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相信在数学课堂中奏响和谐、平等、民主的乐章,应是每一位师生心中瑰丽的梦。那么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营造和谐、平等、民主的数学课堂氛围呢?
一、形象直观演示,提供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
儿童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事物容易感知,而对抽象概括的知识难于理解。尤其是低年级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就能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我平时利用业余时间制作了大量的直观教具,有实物、挂图、图片、多媒体等。
那些实物图片,既可供教师演示,又可以让学生亲手操作,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如教学数字6的认识时,我出示了6朵花、6个人、6只猴子、6个△等,学生从这些演示中知道:这些人和物的数量都是6。为巩固这种认识,我让学生拿出6个□、6只小鸟、拍6下手掌等。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由具体形象的认识过渡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这样我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创设生活情境,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
小学生对生活是比较熟悉的,从生活中产生问题,创设情境,会给低年级的学生以亲切感,提高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首先,通过四人小组合作,以1元、1角为例认识其它面值的人民币。然后,创设一个坐车到商店购物的情境。课件出示动画汽车,醒目地标上1元字样。“上车1元,请小朋友自觉投币。”由学生自由用各种不同的1元币值上车,从而理解1元=10角。最后,创设一个购物付款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的学习用品办一个文具商店,每个小组招聘一名售货员,其他组员充当顾客,开展购物活动。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掌握元、角之间的关系,并且真正体会1元钱的币值,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小面额人民币的认识,还让学生学会简单计算和如何付钱的方法,并体会到付钱的方法有多种形式。同时,培养学生合理使用人民币、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将数学课与生活融合在一起,学生学得自主、投入,效果自然不错。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去,一定会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所以,只要我们老师多动脑,多想办法,多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尽量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就一定能让学生亲近数学,让数学走近学生。
三、引游戏进课堂,使课堂动静结合,生动有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胜、好强。他们渴望学到新的知识,但感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很明显,极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心理学的实验也表明,小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不长,而且不稳定,有趣的东西常常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他们往往是单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就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心不在焉,无意注意多于有意注意。于是我在教学中想方设法把游戏引进课堂,根据教材的内容,不断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兴奋与抑制的不断变换之中,使课堂里动静结合,既有节奏,又有乐趣,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教学完1、2、4的乘法口诀后,学生对背口诀已经感觉到枯燥无味、兴趣不高。因此,我设计轮流让九个学生扮演青蛙,戴着头饰从座位上依次跳出来表演,全班同学边看表演边编歌谣: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记住了口诀,学会了知识。
四、开展学习竞赛,挖掘儿童的智力潜能
“动机是激励人们去行动的主观原因,学生学习动机越强烈,越能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进而转化为学习的一种内动力”。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要千方百计地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并鼓励他们参与新奇、有趣的探索性学习活动。
例如在教学10以内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复习整理课时,我采用了小组竞赛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竞赛分为三部分:口算、我当小考官和抢答思考题。每一项均为全班参与,并从各组选出不同人次进行评判记入该组成绩。由于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都很强,以比赛的形式上复习课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安排层次性强,同学自己出题考自己,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还有爬数学山、夺红旗、数学医院好医生,找朋友等竞赛活动,也能使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出他们的潜能。
五、让生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乐学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师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教学才能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真实的背景”。 上课如能走出教室,那是最高兴的事。为此,我经常根据教材内容,让他们走出课堂,参与实践。如:教学“米、分米、厘米”的认识一课时,我在室外选择一个比较空旷的地方,让学生量出50米的长度,再让学生每隔10米的地方插上标杆,看看10米、20 米、30米的距离各有多远。然后走一走,看一看、比一比、算一算等实际活动,搞清楚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在数学教学中,有机地结合实践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一、形象直观演示,提供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
儿童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事物容易感知,而对抽象概括的知识难于理解。尤其是低年级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就能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我平时利用业余时间制作了大量的直观教具,有实物、挂图、图片、多媒体等。
那些实物图片,既可供教师演示,又可以让学生亲手操作,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如教学数字6的认识时,我出示了6朵花、6个人、6只猴子、6个△等,学生从这些演示中知道:这些人和物的数量都是6。为巩固这种认识,我让学生拿出6个□、6只小鸟、拍6下手掌等。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由具体形象的认识过渡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这样我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创设生活情境,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
小学生对生活是比较熟悉的,从生活中产生问题,创设情境,会给低年级的学生以亲切感,提高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首先,通过四人小组合作,以1元、1角为例认识其它面值的人民币。然后,创设一个坐车到商店购物的情境。课件出示动画汽车,醒目地标上1元字样。“上车1元,请小朋友自觉投币。”由学生自由用各种不同的1元币值上车,从而理解1元=10角。最后,创设一个购物付款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的学习用品办一个文具商店,每个小组招聘一名售货员,其他组员充当顾客,开展购物活动。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掌握元、角之间的关系,并且真正体会1元钱的币值,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小面额人民币的认识,还让学生学会简单计算和如何付钱的方法,并体会到付钱的方法有多种形式。同时,培养学生合理使用人民币、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将数学课与生活融合在一起,学生学得自主、投入,效果自然不错。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去,一定会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所以,只要我们老师多动脑,多想办法,多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尽量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就一定能让学生亲近数学,让数学走近学生。
三、引游戏进课堂,使课堂动静结合,生动有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胜、好强。他们渴望学到新的知识,但感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很明显,极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心理学的实验也表明,小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不长,而且不稳定,有趣的东西常常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他们往往是单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就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心不在焉,无意注意多于有意注意。于是我在教学中想方设法把游戏引进课堂,根据教材的内容,不断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兴奋与抑制的不断变换之中,使课堂里动静结合,既有节奏,又有乐趣,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教学完1、2、4的乘法口诀后,学生对背口诀已经感觉到枯燥无味、兴趣不高。因此,我设计轮流让九个学生扮演青蛙,戴着头饰从座位上依次跳出来表演,全班同学边看表演边编歌谣: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记住了口诀,学会了知识。
四、开展学习竞赛,挖掘儿童的智力潜能
“动机是激励人们去行动的主观原因,学生学习动机越强烈,越能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进而转化为学习的一种内动力”。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要千方百计地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并鼓励他们参与新奇、有趣的探索性学习活动。
例如在教学10以内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复习整理课时,我采用了小组竞赛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竞赛分为三部分:口算、我当小考官和抢答思考题。每一项均为全班参与,并从各组选出不同人次进行评判记入该组成绩。由于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都很强,以比赛的形式上复习课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安排层次性强,同学自己出题考自己,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还有爬数学山、夺红旗、数学医院好医生,找朋友等竞赛活动,也能使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出他们的潜能。
五、让生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乐学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师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教学才能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真实的背景”。 上课如能走出教室,那是最高兴的事。为此,我经常根据教材内容,让他们走出课堂,参与实践。如:教学“米、分米、厘米”的认识一课时,我在室外选择一个比较空旷的地方,让学生量出50米的长度,再让学生每隔10米的地方插上标杆,看看10米、20 米、30米的距离各有多远。然后走一走,看一看、比一比、算一算等实际活动,搞清楚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在数学教学中,有机地结合实践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