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稚子之萌》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自己对孩童天真萌态的喜爱。论文分别从孩童的动态、姿态、神态进行详细的阐述,从孩子们的深情表现与情感流入两方面进行解读,最后将他们的“萌”态尽自己的能力完美的呈现,主要突出稚子的纯真之情。最后对自己的创作进行思考与总结,为将来的专业学习和生活探明前行之路。
关键词:童年;稚子;神情;姿态;毕业创作
中国画儿童题材在古代画史中被称为“婴戏图”,或许正是儿童的娇小、天真使得每个人都喜欢。对于一直拥有一颗童心的自己来说,看到小孩子就像看到另一面的我,朋友都说我像小孩子,有时候比较搞笑,比较笨拙,但是笨的有喜感,笨的招人喜欢。然而这种感觉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一种本性,一种童心的不泯灭。大学四年匆匆而逝,临近毕业论文和创作,让我在充满紧迫感之余也萌发着一种欣喜之感,虽然有时会为了论文的写作而苦恼,但回顾起来,却恰恰给了自己一次袒露内心的机会。虽然骨子里也有很想画大山大水这种庞然气势的创作,但还是放弃了,所以我定了以“稚子之萌”为毕业创作的这个决定,我想用兼工带写的方式呈现出一幅“稚子之乐”的毕业创作,期盼能在最后的毕业展览中引发同走在青春期的同学们的情感共鸣。
稚子题材的发展状况分析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也就自然随之变化,衣食住行以及思想各方面都在改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体现在儿童身上,因为他们是生命的新开始,在它们的身上体现出的是一个时代的特征性。比如在新中国还没成立之前,儿童无依无靠,大多都是孤儿,能看到的是还没长大就可能意味着死亡的悲哀感;解放后生活开始变得比之前富裕,由于社会的需要,知识改变命运,读书热开始袭来。儿童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然而无论儿童的生活多么丰富,学习都是其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王有政在众多的儿童题材中就有许多是关于描写学习的,比如较熟悉的《读》,图画中那可爱的弟俩,坐在糊满报纸的窑洞里,认真翻书那表情,不也是我们的童年记忆吗?没认识几个字,就喜欢翻看书中都五颜六色的图画。他抓住了这一特征,把姐弟俩的表情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游戏是儿章的天性,在他们的生活中也是最不可或缺的,现代许多中国画家对此也是钟爱有加。如池沙鸿创作了大量类似题材的作品,《自来风》《西湘肥皂吹出泡泡》《打雪仗》《骑马打仗》《闹灯》等生动的描绘了一幅幅儿时游戏的画面。像吹泡泡、打雪仗、跳绳都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在他笔下孩子们无忧无虑,天真烂漫,连小孩子玩耍时脸上那认真较劲的小样儿都描绘的栩栩如生,让人看了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
当代稚子绘画题材的丰富与发展
越来越可爱的是,因为文化普及,信息发达的时代下以至于年纪轻轻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子就已经很灵动、聪明。儿童幸现如今,刚出生的孩子享受的是优质生活,经济富裕,不愁吃穿,让人觉得福的生活在祖国的怀抱之中,他们幸福的学习和成长,像春天的花朵一样展示着自己的天真和烂漫。
罗寒蕾的工笔画《星星到底有几颗》,画中以她女儿为模特,呈现的画面是她女儿在玩耍后因为大汗淋漓的原因而把上衣脱去,坐在凳子上数数的动态。在干什么呢,原来是突然萌发了奇想,疑惑着天上的星星那么多,到底有几颗?便开始认真的用手指数数计算着……想必这样的奇思妙想、这种的幼稚行为都在我们身上发生过,应该每个人的童年里都会经常想去月宫看看嫦娥到底在不在、想去海底瞧瞧有没有美人鱼、对电视为什么会有人出现这些问题而百思不得其解,对为什么小鸟能飞而自己怎么都飞不起来而暗自忧伤……越长大的我们已经没有了这样的状态,自然而然的变得“正常”,可是我们的心里不正是还依然在渴望着这种内在的自由呢?
当代稚子之萌呈现之美
现代国画家徐乐乐创作了大量以古代儿童为题材的作品,如《背子图》《春风图》《寿桃》等,大都描绘了古代儿童学习、游戏、放牧场景,画中的小孩挽着小发髻,淘气可爱.无忧自在,又雅拙无邪。例如中国艺术大师范曾的儿童题材作画中描绘的孩童无忧无虑、天真可爱,把人们引入了一个没有喧闹声的世界,让人们的心灵得到进化,范曾始终保持一颗宁静的心,描绘着儿童世界的真善美。在他的作畫《童趣图》中,描绘了两个挽着发鬓的孩童坐在地上神情专注的逗他们抓的蛐蛐的情景,其中一个孩童拿着一根小树枝插到装着蛐蛐的容器里,两个人都专注的观察着容器里蛐蛐的反应,生怕一出声音就会把蛐蛐吓跑了。这幅作品引人入胜,让人深思,在现今这个浮华涌动的社会里,人们大多生活在虚伪的面具下,有时虽然获得表面风光,但内心很多时候都非常压抑。但面对画中的两小孩对于小蛐蛐都是本着如此善良真诚的心灵,把我们带入到曾今那无忧无虑的曾经中……
参考文献:
[1]徐芒耀.徐芒耀素描精品集[M].江西美术出版社,2007.
