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寄梅堂珍藏名贤尺牍》

来源 :书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xuexuehehe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就听说王鹏兄在编选其珍藏尺牍集,而今终于大功告成了。《寄梅堂珍藏名贤尺牍》(以下简称《尺牍》)付梓前,王鹏兄嘱我写几句话,自然是深感荣幸。
《寄梅堂珍藏名贤尺牍》 王 鹏编辽宁美术出版社即将出版

  认识王鹏兄是在深圳尚书吧书店。那年秋,到深圳参加“读书月十大好书”评选,会后到大名鼎鼎的尚书吧看书品茶。主人文白兄告诉我,王鹏兄等下会来。我对深圳美术界和收藏界一向陌生,不知他是何方神圣,待到见面一聊,方知他是书画鉴赏大师杨仁恺先生高足,来深圳后,曾任职于何香凝美术馆,从事展览、策划及书画研究工作。喜文史,富收藏,古典情怀甚浓,令人刮目相看。去年又有机会拜访他的“寄梅堂”,观赏他丰富而又珍贵的收藏,令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这部《尺牍》就是王鹏兄专题收藏的一个结晶。全书收入自吴云(1811-1883)起,至江兆申(1925-1996)止,前后近二百年间,中国知识界三百五十多位翘楚的近四百通尺牍,写信人涵盖政坛、文坛、学界、艺术界等众多界别,完全可以用琳琅满目、蔚为大观八个字来形容。令我惊喜的是,书中所收中国现代文学和学术史上的著名人物中,俞平伯、赵景深、沈从文、李一氓、巴金、郑逸梅、臧克家、萧军、苏渊雷、柳存仁、饶宗颐等几位我见过面,冰心、钱锺书两位通过信,施蛰存、柯灵、吴小如、邓云乡等几位更交往请益甚多,而今重睹这些前辈的手泽,怎能不倍感亲切?
  尺牍者,书信、信札之古称。古人所谓“寄长怀于尺牍”(杜笃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语)等,又揭示了尺牍的性质。信札历来广受重视,不仅从中国书法史角度视之,历代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精品是信札;而且从文学和学术史角度视之,也有许许多多信札具有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文献和研究价值。王鹏兄编选的这部《尺牍》就再次雄辩地证实了这一点。近二百年以来,大到国家风云变幻,小到民众日常生活,更多的是切磋艺文,交流治学心得,以及亲情友情的自然流露,在这近四百通信札中,都有或多或少真切的反映。
姚克致良友圖书公司函

  我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文学史料研究,因此,对此书所收的近代以来作家、学者的信札就格外留意。许多信札本身就是优美的散文或精练的学术札记自不必说,而据我初步翻阅,《郭沫若全集》失收的郭沫若致阿英函、周作人致张次溪和徐耀辰两函、梁实秋致蒋碧薇函、《郑振铎全集》失收的郑振铎致唐弢函、《沈从文全集》失收的沈从文致杨忏如函、浦江清致施蛰存两函、《施蛰存全集》失收的施蛰存致黄葆树函、陈衡哲致陆蔚如函、冰心致黄裳函,等等,都是我所关心的,都提供了进一步发掘和研究的线索。此外,书中还披露了不少鲜见的名家文稿,如康有为《复教育部书》、王国维《〈摩尼教流行中国考〉批注》、章太炎《栖霞寺印楞禅塔铭》、刘半农《〈南朝史精语〉跋》、吴宓《〈丹隐诗存〉跋》、容肇祖《癸巳存稿》(俞正燮著)书跋、刘大杰悼郁达夫等一组诗稿,等等,或为作者的全集所失收,或为首次与世人见面的手迹,均应特别引起注意。而刘师培致毛元徵诗稿也正可与柳诒徵《毛元徵传》稿对读,也别有意味。
  不妨举两个我的初步考证。一是杨振声致胡适函。杨振声是胡适北大学生,以中篇小说《玉君》在新文学史留名。此函其实是一通投稿信,但写得生动有趣。信中说到胡适邀请但他“不敢加入独立社”,又表示他对“独立评论的同情又是那般大”,可见此信与胡适创办的《独立评论》直接相关,他送给胡适的这篇“对于社会问题的文章”也应是向《独立评论》的投稿。《独立评论》一九三二年五月在北平创刊,此信落款“三日”,开头就说“昨天”本想亲自送稿,又想起胡适“星五晚”说“明天”“最忙”,故未打扰,而“今天”又是胡适“见客的日子”,“车马盈门”,故“仍以不来打扰,送上文章为妥”。那么,“昨天”应是周六,“今天”应为周日。查一九三二年全年,只有一月三日和七月三日是周日,一月时《独立评论》尚未创刊,故此信只能写于一九三二年七月三日。再查《独立评论》,杨振声一共只发表了四篇文章,即一九三二年六月十二日第四号的《与志摩的最后一别》。十一月十三日第二十六号的《也谈谈教育问题》,十一月二十七日第二十八号的《抢亲》,以及十二月二十五日第三十二号的《女子教育的根本问题》。这篇他自己也“毫无把握的”文章可能真的没有刊出。
马一浮致金问源函

