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探讨Seminar与教研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环境卫生学教学中的应用。将我校2014级预防医学专业2个班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教学模式)和实验组(Seminar与教研结合模式),教学结束后,进行知识测验、问卷调查及期末考试,并分析反应教学效果的指标。结果显示,知识测验的主观题及平均成绩、知识测验成绩分布、期末成绩得分,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对反应教学效果的多项指标的评价优于对照组。在以“饮用水消毒副产物”为例的本次环境卫生学教学中,采用Seminar与教研结合的方式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seminar 教研结合 环境卫生学
【基金项目】遵义医学院博士学位授权支撑学科建设经费(2015-996036)。
【中图分类号】R-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8-0220-02
《环境卫生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1],研究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因素,即环境与机体间的交互作用。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掌握好环境卫生学的知识是他们将来参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坚实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乃至全世界出现了各种新且复杂的环境问题,如饮用水中的消毒副产物、雾霾、蓝藻等,环境与健康引起了全球的普遍关注,也对培养环境卫生的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些年,医学院校大力提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将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
Seminar教学是一种研讨式的教学,它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课前对某项内容预习,做好准备,课上针对自己的论点进行汇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辅助,与学生共同探讨,提高教学和学习质量。本研究结合环境卫生学的特点,将与社会紧密相关的环境问题或当今前沿的科学研究融入教学,饮用水消毒副产物内容为例,探讨seminar与教研结合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及教学材料
我校2014级预防医学专业2个班,随机分为对照组(48人,传统教学),实验组(53人,Seminar与教研结合教学),其性别、年龄无统计差异。两组均由同一授课教师上课,采用统一教学材料,实验组另设计Seminar与教研结合的教案,教材选用杨克敌主编《环境卫生学》,第7版,人卫出版社。
1.2 教学步骤
课前授课教师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选择seminar的主题。本研究以“饮用水消毒副产物”内容为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前沿科学研究成果,以中英文文献为主,内容主要包括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的特性、产生、来源、含量、种类、影响因素、毒性、致癌性、检测手段及消除的方法等,以典型且简单的原则选择“饮用水中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的识别、遗传毒性和致癌性研究进展”和“Occurrences of nitrosamines in chlorinated and chloraminated drinking water in three representative cities, China”两篇文献。实验组学生随机分成3-5组,课前将文献发给学生,要求认真阅读、讨论、整理,课上每组选一个代表以PPT的形式进行seminar汇报,其余同学可进行提问,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
1.3 教学效果评价
课程结束后立即对两组同学进行“饮用水卫生及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知识测试,内容涵盖教学重点、难点,包括主观题及客观题,分数设百分制,收集测试成绩并分析;问卷调查收集两组学生对Seminar教研结合教学的反馈信息;收集两组学生期末考试该部分内容的得分并分析。
1.4 统计处理
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处理,测验成绩采用t检验,结果以x±s表示,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采用x2检验;问卷结果采用EpiDate软件整理,成绩分布采用秩和检验,P <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知识测试得分情况
两组学生测试成绩显示,实验组主观题(33.91±11.6分)及平均得分(83.43±11.4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35±6.81分)和(77.22±10.65分);实验组高分分布明显优于对照组(Z=-2.53,P=0.01)。
2.2 期末考试得分情况
期末考试该部分知识点设为8分,结果显示,实验组平均得分为6.89±1.24,对照组平均得分为6.05±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問卷结果
调查问卷发放问卷101份,回收100份,回收率为99.01%。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中认为seminar与教研结合教学模式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能了解到一些前沿的科研成果、提高科学研究的兴趣和认识、提高阅读文献的能力、强化基础理论知识、开拓思路和眼界等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的学生更期待以后使用类似的教学模式(P <0.05),结果见表1。
3.讨论
seminar与教研结合的教学模式首先由授课教师提出科研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理论知识总结科研成果,以seminar汇报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观点。本研究实验组学生的主观题及平均成绩均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高分分布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seminar与教研结合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成绩。主要考虑学生在阅读文献过程中结合教科书的知识,反复研究讨论,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强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还表现在期末考试该部分内容的得分,实验组成绩高于对照组。期末考试距离授课时间有一段间隔,说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准确。
问卷调查,实验组学生中认为seminar与教研结合的模式在反应教学效果的某些评价指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理论结合科研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且使学生初步接触到科研思维,达到一定的以“情感目标”为目的的教学要求。课本内容是对科研活动的总结,科研活动可以拓展和延伸课本内容[2]。学生参与seminar汇报的过程也是将理论之于实践的过程,同学在分工讨论、总结汇报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科研协作精神,同时,也展示与之交叉的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到学科交叉的意义及重要性。
总之,seminar与教研结合模式将前沿的科研成果引入环境卫生学的课堂,提高了学生的成绩,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和思路,也为将来科研素质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杨克敌.环境卫生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史静,陈建秋.药学类高校环境专业“教研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6):3-4.