[2]刘曦林.蒋兆和论[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3]余连祥.丰子恺的审美世界[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4]朱智贤.儿童心理学[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5]畏冬.中国古代儿童题材绘画[M].紫禁城出版社,1988.
关键词:童年;稚子;神情;姿态;毕业创作
中国画儿童题材在古代画史中被称为“婴戏图”,或许正是儿童的娇小、天真使得每个人都喜欢。对于一直拥有一颗童心的自己来说,看到小孩子就像看到另一面的我,朋友都说我像小孩子,有时候比较搞笑,比较笨拙,但是笨的有喜感,笨的招人喜欢。然而这种感觉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一种本性,一种童心的不泯灭。大学四年匆匆而逝,临近毕业论文和创作,让我在充满紧迫感之余也萌发着一种欣喜之感,虽然有时会为了论文的写作而苦恼,但回顾起来,却恰恰给了自己一次袒露内心的机会。虽然骨子里也有很想画大山大水这种庞然气势的创作,但还是放弃了,所以我定了以“稚子之萌”为毕业创作的这个决定,我想用兼工带写的方式呈现出一幅“稚子之乐”的毕业创作,期盼能在最后的毕业展览中引发同走在青春期的同学们的情感共鸣。
稚子题材的发展状况分析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也就自然随之变化,衣食住行以及思想各方面都在改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体现在儿童身上,因为他们是生命的新开始,在它们的身上体现出的是一个时代的特征性。比如在新中国还没成立之前,儿童无依无靠,大多都是孤儿,能看到的是还没长大就可能意味着死亡的悲哀感;解放后生活开始变得比之前富裕,由于社会的需要,知识改变命运,读书热开始袭来。儿童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然而无论儿童的生活多么丰富,学习都是其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王有政在众多的儿童题材中就有许多是关于描写学习的,比如较熟悉的《读》,图画中那可爱的弟俩,坐在糊满报纸的窑洞里,认真翻书那表情,不也是我们的童年记忆吗?没认识几个字,就喜欢翻看书中都五颜六色的图画。他抓住了这一特征,把姐弟俩的表情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游戏是儿章的天性,在他们的生活中也是最不可或缺的,现代许多中国画家对此也是钟爱有加。如池沙鸿创作了大量类似题材的作品,《自来风》《西湘肥皂吹出泡泡》《打雪仗》《骑马打仗》《闹灯》等生动的描绘了一幅幅儿时游戏的画面。像吹泡泡、打雪仗、跳绳都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在他笔下孩子们无忧无虑,天真烂漫,连小孩子玩耍时脸上那认真较劲的小样儿都描绘的栩栩如生,让人看了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
当代稚子绘画题材的丰富与发展
越来越可爱的是,因为文化普及,信息发达的时代下以至于年纪轻轻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子就已经很灵动、聪明。儿童幸现如今,刚出生的孩子享受的是优质生活,经济富裕,不愁吃穿,让人觉得福的生活在祖国的怀抱之中,他们幸福的学习和成长,像春天的花朵一样展示着自己的天真和烂漫。
罗寒蕾的工笔画《星星到底有几颗》,画中以她女儿为模特,呈现的画面是她女儿在玩耍后因为大汗淋漓的原因而把上衣脱去,坐在凳子上数数的动态。在干什么呢,原来是突然萌发了奇想,疑惑着天上的星星那么多,到底有几颗?便开始认真的用手指数数计算着……想必这样的奇思妙想、这种的幼稚行为都在我们身上发生过,应该每个人的童年里都会经常想去月宫看看嫦娥到底在不在、想去海底瞧瞧有没有美人鱼、对电视为什么会有人出现这些问题而百思不得其解,对为什么小鸟能飞而自己怎么都飞不起来而暗自忧伤……越长大的我们已经没有了这样的状态,自然而然的变得“正常”,可是我们的心里不正是还依然在渴望着这种内在的自由呢?
当代稚子之萌呈现之美
现代国画家徐乐乐创作了大量以古代儿童为题材的作品,如《背子图》《春风图》《寿桃》等,大都描绘了古代儿童学习、游戏、放牧场景,画中的小孩挽着小发髻,淘气可爱.无忧自在,又雅拙无邪。例如中国艺术大师范曾的儿童题材作画中描绘的孩童无忧无虑、天真可爱,把人们引入了一个没有喧闹声的世界,让人们的心灵得到进化,范曾始终保持一颗宁静的心,描绘着儿童世界的真善美。在他的作畫《童趣图》中,描绘了两个挽着发鬓的孩童坐在地上神情专注的逗他们抓的蛐蛐的情景,其中一个孩童拿着一根小树枝插到装着蛐蛐的容器里,两个人都专注的观察着容器里蛐蛐的反应,生怕一出声音就会把蛐蛐吓跑了。这幅作品引人入胜,让人深思,在现今这个浮华涌动的社会里,人们大多生活在虚伪的面具下,有时虽然获得表面风光,但内心很多时候都非常压抑。但面对画中的两小孩对于小蛐蛐都是本着如此善良真诚的心灵,把我们带入到曾今那无忧无虑的曾经中……
参考文献:
[1]徐芒耀.徐芒耀素描精品集[M].江西美术出版社,2007.
[2]刘曦林.蒋兆和论[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3]余连祥.丰子恺的审美世界[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4]朱智贤.儿童心理学[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5]畏冬.中国古代儿童题材绘画[M].紫禁城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