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摸清凤庆茶黄蓟马的发生规律,开展科学农药防控研究。通过对凤庆茶黄蓟马发生规律进行全年动态监测,采用4种绿色防控处理对茶园蓟马防控效果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凤庆茶园蓟马自6月中旬起,全年均处于较高水平,共有4个高峰期,分别为6月16日、7月22日、8月6日、9月25日,综合3次用药的防控效果以及经济效益分析,推荐最佳防控处理为处理4,即修剪+石硫合剂封园+LED灯+第1次生物农药(茶蝉净550倍液)+第2次生物农药(茶蝉净550倍液)+第3次化学农药(24%虫螨腈1 500倍液)。在该处理的防控下,3次用药校正防效最高分别可达55.25%、73.40%、59.72%,药后平均校正防效比常规防治分别增加39.25、65.67、82.64百分点。产值比常规增加2 100元/hm2,产投比为17.39。
关键词:茶园;茶黄蓟马;生物农药;防控效果;发生规律
中图分类号:S435.711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1)08-0118-06
收稿日期:2020-07-30
基金項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编号:2016YFD0200903);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编号:CARS-19);云南省茶学重点实验室项目(编号:2018DG021)。
作者简介:李金龙(1989—),男,黑龙江友谊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从事茶树营养与茶树保护研究。E-mail:[email protected]。
通信作者:陈林波,硕士,研究员,从事茶树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研究,E-mail:[email protected];龙亚芹,硕士,副研究员,从事茶树植保研究,E-mail:[email protected]。
凤庆县是云南红茶的故乡,是云南红茶主要发源地[1],现茶园规模不断扩大,若茶园管理及病虫害防控措施不当,会导致茶园病虫害严重。茶黄蓟马是凤庆茶园主要虫害之一[2-3],其通过锉吸茶树嫩叶的汁液来危害茶树,被害叶背有沿主叶脉向上的红棕色疤痕状条形斑[4],严重时会降低茶叶产量和品质[5],因此开展对茶黄蓟马的防治研究势在必行。对蓟马的防治方法现阶段主要有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及生物防治等。目前,对蓟马的单项防控已有一定的深入研究,如通过药剂筛选、黏虫板、修剪、喷雾等方式来探讨茶园蓟马的防治方法[6-10]。但茶园中蓟马常呈周期性重复危害,单一重复用药会产生抗药性,降低防控效果,再加上长期不科学使用化学农药会带来严重的环境负荷。因此,本研究对凤庆茶黄蓟马发生规律进行全年动态监测,在蓟马虫口数量达到防治指标时,结合植物源农药、化学农药及色板对茶黄蓟马的综合防控展开研究,并筛选出最佳防控方案,以期为凤庆茶黄蓟马的防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指导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6.0%鱼藤酮(北京三浦百草绿色植物制剂有限公司),0.3%印楝素(成都绿金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30%茶皂素(湖北绿天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茶蝉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0%联苯菊酯(苏州富美实植物保护剂有限公司),24%虫螨腈(山东潍坊双星农药有限公司),22%噻虫高氯氟(先正达南通作物保护有限公司)。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布置
