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住到专业的养老机构,由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不仅没有增添家庭的支出,而且性价比更高。”“超过老年人一般收入水平的养老机构,远不如居家养老节约成本。而且新兴的社区居家养老,可以做到省钱又省心。”“社区养老目前属于一种空想状态,且不谈社区养老需要各种机制的配合以及科技产品的研发,在没有先进设备的农村如何实现社区养老?”……在这场关于“老了谁来养”的争辩背后,其实是一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现代式“无奈”。养儿防老,这一被国人坚信的传统,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家庭养老力不从心,而送老人去养老院会不会增加养老成本、真正减轻养老负担?社区养老能否让我们省钱省心?老,究竟如何养,这已成为许多人眼前的难题。
住养老院,会不会增加养老成本?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表示,“十二五”期间最重要的挑战将是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即“未富先老”。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7亿人。超过三分之二的成年子女与父母分开居住,城市和乡村都出现了大量无人陪伴的空巢老人。而在全国现有的3万多个各类养老机构中,只有266万多张床位,这意味着近百位老人才有一个床位。与此同时,随着独生子女们结婚生子,421模式的家庭正在迅速增长:一对夫妇既要养育一个孩子,还要照顾来自两个不同家庭的四位老人,养老压力空前沉重。
目前社会上的养老机构所能提供的床位远远不足,送老人到养老院的社会条件还不成熟。一项调查显示,在养老院养老的老年人中,60%是因为子女没有时间照顾自己,30%是因为害怕自己连累儿女,只有10%的人是自己愿意去养老院。如果我们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计算一下比例,又有多少家庭是儿女和父母住在一起的?除了住房等物质条件不允许外,平日工作朝九晚五的紧张压力也使得子女很难照顾好父母。
专业事情由专业人做,成本一定是最低的。对于养老机构来说,除了设施设备完善外,人员素质也是可以有保障的,老人如果生了小病也可以得到一些紧急的救治。另外老人实际上都有一定的经济收入,他们也可以通过将自己居住的房屋出租、“倒按揭”(就是把自己的房子抵押给银行,可以选择一次性获得贷款用于养老,或者按月获得贷款用于养老。老人去世后,房产归银行所有)等形式来抵消养老院的费用。
但是用“倒按揭”的方式,以房养老是基于一个前提假设,就是房价不停地涨,但是这个前提假设成立不成立,还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我们在“倒按揭”的过程当中,银行能够承认房地产价格上涨,能够不停地给我评估,那当然最好。但是房价也有跌的时候,香港有很多的父母买了房子,最后房价跌了,整个是资不抵债的状况。
但也有人发现当下社会专业的人做专业事,也未必做得好,还会衍生出一系列问题。2010年3月广州某家媒体做了一个调查,在海珠区、白银区等这些比较大的行政区域内,养老院的费用在每月3000元到1万元不等,当然还有更高的。而这一地区职工的平均收入只有每月2000元多一点,如果在3000元到1万元之间选择一个中等养老院的话,按照5000元来计算,基本上你一个月的工资可能还不够交一个月的管理费。而且这其中还不包括伙食费或你需要的其他服务的服务费。比如日本的养老院,如果老人走失了,找人都还要另算钱。
不如来算一笔账,来证实到底是住家里划算,还是住到专业的养老机构里划算。比如上海,如果是一位老人在上海城区生活大概需要两居室,他个人的生活成本可能是1500元左右,包括油盐酱醋、日常饮食和所有的税费、电费、煤气费、卫生费等。如果这位老人在行动上有问题,他可能还需要请保姆或者小时工,价格在2000元到3000元,这样他一个月看得见的支出在3500元到4500元之间。根据上海市目前的两居室房屋租赁价格,大约可以租到4000元/月。而养老院的一张床只要收费2000元,再加上饮食等其他成本是700元每月,一个老人花2700元就涵盖了所有的费用,这样算下来养老院要划算很多。
而这样的说法要有两个前提才能成立:第一,老人要拥有至少一套房产,在大城市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尤其是对随子女迁移的外地老人来说更是不可能。第二,这个假设是你认为养老院里没有博弈成本,如果小时工在老人家里发生争执,老人还能请邻居和自己的儿女帮忙,但在养老院里,按救助铃请人帮忙的老人却也可能遭遇到不好的对待。毕竟在谷歌上搜索“养老院虐待”这个词组可以搜索到11万条信息。
社区养老,是否可行?
