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咨询是一项富有活力、创造性的工作。遵循咨询伦理,开展富有成效的辅导,帮助求助者自助,实现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有机结合,是极其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咨询师需要对自身及其生活过程有充分的洞察力,比如内心的感受、想法和体验在不同的人生发展阶段会有不同。在自我成长过程中,咨询师都需要接受专业督导,除此以外,咨询师的自我反思是一种很好的自我督导。
守初心—明界限,善觉察
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
初心是什么?
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在专业成长的路途中,这个问题是每个心理咨询师进行深层的理性思索的首要问题。对于心理咨询师而言,时刻关注求助者福祉的“助人自助”,就是咨询师的初心。
孔子曰: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对于求助者而言,咨询师是一个能抱持并共情的人,一个有温度的人,一个有人文情怀的人。费孝通曾经意味深长地讲:“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其意是指发现自身之美,发现、欣赏他人之美,再到相互欣赏、赞美,最后达到一致和融合。
对求助者持抱持性态度,意味着接纳和尊重,意味着良好的自我觉察,也意味着更高层次的倾听和共情。在心理热线服务中,无论是否接到求助热线,咨询师的存在就是力量,就是有温度的守护。同时,咨询师要在自己的工作界限内开展工作。无论何种流派的咨询师都需要明白,求助者有自己的资源和能力,他们自己才是问题解决的专家。咨询师要清晰地觉察到自己的界限,避免過度的热情,扰乱心理边界,守住助人初心。在危机情境,心理咨询师采取危机应对模式会有不同,但是,生命权、健康权作为关键是首要考量。在个案的处理上,咨询师务必如履薄冰,小心谨慎,以足够的爱心、耐心和包容心开展修通工作。
心理咨询师如何保持专注的“心流”?
保持心流,意味着咨询师全神贯注、全情投入并享受其中,也意味着咨询师有足够的专业胜任力,在职业伦理、知识修养、专业技能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接受督导,获得成长。“多情不改年年色,千古芳心持赠君。”心理咨询师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工作。当咨询师自身专业技能水平较高,就容易在咨询过程中进入心流,或被激励,从而向心流状态迈进。这就要求咨询师能够具有专业成长的路径,及时进行专业督导和个人成长体验,探讨对重大生活问题的态度,处理未完成事件,发挥好内在心理容器的功能,这是非常必要的。
笃善行—走进我,温暖你
在汉语词典中,善行的解释之一是指美好的行为。其实,心理咨询也是美好的事情。如果你把咨询当作美好的事情,那么咨询也是艺术,也是很快乐的一种感受。善行是心理咨询伦理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咨询师工作的目的是使得寻求专业服务者从专业服务中获益并且免受伤害。善行意味着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始终把求助者的福祉和求助者的利益放在首位。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咨询师也会在咨询中获益。咨询师需要思考自己从咨询中得到什么,是否为了满足自我的需求而侵犯求助者的利益。需要咨询师在伦理判断时有这样的伦理敏感性。有些咨询师可能会因为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经济收入、个人成长、自我价值感、被信赖、满足自恋、自我肯定、有能力为求助者服务等,而把求助者留下,不愿分离。如果在咨询中,咨询师把自己的需要满足放在首位,而不考虑求助者的福祉,是不符合伦理要求的。心理咨询师要保障寻求专业帮助者的权利,努力使其获得恰当的服务,并避免伤害。
笃善行,是咨询师的价值体现。咨询师通过自己的善行映射自己的内心价值,通过助人来获得价值认可,获得对心理咨询师职业意义的存在感、幸福感与获得感。咨询师要在自己的专业界限内开展工作,做自己工作领域内可做的事情、有能力做的事情,比如,如果你从来没有处理过灾难事件或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复杂性创伤的个案,就贸然地去接而且没有督导师督导,对求助者来说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笃善行和个人成长要联系起来,通过个人体验和督导获得成长,可以更好地善言善行。
慧民心—播种子,促和谐
慧民心,这是针对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健康知识社会普及与宣教层面而言的。在最近二十年的时间,很多心理学专家在不同领域做了很多社会心理建设的实践和探索,起到了先行者的作用。随着中国心理咨询师职业化的进展,公众对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心理咨询师通过社会服务,以社会发展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公众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播撒“心理健康”的种子,让心理健康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倡导积极的、正性的、有建设性的行为,促进心灵和谐与发展。
心理咨询师要做能倾听故事又能疏导心结的奉献者,做有干劲又有韧劲的新时代奋斗精神的践行者,做社会心理服务建设事业的奋斗者。“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心理咨询师要对接社会高度关切和国家急需解决的问题,积极投身在社会建设、社区建设中。“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哪怕只是倾听、理解和陪伴,都能让患者在心中种下希望的种子。”爱因斯坦曾说,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心理学工作者要发挥专业人员的社会管理职责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升心理辅导与咨询能力,通过联动机制,搭建心理援助热线平台,为公共卫生危机提供专业技术方案。
比如,在灾难事件以及当前疫情防控的“主战场”,国家卫生健康委防控组心理危机专家工作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后方战场”,心理学界专家学者依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心理学会等学术组织,大规模地开展了“爱心战疫”“安心行动”“微心战疫”等,为公众提供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很多心理咨询师至今仍持续坚守在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等平台,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演绎了人间大爱,体现了心理学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应用心理学职业发展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望吾辈投身之中,发挥自身专业所长,为社会和谐发展作出应有之贡献。
杨凤池,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心理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特殊职业群体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全国心理卫生学科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特邀专家主持。2014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15年荣获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突出贡献奖。
守初心—明界限,善觉察
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
初心是什么?