试验设在云南省凤庆县洛党镇永和村,海拔为1 883.8 m,地理位置为24.5°N,99.9°E。供试茶树为20年树龄,群体种。试验设6个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各小区面积为0.13 hm2。2019年6月7日于每个处理内各安装1盏杀虫灯,处理1和处理3内分别安装蓝色、黄色黏虫板,板之间距离10 m,板离茶蓬面5~10 cm。具体试验方案见表1。
1.2.2 调查方法
(1)用药后调查:分别在喷药后1、3、7 d采用百叶调查法,于清晨露水未干时随机调查各小区100张嫩叶,检查蓟马成虫、若虫活虫数,计算防治效果[11]。
(2)蓟马发生规律调查:参照检叶数虫法[12]。每个小区5点采样,随机抽取100张茶叶初展芽苞,并记录芽苞内蓟马活虫数量,每月调查2~9次,重复3次。
(3)计算公式:
校正防效=(1-处理区药后虫口数×对照区药前虫口数处理区药前虫口数×对照区后虫口数)×100%;
虫口减退率=药前虫口数-药后虫口数药前虫口数×100%。
1.3 数据分析
试验前后,按照GB 2763—201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检测各小区茶叶中农药残留情况(送至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检测),各小区茶叶中农药残留量均未超标。采用Excel、SPSS 20.0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全年茶园蓟马虫口数动态监测
6个处理全年茶园蓟马发生规律动态监测见图1。常规与空白处理蓟马虫口数整体走势相近,与其他4个处理相比全年处于较高水平。自4月18日起,各处理蓟马虫口数由0头/百叶逐渐增加至6月16日达到第1个小高峰,虫口数范围为143~231头/百叶,此时各处理按照试验方案(表1),采用生物农药进行第1次防治,但蓟马虫口数仍高于100头/百叶,再次使用生物农药进行第2次防控,除空白与常规处理,其他4个处理蓟马虫口数均有明显降低,后于7月22日再次达到小高峰,虫口数范围为95~159头/百叶,此时使用化学农药防治。防治15 d后,空白处理与常规处理的虫口数仍处于较高水平,其他4个处理均明显降低。蓟马虫口数于9月25日再次出现小高峰,由于当地农户在此段时间内未开展茶叶农务工作,考虑当地茶园的生态与茶叶品质要求,未采用防控处理。 综上所述,自6月中旬起,蓟马虫口数全年均处于较高水平,全年共出现4个高峰期,分别在6月16日、7月22日、8月6日、9月25日。
2.2 不同防控处理药效分析
2.2.1 第1次生物农药防治蓟马效果分析
由表2可知,第1次采用生物农药防治后,各处理虫口数对比药前均有降低的趋势,处理1、处理3药后蓟马虫口数呈先降低后增加,处理4药后1 d降至最低(86头/百叶)后又有反弹趋势,空白对照、常规及处理2蓟马虫口数均是在药后1 d降至最低。处理1、处理4药后1~7 d蓟马虫口数均显著降低,处理2药后 7 d 内除药后3 d外均显著降低。处理4药后
7 d平均的虫口减退率及校正防效均最高,分别为51.95%、39.84%,处理1略低于处理4,分别为49.83%、36.63%,除CK外,常规防治处理的虫口减退率及校正防效均最低,分别为20.11%、0.59%。
2.2.2 第2次生物农药防治蓟马效果分析
由表3可知,第2次采用生物农药防治后,对比药前,除空白对照和常规防治外,其他4个处理的虫口数对比药前均有降低的趋势。处理2、处理3、处理4蓟马虫口数均是在药后3 d降至最低,后略有增加再降低。处理3与处理4药后1~7 d均显著降低,且处理4在药后3 d的校正防效及虫口减退率均达到最高,分别为73.40%、73.53%。处理4药后1~7 d 的平均虫口减退率、平均校正防效最高,分别为63.60%、64.82%,处理3略低于处理4,分别为43.96%、45.76%。
2.2.3 第3次化学农药防治蓟马效果分析
如表4所示,第3次采用化学农药防治,除空白处理和常规防治处理以外,其他4个处理的蓟马虫口数均低于药前,处理2、处理3、处理4药后1~7 d的虫口数均显著降低,处理3平均虫口减退率和平均校正防效均最高,分别为59.75%、46.45%,常规防治的最低,分别为-12.26%、-44.82%。处理4略低于
