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体育田径教学中的跑、跳、投,体操中的支撑跳跃等类型的练习,其特点是运作进程很快,各技术环节相互紧扣,几乎是在瞬间完成,对练习者身体各部位间的相互配合及时间感、空间感方面的要求都很高。小学生观察教师的示范时往往难以看清层次,教师讲解也很难把“动”的特点充分反映出来,小学生练习时不能看到自己完整的动作形象等,这些都是小学体育教学的困惑。以往我常用的讲解示范教学方法如下。
讲解、示范→演示直观教具→动作过程→学生按照动作过程模仿→学生通过肌肉感受来感知、联系、体会动作→再现动作(多次重复)→形成认知、条件反射、掌握动作
作为教师,所起的作用是:1.向学生展示动作表象。2.讲述动作过程、顺序。3.指导和帮助学生模仿、纠正错误动作。但是,无论示范还是讲解,都是以动作的外部形态和特征为主。例如,教原地推铅球技术时,讲解和示范都是围绕“蹬、转、送、抬、挺、推、拨”这几个字来进行,对学生的要求也只是把这些反映外部形象的技术特点表现出来即可。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所发出的指示或暗示性的指令也只是针对动作的外部形象,常用的语言有:“腿蹬直”“腿抬高”“送髋”“提臀”“挺胸”“顶肩”“推手”……总之,在这一阶段,通过第一信号系统(示范等)和第二信号系统(语言指令等),向学生发出的刺激信号仍局限于提示动作的外部特征。
但了解了动作的外部特征,并不等于学生就能表现出这些特征,因为此时的学生还没有通过本体的肌肉感受直接体会到动作要领,身体各部位的感觉及时间、空间方面的联系还没有建立,学生对动作的完整概念还是模糊的。在这个阶段,学生即使努力去模仿教师的示范,也会很别扭,教师也因为在这一阶段,通过示范和语言指示均不能使技术动作很好地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从而不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这一状况要持续一个阶段。直到学生通过很多次练习(就他自己的认知和能力去模仿或借助他人的帮助来完成),有了本体感觉,逐渐建立起各感觉的相互联系,并能将教师的一些指令加以理解,能与自己的动作配合在一起时,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
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的第一步,首先就应通过一定的方式诱导学生去感知技术的一些概念性动作(关键部分),如“腿蹬伸”“腿蹬直”“腿抬高”“送髋”等,还有诸如空间性的“提臀”“甩头”“顶肩”等动作,促使学生对这些概念性的动作建立起较精细的肌肉感觉,并反复练习,不断强化。教学的第二步则是通过教师的暗示和指令帮助学生将各个局部的感觉加以串联,在串联过程中还要注意配合时间感与空间感、节奏感和空间感的教学,使完整的技术再现出来。整个教学自始至终都发挥着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过程进展快、收益大,避免了前述教法的弊病。
其教学程序为:采用诱导练习(用语言描述来配合进行),使学生感知概念性动作→学生体验感觉,重复感觉,将局部感觉按照时空要求加以串联→形成完整技术形象→根据教师指令,调整感觉,完成整个技术动作。
采用以上教学程序有两方面的意义。
1.通过诱导练习,使学生能直接体验和感觉,较之让学生直接模仿动作要来得准确,易于使学生与教师发出的刺激信号发生联系,达到预防和消除错误动作的效果。
2.教师要把自己丰富的感知作为信息直接输入给学生,而不是先讲动作过程,再让学生模仿自己。直接输入教师的感知既减少了教学环节,提高了教学效果,又发挥了教师的才智、能力,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我把这一教学程序称为“诱导教学法”。它是为正确掌握动作技能所采用的过渡性练习,其特点是在动作的结构、肌肉用力顺序和机体所受的内外刺激等方面均与所学动作大致相同,是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利用运动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而设计的。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新学习的动作结构、技术要点和练习方法有较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例如,学习蹲踞式跳远的空中动作时,我运用跳板让学生反复练习腾空步,增加腾空高度,加深学生对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理解,使学生有更多的空中时间来完成“蹲踞”动作。有时,我也把动作中的某一重点或难点单独提出来进行诱导性练习。比如,在学习排球上手发球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击球时那一瞬间的手形和击球点,我就利用固定低吊球或两手头上举球的动作进行练习,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了动作技术,体会到了身体用力的感觉(若将“讲解示范法”与“诱导教学法”交叉使用,效果更佳)。
“诱导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并钻透、钻深,抓好关键环节和难点,这样才可能设计出恰到好处又简化易懂的完整技术的诱导练习。其次,教师自身必须要有较多的实践,有直接的感受,这样才能对技术环节有精细准确的感知,在讲解时或暗示时才可能有较生动的描述。
正确运用“诱导教学法”有利于改进动作,掌握技能和提高技术,但是要防止形式主义。如果使用不当,为显示练习的花样翻新、变化无穷,而不顾教学的实际需要,随心所欲地安排诱导性练习,其结果不仅会浪费宝贵的时间,还会破坏完整动作的动力定型,甚至产生新的干扰。这些问题均应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这样,小学体育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责编 刘宇帆)
