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尔斯顿的生态哲学思想及对当代中国的实践意义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m1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罗尔斯顿被称为是“一个走向荒野的哲学家”,他创立了一套自己的环境伦理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以荒野的自然观作为本体论,以生态整体主义理论作为认识论和思维方法,以自然的内在价值为价值论。这一理论的产生,极大地改变了现实生活中人们某些不合理的理念,也影响了后人如何认识自然和理解生态哲学。本文从罗尔斯顿的“荒野”自然观、生态整体主义理论、自然价值论这些相关角度来探究罗尔斯顿的思想内涵,深入理解罗尔斯顿的哲学理论为早日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助力添彩。
  关键词:罗尔斯顿;生态哲学;荒野;自然价值;实践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2
  一、罗尔斯顿的生态哲学思想
  罗尔斯顿的生态思想是对基础生态学、达尔文的进化论、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的批判借鉴以及继承和创新发展[1]。从1866年海克尔拉开生态学发展序幕以来,生态学吸收了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罗尔斯顿在《哲学走向荒野》这一书中也把生态学看做了一门终极科学。达尔文的进化论揭示的概念和规律为罗尔斯顿的生态哲学思想提供了丰富的生态科学方面的依据。哲学的理论渊源是大地伦理。罗尔斯顿接受大地伦理的思想,他认为“作为生态系统的自然并非是任何不好的意义上的‘荒野’,也不是‘堕落’的,更不是没有价值的。相反,她是一个呈现着美丽、完整与稳定的生命共同体。”
  1.1罗尔斯顿眼里的“荒野”
  罗尔斯顿看来,荒野与自然是紧密相关的,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2]。罗尔斯顿眼里的“荒野”是一种自组织生态系统,是那些有权为自己而生存甚至繁荣的存在物的栖息地。而荒野是更为本源的,是一种深入自然的本真状态。纵观人类发展史,自然世界随着文明化的进程可以划分为人工的世界、半自然的世界和荒野的世界。城市就是完全被人类征服的典型人工世界,乡村可能可以归为半自然的世界而完全没有经过人类开发、未曾被人类侵犯的自然界就是“荒野”[3]。罗尔斯顿眼里的荒野是自然的自然。要哲学实现其荒野转向,在某种意义上讲,也需要我们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减少对原始纯粹的自然的破坏利用[4]。罗尔斯顿笔下的哲学走向荒野,具体含义也就是一种让哲学回归到自然的最为本真的状态。荒野也是一种善,纯粹的原始的善。他提出的哲学的荒野转向是对目前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的一种哲学层面上的回应。而传统的环境伦理学更多地强调人的感受,以人的思想和感受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1.2生态整体主义
  罗尔斯顿深深地受到利奥波德“大地伦理”思想的影响,所以他支持的也是生态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把生态系统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个体、种群、群落一直到生态系统,都有着紧密不可分割的联系[5]。整体性在现代生态学研究中是生态系统最为重要的一个特征。与此相对的,是生态系统的个体主义常常会忽略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性。比如动物解放和动物权利的倡导者,就可能会更多地强调动物个体的福利和权利。当这两者产生矛盾,为了维持总体生态系统的稳定,人们不得不去捕杀一些超过该生态系统极限的动物,这些做法明显不符合动物伦理,任何一个动物都应该拥有与人类同等的权利。但是,不这样做可能会牺牲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最后可能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崩溃。罗尔斯顿的生态哲学教会我们将焦点由个体转移到系统整体。
  1.3自然的权力与价值论
  自然的价值和权力理论是罗尔斯顿生态哲学最为基础性的理论。他认为,内在价值客观地存在于一切自然界和自然界的物种、种群、个體之中。因为这些价值的存在,自然也应该被赋予相应的权利,即生命权和自然界的生存权。这些价值使得人类有直接的义务对待非人类实体如物种和生态系统等。这些义务的产生并不是因为自然有工具性价值,而是因为自然界本身的内在价值,人类应该对其给予尊重进而发出符合伦理的行为。自然的价值和权利论是相互关联的。千百年来,人们一直都认为自己才是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认为大自然和其他生物存在物都是只有工具性价值的,进而更否定了自然界是具有权利的。罗尔斯顿所认为的自然价值是有层次类型的。他把自然价值在总体上划分为三个大类,即自然的内在价值、工具价值和系统价值。自然的内在价值体现在对所有生命的支撑和承载上,在大自然与人无涉时体现出来的本身的意义和功能。自然的工具性价值是从大自然与人类关系的角度来评价大自然而形成的的价值,尤其是从人类的角度来评价大自然的。大自然的工具价值的体现形式主要有三种:一、以人化自然的方式而产生的自然的工具价值;二,以自然的方式产生的自然的工具价值;三,主要以体验与感受自然的方式产生的自然的工具价值。自然的系统价值是指整个生态系统具有的不断创造自然价值的性质。除了在总体上划分为这三大类之外,按照自然价值的功能,罗尔斯顿又对这些价值进行细分,分成了以下这14种价值,它们分别是维生的价值、经济的价值、科学的价值、游憩的价值、美学的价值、基因多样性的价值、文化象征的价值、塑造性格的价值、多样性和统一性的价值、稳定性和自发性的价值、生命价值、多样性与统一性的价值、辩证的价值和宗教的价值,这些价值往往是真实的自然事物上体现出来的。