2.3 黏虫板防控蓟马效果分析
由表5可知,黄色黏虫板每天诱杀蓟马仅在 2~9头之间,蓝色黏虫板诱杀茶蓟马效果较好,总体诱杀蓟马数量在24~93头/d范围内,平均每天诱杀蓟马50头,安装蓝色黏虫板后2 d诱杀蓟马数量最多,为93头/d。
2.4 各处理投入、产出分析
由表6可知,综合茶叶产量、成本以及茶农收入,对各处理的投入、产出进行分析,4个防控处理中,除处理2外,其他处理的产值均有所增加,处理4的最高,为38 340元/hm2,比常规防治增加2 100元/hm2,增加5.79%。处理2产值最低,为35 910元/hm2,比常规防治降低330元/hm2。4个防控处理的产投比均高于常规防治,总体在14.06~17.39之间,其中处理4的产投比最高,为17.39。
3 讨论与结论
蓟马在凤庆茶园发生严重,6—11月蓟马虫口数长期在100头/百叶以上,全年高达245头/百叶,然而对于凤庆茶园的蓟马动态监测及防控方法却鲜有研究,王绍梅等对临沧茶黄蓟马做了概述[2],但在蓟马的全年动态监测及防控方法方面并无数据支撑。本研究通過对凤庆茶园蓟马全年的发生规律进行动态监测,从而更有针对性地科学防控茶园蓟马,保护当地茶园生态环境。本研究通过色板及3次用药防治,对蓟马的校正防效最高分别达到55.25%、73.40%、59.72%。苍涛等通过10%虫螨腈、50%鱼藤酮、0.5%印楝素防控蓟马,防效分别达到0.1%~73.9%、29.13%~59.70%,10.74%~68.92% [13-16],本研究防控效果与之相近。但付步礼等通过乙基多杀菌防控蓟马,防效均超过80%[17-18];董照锋等开展2.5%联苯菊酯防控蓟马的研究,防效范围为82.09%~86.04%[7],相比之下,本研究对蓟马的防效相对较低,原因一方面是考虑到保护茶园生态环境,响应国家农药减量增效号召,本研究减少用药剂量,且以植物源生物农药为主,以化学农药为辅;另一方面是茶园中蓟马活动在半展开芽苞内,在用药防治过程中很难直接作用在蓟马上,因此防效相对其他作物低。合理施用植物源生物农药及化学农药可以有效降低蓟马对草莓、黄瓜、芒果等的危害[19-23],本研究结果表明,合理施用茶蝉净可以有效防控蓟马危害,这与张静等的研究结果[24-26]一致。鱼藤酮第1次用药可以有效防控茶蓟马,但第2次防效却大幅度降低,这与吴晓杰等的研究结果[27-28]不同,但与曲明传的研究结果[29]相似,原因可能是鱼藤酮7.5%乳油见光易分解,在空气中易氧化,残留时间短。处理1放入蓝色黏虫板,对茶蓟马产生了一定的防控作用。本研究中,10%联苯菊酯防效较低,与刘惠芳的研究结果[30]相反;Immaraju等提出,蓟马对联苯菊酯产生了抗药性[31],农民长期在茶园使用联苯菊酯,使得当地蓟马产生一定抗药性,因此建议茶农交替使用化学农药[32-33],防止茶园蓟马产生抗药性。
凤庆茶园蓟马自6月中旬起,全年均处于较高水平,共有4个高峰期,分别为6月16日、7月22日、8月6日、9月25日,综合3次用药的防控效果以及经济效益分析,推荐最佳防控处理为处理4,即修剪+石硫合剂封园+LED灯+第1次生物农药(茶蝉净550倍液)+第2次生物农药(茶蝉净550倍液)+第3次化学农药(24%虫螨腈1 500倍液),在该处理的防控下,3次用药校正防效最高可达55.25%、73.40%、59.72%,药后平均校正防效比常规防治分别增加39.25、65.67、82.64百分点。产值比常规增加2 100元/hm2,产投比为17.39。
参考文献:
[1]佚 名. “滇红”故乡凤庆[J]. 云南农业,2018(4):35.
[2]王绍梅,宋文明.临沧市茶园茶黄蓟马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 中国茶叶,2010,32(5):27-28. [3]郑际雄. 云南茶叶主产区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J]. 中国茶叶加工,2018(3):51-54.
[4]农红艳,黎书辉,黎健龙,等. 茶园蓟马的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J]. 广东茶业,2020(2):5-9.
[5]赵志清. 茶棍蓟马防治指标的测定[J]. 贵州茶叶,1996(4):22,30.