社区养老在一定程度上仅仅是一个概念,而这个概念一定要落到实处,你得要知道老人出了问题去找谁,比如老人吃饭找吃饭的人或者吃饭机构,老人如果是生病,找医疗健康机构,如果是有需要陪护,再找陪护机构,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如果是社区养老,这几个机构是相互分开的,有了问题我只管你吃饭,其他事不管,如果是要看护的话我只管看护,吃饭的事,我不管,这时候不仅是老人本身不方便,你也会发现看起来很美的东西落不到实处。
但专业的养老机构就是把上述这些所有的养老服务进行打包,一个是方便老人,再有一个就是有专人负责,有什么事你不会跟社区的不同机构扯皮,有什么事找院长就能解决问题,这才是一个社会应该有的社会养老机构。
社区养老可以住在家中,而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的优势在于:第一,在自己家里生活节约成本;其次,可以根据自己的特殊需要定制社区养老的一些特殊服务,提高生活质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支出。比如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培养了一支非常专业的家政和护理服务队伍,通过很少的花费,大概是一个小时10元到30元,就可以购买呼叫救援、家政服务、解闷聊天等一站式家庭养老服务。
比如在山西省某社区,政府花了大概100万元左右覆盖社区3000个老人,并采集老人的信息,然后给每个老人配发了一个手机,这个手机配有一个呼叫按钮。当你有需要的时候你一按钮,社区中心的电脑上就会出现老人的头像,社区中心的GPS将立刻出现家庭位置,服务人员在5分钟之内就会到达你家,给你解决问题。
但这个例子只是个体,而且,如果说本该5分钟到达的服务人员最后没有来,造成老人不治身亡等后果该怎么办?因为社区养老在老人和社区之间并没有法律协议和严格章程必须5分钟内到达。这个听起来很美的规则,可能是最后一个小时都没有到,这个责任由谁来负?而且并不是每个社区都能投入100万来建设这个中心。
社区养老的花费实际低于建养老院的花费。以上海为例,一张养老床成本平均10万元人民币,建养老院包括地皮、建筑施工,大概花费2000万左右,这样建一座养老院的花费和社区养老所需的花费相比,谁更可行?答案显而易见。
看看国外如何养老?
美国——“家园共享”结伴养老。对于那些独居的迁居者来说,一项叫“家庭共享”的社区倡议可能帮助他们得到慰藉。芝加哥老龄化办公室在早些年就推出了“家园共享”计划:将60岁及以上,年龄段相仿,又有兴趣共享一个家的个人以“合得来”为前提进行甄选和配对。由四个社会服务机构合作此项目,计划在第一年里配对成功30对。发言人认为:尤其是针对人群当中的老年阶层,这不失为一个既能建立友谊又能减少家庭开支的好办法。
埃文斯顿居民丹·布什,74岁,半退休状态的投资经纪人,对“家园共享”计划深信不疑。三年来,他一直与另一个离婚的男人共同住在他那12个房间的房子里,他俩通过共同的朋友介绍认识,虽然布什很健康、积极,但他仍为生活里有个伴而感到高兴。还有,他一年节省了大约3000元的公用经费。“当时,对方刚刚离婚,正找新地方住,而我有一座空间很大的房子,我俩一起共享这房子,并共同负担维护房子的开销,”布什说,“我的三个孩子也特别喜欢这个主意,家里多个伴,不仅让他们对我放心,我自己也觉得温馨许多。”
日本——“黄金”社区养老。1989年,日本政府制定《高龄者保健福利推进十年战略》,即著名的“黄金计划”。该计划要求各地方政府积极建设与完善与老人相关的各种设施。以此为契机,各种老年公寓、老人活动室、老人医院更多地开始出现。
1994年黄金计划被重新修订,更名为“新黄金计划”,完善了以居家养老为中心的社区老年服务体系,扩大了家庭服务员队伍,新设为老年人提供休息及特别看护的短时服务设施、日间服务中心等,提供各种日间服务(包括饮食和体育锻炼)。
英国——异地养老。英国有不少老年人把自己的养老地点选择到西班牙、南非等国家。这些国家物价水平较低,英国老人把本国的住宅出售后可在西班牙或南非买到面积更大或质量更好的住宅,享受到比本国更好的生活和服务。