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在专业成长的路途中,这个问题是每个心理咨询师进行深层的理性思索的首要问题。对于心理咨询师而言,时刻关注求助者福祉的“助人自助”,就是咨询师的初心。
孔子曰: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对于求助者而言,咨询师是一个能抱持并共情的人,一个有温度的人,一个有人文情怀的人。费孝通曾经意味深长地讲:“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其意是指发现自身之美,发现、欣赏他人之美,再到相互欣赏、赞美,最后达到一致和融合。
对求助者持抱持性态度,意味着接纳和尊重,意味着良好的自我觉察,也意味着更高层次的倾听和共情。在心理热线服务中,无论是否接到求助热线,咨询师的存在就是力量,就是有温度的守护。同时,咨询师要在自己的工作界限内开展工作。无论何种流派的咨询师都需要明白,求助者有自己的资源和能力,他们自己才是问题解决的专家。咨询师要清晰地觉察到自己的界限,避免過度的热情,扰乱心理边界,守住助人初心。在危机情境,心理咨询师采取危机应对模式会有不同,但是,生命权、健康权作为关键是首要考量。在个案的处理上,咨询师务必如履薄冰,小心谨慎,以足够的爱心、耐心和包容心开展修通工作。
心理咨询师如何保持专注的“心流”?
保持心流,意味着咨询师全神贯注、全情投入并享受其中,也意味着咨询师有足够的专业胜任力,在职业伦理、知识修养、专业技能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接受督导,获得成长。“多情不改年年色,千古芳心持赠君。”心理咨询师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工作。当咨询师自身专业技能水平较高,就容易在咨询过程中进入心流,或被激励,从而向心流状态迈进。这就要求咨询师能够具有专业成长的路径,及时进行专业督导和个人成长体验,探讨对重大生活问题的态度,处理未完成事件,发挥好内在心理容器的功能,这是非常必要的。
笃善行—走进我,温暖你
在汉语词典中,善行的解释之一是指美好的行为。其实,心理咨询也是美好的事情。如果你把咨询当作美好的事情,那么咨询也是艺术,也是很快乐的一种感受。善行是心理咨询伦理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咨询师工作的目的是使得寻求专业服务者从专业服务中获益并且免受伤害。善行意味着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始终把求助者的福祉和求助者的利益放在首位。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咨询师也会在咨询中获益。咨询师需要思考自己从咨询中得到什么,是否为了满足自我的需求而侵犯求助者的利益。需要咨询师在伦理判断时有这样的伦理敏感性。有些咨询师可能会因为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经济收入、个人成长、自我价值感、被信赖、满足自恋、自我肯定、有能力为求助者服务等,而把求助者留下,不愿分离。如果在咨询中,咨询师把自己的需要满足放在首位,而不考虑求助者的福祉,是不符合伦理要求的。心理咨询师要保障寻求专业帮助者的权利,努力使其获得恰当的服务,并避免伤害。
笃善行,是咨询师的价值体现。咨询师通过自己的善行映射自己的内心价值,通过助人来获得价值认可,获得对心理咨询师职业意义的存在感、幸福感与获得感。咨询师要在自己的专业界限内开展工作,做自己工作领域内可做的事情、有能力做的事情,比如,如果你从来没有处理过灾难事件或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复杂性创伤的个案,就贸然地去接而且没有督导师督导,对求助者来说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笃善行和个人成长要联系起来,通过个人体验和督导获得成长,可以更好地善言善行。
慧民心—播种子,促和谐
慧民心,这是针对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健康知识社会普及与宣教层面而言的。在最近二十年的时间,很多心理学专家在不同领域做了很多社会心理建设的实践和探索,起到了先行者的作用。随着中国心理咨询师职业化的进展,公众对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心理咨询师通过社会服务,以社会发展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公众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播撒“心理健康”的种子,让心理健康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倡导积极的、正性的、有建设性的行为,促进心灵和谐与发展。
心理咨询师要做能倾听故事又能疏导心结的奉献者,做有干劲又有韧劲的新时代奋斗精神的践行者,做社会心理服务建设事业的奋斗者。“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心理咨询师要对接社会高度关切和国家急需解决的问题,积极投身在社会建设、社区建设中。“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哪怕只是倾听、理解和陪伴,都能让患者在心中种下希望的种子。”爱因斯坦曾说,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心理学工作者要发挥专业人员的社会管理职责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升心理辅导与咨询能力,通过联动机制,搭建心理援助热线平台,为公共卫生危机提供专业技术方案。
比如,在灾难事件以及当前疫情防控的“主战场”,国家卫生健康委防控组心理危机专家工作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后方战场”,心理学界专家学者依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心理学会等学术组织,大规模地开展了“爱心战疫”“安心行动”“微心战疫”等,为公众提供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很多心理咨询师至今仍持续坚守在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等平台,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演绎了人间大爱,体现了心理学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应用心理学职业发展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望吾辈投身之中,发挥自身专业所长,为社会和谐发展作出应有之贡献。
杨凤池,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心理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特殊职业群体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全国心理卫生学科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特邀专家主持。2014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15年荣获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突出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