[6]曾明森. 茶棍蓟马泡沫法施药防治试验[J]. 茶叶学报,2019,60(2):75-79.
[7]董照锋,张小平.5种杀虫剂对茶棍蓟马、茶黄蓟马田间防效[J]. 东北农业科学,2018,43(5):38-40.
[8]王洪涛,姜法祥,陈 敏,等. 不同颜色黏虫板对茶园主要害虫的诱集效果[J]. 中国植保导刊,2018,38(6):55-58.
[9]肖卫平. 修剪对茶树主要病虫害的影响[J]. 耕作与栽培,2017(6):25-26.
[10]周开云,江仕龙,江 健,等. 超低容量静电喷雾器应用于茶树病虫害防治效果[J]. 中国植保导刊,2015,35(7):67-69.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农药 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56部分:杀虫剂防治茶树叶蝉:GB/T 17980.56—2004[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12]李云瑞. 农业昆虫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3]苍 涛,司 文,方屹豪,等. 5种杀虫剂对豇豆蓟马的田间防治效果[J]. 浙江农业科学,2019,60(2):261-262,265.
[14]吴声敢,柳新菊,安雪花,等. 8种杀虫剂对甜瓜蓟马的防治效果[J]. 浙江农业科学,2019,60(11):1980-1982.
[15]邵凡旭,杨 栋,任立云.14种生物杀虫剂对棕榈蓟马的田间防治效果[J]. 南方农业学报,2015,46(7):1237-1242.
[16]赵 磊,王步云,郑书恒,等. 5种杀虫剂对草莓蓟马的田间防效[J]. 中国植保导刊,2018,38(11):66-68.
[17]付步礼,唐良德,邱海燕,等. 黄胸蓟马高效低毒防治新型药剂的筛选[J]. 果树学报,2016,33(4):473-481.
[18]王泽华,孙艳艳,魏书军,等. 几种杀虫剂对棕榈蓟马的室内毒力与田间防效[J]. 植物保护,2015,41(5):221-224.
[19]赵海明,游永亮,李 源,等. 植物源农药对苜蓿蚜虫与蓟马的防治效果[J]. 草学,2019(2):29-35.
[20]王兴民,邵振芳,Ali S,等. 绿僵菌素与化学农药混配对西花蓟马的联合毒力[J]. 广东农业科学,2015,42(16):60-63.
[21]李 卓.新型生物源农药与化学农药防治草莓红蜘蛛和黄瓜蓟马的防效比较研究[D]. 银川:宁夏大学,2015.
[22]姚海峰.八节黄蓟马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技术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23]丁春霞.芒果蓟马的发生情况以及花蓟馬的生物化学防控技术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
[24]张 静,陈礼浪,叶火春,等. 20%虫螨腈·唑虫酰胺微乳剂对豇豆蓟马的杀虫活性[J]. 热带农业科学,2019,39(1):75-78,91
[25]王帅宇,贾峰勇,吴 迪,等. 7种杀虫剂对茄子西花蓟马的防治效果[J]. 农药,2018,57(8):617-619.
[26]魏书艳,黄延昌,张庆文,等. 虫螨腈与噻嗪酮对花蓟马毒力筛选及田间防效[J]. 农药,2014,53(11):836-839.
[27]吴晓杰,李鑫海.茶黄蓟马防治效果试验[J]. 现代农村科技,2019(1):59.
[28]卢 洁,石冠超,覃桂聪.7.5%鱼藤酮乳油对蔬菜蚜虫和柑桔红蜘蛛的防效[J]. 长江蔬菜,2009(10):65-67.
[29]曲明传,胡姗姗,孔晓君,等. 茶小绿叶蝉田间防治效果试验[J]. 农药科学与管理,2013,34(1):46-48.
[30]刘惠芳,杨 文,陈 瑶,等. 4种杀虫剂对茶棍蓟马的防效及其在茶树上的残留动态[J]. 贵州农业科学,2018,46(12):48-51.
[31]Immaraju J A,Paine T D,Bethke J A,et al. Western flower thrips (Thysanoptera:Thripidae) resistance to insecticides in coastal California greenhouses[J]. 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1992,85(1):9-14.
