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统编教材的活动探究单元,以相关文体的关键知识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活动探究任务”。实施该单元教学要摒弃单篇教学思维,根据教材编写理念、教材内容和学情特点,实施“三化策略”,即整体化推进单元教学、多元化创设学习情境和结构化设置活动支架。其中,单元整体教学为基础,多元化的学习情境是载体,结构化的学习支架是方法,这三个策略呈现出“一体两翼,相辅相成”的关系。
[关键词] 演讲单元;活动探究;整体化;多元化;结构化
统编教材在八、九年级分别设计了新闻、演讲、现代诗和戏剧四个活动探究单元。统编教材的活动探究單元以相关文体的关键知识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活动探究任务”。“语文探究活动任务”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活动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中提升语文素养。该单元的形式类似于普通高中的“学习任务群”,主要设计意图是“尝试突破文选型教科书的框架,加大活动力度,促成教师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1]。因此,实施活动探究单元教学重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活动,这有别于传统单篇教学形式,也不同于统编教材的“教读”“自读”课型。在教学中,学生活动什么、怎么活动、教师以什么途径介入活动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活动效果。
根据统编教材活动探究单元的本质特征和学习方式的要求,笔者认为有效达成探究活动目标,需要在教学上实施“三化”策略,即整体化推进单元教学、多元化创设学习情境和结构化设置活动支架。现以八年级下册“演讲”单元为例,简要谈谈教学探索。
一、整体化推进单元教学
“演讲”单元以学习演讲词、撰写演讲稿和举办演讲比赛三大任务构成综合性学习体系。按照教材编写意图,该单元教学“阅读是基础,写作是关键,演讲比赛是亮点”[2]。教材把三个任务的关系定为递进,但笔者认为这三个任务本质上是交融的。从教材序列看,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的《最苦与最乐》涉及演讲词学习,八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设计有演讲活动;再者学生有参加演讲活动的经验。尽管学生已有的演讲知识不够系统,但教学中不得不考虑学生的背景经验,严格按照教材的任务顺序组织教学并非最佳选择。陆志平教授认为,实施活动探究单元,要把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的探究性活动来设计。[3]因此,笔者在教学中选择整体性教学。整体性教学,即依据单元教学目标整体推进活动任务,兼顾学情适当调整任务顺序,整合教材资源,穿插进行探究活动,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因势而教,调整任务顺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给儿童或青少年开辟自发进行探索的广阔天地,要求获得的每一个真理都是重新发明或至少是重新建构的,而不是简单的传授。”[4]根据学生既有的知识经验,教学中就可将撰写演讲稿调整为“任务一”。以此倒逼学生完成对课文的学习,从而让学生建构完善关于演讲稿的文体知识。当然,要创设符合学生生活的典型情境任务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动力。比如,笔者就以“‘小升初’选择洛阳市第四十四中学”为话题,设计了演讲情境。
演讲对象:小学母校或其他学校的六年级毕业生
演讲目的:“小升初”选择洛阳市第四十四中学
演讲者身份:八一班学生
写作建议:(1)你在写作中要充分考虑自己的身份,开头务必要吸引你的学弟学妹;(2)题目自拟;(3)字数500字。
学生要完成这个“打广告”的演讲稿写作,就要学习教材上的四篇课文,探究归纳演讲稿文体的共性特点;还要参考教材四篇演讲稿开头、结尾的写法,甚至还会模仿四篇演讲稿的语言风格等。比如,有学生的演讲稿开头这样写道:
“今天,我站在你们面前,想问即将毕业的学弟学妹们一个问题:‘你们累吗?’两年前,我与你们中的一些同学一样,怕苦怕累,不爱学习。所以在‘小升初’的关键时刻,我做出了人生中的重要抉择——选择四十四中学。本来以为我可以安稳、轻松地度过未来的三年时光,但是没想到,我竟然被自己的选择给‘耍’了!”
