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开课难上,习作指导的公开课更难上。在教师对学生不太了解的情况下,执教习作指导公开课的教师往往会考虑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然后再展开教学。曾听过本校教师上的一节习作指导公开课,让我对习作教学的情境创设有了一点肤浅的思考。
【案例】
这是一节四年级的习作指导公开课,教者设计的教学内容是“猜猜猜”,试图通过和学生进行“猜”的游戏互动来创设情境,并在这一过程中适时进行“说”的指导,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上课伊始,执教教师取出红、绿、橙、紫、蓝五个信封和一张百元大钞,告知学生:这节课将进行三轮“猜猜猜”的游戏,猜中两轮者将得到教师手中的那张货真价实的百元大钞。教师话音刚落,学生都张大了嘴巴,似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教师又强调了一次,学生的参与热情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个个跃跃欲试。
第一輪游戏顺利进行,学生有的兴奋,有的失望。教师请了几个学生来说说刚才的所见、所想,但学生的注意力全集中于信封上,很多话只好由教师代劳了。
第二轮“猜猜猜”游戏后,学生欣喜者有之,因为他们两次都猜中了,就等着教师颁奖了。但此时教师并没有实现承诺,而是虚晃一枪,用话题引开,将学生带入了第三轮“猜猜猜”的游戏中。
看来教师课前真是深思熟虑了。第三环节教师设计了一个“包袱”,钱并没有放在五个信封中,而是另藏他处。但似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仍有一位学生猜对了,教师便借机“教育”其他学生,应学会观察。此时,大家的注意力都盯着百元大钞,可没怎么关注教师的讲授。
“猜猜猜”游戏环节结束了,接下来自然是“写”的环节了。刚才还热情万丈的学生,似乎被泼了一盆冷水,因为他们什么奖励也没得到。猜中两轮者眼看着到手的“鸭子”飞了,有怨言也不敢说。学生写的效果怎样,自然可想而知了。
【反思】
纵观整节课,从热到冷,两个极端。在游戏情境中,教师扮演了一次魔术师,学生则充当了一次观众,而习作教学的任务却基本没有实现。
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课堂的热闹。在这节习作公开课上,学生在“百元大钞” 的强烈刺激下,心无旁骛地“猜”着,教学效果当然是南辕北辙了。
从表面看,这一游戏活动情境的创设,教师注重了对学生参与兴趣的激发,课堂气氛极为热烈,不时有学生大声喊叫着。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呢?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始终盯着教师手中的那几个信封,揣摩着钱的踪迹,忽视了对教师的动作、语言的关注,忽视了对课堂中其他学生反应的观察、感受。因而,当教师设法引导学生进行“说”的训练时,很多学生都是语言枯涩,只能将几个简单的词翻来覆去地说,难以实现习作从“说”到“写”的目的。
从学生的心理角度来讲,学生之所以这么兴奋地配合教师进行“猜”的游戏,动机更多地在于对奖金的渴望,因为教师说了:“谁猜中两次,一百元钱就是他的了。”这就违背了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的初衷。从听课者的角度来看,最后很多学生都猜中了两次,但教师并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学生那低落的情绪,正是对教师“谎言”所带来的伤害的反抗。试想,下一次还会有学生积极投入这样的活动吗?
习作课上的情境创设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写作,达到练笔的目的。关于三四年级段的习作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就这样的标准来看,中年级习作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做法应是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乐于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看到的情景,从而产生写的欲望。很显然,这节课中,执教者重活动,轻指导;重参与,轻观察;重设计,轻学生的情感体验,造就了一节失败的习作指导课。
习作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固然重要,但切不能让类似本课的“百元大钞”喧宾夺主,而失去了情境创设的意义!
(责编 刘宇帆)
【案例】
这是一节四年级的习作指导公开课,教者设计的教学内容是“猜猜猜”,试图通过和学生进行“猜”的游戏互动来创设情境,并在这一过程中适时进行“说”的指导,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上课伊始,执教教师取出红、绿、橙、紫、蓝五个信封和一张百元大钞,告知学生:这节课将进行三轮“猜猜猜”的游戏,猜中两轮者将得到教师手中的那张货真价实的百元大钞。教师话音刚落,学生都张大了嘴巴,似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教师又强调了一次,学生的参与热情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个个跃跃欲试。
第一輪游戏顺利进行,学生有的兴奋,有的失望。教师请了几个学生来说说刚才的所见、所想,但学生的注意力全集中于信封上,很多话只好由教师代劳了。
第二轮“猜猜猜”游戏后,学生欣喜者有之,因为他们两次都猜中了,就等着教师颁奖了。但此时教师并没有实现承诺,而是虚晃一枪,用话题引开,将学生带入了第三轮“猜猜猜”的游戏中。
看来教师课前真是深思熟虑了。第三环节教师设计了一个“包袱”,钱并没有放在五个信封中,而是另藏他处。但似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仍有一位学生猜对了,教师便借机“教育”其他学生,应学会观察。此时,大家的注意力都盯着百元大钞,可没怎么关注教师的讲授。
“猜猜猜”游戏环节结束了,接下来自然是“写”的环节了。刚才还热情万丈的学生,似乎被泼了一盆冷水,因为他们什么奖励也没得到。猜中两轮者眼看着到手的“鸭子”飞了,有怨言也不敢说。学生写的效果怎样,自然可想而知了。
【反思】
纵观整节课,从热到冷,两个极端。在游戏情境中,教师扮演了一次魔术师,学生则充当了一次观众,而习作教学的任务却基本没有实现。
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课堂的热闹。在这节习作公开课上,学生在“百元大钞” 的强烈刺激下,心无旁骛地“猜”着,教学效果当然是南辕北辙了。
从表面看,这一游戏活动情境的创设,教师注重了对学生参与兴趣的激发,课堂气氛极为热烈,不时有学生大声喊叫着。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呢?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始终盯着教师手中的那几个信封,揣摩着钱的踪迹,忽视了对教师的动作、语言的关注,忽视了对课堂中其他学生反应的观察、感受。因而,当教师设法引导学生进行“说”的训练时,很多学生都是语言枯涩,只能将几个简单的词翻来覆去地说,难以实现习作从“说”到“写”的目的。
从学生的心理角度来讲,学生之所以这么兴奋地配合教师进行“猜”的游戏,动机更多地在于对奖金的渴望,因为教师说了:“谁猜中两次,一百元钱就是他的了。”这就违背了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的初衷。从听课者的角度来看,最后很多学生都猜中了两次,但教师并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学生那低落的情绪,正是对教师“谎言”所带来的伤害的反抗。试想,下一次还会有学生积极投入这样的活动吗?
习作课上的情境创设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写作,达到练笔的目的。关于三四年级段的习作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就这样的标准来看,中年级习作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做法应是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乐于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看到的情景,从而产生写的欲望。很显然,这节课中,执教者重活动,轻指导;重参与,轻观察;重设计,轻学生的情感体验,造就了一节失败的习作指导课。
习作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固然重要,但切不能让类似本课的“百元大钞”喧宾夺主,而失去了情境创设的意义!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