[32]Si F F,Zou R B,Jiao S S,et al. Inner filter effect-based homogeneous immunoassay for rapid detection of imidacloprid residue in environmental and food samples[J].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2018,148:862-868.
[33]Hu X R,Dai D J,Wang H D,et al. Rapid on-site eval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sistance to quinone outside inhibitors in Botrytis cinerea[J]. Scientific Reports,2017,7(1):13861.
关键词:茶园;茶黄蓟马;生物农药;防控效果;发生规律
中图分类号:S435.711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1)08-0118-06
收稿日期:2020-07-30
基金項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编号:2016YFD0200903);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编号:CARS-19);云南省茶学重点实验室项目(编号:2018DG021)。
作者简介:李金龙(1989—),男,黑龙江友谊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从事茶树营养与茶树保护研究。E-mail:[email protected]。
通信作者:陈林波,硕士,研究员,从事茶树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研究,E-mail:[email protected];龙亚芹,硕士,副研究员,从事茶树植保研究,E-mail:[email protected]。
凤庆县是云南红茶的故乡,是云南红茶主要发源地[1],现茶园规模不断扩大,若茶园管理及病虫害防控措施不当,会导致茶园病虫害严重。茶黄蓟马是凤庆茶园主要虫害之一[2-3],其通过锉吸茶树嫩叶的汁液来危害茶树,被害叶背有沿主叶脉向上的红棕色疤痕状条形斑[4],严重时会降低茶叶产量和品质[5],因此开展对茶黄蓟马的防治研究势在必行。对蓟马的防治方法现阶段主要有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及生物防治等。目前,对蓟马的单项防控已有一定的深入研究,如通过药剂筛选、黏虫板、修剪、喷雾等方式来探讨茶园蓟马的防治方法[6-10]。但茶园中蓟马常呈周期性重复危害,单一重复用药会产生抗药性,降低防控效果,再加上长期不科学使用化学农药会带来严重的环境负荷。因此,本研究对凤庆茶黄蓟马发生规律进行全年动态监测,在蓟马虫口数量达到防治指标时,结合植物源农药、化学农药及色板对茶黄蓟马的综合防控展开研究,并筛选出最佳防控方案,以期为凤庆茶黄蓟马的防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指导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6.0%鱼藤酮(北京三浦百草绿色植物制剂有限公司),0.3%印楝素(成都绿金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30%茶皂素(湖北绿天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茶蝉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0%联苯菊酯(苏州富美实植物保护剂有限公司),24%虫螨腈(山东潍坊双星农药有限公司),22%噻虫高氯氟(先正达南通作物保护有限公司)。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布置
