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探索频道纪录片的巨大成功,带给我们一些全新的创作观念和思维方式。笔者认为,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要走出当前困境,必须从传播理念上坚持受众本位,从传播技巧上加强娱乐化与故事性,在节目制作中融入市场观念,实现纪录片的市场化运营。
关键词:频道探索;纪录片;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G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09-0114-02
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的陈刚教授专著《解密Discovery 美国探索频道节目研究》是一本好书,一本对彷徨中的中国纪录片人来说非常及时的书。
这本以美国探索频道的节目为研究对象的专著不仅是对电视纪录片创作理论的进一步拓展,而且对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实践也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全书除了从叙事学、类型学、文本分析、娱乐元素等角度,对探索频道的节目进行了系统化、全方位、多视角的观察研究和理论探讨外,还将探索频道的纪录片与中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电视纪录片通过量化手段等方法展开对比研究,分析出美国探索频道成功的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带给我们一些全新的创作观念和思维方式,对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及市场化运行均具有很强的现实操作性。
这本书对转型期的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更是具有启迪意义。尽管我国电视纪录片在改革开放之后已取得了较快发展,特别是1991年纪录片《望长城》和1993年央视《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的播出,快速推动了我国电视纪录片的进步。前者使我国纪录片创作逐渐摆脱了前苏联专题片创作理论的窠臼,使我国纪录片从“形象化的政论”回归到纪实本位,实现了“质”的飞跃;后者则促使纪录片走向栏目化,实现了纪录片节目的常态播出,带来了电视纪录片“量”的繁荣。但我国纪录片的创作很快进入到发展的瓶颈,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中国纪录片陷于“纪实主义”的彷徨中,强调纪实创作,节目题材和手法单一雷同,加之电视节目多元化发展以及境外媒体和娱乐节目的强势介入,观众对纪录片的收视热情也随之冷却,中国纪录片逐渐退出电视收视的“黄金”时段,苦苦支撑。
结合探索频道的成功经验和我国当前电视纪录片创作的现状,笔者认为,我国纪录片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和突破。
一、从传者本位到受众本位
就盈利模式而言,虽然中美电视业存在一定差异,即美方以收取收视费为主,而中国电视业却过份依赖广告。但双方盈利的前提却是一致的,这个前提就是电视节目必须拥有足够数量的观众。受众是电视节目实现社会效益的基础,更是实现经济效益的保障。没有观众收看的节目,是不可能有生命力的。这与报纸追求发行量,电影追求票房,网站追求点击率不谋而合。
电视纪录片依托于电视媒体,其受众是广大的电视观众,因此,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不应是少数创作者的自娱自乐,而应针对广大电视观众进行“有的放矢”的传播。
中国电视纪录片一直被认为是高品味的电视节目,被认为是“一群精英制作出来给另一群精英看”的影片。高品味强调的是纪录片对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一点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中国纪录片的创作者,很少思考如何去赢得观众,而是着力于表达创作者自己对人文、社會、历史的哲学理念,期望给予观众或者社会某种启迪。资深纪录片人康健宁就曾坦言:“纪录片说来说去,还是一个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看法”。
这种以传者为中心的节目创作使中国纪录片形成严肃、厚重、重责任、重教化的特点,有利于取得主流意识形态所需的社会效益,但其过于狭窄的受众定位与中国电视业靠收视率赢取广告的盈利模式是错位的。从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的不能实现盈利和深圳电视台纪录片频道以电视剧养纪录片的现状即知其端倪。纪录片创作是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障的,探索频道自制的节目每集的费用达400多万美元。没有足够数量受众的纪录片是无法生存的,失去了受众这一“衣食父母”,纪录片的繁荣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探索频道的成功首先是市场上的成功。探索各频道在美国本土的订户能达到几千万之众,这与其节目创作采用受众本位不无关系。频道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去满足公众的兴趣与爱好,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
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要想重新寻回失去的观众并获得更多新观众,实现受众本位是重要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的纪录片创作者视自己的作品为商品,视观众为市场,为顾客,为上帝。以观众的信息需求作为纪录片题材选择的标尺,采用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是实现中国电视纪录片再度繁荣的必然路径。
二、娱乐化与故事化
美国学者赖特在拉斯韦尔的传播“三功能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功能说”,建设性地提出了传播具有 “提供娱乐”的功能。他认识到,“大众传播中的内容并不是务实的,它的一项重要功能是提供娱乐,尤其在电视媒体中”。这一发现能很轻易地被证实,比如《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3年所做的调查资料就显示,娱乐消遣是观众收看电视的首选目的。
