊),2017(12).
[2]胡杰.“自學、探究、生活”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的实践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08).
关键词:教学活动; 适度调整; 完善方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3-051
一、教材分析与改进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在物理教学设计中,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顺序可以做一些调整,基于此来适度改编物理教材,通过自然现象引出概念→调整教学顺序→探讨相关关系这三个环节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
1、情境导入,引出概念
情境展示1:播放瀑布幻灯片,带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师:大家从上面看到什么景象?其中蕴含怎样的物理规律呢?
生1:瀑布水向下落,说明水在向下运动。
师:瀑布给了我们美景。老师想起一个小故事,某天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休息,突然间有个苹果恰好砸在了头上。由此,牛顿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使苹果下落,进而产生了“万有引力定律”。
师:老师手里有个橡皮筋,下面系着一把锁,哪位同学上来用橡皮筋拎下这把锁?
某位学生代表走上讲台来初步体验。根据描述,学生在静止状态下拎橡皮筋时感受到向上的拉力。如果猛地向上提橡皮筋,会感受到拉力变大,再松手,锁会先上升但最终会加速落向地面。如果直接用手向上抛锁,会看到锁会先减速上升再加速下落。不同的状态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得到结论:(1)重物受到了地球吸引,这就是重力;(2)重力能够改变橡皮筋拎的锁的运动状态。
【设计意图】:在本节课开始时,教师运用问题情境导入本节课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以往所学知识,通过橡皮筋拎锁来感受重力的存在,这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也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
2、适度调整,进行探究
在上面情境中,学生初步感受到地面上的物体存在着向下的重力,但是不知道力的方向到底在哪里。教师应该趁热打铁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重力方向,看方向是垂直向下还是竖直向下,抑或是其它形式。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调整,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发展他们对教材内容的兴趣。
师:同学们,根据你自己的生活经验,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有的学生认为是竖直向下、有的则认为是垂直向下、甚至有的认为两种都不是
师:同学们请观看课本建筑工人用的重垂线图,老师手里也有一个重垂线,当静止时,重垂线所示的方向为重力方向,这个方向怎样呢?
学生统一思路认为方向竖直向下。
在统一学生对重力方向认识后,教师带领他们继续探究重心。
师: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物体的各部分都会受到重力作用,那么,如果把重力作用于物体的某个点上相当于作用于整个物体,那么这个点就称为重心。对于形状规则、质地均匀物体的几何中心就是物体重心,大家可以拿起手边的刻度尺、铅笔、长方形的薄木板等来尝试找重心。
学生纷纷动手进行尝试,加深对知识点理解,促进物理思维发展。【设计图意】:教师适度调整教材内容,在情境创设后引入重力方向探究,使学生进入课堂状态,引导他们找到重力方向,又知道了什么是物体的重心,加深对物理知识理解。
3、探讨关系,完善方案
在确认好重力方向和了解重心后,找到物体质量与重力关系也就变得顺理成章。师:如果你手里有一大一小两块石头,你觉得哪个重呢?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生:大石头重,因为重力与物体质量相关。
学生要完成教材中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已知钩码质量,通过弹簧测力计来测量物体的重力。在实验开始前,学生先要猜想再在实验中进行验证,把数据填入以下表格。
在填入数据后,学生从直角坐标系中来描点,找到重力和质量的关系,从而了解到G=mg。在此过程中,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g=9.8N/kg,那么本实验也无法有效发展学生的物理思维,因此,实验数据的处理也非常重要。
但是,实验中测量重力时一定会出现误差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误差出现的原因有哪些,比如,弹簧测力计本身精度不高、读数时的误差等等。如何减小这些误差?借助于小组讨论,学生认为求平均值能够减少误差。教师告诉学生在实际过程中可以估算得到g取10N/kg,当然具体问题中要具体分析。
师:是不是物体的重力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呢?希望你们下节物理课能告诉老师。
【设计图意】:教师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们课下独立思考以及自学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覃艺.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J].科学导刊(中旬刊),2017(12).
[2]胡杰.“自學、探究、生活”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的实践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