试验设在云南省凤庆县洛党镇永和村,海拔为1 883.8 m,地理位置为24.5°N,99.9°E。供试茶树为20年树龄,群体种。试验设6个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各小区面积为0.13 hm2。2019年6月7日于每个处理内各安装1盏杀虫灯,处理1和处理3内分别安装蓝色、黄色黏虫板,板之间距离10 m,板离茶蓬面5~10 cm。具体试验方案见表1。
1.2.2 调查方法
(1)用药后调查:分别在喷药后1、3、7 d采用百叶调查法,于清晨露水未干时随机调查各小区100张嫩叶,检查蓟马成虫、若虫活虫数,计算防治效果[11]。
(2)蓟马发生规律调查:参照检叶数虫法[12]。每个小区5点采样,随机抽取100张茶叶初展芽苞,并记录芽苞内蓟马活虫数量,每月调查2~9次,重复3次。
(3)计算公式:
校正防效=(1-处理区药后虫口数×对照区药前虫口数处理区药前虫口数×对照区后虫口数)×100%;
虫口减退率=药前虫口数-药后虫口数药前虫口数×100%。
1.3 数据分析
试验前后,按照GB 2763—201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检测各小区茶叶中农药残留情况(送至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检测),各小区茶叶中农药残留量均未超标。采用Excel、SPSS 20.0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全年茶园蓟马虫口数动态监测
6个处理全年茶园蓟马发生规律动态监测见图1。常规与空白处理蓟马虫口数整体走势相近,与其他4个处理相比全年处于较高水平。自4月18日起,各处理蓟马虫口数由0头/百叶逐渐增加至6月16日达到第1个小高峰,虫口数范围为143~231头/百叶,此时各处理按照试验方案(表1),采用生物农药进行第1次防治,但蓟马虫口数仍高于100头/百叶,再次使用生物农药进行第2次防控,除空白与常规处理,其他4个处理蓟马虫口数均有明显降低,后于7月22日再次达到小高峰,虫口数范围为95~159头/百叶,此时使用化学农药防治。防治15 d后,空白处理与常规处理的虫口数仍处于较高水平,其他4个处理均明显降低。蓟马虫口数于9月25日再次出现小高峰,由于当地农户在此段时间内未开展茶叶农务工作,考虑当地茶园的生态与茶叶品质要求,未采用防控处理。 综上所述,自6月中旬起,蓟马虫口数全年均处于较高水平,全年共出现4个高峰期,分别在6月16日、7月22日、8月6日、9月25日。
2.2 不同防控处理药效分析
2.2.1 第1次生物农药防治蓟马效果分析
由表2可知,第1次采用生物农药防治后,各处理虫口数对比药前均有降低的趋势,处理1、处理3药后蓟马虫口数呈先降低后增加,处理4药后1 d降至最低(86头/百叶)后又有反弹趋势,空白对照、常规及处理2蓟马虫口数均是在药后1 d降至最低。处理1、处理4药后1~7 d蓟马虫口数均显著降低,处理2药后 7 d 内除药后3 d外均显著降低。处理4药后
7 d平均的虫口减退率及校正防效均最高,分别为51.95%、39.84%,处理1略低于处理4,分别为49.83%、36.63%,除CK外,常规防治处理的虫口减退率及校正防效均最低,分别为20.11%、0.59%。
2.2.2 第2次生物农药防治蓟马效果分析
由表3可知,第2次采用生物农药防治后,对比药前,除空白对照和常规防治外,其他4个处理的虫口数对比药前均有降低的趋势。处理2、处理3、处理4蓟马虫口数均是在药后3 d降至最低,后略有增加再降低。处理3与处理4药后1~7 d均显著降低,且处理4在药后3 d的校正防效及虫口减退率均达到最高,分别为73.40%、73.53%。处理4药后1~7 d 的平均虫口减退率、平均校正防效最高,分别为63.60%、64.82%,处理3略低于处理4,分别为43.96%、45.76%。
2.2.3 第3次化学农药防治蓟马效果分析
如表4所示,第3次采用化学农药防治,除空白处理和常规防治处理以外,其他4个处理的蓟马虫口数均低于药前,处理2、处理3、处理4药后1~7 d的虫口数均显著降低,处理3平均虫口减退率和平均校正防效均最高,分别为59.75%、46.45%,常规防治的最低,分别为-12.26%、-44.82%。处理4略低于
2.3 黏虫板防控蓟马效果分析
由表5可知,黄色黏虫板每天诱杀蓟马仅在 2~9头之间,蓝色黏虫板诱杀茶蓟马效果较好,总体诱杀蓟马数量在24~93头/d范围内,平均每天诱杀蓟马50头,安装蓝色黏虫板后2 d诱杀蓟马数量最多,为93头/d。
