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理念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认知构建“真学”的课堂。什么是“真学”的课堂?简单的理解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课堂的中心和轴心,坚持以学生学习语文为主,让学生真正的把语文学起来。这样的小学语文教学才是魅力四射、活力十足的课堂,才能真正为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而服务。所以,作为一名在小学任教的语文老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和学习特点主动积极地开展“以学为中心”的语文阅读感悟的指导。笔者现就此谈谈自己的做法与反思:
一、导学的兴趣,促进学生阅读感悟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学语文为中心,单纯喊喊口号还是很容易做到的,但要在教学中真正的做起来、落实到位是非常复杂,也是十分困难的。课改前的课堂教学,根本就谈不上“活动”,就是“教师讲说,学生听记”,课尾在布置作业,学生做做,教师改改,或许这样学生能获得一点感悟,但课改后语文教学的情形转变了,语文教师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到处包办代替,到处讲解得仔仔细细,让学生迅速的从老师的嘴里迅速得到阅读的感悟。这样一来,学生在对课文进行阅读时,根本就不可能自己对课文来做具体的感悟,也更不可能理解文章中蕴含的各种意义,导致他们“畏文”。此时,我们要做“有心”的语文教师,要设法刺激学生,调动他们“真”阅读感悟的兴趣。比如,我在对《长江之歌》进行解读教学时,为了能使学生产生自主閱读课的动力,我是这样做的:在进行预习设计的时候,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长江多姿多彩的形态、力量无穷的变化制作成可视听的视频,给学生展播出来,展播时同时配上《长江之歌》的曲调……这样学生就能初步的了解、认知长江,感受长江的气势磅礴,逐步对课文产生阅读的兴趣。在具体的课文解读过程中,我先给学生示范朗读,然后引领他们自己读,同时在黑板上写下:你从——;你向——;你用——,等课文信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来补充,从而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对课文产生读的动力和兴趣。如此一来,我们的学生就不是头脑一片空白的去“念书”了,而是在头脑不断进行的追问、理解和感悟。因此,他们会对“你从——;你向——;你用——”产生感悟,这样的阅读思考、感悟不是滞留在课文中文字表面上了,而是建立在更多的课文内容和更多的阅读的基础上。
二、导学的能力,推动学生阅读感悟
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单靠他们的兴趣是不够的。实践表明:单纯靠兴趣进行语文阅读与感悟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简直就是“花架子”。在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能够“真”学,我们就应当导出他们对语文学习的能力来。对小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引导,就要靠师生一起努力开展好阅读感悟,通过教师去导出来。当然,我们应注意:(1)这里的“导”是指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引导,绝非对学生进行机械、重复的教导和辅导。即使面对那些语文阅读、感悟能力稍微滞后的学生,我们也一定只能做“引导者”。(2)导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应当是全部的、全面的、所有的,绝不可让学生围绕感悟“打圈圈”。因此,我们就应该毫不犹豫的让学生去读、去品课文。对他们的读,坚决要杜绝漫不经心的的读,而是让他们带着目的读,此处的有目的的读应该是学生自己在对课文精读细品中慢慢形成的。比如笔者执教《半截蜡烛》这一课时,我在新课解读前就引导学生开展扫除“拦路虎”的专项学习活动,使他们能够读顺、读通课文,再来引导他们开展朗读活动,接着引领他们去“美”读课文,从而使学生更加细致的体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感受他们内心的变化等,他们在读中不但能读出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用智慧和勇敢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的情感,更能有效的体会到这母子三人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导学的效果,提升学生阅读感悟
语文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对课文教学阅读感悟时,学生心中一定是有所图的,这是一定的。学生在对课文教学阅读和感悟的同时,如果不能使他们有所图,这对他们而言是不公平的。那平时让学生自己对课文进行阅读和感悟时有所图吗?从读的情况来看,学生是认真的悟了,但他们图得太少,是因为教师代替了他们的领悟。就此而言,学生在一定意义上是真的读了,也是真的学过了,但笔者发现学生并没有感受到真学带来的“读书幸福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以学为中心”的阅读感悟指导,应该导出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效果,给他们富足的表达时空;应该导出学生对课文读后的感悟效果,肯定并理解他们的表达,这样就能导出学生阅读感悟的良好效果。比如我们在执教《夹竹桃》时,让学生阅读文本进行感悟,享受阅读、感悟带来的愉悦,同时引导他们围绕我设计的问题开展积极的语文思维活动,要求他们思考后进行对话性的表述,从而让他们思考并得到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作者想象的原因。我在此刻没有对作者所幻想的三幅图画进行过多的讲解,而是要求学生认真的读、想、品,使他们在无形中得到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感染,获得真真切切的审美体验。从本教例,我们可以看出只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言语来讲述感悟,就会在语文阅读的课堂上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喜人效果。