  更令我高兴的是,戏剧家、翻译家、《清宫秘史》作者姚克的一通信札,竟使我研究工作中悬而未决的一个疑问迎刃而解。我在三年前写过一篇短文《早期姚克二三事》(收入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19年初版《识小录》),评介姚克的第一本译著《世界之危境》(美国舍伍德·艾迪[Sherwood Eddy]著),这本译著一九三三年一月由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初版。良友素以出版新文学作品著称,《中国新文学大系》《良友文学丛书》等即为代表。姚克这本译著是国际问题观察,何以能在“良友”问梓?这封信给出了圆满的答案。原来当时姚克致信“良友”“执事先生”毛遂自荐,他在信中介绍了《世界之危境》的作者艾迪、此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条分缕析,简明而扼要。姚克强调此书“态度言论均极纯正,绝无政治色彩,今年此书出版后不胫而走,风行环球,实因此书系实地观察及独立批评之结晶,而非普通空空洞洞之书可比也”。正是这封信,使“良友”对姚克这部译著大感兴趣,立即决定采用。此信落款“十一月,二日”,而《世界之危境》的姚克译序作于“二十一,十,七”,书问世于一九三三年一月,出版速度很快。据此可以推断,不仅此信是写给“良友”的,写信时间也定格在一九三二年十一月二日。对我而言,这真是意想不到的可喜收获。
  还应该强调一点,除了具有相当的学术含量,此书也是我所见到的近二百年来文人书信书法的一次颇具特色的展示,楷草行隶,几乎一应俱全,不少作者原本就是有名的书法家。毛笔书法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今随着互联网电子邮件的无远弗届,信札并其毛笔书写方式已经式微。这当然是令人深以为憾而又无可奈何的事。因此,此书如此较为集中较具规模地展示,就显得更为难得,更具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
  总之,在我看来,由于《尺牍》收录时间长,范围广,大家名家荟萃,鉴赏价值和学术价值双美并具,出版以后,人文社科诸多专业的学者从中不断获取灵感和新的史料,应是完全可以预期的。
  最近二十年来,民间收藏空前活跃,人才辈出。有收古籍为主的,有收新文学为主的,有收政治文献为主的,有收书画为主的,有收手稿为主的,有收古玩为主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以我有限的见闻,收藏历代尺牍,海上郑逸梅先生是先行者,也是闻名海内外的大家。我不知王鹏兄是否立志以郑逸老为榜样,但他慧眼独具,另辟蹊径,以专收十九世纪以来名贤尺牍为主,广为搜集,持之以恒,向收藏界和学术界奉献了这部精彩的《寄梅堂珍藏名贤尺牍》。这部《尺牍》的出版,也再次告诉我们,民间收藏是公家收藏极为重要的补充,对学术研究也是极为有力的推动和促进。由衷祝愿王鹏兄在收藏尺牍的长途上继续努力,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庚子正月初八于海上梅川书舍
《马与歌剧:意大利通心粉西部片史学研究》 洪 帆著 上海三联书店2020年3月版