2.4 各处理投入、产出分析
由表6可知,综合茶叶产量、成本以及茶农收入,对各处理的投入、产出进行分析,4个防控处理中,除处理2外,其他处理的产值均有所增加,处理4的最高,为38 340元/hm2,比常规防治增加2 100元/hm2,增加5.79%。处理2产值最低,为35 910元/hm2,比常规防治降低330元/hm2。4个防控处理的产投比均高于常规防治,总体在14.06~17.39之间,其中处理4的产投比最高,为17.39。
3 讨论与结论
蓟马在凤庆茶园发生严重,6—11月蓟马虫口数长期在100头/百叶以上,全年高达245头/百叶,然而对于凤庆茶园的蓟马动态监测及防控方法却鲜有研究,王绍梅等对临沧茶黄蓟马做了概述[2],但在蓟马的全年动态监测及防控方法方面并无数据支撑。本研究通過对凤庆茶园蓟马全年的发生规律进行动态监测,从而更有针对性地科学防控茶园蓟马,保护当地茶园生态环境。本研究通过色板及3次用药防治,对蓟马的校正防效最高分别达到55.25%、73.40%、59.72%。苍涛等通过10%虫螨腈、50%鱼藤酮、0.5%印楝素防控蓟马,防效分别达到0.1%~73.9%、29.13%~59.70%,10.74%~68.92% [13-16],本研究防控效果与之相近。但付步礼等通过乙基多杀菌防控蓟马,防效均超过80%[17-18];董照锋等开展2.5%联苯菊酯防控蓟马的研究,防效范围为82.09%~86.04%[7],相比之下,本研究对蓟马的防效相对较低,原因一方面是考虑到保护茶园生态环境,响应国家农药减量增效号召,本研究减少用药剂量,且以植物源生物农药为主,以化学农药为辅;另一方面是茶园中蓟马活动在半展开芽苞内,在用药防治过程中很难直接作用在蓟马上,因此防效相对其他作物低。合理施用植物源生物农药及化学农药可以有效降低蓟马对草莓、黄瓜、芒果等的危害[19-23],本研究结果表明,合理施用茶蝉净可以有效防控蓟马危害,这与张静等的研究结果[24-26]一致。鱼藤酮第1次用药可以有效防控茶蓟马,但第2次防效却大幅度降低,这与吴晓杰等的研究结果[27-28]不同,但与曲明传的研究结果[29]相似,原因可能是鱼藤酮7.5%乳油见光易分解,在空气中易氧化,残留时间短。处理1放入蓝色黏虫板,对茶蓟马产生了一定的防控作用。本研究中,10%联苯菊酯防效较低,与刘惠芳的研究结果[30]相反;Immaraju等提出,蓟马对联苯菊酯产生了抗药性[31],农民长期在茶园使用联苯菊酯,使得当地蓟马产生一定抗药性,因此建议茶农交替使用化学农药[32-33],防止茶园蓟马产生抗药性。
凤庆茶园蓟马自6月中旬起,全年均处于较高水平,共有4个高峰期,分别为6月16日、7月22日、8月6日、9月25日,综合3次用药的防控效果以及经济效益分析,推荐最佳防控处理为处理4,即修剪+石硫合剂封园+LED灯+第1次生物农药(茶蝉净550倍液)+第2次生物农药(茶蝉净550倍液)+第3次化学农药(24%虫螨腈1 500倍液),在该处理的防控下,3次用药校正防效最高可达55.25%、73.40%、59.72%,药后平均校正防效比常规防治分别增加39.25、65.67、82.64百分点。产值比常规增加2 100元/hm2,产投比为17.39。
参考文献:
[1]佚 名. “滇红”故乡凤庆[J]. 云南农业,2018(4):35.
[2]王绍梅,宋文明.临沧市茶园茶黄蓟马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 中国茶叶,2010,32(5):27-28. [3]郑际雄. 云南茶叶主产区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J]. 中国茶叶加工,2018(3):51-54.
[4]农红艳,黎书辉,黎健龙,等. 茶园蓟马的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J]. 广东茶业,2020(2):5-9.
[5]赵志清. 茶棍蓟马防治指标的测定[J]. 贵州茶叶,1996(4):22,30.
[6]曾明森. 茶棍蓟马泡沫法施药防治试验[J]. 茶叶学报,2019,60(2):75-79.
[7]董照锋,张小平.5种杀虫剂对茶棍蓟马、茶黄蓟马田间防效[J]. 东北农业科学,2018,43(5):38-40.
[8]王洪涛,姜法祥,陈 敏,等. 不同颜色黏虫板对茶园主要害虫的诱集效果[J]. 中国植保导刊,2018,38(6):55-58.