讲解、示范→演示直观教具→动作过程→学生按照动作过程模仿→学生通过肌肉感受来感知、联系、体会动作→再现动作(多次重复)→形成认知、条件反射、掌握动作
作为教师,所起的作用是:1.向学生展示动作表象。2.讲述动作过程、顺序。3.指导和帮助学生模仿、纠正错误动作。但是,无论示范还是讲解,都是以动作的外部形态和特征为主。例如,教原地推铅球技术时,讲解和示范都是围绕“蹬、转、送、抬、挺、推、拨”这几个字来进行,对学生的要求也只是把这些反映外部形象的技术特点表现出来即可。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所发出的指示或暗示性的指令也只是针对动作的外部形象,常用的语言有:“腿蹬直”“腿抬高”“送髋”“提臀”“挺胸”“顶肩”“推手”……总之,在这一阶段,通过第一信号系统(示范等)和第二信号系统(语言指令等),向学生发出的刺激信号仍局限于提示动作的外部特征。
但了解了动作的外部特征,并不等于学生就能表现出这些特征,因为此时的学生还没有通过本体的肌肉感受直接体会到动作要领,身体各部位的感觉及时间、空间方面的联系还没有建立,学生对动作的完整概念还是模糊的。在这个阶段,学生即使努力去模仿教师的示范,也会很别扭,教师也因为在这一阶段,通过示范和语言指示均不能使技术动作很好地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从而不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这一状况要持续一个阶段。直到学生通过很多次练习(就他自己的认知和能力去模仿或借助他人的帮助来完成),有了本体感觉,逐渐建立起各感觉的相互联系,并能将教师的一些指令加以理解,能与自己的动作配合在一起时,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
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的第一步,首先就应通过一定的方式诱导学生去感知技术的一些概念性动作(关键部分),如“腿蹬伸”“腿蹬直”“腿抬高”“送髋”等,还有诸如空间性的“提臀”“甩头”“顶肩”等动作,促使学生对这些概念性的动作建立起较精细的肌肉感觉,并反复练习,不断强化。教学的第二步则是通过教师的暗示和指令帮助学生将各个局部的感觉加以串联,在串联过程中还要注意配合时间感与空间感、节奏感和空间感的教学,使完整的技术再现出来。整个教学自始至终都发挥着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过程进展快、收益大,避免了前述教法的弊病。
其教学程序为:采用诱导练习(用语言描述来配合进行),使学生感知概念性动作→学生体验感觉,重复感觉,将局部感觉按照时空要求加以串联→形成完整技术形象→根据教师指令,调整感觉,完成整个技术动作。
采用以上教学程序有两方面的意义。
1.通过诱导练习,使学生能直接体验和感觉,较之让学生直接模仿动作要来得准确,易于使学生与教师发出的刺激信号发生联系,达到预防和消除错误动作的效果。
2.教师要把自己丰富的感知作为信息直接输入给学生,而不是先讲动作过程,再让学生模仿自己。直接输入教师的感知既减少了教学环节,提高了教学效果,又发挥了教师的才智、能力,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我把这一教学程序称为“诱导教学法”。它是为正确掌握动作技能所采用的过渡性练习,其特点是在动作的结构、肌肉用力顺序和机体所受的内外刺激等方面均与所学动作大致相同,是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利用运动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而设计的。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新学习的动作结构、技术要点和练习方法有较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例如,学习蹲踞式跳远的空中动作时,我运用跳板让学生反复练习腾空步,增加腾空高度,加深学生对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理解,使学生有更多的空中时间来完成“蹲踞”动作。有时,我也把动作中的某一重点或难点单独提出来进行诱导性练习。比如,在学习排球上手发球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击球时那一瞬间的手形和击球点,我就利用固定低吊球或两手头上举球的动作进行练习,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了动作技术,体会到了身体用力的感觉(若将“讲解示范法”与“诱导教学法”交叉使用,效果更佳)。
“诱导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并钻透、钻深,抓好关键环节和难点,这样才可能设计出恰到好处又简化易懂的完整技术的诱导练习。其次,教师自身必须要有较多的实践,有直接的感受,这样才能对技术环节有精细准确的感知,在讲解时或暗示时才可能有较生动的描述。
正确运用“诱导教学法”有利于改进动作,掌握技能和提高技术,但是要防止形式主义。如果使用不当,为显示练习的花样翻新、变化无穷,而不顾教学的实际需要,随心所欲地安排诱导性练习,其结果不仅会浪费宝贵的时间,还会破坏完整动作的动力定型,甚至产生新的干扰。这些问题均应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这样,小学体育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