作者简介:
王海燕(1982-),女,山东人,博士。
【关键词】seminar 教研结合 环境卫生学
【基金项目】遵义医学院博士学位授权支撑学科建设经费(2015-996036)。
【中图分类号】R-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8-0220-02
《环境卫生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1],研究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因素,即环境与机体间的交互作用。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掌握好环境卫生学的知识是他们将来参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坚实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乃至全世界出现了各种新且复杂的环境问题,如饮用水中的消毒副产物、雾霾、蓝藻等,环境与健康引起了全球的普遍关注,也对培养环境卫生的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些年,医学院校大力提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将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
Seminar教学是一种研讨式的教学,它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课前对某项内容预习,做好准备,课上针对自己的论点进行汇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辅助,与学生共同探讨,提高教学和学习质量。本研究结合环境卫生学的特点,将与社会紧密相关的环境问题或当今前沿的科学研究融入教学,饮用水消毒副产物内容为例,探讨seminar与教研结合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及教学材料
我校2014级预防医学专业2个班,随机分为对照组(48人,传统教学),实验组(53人,Seminar与教研结合教学),其性别、年龄无统计差异。两组均由同一授课教师上课,采用统一教学材料,实验组另设计Seminar与教研结合的教案,教材选用杨克敌主编《环境卫生学》,第7版,人卫出版社。
1.2 教学步骤
课前授课教师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选择seminar的主题。本研究以“饮用水消毒副产物”内容为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前沿科学研究成果,以中英文文献为主,内容主要包括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的特性、产生、来源、含量、种类、影响因素、毒性、致癌性、检测手段及消除的方法等,以典型且简单的原则选择“饮用水中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的识别、遗传毒性和致癌性研究进展”和“Occurrences of nitrosamines in chlorinated and chloraminated drinking water in three representative cities, China”两篇文献。实验组学生随机分成3-5组,课前将文献发给学生,要求认真阅读、讨论、整理,课上每组选一个代表以PPT的形式进行seminar汇报,其余同学可进行提问,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
1.3 教学效果评价
课程结束后立即对两组同学进行“饮用水卫生及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知识测试,内容涵盖教学重点、难点,包括主观题及客观题,分数设百分制,收集测试成绩并分析;问卷调查收集两组学生对Seminar教研结合教学的反馈信息;收集两组学生期末考试该部分内容的得分并分析。
1.4 统计处理
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处理,测验成绩采用t检验,结果以x±s表示,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采用x2检验;问卷结果采用EpiDate软件整理,成绩分布采用秩和检验,P <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知识测试得分情况
两组学生测试成绩显示,实验组主观题(33.91±11.6分)及平均得分(83.43±11.4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35±6.81分)和(77.22±10.65分);实验组高分分布明显优于对照组(Z=-2.53,P=0.01)。
2.2 期末考试得分情况
期末考试该部分知识点设为8分,结果显示,实验组平均得分为6.89±1.24,对照组平均得分为6.05±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問卷结果
调查问卷发放问卷101份,回收100份,回收率为99.01%。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中认为seminar与教研结合教学模式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能了解到一些前沿的科研成果、提高科学研究的兴趣和认识、提高阅读文献的能力、强化基础理论知识、开拓思路和眼界等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的学生更期待以后使用类似的教学模式(P <0.05),结果见表1。
3.讨论
seminar与教研结合的教学模式首先由授课教师提出科研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理论知识总结科研成果,以seminar汇报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观点。本研究实验组学生的主观题及平均成绩均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高分分布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seminar与教研结合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成绩。主要考虑学生在阅读文献过程中结合教科书的知识,反复研究讨论,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强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还表现在期末考试该部分内容的得分,实验组成绩高于对照组。期末考试距离授课时间有一段间隔,说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准确。
问卷调查,实验组学生中认为seminar与教研结合的模式在反应教学效果的某些评价指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理论结合科研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且使学生初步接触到科研思维,达到一定的以“情感目标”为目的的教学要求。课本内容是对科研活动的总结,科研活动可以拓展和延伸课本内容[2]。学生参与seminar汇报的过程也是将理论之于实践的过程,同学在分工讨论、总结汇报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科研协作精神,同时,也展示与之交叉的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到学科交叉的意义及重要性。
总之,seminar与教研结合模式将前沿的科研成果引入环境卫生学的课堂,提高了学生的成绩,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和思路,也为将来科研素质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杨克敌.环境卫生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史静,陈建秋.药学类高校环境专业“教研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6):3-4.
作者简介:
王海燕(1982-),女,山东人,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