[9]肖卫平. 修剪对茶树主要病虫害的影响[J]. 耕作与栽培,2017(6):25-26.
[10]周开云,江仕龙,江 健,等. 超低容量静电喷雾器应用于茶树病虫害防治效果[J]. 中国植保导刊,2015,35(7):67-69.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农药 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56部分:杀虫剂防治茶树叶蝉:GB/T 17980.56—2004[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12]李云瑞. 农业昆虫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3]苍 涛,司 文,方屹豪,等. 5种杀虫剂对豇豆蓟马的田间防治效果[J]. 浙江农业科学,2019,60(2):261-262,265.
[14]吴声敢,柳新菊,安雪花,等. 8种杀虫剂对甜瓜蓟马的防治效果[J]. 浙江农业科学,2019,60(11):1980-1982.
[15]邵凡旭,杨 栋,任立云.14种生物杀虫剂对棕榈蓟马的田间防治效果[J]. 南方农业学报,2015,46(7):1237-1242.
[16]赵 磊,王步云,郑书恒,等. 5种杀虫剂对草莓蓟马的田间防效[J]. 中国植保导刊,2018,38(11):66-68.
[17]付步礼,唐良德,邱海燕,等. 黄胸蓟马高效低毒防治新型药剂的筛选[J]. 果树学报,2016,33(4):473-481.
[18]王泽华,孙艳艳,魏书军,等. 几种杀虫剂对棕榈蓟马的室内毒力与田间防效[J]. 植物保护,2015,41(5):221-224.
[19]赵海明,游永亮,李 源,等. 植物源农药对苜蓿蚜虫与蓟马的防治效果[J]. 草学,2019(2):29-35.
[20]王兴民,邵振芳,Ali S,等. 绿僵菌素与化学农药混配对西花蓟马的联合毒力[J]. 广东农业科学,2015,42(16):60-63.
[21]李 卓.新型生物源农药与化学农药防治草莓红蜘蛛和黄瓜蓟马的防效比较研究[D]. 银川:宁夏大学,2015.
[22]姚海峰.八节黄蓟马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技术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23]丁春霞.芒果蓟马的发生情况以及花蓟馬的生物化学防控技术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
[24]张 静,陈礼浪,叶火春,等. 20%虫螨腈·唑虫酰胺微乳剂对豇豆蓟马的杀虫活性[J]. 热带农业科学,2019,39(1):75-78,91
[25]王帅宇,贾峰勇,吴 迪,等. 7种杀虫剂对茄子西花蓟马的防治效果[J]. 农药,2018,57(8):617-619.
[26]魏书艳,黄延昌,张庆文,等. 虫螨腈与噻嗪酮对花蓟马毒力筛选及田间防效[J]. 农药,2014,53(11):836-839.
[27]吴晓杰,李鑫海.茶黄蓟马防治效果试验[J]. 现代农村科技,2019(1):59.
[28]卢 洁,石冠超,覃桂聪.7.5%鱼藤酮乳油对蔬菜蚜虫和柑桔红蜘蛛的防效[J]. 长江蔬菜,2009(10):65-67.
[29]曲明传,胡姗姗,孔晓君,等. 茶小绿叶蝉田间防治效果试验[J]. 农药科学与管理,2013,34(1):46-48.
[30]刘惠芳,杨 文,陈 瑶,等. 4种杀虫剂对茶棍蓟马的防效及其在茶树上的残留动态[J]. 贵州农业科学,2018,46(12):48-51.
[31]Immaraju J A,Paine T D,Bethke J A,et al. Western flower thrips (Thysanoptera:Thripidae) resistance to insecticides in coastal California greenhouses[J]. 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1992,85(1):9-14.
[32]Si F F,Zou R B,Jiao S S,et al. Inner filter effect-based homogeneous immunoassay for rapid detection of imidacloprid residue in environmental and food samples[J].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2018,148:862-868.
[33]Hu X R,Dai D J,Wang H D,et al. Rapid on-site eval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sistance to quinone outside inhibitors in Botrytis cinerea[J]. Scientific Reports,2017,7(1):13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