这个演讲稿的开头模仿《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开头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吸引听众的注意。从这份演讲稿我们可以管窥学生自主探究的建构效果。不可忽略,有的学生依然按照既有知识经验写作,没有实现对四篇演讲稿的建构。当然,这种现象的存在正凸显了“学习演讲词”的教学价值。
因“识”而教,整合课文资源。“新的单元模式以活动打通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学习时‘动起来’,更加充分地去体会、学习和运用这些文体。”[5]充分地让学生“动起来”是此类单元教学的必然追求,单篇教学并不否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但两者还是有差异的。单篇教学的学生活动大多针对文本的篇性特点,而活动探究单元的学生活动则指向文体的类型特点。“演讲”单元的学习,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归纳出演讲文体的共性特点。因此,对于该单元的课文学习就需要依据演讲词文体特点予以整体勾连重组。
突出核心知识,整合关键文本。核心知识具有基础性、必备性特征,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达成的目标。因此,在活动探究单元就要突出核心知识、整合关键文本,让学生通过探究、比较,归纳概括出核心知识。比如,我们根据演讲“针对性”要素的完整、典型以及文章内容难易度、语言风格等维度,可以选择将《最后一次讲演》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整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探究,归纳出演讲的“针对性”知识。
突出示例功能,整合探究任务。活动探究单元不是教师撒手不管,而是在关键处给予学生有效指导,让学生的探究活动顺利进行。因此,活动探究可以聚焦难度较大的学习重点,选择一篇文本作为示例,充分发挥示例功能,然后再让学生聚焦其他文本自主探究。比如,为了让学生把握演讲词“鲜明的观点、明确的态度、清晰的思路”,可以按照难易程度调整课文顺序,把《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演讲思路结构图的补充作为示例,然后再要求学生仿照此形式列举其他篇目的演讲思路图。 整体化推进活动探究单元教学是有效达成单元教学目标的基础。所以,教学中务必要摒弃单篇教学思维,应围绕活动探究单元的文体特点整体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对不同文本的整体比较、探究、分析中获得关键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核心素养。还要注意一点,推进活动探究单元教学宜避免将探究学习与实践活动截然割裂开来。
二、多元化创设学习情境
“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6]统编教材的探究活动单元围绕某一文体形成了综合性的学习体系,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学科认知情境。但是,从“教材内容”到“教学内容”的转变,则必须面对具体学情。因此,实施活动探究单元就要依据教材设计的学科认知情境,根据学情完善、创设多元化学习情境,从而让学生在活动情境的驱动下自主探究、充分活动。
设计学生个人体验活动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实施活动探究单元教学就需要设计具有张力的学生个人体验情境,引导学生提高探究的质量。比如,演讲单元可以模拟现场听众设计学生个人体验活动情境,具体如下:
如果你是这四次演讲的听众,这四次演讲中演讲者的哪些话最让你印象深刻?请将印象深刻的句子摘录下来,并简要分析让你印象深刻的原因。
通过分析表格,我们发现该学生对演讲稿中富有哲理的句子特别关注。这就是学生阅读演讲稿的个人独特体验。
穿插设计社会生活情境,实现探究与活动的交融循环。核心素养理论认为,知识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才能真正变成素养。实施活动探究单元要结合学习任务,联系相关的社会生活事件,创设社会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关键能力。比如,笔者就根据“作息令”的调整,设置了如下即兴演讲:
5月6日开始,我市作息时间调整,初中学校上午上课时间不得早于八点钟。作为一名初二学生,对此你怎么看呢?建议你反向、多角度思考,有没有更好的调整作息时间的方式,然后用一两分钟时间发表演讲。
穿插设计即兴“微”演讲,实现了演讲活动与探究学习的交融。即兴演讲中,有学生认为“作息令”的颁布,可以保证学生的睡眠;思维品质较高的学生则认为,对于作息令,一刀切未必是最佳选择,可以考虑季节特点,冬夏有别可能最佳。由此看来,活动探究单元穿插设计社会生活情境,需要注意关联性和适切性。关联性,是指社会生活情境与单元的核心知识、关键能力之间有必然的联系;适切性,是指活动探究单元的核心知识、关键能力能够用来分析、解决社会生活情境问题,并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完善学科认知情境,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尽管统编教材活动单元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学科认知情境,但这个学科认知情境并非指向所有的核心知识与关键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时完善学科认知情境,通过设计典型任务,引导学生深度学习。