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来源 :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hz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四单元主题要素: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先声夺人的出场,显示出《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特殊身份;“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外貌的细节描写,《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爸爸让我们震惊。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彰显其鲜明个性,让我们印象深刻。
  【选文一】
  木匠老陈
  ◎巴 金
   木匠老陈那时不过四十岁光景,脸长得像驴子脸,左眼下面有块伤疤,嘴唇上略有几根胡须。大家都说他的相貌丑,但是同时人人称赞他的脾气好。
   他平日在店里,但是他也经常常到相熟的公馆里去做活,或者做包工,或者做零工。我们家里需要木匠的时候,总是去找他。我就在这时候认识他。他在我们家里做活,我只要有空,就跑去看他工作。
   我那时注意的,并不是他本人,倒是他的那些工具:什么有轮齿的锯子啦,有两个耳朵的刨子啦,会旋转的钻子啦,像图画里板斧一般的斧子啦。这些奇怪的东西我以前全没有看见过。一块粗糙的木头经过了斧子劈,锯子锯,刨子刨,就变成了一方或者一条光滑整齐的木板,再经过钻子、凿子等等工具以后,又变成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像美丽的窗格,镂花的壁板等等细致的物件,都是这样制成的。
   ……
   老陈常常弯着腰,拿了尺子和墨线盒在木板上面画什么东西。我便安静地站在旁边专心地望着,连眼珠也不转一下。他画好了墨线,便拿起锯子或者凿子来。我有时候觉得有些地方很奇怪,不明白,就问他,他很和气地对我一一说明。他的态度比那个老秀才好得多。
   家里的人看见我对老陈的工作感到这么大的兴趣,并不来干涉我,却嘲笑地唤我做老陈的徒弟,父亲甚至开玩笑地说要把我送到老陈那里学做木匠。但这些嘲笑都是好意的,父亲的确喜欢我。因此有一个时候我居然相信父亲真有这样的想法,而且我对老陈说过要跟他学做木匠的话。
   “你要学做木匠?真笑话!有钱的少爷应该读书,将来好做官!穷人的小孩才学做木匠。”老陈听见我的话,马上就笑起来。
   “为什么不该学做木匠?做官有什么好?修房子,做家具,才有趣啊!我做木匠,我要给自己修房子,爬到上面去,爬得高高的。”我看见他不相信我的话,把它只当作小孩子的胡说,我有些生气,就起劲地争论道……
  心语点点
   选文中的外貌描写,突出了老陈相貌的丑陋。一个外貌丑陋的人却赢得了天真孩子的喜欢,反衬了他心地善良、脾气好的优秀品质。“我”和他近似笑话的聊天背后,隐藏着两个阶层人的生活态度。
  【选文二】
  盲孩上學
  ◎项夏谨
   盲孩终于上学了。
   但家里人都没有时间送他去学校。于是盲孩决定自己去。
   那天,他起得很早。洗漱完毕,盲孩背起书包,拿着竹竿出发了。他在心中念道:“出门直走过马路,再右拐……”忽然,竹竿碰到了墙壁。“怎么办?”盲孩停下了脚步。
   他听到了皮鞋声。
   “叔叔,您知道盲校吗?”
   “不知道。”声音既同情又无奈。
   他听到高跟鞋叩着水泥板的咔咔声。
   “阿姨,您知道去盲校怎么走吗?”
   “没听说过!”声音由近及远。
   盲孩低下头,心中一阵酸楚……
   过了一会儿,一阵细碎的脚步声传入耳帘。“请问,您知道盲校吗?”小男孩问道,那声音轻的似乎只有盲孩自己听得到。盲孩静静地站着,准备接受那句他听了多次的“不知道”。
   没有回答。
   盲孩失望了,可就在这时,盲孩感觉到竹竿的另一头被轻轻抬起。
   “你知道盲校吗?”
   “……”
   盲孩害怕了,脑中浮现那些盲孩被骗被拐的事情。
   “你想干什么?”
   “……”
   盲孩用手顺着竹竿摸了摸,“比我矮,不一定能打得过我,跟着走吧,看他能怎么样!”
   于是盲孩跟着他往前走。
   “丁零零……”铃声响起!到学校了!