探索频道对外宣传的口号是infortainment和edutainment,这两个词分别由information(知识)、education(教育)和entertainment(娱乐)合成而来。这反映出,探索频道的节目在强调知识性和教育性的同时,也十分强调娱乐化的表达方式。其节目在“不为迎合观众而牺牲节目的品味”的前提下,充分借鉴美国电视和好莱坞电影中的娱乐元素,将娱乐融合在知识中,这一特点是探索频道在电视娱乐化的背景下赢得观众,赢得市场的法宝。
而当前我国电视纪录片的萎缩与低迷,与其娱乐性的缺失直接相关。我国电视纪录片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追求严肃性、思想性和宣教性,不刻意追求戏剧性,崇尚白描式的纪实风格的思维及创作方式。但这种“严肃”的作品很难被大众社会的人们所接受。受“形象化的政论”的创作思想所影响的宣传教育痕迹较显明的作品,更是让大众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
不能把握受众需求和电视媒体特性的电视节目创作其传播效果必然是事倍功半的。因而,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也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在娱乐化的问题上要充分解放思想,这是我国纪录片取得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环节。孔子曾言“因材施教”,“寓教于乐”,这样的至理明言,在探索频道的创作中表现得很明显,而我国纪录片创作者在这方面却没有真正领悟。殊不知,就传播效果而言,娱乐化的传播方式比呆板的说教更易被观众所接受。也即,增加娱乐化的因素,不仅不会影响作品思想意义的表达,反而能强化宣传教育之功效。
故事化是娱乐化的重要表达方式,注意处理冲突、制造悬念,注重戏剧性的故事表达是探索频道节目易被观众接受的重要因素。我国是一个故事的国度,从上古的神话到中古的传奇再到近古的小说,中国人对故事的追求热情不减。时至今日,《故事会》、《中华传奇》等故事类期刊依旧畅销, CCTV2的《财富故事会》(现更名为《商道》)、江西电视台的《传奇故事》等栏目以及电视连续剧一直保持较高收视率,这些无疑都说明了我国电视观众具有强烈的“故事”需求。面对这种需求,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者们怎能无动于衷?
通过对以探索频道为代表的国外纪录片的学习和自身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电视纪录片人在讲故事方面已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最近央视播出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敦煌》,在故事的讲述方面就使用了“主题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个性化”的方法。该片通过真实甚至虚构的人物故事,将厚重的历史文化释放出来。这种故事化的表达与总导演周兵对探索频道节目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敦煌》所采用的故事化的创作手法值得肯定,更应该继续发扬。
关键词:频道探索;纪录片;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G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09-0114-02
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的陈刚教授专著《解密Discovery 美国探索频道节目研究》是一本好书,一本对彷徨中的中国纪录片人来说非常及时的书。
这本以美国探索频道的节目为研究对象的专著不仅是对电视纪录片创作理论的进一步拓展,而且对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实践也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全书除了从叙事学、类型学、文本分析、娱乐元素等角度,对探索频道的节目进行了系统化、全方位、多视角的观察研究和理论探讨外,还将探索频道的纪录片与中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电视纪录片通过量化手段等方法展开对比研究,分析出美国探索频道成功的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带给我们一些全新的创作观念和思维方式,对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及市场化运行均具有很强的现实操作性。
这本书对转型期的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更是具有启迪意义。尽管我国电视纪录片在改革开放之后已取得了较快发展,特别是1991年纪录片《望长城》和1993年央视《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的播出,快速推动了我国电视纪录片的进步。前者使我国纪录片创作逐渐摆脱了前苏联专题片创作理论的窠臼,使我国纪录片从“形象化的政论”回归到纪实本位,实现了“质”的飞跃;后者则促使纪录片走向栏目化,实现了纪录片节目的常态播出,带来了电视纪录片“量”的繁荣。但我国纪录片的创作很快进入到发展的瓶颈,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中国纪录片陷于“纪实主义”的彷徨中,强调纪实创作,节目题材和手法单一雷同,加之电视节目多元化发展以及境外媒体和娱乐节目的强势介入,观众对纪录片的收视热情也随之冷却,中国纪录片逐渐退出电视收视的“黄金”时段,苦苦支撑。
结合探索频道的成功经验和我国当前电视纪录片创作的现状,笔者认为,我国纪录片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和突破。
一、从传者本位到受众本位
就盈利模式而言,虽然中美电视业存在一定差异,即美方以收取收视费为主,而中国电视业却过份依赖广告。但双方盈利的前提却是一致的,这个前提就是电视节目必须拥有足够数量的观众。受众是电视节目实现社会效益的基础,更是实现经济效益的保障。没有观众收看的节目,是不可能有生命力的。这与报纸追求发行量,电影追求票房,网站追求点击率不谋而合。