  1.4罗尔斯顿生态哲学的实践
  当一个抽象的哲学只停留于理论而没有在实践中落实体现时,它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就会受到质疑。罗尔斯顿的生态哲学在实践层面也做了更深层次的研究。他主要从三个层面寻求了生态哲学的实践途径。第一,对与环境法律法规决策相关的指导实践,罗尔斯顿构建了与环境决策相关的价值论模型,使得环境伦理可以更好地渗入到政府的政治决策和相关法规的制定。罗尔斯顿提供了一些保护环境的原则策略,都坚持了生态整体主义的立场,他提倡将生态整体主义、自然的价值论都渗透到环境的立法中去。第二,生态哲学对企业的决策也有实践指导意义。罗尔斯顿主张生态哲学渗透到企业的决策中去,罗尔斯顿认为企业不应该仅仅是追求经济效益的社会组织,还应该考虑到社会大众的长远利益,把生态哲学的相关理念融入到企业伦理当中去,这样就可以达成商业利润和生态完整性兼具的良好局面。第三,体现在生态哲学对个人行为的实践指导相关层面。罗尔斯顿曾说:“伦理学、生命、物种都超越了个体,但它们也离不开个体[6]。”当生态哲学的概念思想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处,我们每一个人类的个体就会表现出对生存环境的深度关切。罗尔斯顿认为那种观点:人类的出现是自然进化最杰出的成果,人类的位置处于生命金字塔结构的顶尖从而可以为所欲为地对待自然界和自然界中的其他生命是绝对错误的,他提倡人类在地球生态系统中担任道德监督者的角色,每个个体都要关怀生态环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可持续生存与环境破坏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对当代中国的实践意义
  仅从生态层面上讲,中国的国情以及面对生态问题的复杂程度和特殊性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各种环境、资源、人口、社会、甚至国际化问题交织在一起,都使得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中国试图用西方工业文明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最终发现,这条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余谋昌在对十八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考中认为:“用生态文明点燃人类新文明之光,以生态文明引领世界的未来,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也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新的伟大贡献!”[7]
  任何一个理论或研究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我们可以对其进行质疑批评和完善。但就罗尔斯顿的生态哲学整个思想体系看来,对当代的启示性意义还是远远大于了对它的质疑的。罗尔斯顿关心和影响着中国,他曾指出,中国有一些特殊的环境挑战,迫切需要环境伦理学去研究,如果不确立起一门属于中国自己的环境伦理学,也就不会有人类与家园星球的和谐[8]。罗尔斯顿生态思想对中国当代的启示意义是绝不可小觑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当中,十九大更是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罗尔斯顿的尊重自然、尊重荒野的价值观、生态整体主义、保护生态系统的价值观、自然权利和价值理论等等,都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有力的实践指向。罗尔斯顿的生态哲学理论与我国的生态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可以与我国的生态现状很好地结合,进而开展更多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罗尔斯顿对于政府的大规模生态教育、企业生态文化的培养、个人生态性格的形成都有着巨大的启发性意义,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美丽生态的价值目标形成创造了更大的可能性。通过对自然价值的探讨,人们可以反思生态危机,从根本观念上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唤醒人的绿色生态环保意识。他的生态哲学的整个开放的体系,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作用,都为中国特色的生态建设甚至是整个世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迪.罗尔斯顿生态哲学思想的实践维度与当代启示[J].武夷学院学报,2015.