针对演讲者如何围绕观点设计思路、组织内容这一重难点,我们可以设计学科认知情境:“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和《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为例,分析演讲者围绕观点是怎样设计的,同时思考演讲者列举的事例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建议你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你的学习成果,然后比较一下,两文的演讲思路有什么而不同,对你的演讲稿写作有何启发。”该学习任务紧扣学习重难点,以典型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演讲稿思路设计、内容组织上的不同,从而探究出演讲稿撰写的并列式和逻辑递进式两种结构形式。
总之,活动探究单元教学,重在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统编教材中活动任务大多以学科认知情境呈现,所以在实施教学中就要完善学科认识情境,创设学生个人体验和社会生活情境,用情境任务驱动学生探究学习。
三、结构化设置活动支架
活动探究单元强调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将语文知识转化成核心素养。因而教学的重心也从单篇教学转向整体学习任务的设计和学习支架的引导。有效的学习支架是学生完成探究活动的保障之一,而依据学习目标、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设计条理化、纲领化的学习支架,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有结构层次地掌握相关的语文关键知识。具体来说,活动探究单元设计支架有三个路径,一是整合教材助读系统设计支架,二是依据学习任务的目标设计支架,三是依据学情设计支架。
整合助读系统设计活动支架,即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关键知识,整合助读材料,聚焦某一个关键知识点形成纲领性的学习支架,确保学生探究学习目标明确、路径可行。比如,演讲单元中指向“探究演讲的开头和结尾技巧”关键知识的学习任务,就可以设计结构化的活动支架。“以《最后一次讲演》《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为例,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和课文旁批,简要分析三篇演讲词开头、结尾的技巧,并试着归纳总结演讲稿的开头、结尾的写作艺术。”这一任务指向演讲稿“开头、结尾”的关键知识,充分利用教材的文本资源和助读资料,形成了“分析—归纳”的结构化思维路径。
实际上,支架的搭建是为了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因此可以依据学習目标设置结构化的策略支架。比如“探究演讲者是如何借助语言技巧吸引听众、引起共鸣的”这一学习目标,可以这样设计任务:
以《最后一次讲演》和《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现场观众反应(演讲词中括号内内容)为例,探究演讲者是如何借助语言技巧吸引听众、引起共鸣的。
学习建议:分析观众“鼓掌”“发笑”的原因,并思考演讲者采用了怎样的语言技巧。除此之外,探讨两文还采用了哪些共同的语言技巧。
这个任务中的“学习建议”就是依据学习目标而设计的支架。该支架从两篇文本的独特“现象”出发,指引学生思考“演讲语言技巧”的本质,这是从现象到本质的学习策略支架,引导学生发现演讲稿语言技巧的独特性。同时,该支架还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文本之间共性特点,这是“异中有同”的学习策略支架。 學情是教学的起点,活动探究单元的学习任务设计同样要重视学情。否则,任务不符合学情,过易、过难缺乏探究价值,基于学情的活动任务才是最佳的。同理,支撑完成学习任务的支架只有符合学情,学生才能够踮起脚尖顺利完成任务。依据学情设计学习支架,最好以表格、思维导图的“结构化”形式出现。比如,探究演讲稿思路《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这篇相对较难,就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完成演讲思路结构图。具体如下(文中横线处为学生补充内容):
观点: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阐述奥林匹克运动的内涵。
第1段:简要回顾奥林匹克运动5年来的发展情况。
第2~4段:阐述奥林匹克精神的两个重要内涵——平和与自信,点明奥林匹克与一般体育运动的区别。
第5段:顾拜旦以教育家的身份指出奥林匹克精神的教育意义。
第6~7段:顾拜旦指出奥林匹克运动的另一个特点——大众参与。
第8~10段:演讲停留现场,点明赞扬来宾,对下一届奥运会申办国家表达祝愿,憧憬奥林匹克的未来。
这一“填空式”的图表学习支架降低了文本的学习难度,大多数学生借助该支架就能够把握该篇演讲稿的思路。可以说,学习支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习任务的完成效果,因而设计活动探究单元的学习任务时,要多角度、结构化地搭建学习支架。
活动探究单元是以“阅读为基础的活动,其活动的目的是帮助阅读文本,进而深入理解这类文体的特点”[7]。因而在教学中,就要以单元整体教学为基础,实现探究与活动的交融;以多元化的学习情境为载体,完善丰富活动探究的内涵;以结构化的学习支架为方法,实现学生活动探究的有效达成。总之,这三个策略基本上呈现为“一体两翼,相辅相成”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韩涵.增强活动化的设计,促进演讲的学习[J].初中语文教与学,2020(11).