电视纪录片依托于电视媒体,其受众是广大的电视观众,因此,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不应是少数创作者的自娱自乐,而应针对广大电视观众进行“有的放矢”的传播。
中国电视纪录片一直被认为是高品味的电视节目,被认为是“一群精英制作出来给另一群精英看”的影片。高品味强调的是纪录片对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一点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中国纪录片的创作者,很少思考如何去赢得观众,而是着力于表达创作者自己对人文、社會、历史的哲学理念,期望给予观众或者社会某种启迪。资深纪录片人康健宁就曾坦言:“纪录片说来说去,还是一个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看法”。
这种以传者为中心的节目创作使中国纪录片形成严肃、厚重、重责任、重教化的特点,有利于取得主流意识形态所需的社会效益,但其过于狭窄的受众定位与中国电视业靠收视率赢取广告的盈利模式是错位的。从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的不能实现盈利和深圳电视台纪录片频道以电视剧养纪录片的现状即知其端倪。纪录片创作是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障的,探索频道自制的节目每集的费用达400多万美元。没有足够数量受众的纪录片是无法生存的,失去了受众这一“衣食父母”,纪录片的繁荣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探索频道的成功首先是市场上的成功。探索各频道在美国本土的订户能达到几千万之众,这与其节目创作采用受众本位不无关系。频道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去满足公众的兴趣与爱好,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
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要想重新寻回失去的观众并获得更多新观众,实现受众本位是重要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的纪录片创作者视自己的作品为商品,视观众为市场,为顾客,为上帝。以观众的信息需求作为纪录片题材选择的标尺,采用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是实现中国电视纪录片再度繁荣的必然路径。
二、娱乐化与故事化
美国学者赖特在拉斯韦尔的传播“三功能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功能说”,建设性地提出了传播具有 “提供娱乐”的功能。他认识到,“大众传播中的内容并不是务实的,它的一项重要功能是提供娱乐,尤其在电视媒体中”。这一发现能很轻易地被证实,比如《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3年所做的调查资料就显示,娱乐消遣是观众收看电视的首选目的。
探索频道对外宣传的口号是infortainment和edutainment,这两个词分别由information(知识)、education(教育)和entertainment(娱乐)合成而来。这反映出,探索频道的节目在强调知识性和教育性的同时,也十分强调娱乐化的表达方式。其节目在“不为迎合观众而牺牲节目的品味”的前提下,充分借鉴美国电视和好莱坞电影中的娱乐元素,将娱乐融合在知识中,这一特点是探索频道在电视娱乐化的背景下赢得观众,赢得市场的法宝。
而当前我国电视纪录片的萎缩与低迷,与其娱乐性的缺失直接相关。我国电视纪录片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追求严肃性、思想性和宣教性,不刻意追求戏剧性,崇尚白描式的纪实风格的思维及创作方式。但这种“严肃”的作品很难被大众社会的人们所接受。受“形象化的政论”的创作思想所影响的宣传教育痕迹较显明的作品,更是让大众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
不能把握受众需求和电视媒体特性的电视节目创作其传播效果必然是事倍功半的。因而,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也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在娱乐化的问题上要充分解放思想,这是我国纪录片取得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环节。孔子曾言“因材施教”,“寓教于乐”,这样的至理明言,在探索频道的创作中表现得很明显,而我国纪录片创作者在这方面却没有真正领悟。殊不知,就传播效果而言,娱乐化的传播方式比呆板的说教更易被观众所接受。也即,增加娱乐化的因素,不仅不会影响作品思想意义的表达,反而能强化宣传教育之功效。
故事化是娱乐化的重要表达方式,注意处理冲突、制造悬念,注重戏剧性的故事表达是探索频道节目易被观众接受的重要因素。我国是一个故事的国度,从上古的神话到中古的传奇再到近古的小说,中国人对故事的追求热情不减。时至今日,《故事会》、《中华传奇》等故事类期刊依旧畅销, CCTV2的《财富故事会》(现更名为《商道》)、江西电视台的《传奇故事》等栏目以及电视连续剧一直保持较高收视率,这些无疑都说明了我国电视观众具有强烈的“故事”需求。面对这种需求,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者们怎能无动于衷?
通过对以探索频道为代表的国外纪录片的学习和自身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电视纪录片人在讲故事方面已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最近央视播出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敦煌》,在故事的讲述方面就使用了“主题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个性化”的方法。该片通过真实甚至虚构的人物故事,将厚重的历史文化释放出来。这种故事化的表达与总导演周兵对探索频道节目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敦煌》所采用的故事化的创作手法值得肯定,更应该继续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