  [2]赵红梅,罗尔斯顿“荒野”三题[J].鄱阳湖学刊,2017(01):15-19 125.
  [3]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1
  [4]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杨冠政,《环境伦理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9.
  [6]王妍.论环境伦理回归实践的路向[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2):20.
  [7]范溢娉,李洲,《生态文明启示录—危机中的嬗变》.中国环境出版社.2016.8.
  [8]叶平.关于环境伦理学的一些问题[J].哲学动态.1999.
其他文献
摘 要:一部《西游记》,写活了花果山的文化底蕴。一石一洞,一峰一桥,都带有花果山独有的神话色彩:灵猴怪石的美猴王传承;缠绵爱意的玉女峰;龙气氤氲的九龙桥;大气磅礴的三元宫。自然山水与人文传说融为一体,感受花果山的山水意境,领会美猴王的思想价值。  关键词:西游记;花果山;文化底蕴;精神  作者简介:周明洁,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语言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成为一种调味品。它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汉语的发展,但它也使得现代汉语逐渐失去规范性,最终不利于我们中国文化的传播。本文通过探讨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提出应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待网络语言,最终引导人们规范地使用网络语言。  关键词:网络语言;现代汉语;影响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猪苓(GrifolaumbellataPers.exFr)菌核属多孔菌种,菌核体成不规则的块状,表面凸凹不平,表皮呈棕红色和黑色、断面黄白色。别名:野猪粪、野猪屎。它的生长形式同姜类块茎相似,多生长于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摘 要: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品《单向度的人》,将目光聚焦在技术理性高扬的现代工业社会,社会形成以追求效率和物质生活条件为导向的单向度的社会,生活其间的人也形成了单向度的人。  关键词:单向度的社会;单向度的人;理论反思  作者简介:张雪婷,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
摘 要:趋向补语是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重点,也是难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和使用汉语趋向补语时总是会出现偏误。本文对汉语趋向补语及其语义特征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同时,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使用汉语趋向补语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对他们出现的偏误及成因做了阐述,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对策。  关键词:趋向补语;偏误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
摘 要:近年来,网络流行语激增,以各种方式各个视角迅速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调侃增添了很多乐趣,究其来源,部分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与方言不无关系。本文就方言类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动因进行了相关探讨。流行语的出现适应了网络时代人们宣泄压力的需要,网络流行语中有违反现代汉语规则的部分,但是大部分的流行语尤其是方言类网络流行语对于展示汉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团结具
摘 要:消费文化,从字面上理解指的就是消费社会的文化。在后工业社会,大众对“消费文化”的兴趣与热度不断高涨,对这一词汇的引用也越来越频繁。本文将就消费文化的由来、界定、成因等方面进行讨论。  关键词:消费文化;狭义消费文化;广义消费文化  作者简介:郑昕彤(1994-),女,福建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C9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
期刊
同源四倍体水稻(2n=4x=48)由于其细胞内染色体数的倍增而导致生殖性状发生了明显变化.雄配子体中存在较少的正常花粉粒(13.35%~17.49%)和较多的败育花粉粒(82.51%~86.65%).败育花粉粒包括典败、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