我们每个人都会变老,而老有所养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期望。在我们生活的城市里,因为多种原因,一些步入晚年的老人在养老问题上遇到了困难。针对这个问题,政府正积极筹划适合的养老模式。但推行养老模式并不意味着子女从此就可以完全推卸赡养父母的责任,养老模式只能作为一种补充形式,老人更多的还是需要来自亲情的关怀。要知道,关爱老人,就是关爱今后的自己。
家庭养老力不从心,而送老人去养老院会不会增加养老成本、真正减轻养老负担?社区养老能否让我们省钱省心?老,究竟如何养,这已成为许多人眼前的难题。
住养老院,会不会增加养老成本?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表示,“十二五”期间最重要的挑战将是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即“未富先老”。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7亿人。超过三分之二的成年子女与父母分开居住,城市和乡村都出现了大量无人陪伴的空巢老人。而在全国现有的3万多个各类养老机构中,只有266万多张床位,这意味着近百位老人才有一个床位。与此同时,随着独生子女们结婚生子,421模式的家庭正在迅速增长:一对夫妇既要养育一个孩子,还要照顾来自两个不同家庭的四位老人,养老压力空前沉重。
目前社会上的养老机构所能提供的床位远远不足,送老人到养老院的社会条件还不成熟。一项调查显示,在养老院养老的老年人中,60%是因为子女没有时间照顾自己,30%是因为害怕自己连累儿女,只有10%的人是自己愿意去养老院。如果我们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计算一下比例,又有多少家庭是儿女和父母住在一起的?除了住房等物质条件不允许外,平日工作朝九晚五的紧张压力也使得子女很难照顾好父母。
专业事情由专业人做,成本一定是最低的。对于养老机构来说,除了设施设备完善外,人员素质也是可以有保障的,老人如果生了小病也可以得到一些紧急的救治。另外老人实际上都有一定的经济收入,他们也可以通过将自己居住的房屋出租、“倒按揭”(就是把自己的房子抵押给银行,可以选择一次性获得贷款用于养老,或者按月获得贷款用于养老。老人去世后,房产归银行所有)等形式来抵消养老院的费用。
但是用“倒按揭”的方式,以房养老是基于一个前提假设,就是房价不停地涨,但是这个前提假设成立不成立,还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我们在“倒按揭”的过程当中,银行能够承认房地产价格上涨,能够不停地给我评估,那当然最好。但是房价也有跌的时候,香港有很多的父母买了房子,最后房价跌了,整个是资不抵债的状况。
但也有人发现当下社会专业的人做专业事,也未必做得好,还会衍生出一系列问题。2010年3月广州某家媒体做了一个调查,在海珠区、白银区等这些比较大的行政区域内,养老院的费用在每月3000元到1万元不等,当然还有更高的。而这一地区职工的平均收入只有每月2000元多一点,如果在3000元到1万元之间选择一个中等养老院的话,按照5000元来计算,基本上你一个月的工资可能还不够交一个月的管理费。而且这其中还不包括伙食费或你需要的其他服务的服务费。比如日本的养老院,如果老人走失了,找人都还要另算钱。
不如来算一笔账,来证实到底是住家里划算,还是住到专业的养老机构里划算。比如上海,如果是一位老人在上海城区生活大概需要两居室,他个人的生活成本可能是1500元左右,包括油盐酱醋、日常饮食和所有的税费、电费、煤气费、卫生费等。如果这位老人在行动上有问题,他可能还需要请保姆或者小时工,价格在2000元到3000元,这样他一个月看得见的支出在3500元到4500元之间。根据上海市目前的两居室房屋租赁价格,大约可以租到4000元/月。而养老院的一张床只要收费2000元,再加上饮食等其他成本是700元每月,一个老人花2700元就涵盖了所有的费用,这样算下来养老院要划算很多。
而这样的说法要有两个前提才能成立:第一,老人要拥有至少一套房产,在大城市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尤其是对随子女迁移的外地老人来说更是不可能。第二,这个假设是你认为养老院里没有博弈成本,如果小时工在老人家里发生争执,老人还能请邻居和自己的儿女帮忙,但在养老院里,按救助铃请人帮忙的老人却也可能遭遇到不好的对待。毕竟在谷歌上搜索“养老院虐待”这个词组可以搜索到11万条信息。
社区养老,是否可行?