   盲孩喜出望外,后悔自己不该把他想得那么坏。“谢谢你!”
   “……”
   放学了,又有人将竹竿抬起,盲孩用手掂了掂,还是低低的,还是他。
   第二天还是这样。
   第二年仍是这样。
   所有的事情都在改变,唯一不变的就是这件事。
   “我们的期中考试结束了!”盲孩开心地说。
   “……”
   “我语文95分,数学100分,常识……你呢?”
   “……”
   又失败了,盲孩很多次想和他聊聊,可他就是不说话,终于,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他又准时到了。他轻轻地提起竹竿,可盲孩硬是站在原地,不动。“告诉我你是谁?”
   “……”
   “你为什么不说话?”盲孩着急了。
   他听到脚步声,然后有人小心地牵起他的手,在手心写了个“哑”字。
   盲孩沉默了很久,滚烫的泪从深陷的眼窝中涌了出来。
  心语点点
   透过盲孩的自言自语与结尾处“哑”的冲击,两个不同命运,却都心地善良的孩子浮现在我们眼前。虽然上帝没有给这两个孩子健全的身体,但却在他们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一道用爱架起的桥梁。
  【选文三】
  父亲的口头禅(节选)
  ◎汤金发
   从小到大,听父亲说得最多的三个字就是“试一次”,而我的人生也在父亲的口头禅里,一次次改变,从而拥有最美好的生活。
   小时候,家里生活贫困,六七岁时,我就跟着父亲去菜市场卖菜。当时的市场就在道路两旁,各种各样摊位摆满道边。此前卖菜,一直是父亲在吆喝,而我一直不敢开口。
   有一天,父亲的嗓子嘶哑,再也喊不出声音来,父亲示意让我喊。望着形形色色的人群,我胆怯地蹲在地上,不肯喊出来。周围的菜农几乎把菜卖光了,而我们的菜还没有卖出去一斤。
   父亲哑着嗓子对我说:“试一次,胆子就能大起来。”水灵灵的青菜已经发蔫了,再卖不出去就只能扔掉了,我闭着眼睛狠狠地喊了一嗓子:“卖菜啦!”没想到自己的嗓音稚嫩清亮,结果真的引来许多顾客,父亲忙着过秤,而我则放开嗓子喊起来,再也不畏首畏尾。
   小学毕业后,需要到镇上读书,突然离开熟悉的环境,让我无所适从,每天独来独往,没有一个朋友。回家和父亲抱怨,父亲说,你可以主动和同学们先说话呀。
   “我怕他们不理我,那多没面子呀,”我不开心地说。“试一次,也许他们也很想和你交往呢。”父亲意味深长地说。
   我终于鼓起勇气,和同桌打招呼,结果同桌很爽快地和我聊起来,并和我成为好朋友。同桌说,因为我是新转来的,一直不吭声,他也没好意思说话。而父亲的“试一次”,却让我拥有了友情,此后又结交了许多朋友……
  心语点点
   本文以父亲的“口头禅”为线索,串联起“我”生活中的片段,讲述了“试一次”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试一次”才有可能抓住机会,才有可能成功。
其他文献
《匆匆》一文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时光飞逝、虚度年华的叹惋和思考,引发读者共鸣。除了语言十分精当,运用修辞手法来叙述,也是本文的重要特色。   排比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以此反衬时光的流逝是“一去不复返”,以此来说明时间的弥足珍贵,我们应当格外珍惜。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期刊
我们刚到姥姥家,姥姥就出来迎接。她非常疑惑:“你们怎么突然來了?”我和弟弟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是来打枣的!您能带我们去打枣吗?”姥姥爽快地答应了。   到了枣田,我们看到地上已经铺了一大片被风吹落的红枣,边上还有一圈被吹落的黄色枣叶,在阳光的照耀下,就像是镶着金边的红宝石,奇妙无比。   我们拿起竹竿,踮着脚尖来到了枣树下。我举起竹竿,重重地给了枣树一击。这时,姥姥突然大喊:“快跑!”说时迟那时快
期刊