[2]温儒敏,王本华.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八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陆志平,戴晓娥,江跃.“活动·探究”单元的价值和实施[J].语文建设,2021(03).
[4]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M].卢,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5][7]韩涵.增强活动化的设计,促进演讲的学习[J].初中语文教与学,2020(1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关键词] 演讲单元;活动探究;整体化;多元化;结构化
统编教材在八、九年级分别设计了新闻、演讲、现代诗和戏剧四个活动探究单元。统编教材的活动探究單元以相关文体的关键知识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活动探究任务”。“语文探究活动任务”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活动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中提升语文素养。该单元的形式类似于普通高中的“学习任务群”,主要设计意图是“尝试突破文选型教科书的框架,加大活动力度,促成教师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1]。因此,实施活动探究单元教学重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活动,这有别于传统单篇教学形式,也不同于统编教材的“教读”“自读”课型。在教学中,学生活动什么、怎么活动、教师以什么途径介入活动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活动效果。
根据统编教材活动探究单元的本质特征和学习方式的要求,笔者认为有效达成探究活动目标,需要在教学上实施“三化”策略,即整体化推进单元教学、多元化创设学习情境和结构化设置活动支架。现以八年级下册“演讲”单元为例,简要谈谈教学探索。
一、整体化推进单元教学
“演讲”单元以学习演讲词、撰写演讲稿和举办演讲比赛三大任务构成综合性学习体系。按照教材编写意图,该单元教学“阅读是基础,写作是关键,演讲比赛是亮点”[2]。教材把三个任务的关系定为递进,但笔者认为这三个任务本质上是交融的。从教材序列看,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的《最苦与最乐》涉及演讲词学习,八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设计有演讲活动;再者学生有参加演讲活动的经验。尽管学生已有的演讲知识不够系统,但教学中不得不考虑学生的背景经验,严格按照教材的任务顺序组织教学并非最佳选择。陆志平教授认为,实施活动探究单元,要把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的探究性活动来设计。[3]因此,笔者在教学中选择整体性教学。整体性教学,即依据单元教学目标整体推进活动任务,兼顾学情适当调整任务顺序,整合教材资源,穿插进行探究活动,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因势而教,调整任务顺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给儿童或青少年开辟自发进行探索的广阔天地,要求获得的每一个真理都是重新发明或至少是重新建构的,而不是简单的传授。”[4]根据学生既有的知识经验,教学中就可将撰写演讲稿调整为“任务一”。以此倒逼学生完成对课文的学习,从而让学生建构完善关于演讲稿的文体知识。当然,要创设符合学生生活的典型情境任务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动力。比如,笔者就以“‘小升初’选择洛阳市第四十四中学”为话题,设计了演讲情境。
演讲对象:小学母校或其他学校的六年级毕业生
演讲目的:“小升初”选择洛阳市第四十四中学
演讲者身份:八一班学生
写作建议:(1)你在写作中要充分考虑自己的身份,开头务必要吸引你的学弟学妹;(2)题目自拟;(3)字数500字。
学生要完成这个“打广告”的演讲稿写作,就要学习教材上的四篇课文,探究归纳演讲稿文体的共性特点;还要参考教材四篇演讲稿开头、结尾的写法,甚至还会模仿四篇演讲稿的语言风格等。比如,有学生的演讲稿开头这样写道:
“今天,我站在你们面前,想问即将毕业的学弟学妹们一个问题:‘你们累吗?’两年前,我与你们中的一些同学一样,怕苦怕累,不爱学习。所以在‘小升初’的关键时刻,我做出了人生中的重要抉择——选择四十四中学。本来以为我可以安稳、轻松地度过未来的三年时光,但是没想到,我竟然被自己的选择给‘耍’了!”