社区养老在一定程度上仅仅是一个概念,而这个概念一定要落到实处,你得要知道老人出了问题去找谁,比如老人吃饭找吃饭的人或者吃饭机构,老人如果是生病,找医疗健康机构,如果是有需要陪护,再找陪护机构,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如果是社区养老,这几个机构是相互分开的,有了问题我只管你吃饭,其他事不管,如果是要看护的话我只管看护,吃饭的事,我不管,这时候不仅是老人本身不方便,你也会发现看起来很美的东西落不到实处。
但专业的养老机构就是把上述这些所有的养老服务进行打包,一个是方便老人,再有一个就是有专人负责,有什么事你不会跟社区的不同机构扯皮,有什么事找院长就能解决问题,这才是一个社会应该有的社会养老机构。
社区养老可以住在家中,而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的优势在于:第一,在自己家里生活节约成本;其次,可以根据自己的特殊需要定制社区养老的一些特殊服务,提高生活质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支出。比如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培养了一支非常专业的家政和护理服务队伍,通过很少的花费,大概是一个小时10元到30元,就可以购买呼叫救援、家政服务、解闷聊天等一站式家庭养老服务。
比如在山西省某社区,政府花了大概100万元左右覆盖社区3000个老人,并采集老人的信息,然后给每个老人配发了一个手机,这个手机配有一个呼叫按钮。当你有需要的时候你一按钮,社区中心的电脑上就会出现老人的头像,社区中心的GPS将立刻出现家庭位置,服务人员在5分钟之内就会到达你家,给你解决问题。
但这个例子只是个体,而且,如果说本该5分钟到达的服务人员最后没有来,造成老人不治身亡等后果该怎么办?因为社区养老在老人和社区之间并没有法律协议和严格章程必须5分钟内到达。这个听起来很美的规则,可能是最后一个小时都没有到,这个责任由谁来负?而且并不是每个社区都能投入100万来建设这个中心。
社区养老的花费实际低于建养老院的花费。以上海为例,一张养老床成本平均10万元人民币,建养老院包括地皮、建筑施工,大概花费2000万左右,这样建一座养老院的花费和社区养老所需的花费相比,谁更可行?答案显而易见。
看看国外如何养老?
美国——“家园共享”结伴养老。对于那些独居的迁居者来说,一项叫“家庭共享”的社区倡议可能帮助他们得到慰藉。芝加哥老龄化办公室在早些年就推出了“家园共享”计划:将60岁及以上,年龄段相仿,又有兴趣共享一个家的个人以“合得来”为前提进行甄选和配对。由四个社会服务机构合作此项目,计划在第一年里配对成功30对。发言人认为:尤其是针对人群当中的老年阶层,这不失为一个既能建立友谊又能减少家庭开支的好办法。
埃文斯顿居民丹·布什,74岁,半退休状态的投资经纪人,对“家园共享”计划深信不疑。三年来,他一直与另一个离婚的男人共同住在他那12个房间的房子里,他俩通过共同的朋友介绍认识,虽然布什很健康、积极,但他仍为生活里有个伴而感到高兴。还有,他一年节省了大约3000元的公用经费。“当时,对方刚刚离婚,正找新地方住,而我有一座空间很大的房子,我俩一起共享这房子,并共同负担维护房子的开销,”布什说,“我的三个孩子也特别喜欢这个主意,家里多个伴,不仅让他们对我放心,我自己也觉得温馨许多。”
日本——“黄金”社区养老。1989年,日本政府制定《高龄者保健福利推进十年战略》,即著名的“黄金计划”。该计划要求各地方政府积极建设与完善与老人相关的各种设施。以此为契机,各种老年公寓、老人活动室、老人医院更多地开始出现。
1994年黄金计划被重新修订,更名为“新黄金计划”,完善了以居家养老为中心的社区老年服务体系,扩大了家庭服务员队伍,新设为老年人提供休息及特别看护的短时服务设施、日间服务中心等,提供各种日间服务(包括饮食和体育锻炼)。
英国——异地养老。英国有不少老年人把自己的养老地点选择到西班牙、南非等国家。这些国家物价水平较低,英国老人把本国的住宅出售后可在西班牙或南非买到面积更大或质量更好的住宅,享受到比本国更好的生活和服务。
我们每个人都会变老,而老有所养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期望。在我们生活的城市里,因为多种原因,一些步入晚年的老人在养老问题上遇到了困难。针对这个问题,政府正积极筹划适合的养老模式。但推行养老模式并不意味着子女从此就可以完全推卸赡养父母的责任,养老模式只能作为一种补充形式,老人更多的还是需要来自亲情的关怀。要知道,关爱老人,就是关爱今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