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倡导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笔者试图结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所谓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所开展的学习活动。它从探究过程的无穷性出发,强调领悟科学探究的无穷性和相对性。它以基本的科学概念和原理为基础,但不一定非要得到某个答案,有时也许有多种答案或根本没有答案。它只是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探究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发明创造,而是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得出与形成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里的探究学习比科学研究的涵义更广,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二、探究性学习课堂的教学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任务,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巧设阶段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巧设发散式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例如,教学“视图”时可这样设计:我们通过Flash配乐诗歌欣赏《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让学生陶醉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使学生明白诗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了不同的景象,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校教学楼场景,并在课堂上大胆地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然后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自己的字典,交流结果并叙述观察方向。之后,教师把一个可乐罐放在讲台上,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看,画出三视图。接着给出六块小立方体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搭出不同的几何体。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明显地告诉了我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因此在活动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方法,不同程度地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事实证明将那些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且易于接受的问题,对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探究欲望是大有帮助的。
2.重组教材,整合探究素材。现有的教材一般不是以探究问题为基础进行编排的,事实上也并非所有的数学知识都需要通过探究的形式来学习,我们有必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选择、剖析、重组。
首先,选择有探究意义的、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价值的、难度和深度适合学生所处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并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兴趣的内容进行探究。如一些概念、定理、法则、例题的引申拓展,需要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过程;代数中代数式、方程、函数、不等式等内容,需要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另外一些数学问题的实际应用,如:市场销售问题、办厂赢亏测算、股票风险投资、贷款利息计算、道路交通状况、环境资源调查、有奖销售讨论、体育比赛研究等内容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
其次,要对教材进行居高临下的剖析和重新组织。比如函數概念,学生很难理解课本中给出的定义,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改变了教材的编排顺序,首先选取4个学生熟悉的具体事例,让学生指出哪些是变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表达,然后让学生反复比较,得出各例中两个变量的本质属性:一个变量每取一个确定的值,另一个变量也相应地唯一确定一个值。再让学生自己举出函数的实例,辨别真假,这样学生在函数概念的学习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过程。
3.加强过程的教学,提高创新能力。在传统应试教育中,许多教师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解题、练题,把生动活泼的认识过程变成题型套解与复制的机械活动,这严重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在课堂教学应加强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如:问题的发现提出的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发现过程、思路方法的探究过程、规律的概括过程、问题演变、推广、引伸的过程,学生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体验研究数学的思想方法,培养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创新能力。
4.动手操作,体验探究过程。加强动手操作是现代的数学教学与传统的数学教学的重要区别之一。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一些有探究性、可操作性的问题,让学生动手设计、操作、讨论,通过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亲身体验研究数学的过程和方法,教师边组织活动,边启导学生,促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和创造,形成热烈的研讨氛围,对探究教学的顺利开展大有益处。
5.多元化评价,促进探究激情。探究性学习关注的不是探究成果的大小,探究水平的高低,而是注重探究的过程性、内容的丰富性和方法的多样性、独创性。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评价实行多元化,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标准上,体现开放性,不求结论的标准化、惟一化,采用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评价方式。
三、探究性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1.“操作实验”探究型教学课堂模式:通过操作或实验,发现规律,揭示结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步骤: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操作实验——观察分析——猜想结论——交流修正——解决问题(验证)
如:几何学中的概念、性质、结论等可以通过实验操作手段,增加问题的探究层次,有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模拟能力的提高,变静态的被动学习为动态的活动过程。通过实验操作也降低了知识生成的难度,从而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进一步深化。
2.“分析归纳”探究型教学教学模式:通过对特殊情况数据的积累、分析、归纳,发现一般规律,揭示结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步骤:提出问题——积累数据——观察分析——猜想结论——交流修正——解决问题(验证)
3.“推理类比”探究型教学课堂模式:通过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属性的研究,来探究、推测与其类似事物所具有的这种属性,揭示结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步骤:提出问题——找出类比对象——猜想结论——交流修正——解决问题(验证)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类比思想应用很多。“三元一次方程组与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的类比;“正、反比例函数”的类比;“分式方程与无理方程”解题思路的类比:“三角形中位线与梯形中位线”概念的类比;“相似三角形判定方法”与“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类比等等。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找出类比对象进行类比探究,达到解决问题的目地。
4.“实践应用”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会“数学化思考问题”,发现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步骤:提出问题——实践探究——设计可行方案——交流修正——解决问题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又服务于实际生活。让学生用书本上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仅仅要学会思考数学,还要学会“数学化思考”,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才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