这个演讲稿的开头模仿《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开头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吸引听众的注意。从这份演讲稿我们可以管窥学生自主探究的建构效果。不可忽略,有的学生依然按照既有知识经验写作,没有实现对四篇演讲稿的建构。当然,这种现象的存在正凸显了“学习演讲词”的教学价值。
因“识”而教,整合课文资源。“新的单元模式以活动打通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学习时‘动起来’,更加充分地去体会、学习和运用这些文体。”[5]充分地让学生“动起来”是此类单元教学的必然追求,单篇教学并不否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但两者还是有差异的。单篇教学的学生活动大多针对文本的篇性特点,而活动探究单元的学生活动则指向文体的类型特点。“演讲”单元的学习,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归纳出演讲文体的共性特点。因此,对于该单元的课文学习就需要依据演讲词文体特点予以整体勾连重组。
突出核心知识,整合关键文本。核心知识具有基础性、必备性特征,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达成的目标。因此,在活动探究单元就要突出核心知识、整合关键文本,让学生通过探究、比较,归纳概括出核心知识。比如,我们根据演讲“针对性”要素的完整、典型以及文章内容难易度、语言风格等维度,可以选择将《最后一次讲演》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整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探究,归纳出演讲的“针对性”知识。
突出示例功能,整合探究任务。活动探究单元不是教师撒手不管,而是在关键处给予学生有效指导,让学生的探究活动顺利进行。因此,活动探究可以聚焦难度较大的学习重点,选择一篇文本作为示例,充分发挥示例功能,然后再让学生聚焦其他文本自主探究。比如,为了让学生把握演讲词“鲜明的观点、明确的态度、清晰的思路”,可以按照难易程度调整课文顺序,把《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演讲思路结构图的补充作为示例,然后再要求学生仿照此形式列举其他篇目的演讲思路图。 整体化推进活动探究单元教学是有效达成单元教学目标的基础。所以,教学中务必要摒弃单篇教学思维,应围绕活动探究单元的文体特点整体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对不同文本的整体比较、探究、分析中获得关键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核心素养。还要注意一点,推进活动探究单元教学宜避免将探究学习与实践活动截然割裂开来。
二、多元化创设学习情境
“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6]统编教材的探究活动单元围绕某一文体形成了综合性的学习体系,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学科认知情境。但是,从“教材内容”到“教学内容”的转变,则必须面对具体学情。因此,实施活动探究单元就要依据教材设计的学科认知情境,根据学情完善、创设多元化学习情境,从而让学生在活动情境的驱动下自主探究、充分活动。
设计学生个人体验活动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实施活动探究单元教学就需要设计具有张力的学生个人体验情境,引导学生提高探究的质量。比如,演讲单元可以模拟现场听众设计学生个人体验活动情境,具体如下:
如果你是这四次演讲的听众,这四次演讲中演讲者的哪些话最让你印象深刻?请将印象深刻的句子摘录下来,并简要分析让你印象深刻的原因。
通过分析表格,我们发现该学生对演讲稿中富有哲理的句子特别关注。这就是学生阅读演讲稿的个人独特体验。
穿插设计社会生活情境,实现探究与活动的交融循环。核心素养理论认为,知识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才能真正变成素养。实施活动探究单元要结合学习任务,联系相关的社会生活事件,创设社会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关键能力。比如,笔者就根据“作息令”的调整,设置了如下即兴演讲:
5月6日开始,我市作息时间调整,初中学校上午上课时间不得早于八点钟。作为一名初二学生,对此你怎么看呢?建议你反向、多角度思考,有没有更好的调整作息时间的方式,然后用一两分钟时间发表演讲。
穿插设计即兴“微”演讲,实现了演讲活动与探究学习的交融。即兴演讲中,有学生认为“作息令”的颁布,可以保证学生的睡眠;思维品质较高的学生则认为,对于作息令,一刀切未必是最佳选择,可以考虑季节特点,冬夏有别可能最佳。由此看来,活动探究单元穿插设计社会生活情境,需要注意关联性和适切性。关联性,是指社会生活情境与单元的核心知识、关键能力之间有必然的联系;适切性,是指活动探究单元的核心知识、关键能力能够用来分析、解决社会生活情境问题,并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完善学科认知情境,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尽管统编教材活动单元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学科认知情境,但这个学科认知情境并非指向所有的核心知识与关键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时完善学科认知情境,通过设计典型任务,引导学生深度学习。针对演讲者如何围绕观点设计思路、组织内容这一重难点,我们可以设计学科认知情境:“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和《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为例,分析演讲者围绕观点是怎样设计的,同时思考演讲者列举的事例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建议你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你的学习成果,然后比较一下,两文的演讲思路有什么而不同,对你的演讲稿写作有何启发。”该学习任务紧扣学习重难点,以典型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演讲稿思路设计、内容组织上的不同,从而探究出演讲稿撰写的并列式和逻辑递进式两种结构形式。