  本书以历史的视角,从“源”到“流”讲述意大利通心粉西部片的诞生、发展与变化。在讲述西部片电影的情节和内容之外,重点考察了导演、编剧和影视艺术家冲破国籍、地域、语言、文化局限的艺术创作过程,成为电影之外另一幅具有感染力的画卷,有助于读者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经典影视艺术,以及复杂而辉煌的电影幕后。
其他文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在一个法国朋友家里做客时,看到一本叫作《读书》的法国杂志,介绍新旧图书,评论大小作家,有长篇调查和专访特稿,也有文坛动态信息简讯。而且,杂志里有大量珍贵的图片资料,让我爱不释手。朋友见我喜欢,就说你拿去看吧。从此,我就迷上了这本杂志,以至于后来不惜每月花费半个月的工资,托朋友在法国订阅。几年后,杂志换了主编,质量开始不稳,到了二○○二年,我实在忍不住了,趁去巴黎出差的机会,跑
期刊
将来的文盲,是不懂得摄影的人,而不是不会书写的人。  —拉兹洛·莫霍利-纳吉  (Laszlo Moholy-Nagy,1895-1946)一  作为最重要的摄影批评家之一,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一篇小品文《摄影小史》的文末引用纳吉的上述名言,其意在表明,在人们的日常认识活动中,图像与文本的地位有可能会发生彻底的置换。在今天,随着电影、电视、广告等以图像为中心的各种传播媒介的急
期刊
读尤·奈斯博的侦探小说,乐趣即是困惑,与其说找到了悬念中的答案,毋宁说被越来越多的问题所纠缠。如被海藻水母八爪鱼缠身,浑身刺痒难以摆脱,却又情不自禁沉迷于其中的阴沉氲氤与奇特的多声部叙述—死者的阴间自述,凶手的喃喃旁白,在经纬交织的线索中时隐时现,似是干扰,又似佐证。  刚上手读《猎豹》,很快就被剧透。“豆瓣·读书”的友邻一上来就掀开底牌:谁谁谁是被误认的罪犯,某某某是幕后推手,奥斯陆警界另类警探
期刊
新西兰以“纯净百分百”为自己的宣传看板,一直以来都是旅行者和极限运动爱好者的天堂。澈蓝的海水、幽绿的山脉、清透的空气、金色的阳光,随时回头都是一幅巨大的风景画。我们一路从北岛的奥克兰出发,车辆盘旋在公路和山体之间,常常让我有一种行走在纪录片里的错觉。新西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体现在对空中和海上交通工具的娴熟驾驭上,仿佛每一个人都天生有着强健的运动神经和完善的协调能力。同时他们又是发掘自然宝藏并对其加
期刊
一  王独清(1898-1940),陕西蒲城人,生于西安。王氏为蒲城望族。王独清同宗曾祖父王鼎与林则徐交厚,因声援禁烟被贬的林则徐未果,竟闭户自缢,尸谏而亡。王独清幼时还能看到林则徐书赠这位曾祖父的不少墨宝。王独清父亲王沣厚淡泊名利,醉心文辞,为西安城交游极广的名士。王独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出版的自传《长安城中的少年》描绘他名士父亲的古怪脾气极其生动。王独清十二岁时,其父即与生母(由婢女升为侍妾)
期刊
一  已故的加西亚·马尔克斯是拉丁美洲颇具传奇色彩的小说家。要了解这位作家的生平,获得一幅其经历和思想的地图,阅读相关传记资料是合适的途径。除了通常的自传和评传,还包括作家参与的各种访谈,收入这本《马尔克斯访谈录》的各种对话文本,就是很有价值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传记写作方面,巴尔加斯·略萨的《弑神者的故事》、达索·萨尔迪瓦尔的《回归本源》等,围绕《百年孤独》的神话作了颇为有效的挖掘,而马尔克斯晚
期刊
《海外华语小说年展(2019)》(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是一部特别的海外华语文学选本,不叫“选集”,而叫“年展”,用“纸上展厅”的形式表达出对文学空间性的独特把握。海外华语文学是指在中国本土以外的其他国家、地区用华语创作的文学,里面即隐含了“本土”与“海外”的空间对比。海外华语文学写作在空间移动的主题下形成开放、流动、越界的立场,正与“年展”空间式的表达相吻合,并创造出交互解读的可能性。“
期刊
古籍书画的收藏聚散,常不依个人意愿为转移。累世递藏者固然有之,而过眼如云烟者也不少。清末民初的北京收藏界,有两位广东大佬,一个是辛仿苏,一个是颜世清,二人皆曾一掷万金,将诸多书画珍品庋藏邺架。大凡书画珍品,其性如水,唯有财能赏者可暂时得而有之,所以辛、颜二人的收藏虽富极一时,也仅仅是一时而已。二人生平形迹,仅在少数书中有零星记载,至于其收藏心迹也仅仅留存在一些书画题跋中。芋花阁主态翩翩  关于辛、
期刊
唐代诗人王湾(693-751)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出生在公元六九三年,经历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社会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此时经济和文化飞速发展,人们普遍充满乐观的情绪和向上的追求,诗坛也出现“盛唐气象”;而到天宝后期,爆发安史之乱,政治经济局面又跌入低谷。这大开大阖腾
期刊
一、失眠的世纪,我们需要一首摇篮曲  英国作曲家麦克斯·里希特(Max Richter)创作过一张长达八小时的环境音乐专辑,名叫《睡眠》(Sleep),音乐家称之为“一首献给当代世界的私人摇篮曲”,对我而言,这是一件配方温柔的疗愈性作品,同时也颇具某种抵抗主义色彩。我最早是在BBC的“贾维斯·考克的主日礼拜”(Jarvis Cocker?s Sunday Service)电台里聽到它的,那是一个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