总之,“探究式教学”还是教学改革的新课题,怎样把这种理念落实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真正成为主动探究者,这还需要一个逐步步探索的过程。不过,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真正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应用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做到凡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充分体验;凡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只需适当交流形成共识;凡在独立思考、合作学习者不能很好解决的时候,教师才进行适当的、精要的讲解、指导、点拨,相信我们的数学教学一定能逐步达到最佳的境界,促进学生自由、充分、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所谓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所开展的学习活动。它从探究过程的无穷性出发,强调领悟科学探究的无穷性和相对性。它以基本的科学概念和原理为基础,但不一定非要得到某个答案,有时也许有多种答案或根本没有答案。它只是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探究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发明创造,而是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得出与形成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里的探究学习比科学研究的涵义更广,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二、探究性学习课堂的教学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任务,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巧设阶段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巧设发散式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例如,教学“视图”时可这样设计:我们通过Flash配乐诗歌欣赏《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让学生陶醉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使学生明白诗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了不同的景象,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校教学楼场景,并在课堂上大胆地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然后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自己的字典,交流结果并叙述观察方向。之后,教师把一个可乐罐放在讲台上,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看,画出三视图。接着给出六块小立方体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搭出不同的几何体。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明显地告诉了我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因此在活动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方法,不同程度地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事实证明将那些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且易于接受的问题,对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探究欲望是大有帮助的。
2.重组教材,整合探究素材。现有的教材一般不是以探究问题为基础进行编排的,事实上也并非所有的数学知识都需要通过探究的形式来学习,我们有必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选择、剖析、重组。
首先,选择有探究意义的、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价值的、难度和深度适合学生所处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并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兴趣的内容进行探究。如一些概念、定理、法则、例题的引申拓展,需要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过程;代数中代数式、方程、函数、不等式等内容,需要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另外一些数学问题的实际应用,如:市场销售问题、办厂赢亏测算、股票风险投资、贷款利息计算、道路交通状况、环境资源调查、有奖销售讨论、体育比赛研究等内容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
其次,要对教材进行居高临下的剖析和重新组织。比如函數概念,学生很难理解课本中给出的定义,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改变了教材的编排顺序,首先选取4个学生熟悉的具体事例,让学生指出哪些是变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表达,然后让学生反复比较,得出各例中两个变量的本质属性:一个变量每取一个确定的值,另一个变量也相应地唯一确定一个值。再让学生自己举出函数的实例,辨别真假,这样学生在函数概念的学习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过程。
3.加强过程的教学,提高创新能力。在传统应试教育中,许多教师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解题、练题,把生动活泼的认识过程变成题型套解与复制的机械活动,这严重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在课堂教学应加强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如:问题的发现提出的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发现过程、思路方法的探究过程、规律的概括过程、问题演变、推广、引伸的过程,学生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体验研究数学的思想方法,培养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创新能力。
4.动手操作,体验探究过程。加强动手操作是现代的数学教学与传统的数学教学的重要区别之一。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一些有探究性、可操作性的问题,让学生动手设计、操作、讨论,通过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亲身体验研究数学的过程和方法,教师边组织活动,边启导学生,促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和创造,形成热烈的研讨氛围,对探究教学的顺利开展大有益处。
5.多元化评价,促进探究激情。探究性学习关注的不是探究成果的大小,探究水平的高低,而是注重探究的过程性、内容的丰富性和方法的多样性、独创性。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评价实行多元化,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标准上,体现开放性,不求结论的标准化、惟一化,采用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评价方式。
三、探究性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1.“操作实验”探究型教学课堂模式:通过操作或实验,发现规律,揭示结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步骤: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操作实验——观察分析——猜想结论——交流修正——解决问题(验证)
如:几何学中的概念、性质、结论等可以通过实验操作手段,增加问题的探究层次,有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模拟能力的提高,变静态的被动学习为动态的活动过程。通过实验操作也降低了知识生成的难度,从而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进一步深化。
2.“分析归纳”探究型教学教学模式:通过对特殊情况数据的积累、分析、归纳,发现一般规律,揭示结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步骤:提出问题——积累数据——观察分析——猜想结论——交流修正——解决问题(验证)
3.“推理类比”探究型教学课堂模式:通过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属性的研究,来探究、推测与其类似事物所具有的这种属性,揭示结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步骤:提出问题——找出类比对象——猜想结论——交流修正——解决问题(验证)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类比思想应用很多。“三元一次方程组与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的类比;“正、反比例函数”的类比;“分式方程与无理方程”解题思路的类比:“三角形中位线与梯形中位线”概念的类比;“相似三角形判定方法”与“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类比等等。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找出类比对象进行类比探究,达到解决问题的目地。
4.“实践应用”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会“数学化思考问题”,发现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步骤:提出问题——实践探究——设计可行方案——交流修正——解决问题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又服务于实际生活。让学生用书本上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仅仅要学会思考数学,还要学会“数学化思考”,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才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
总之,“探究式教学”还是教学改革的新课题,怎样把这种理念落实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真正成为主动探究者,这还需要一个逐步步探索的过程。不过,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真正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应用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做到凡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充分体验;凡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只需适当交流形成共识;凡在独立思考、合作学习者不能很好解决的时候,教师才进行适当的、精要的讲解、指导、点拨,相信我们的数学教学一定能逐步达到最佳的境界,促进学生自由、充分、和谐、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