总之,活动探究单元教学,重在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统编教材中活动任务大多以学科认知情境呈现,所以在实施教学中就要完善学科认识情境,创设学生个人体验和社会生活情境,用情境任务驱动学生探究学习。
三、结构化设置活动支架
活动探究单元强调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将语文知识转化成核心素养。因而教学的重心也从单篇教学转向整体学习任务的设计和学习支架的引导。有效的学习支架是学生完成探究活动的保障之一,而依据学习目标、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设计条理化、纲领化的学习支架,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有结构层次地掌握相关的语文关键知识。具体来说,活动探究单元设计支架有三个路径,一是整合教材助读系统设计支架,二是依据学习任务的目标设计支架,三是依据学情设计支架。
整合助读系统设计活动支架,即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关键知识,整合助读材料,聚焦某一个关键知识点形成纲领性的学习支架,确保学生探究学习目标明确、路径可行。比如,演讲单元中指向“探究演讲的开头和结尾技巧”关键知识的学习任务,就可以设计结构化的活动支架。“以《最后一次讲演》《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为例,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和课文旁批,简要分析三篇演讲词开头、结尾的技巧,并试着归纳总结演讲稿的开头、结尾的写作艺术。”这一任务指向演讲稿“开头、结尾”的关键知识,充分利用教材的文本资源和助读资料,形成了“分析—归纳”的结构化思维路径。
实际上,支架的搭建是为了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因此可以依据学習目标设置结构化的策略支架。比如“探究演讲者是如何借助语言技巧吸引听众、引起共鸣的”这一学习目标,可以这样设计任务:
以《最后一次讲演》和《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现场观众反应(演讲词中括号内内容)为例,探究演讲者是如何借助语言技巧吸引听众、引起共鸣的。
学习建议:分析观众“鼓掌”“发笑”的原因,并思考演讲者采用了怎样的语言技巧。除此之外,探讨两文还采用了哪些共同的语言技巧。
这个任务中的“学习建议”就是依据学习目标而设计的支架。该支架从两篇文本的独特“现象”出发,指引学生思考“演讲语言技巧”的本质,这是从现象到本质的学习策略支架,引导学生发现演讲稿语言技巧的独特性。同时,该支架还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文本之间共性特点,这是“异中有同”的学习策略支架。 學情是教学的起点,活动探究单元的学习任务设计同样要重视学情。否则,任务不符合学情,过易、过难缺乏探究价值,基于学情的活动任务才是最佳的。同理,支撑完成学习任务的支架只有符合学情,学生才能够踮起脚尖顺利完成任务。依据学情设计学习支架,最好以表格、思维导图的“结构化”形式出现。比如,探究演讲稿思路《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这篇相对较难,就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完成演讲思路结构图。具体如下(文中横线处为学生补充内容):
观点: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阐述奥林匹克运动的内涵。
第1段:简要回顾奥林匹克运动5年来的发展情况。
第2~4段:阐述奥林匹克精神的两个重要内涵——平和与自信,点明奥林匹克与一般体育运动的区别。
第5段:顾拜旦以教育家的身份指出奥林匹克精神的教育意义。
第6~7段:顾拜旦指出奥林匹克运动的另一个特点——大众参与。
第8~10段:演讲停留现场,点明赞扬来宾,对下一届奥运会申办国家表达祝愿,憧憬奥林匹克的未来。
这一“填空式”的图表学习支架降低了文本的学习难度,大多数学生借助该支架就能够把握该篇演讲稿的思路。可以说,学习支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习任务的完成效果,因而设计活动探究单元的学习任务时,要多角度、结构化地搭建学习支架。
活动探究单元是以“阅读为基础的活动,其活动的目的是帮助阅读文本,进而深入理解这类文体的特点”[7]。因而在教学中,就要以单元整体教学为基础,实现探究与活动的交融;以多元化的学习情境为载体,完善丰富活动探究的内涵;以结构化的学习支架为方法,实现学生活动探究的有效达成。总之,这三个策略基本上呈现为“一体两翼,相辅相成”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韩涵.增强活动化的设计,促进演讲的学习[J].初中语文教与学,2020(11).
[2]温儒敏,王本华.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八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陆志平,戴晓娥,江跃.“活动·探究”单元的价值和实施[J].语文建设,2021(03).
[4]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M].卢,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5][7]韩涵.增强活动化的设计,促进演讲的学习[J].初中语文教与学,2020(1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