总之,以学生学语文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地执行,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阅读学习,从而为他们语文素养的提升做好服务。
一、导学的兴趣,促进学生阅读感悟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学语文为中心,单纯喊喊口号还是很容易做到的,但要在教学中真正的做起来、落实到位是非常复杂,也是十分困难的。课改前的课堂教学,根本就谈不上“活动”,就是“教师讲说,学生听记”,课尾在布置作业,学生做做,教师改改,或许这样学生能获得一点感悟,但课改后语文教学的情形转变了,语文教师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到处包办代替,到处讲解得仔仔细细,让学生迅速的从老师的嘴里迅速得到阅读的感悟。这样一来,学生在对课文进行阅读时,根本就不可能自己对课文来做具体的感悟,也更不可能理解文章中蕴含的各种意义,导致他们“畏文”。此时,我们要做“有心”的语文教师,要设法刺激学生,调动他们“真”阅读感悟的兴趣。比如,我在对《长江之歌》进行解读教学时,为了能使学生产生自主閱读课的动力,我是这样做的:在进行预习设计的时候,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长江多姿多彩的形态、力量无穷的变化制作成可视听的视频,给学生展播出来,展播时同时配上《长江之歌》的曲调……这样学生就能初步的了解、认知长江,感受长江的气势磅礴,逐步对课文产生阅读的兴趣。在具体的课文解读过程中,我先给学生示范朗读,然后引领他们自己读,同时在黑板上写下:你从——;你向——;你用——,等课文信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来补充,从而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对课文产生读的动力和兴趣。如此一来,我们的学生就不是头脑一片空白的去“念书”了,而是在头脑不断进行的追问、理解和感悟。因此,他们会对“你从——;你向——;你用——”产生感悟,这样的阅读思考、感悟不是滞留在课文中文字表面上了,而是建立在更多的课文内容和更多的阅读的基础上。
二、导学的能力,推动学生阅读感悟
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单靠他们的兴趣是不够的。实践表明:单纯靠兴趣进行语文阅读与感悟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简直就是“花架子”。在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能够“真”学,我们就应当导出他们对语文学习的能力来。对小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引导,就要靠师生一起努力开展好阅读感悟,通过教师去导出来。当然,我们应注意:(1)这里的“导”是指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引导,绝非对学生进行机械、重复的教导和辅导。即使面对那些语文阅读、感悟能力稍微滞后的学生,我们也一定只能做“引导者”。(2)导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应当是全部的、全面的、所有的,绝不可让学生围绕感悟“打圈圈”。因此,我们就应该毫不犹豫的让学生去读、去品课文。对他们的读,坚决要杜绝漫不经心的的读,而是让他们带着目的读,此处的有目的的读应该是学生自己在对课文精读细品中慢慢形成的。比如笔者执教《半截蜡烛》这一课时,我在新课解读前就引导学生开展扫除“拦路虎”的专项学习活动,使他们能够读顺、读通课文,再来引导他们开展朗读活动,接着引领他们去“美”读课文,从而使学生更加细致的体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感受他们内心的变化等,他们在读中不但能读出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用智慧和勇敢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的情感,更能有效的体会到这母子三人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导学的效果,提升学生阅读感悟
语文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对课文教学阅读感悟时,学生心中一定是有所图的,这是一定的。学生在对课文教学阅读和感悟的同时,如果不能使他们有所图,这对他们而言是不公平的。那平时让学生自己对课文进行阅读和感悟时有所图吗?从读的情况来看,学生是认真的悟了,但他们图得太少,是因为教师代替了他们的领悟。就此而言,学生在一定意义上是真的读了,也是真的学过了,但笔者发现学生并没有感受到真学带来的“读书幸福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以学为中心”的阅读感悟指导,应该导出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效果,给他们富足的表达时空;应该导出学生对课文读后的感悟效果,肯定并理解他们的表达,这样就能导出学生阅读感悟的良好效果。比如我们在执教《夹竹桃》时,让学生阅读文本进行感悟,享受阅读、感悟带来的愉悦,同时引导他们围绕我设计的问题开展积极的语文思维活动,要求他们思考后进行对话性的表述,从而让他们思考并得到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作者想象的原因。我在此刻没有对作者所幻想的三幅图画进行过多的讲解,而是要求学生认真的读、想、品,使他们在无形中得到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感染,获得真真切切的审美体验。从本教例,我们可以看出只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言语来讲述感悟,就会在语文阅读的课堂上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喜人效果。
总之,以学生学语文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地执行,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阅读学习,从而为他们语文素养的提升做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