衬托描写法,就是对主要景物不只是单一地进行描写,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从侧面加以渲染强化,使这一主体景物显得更加圆润丰满,多姿多彩。这种方法,借助于此景物与彼景物之间的有机联系,互相陪衬,主次共存,相映成趣。   请看“雾”的片段描写:   入冬的早晨,走出村外,好大的雾啊!这雾似乎异常神秘,霎时间,大地处处被蒸腾的灰白色迷迷茫茫的烟气蒙蔽了,像凝滞在一起的浓密的云,又像漫卷在大地上的汹涌潮涨的洪水
期刊
原文   思焉而得,故其言深;感焉而得,故其言切;触焉而得,故其言易。(出自宋·苏洵《太玄论上》)  解说   三句话连起来,说明了我们认识世界的完整过程:经过思考得到的认识,说出来自然就深刻;经过感知得到的体会,说出来自然就真切;经过实践得到的觉悟,说出来自然就清晰。  品读   这三句话句式相同,句中“焉”是代词,相当于“之”,依次指代了思考、感受和接触的对象。   首先是“思”。孟子曾说:“
期刊
上小学时,同村大舅家后院竹园里,一排松散篱笆,与西面一户人家隔开。就在这篱笆墙中,有一棵枣树。枣树可能是大舅家的,也可能是隔壁小脚老太家的,两家人从未说起谁是它的主人。每年青枣挂梢,我和弟弟放学路过抬头眼馋而瞅,那夕阳墙角熬活的小脚老太就吱出声来:“看上枣了?这可是我家的枣树。”我和弟弟加快脚步,哧溜而去。   当青枣渐次现出红脸之时,我和弟弟总是瞅准机會,或合围摇树,或扳转紧挨枣树的高竹刮打树上
期刊
有一年,哥白尼的父亲染上了瘟疫,母亲赶紧请来了教士。只见教士虔诚地跪在圣像前,一面划着十字,一面念叨着:“慈悲的主啊!赦免这个可怜的罪人吧!”可是折腾了好长时间,父亲的病情依然不见好转。教士见自己的招数根本不灵,就伪善地对哥白尼的母亲说:“夫人,请原谅!病人的罪孽实在太重了,天主不肯饶恕他,要把他的灵魂带上天去审判了。”母亲恳求教士再求求天主,可是教士直摇头,拿了母亲的钱就走了。   小哥白尼疑惑
期刊
《十六年前的回忆》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这种精神与品质从李大钊的语言与神态中就能感悟出来。  品格一:忠于革命   文中寫阎振三被抓,局势越来越严重,朋友和母亲都劝父亲离开北京。可父亲坚决地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从其坚定的语言中,足以见他对革命
期刊
在一片片荷叶中间点缀着五颜六色的荷花。那些荷花白的如玉,红的似火,黄的赛金,粉的如同晚霞染过一样。姿态万千的荷花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犹如一支支倒挂的毛笔,更像饱胀得快要破裂的宝石;有的才绽开几片花瓣,好似一个个害羞的姑娘;还有的花瓣儿完全绽放了,露出了灿烂的笑脸。望着这一池的荷花,真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味道。   当一片片花瓣儿都凋谢了,就会露出小莲蓬。远远望去,就像一个个喷水壺,
期刊
达尔文上小学时,一天,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一则寓言:“一只鸟儿病了,饿了一天的小猫想吃它,于是戴上口罩,穿上白大褂,装扮成医生来到小鸟家门口。细心的小鸟发现了猫钻出口罩的胡须,没有开门。小猫没有吃到小鸟,只好悻悻地走了。这则寓言故事告訴我们什么道理?”   小达尔文回答说:“要我们懂得做事要达到目的,必须考虑周密,不留破绽。”   “不!”老师皱了皱眉说,“这篇寓言是说坏人常常会以伪善的面目出现,我们
期刊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读了郑燮的这首诗,大家可能会问,全诗没有出现一个“竹”字,为什么要以“竹石”命名呢?   我们知道郑板桥是清代以画竹、写竹见长的画家和书法家。这首诗就是为一幅画题写的诗,说明先有画,后有诗,画里画的是竹石,配诗当然以“竹石”命名呀!他认为画与竹有相通之处,说:“吾之竹清俗雅脱乎,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