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小学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老师与学生都形成了一种模式思维。即:老师讲学生听。在唱歌课的教学中只是老师教学生学。在欣赏课中,对音乐作品初听、复听、再听,然后介绍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作品的题材等。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使不少学生对音乐课失去了兴趣。
为解决这个问题本人做了如下实践与创新。一堂课,如果每一个环节中老师都能够正确引导、启发,学生一定会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的。
一、课堂中,让学生动起来
新课程标准要求,音乐欣赏应与其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如演唱、讨论等,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感观形式,吸引学生动起来,使课堂充满活力。例如:高一年级第一课歌剧《白毛女》的欣赏课中,在听赏《北风吹》《十里风雪》《扎红头绳》《哭爹》《我要活》时,结合初三语文课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深切体会同龄人喜儿面临的惨剧,并让学生扮演喜儿、杨白劳、黄世仁、穆仁智。学生在准备后进行舞台表演,演到唱的部分老师放录音带让学生对口形做动作,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表演着。等同学们表演完成后,分小组讨论如何才能体会角色的性格与处境?如何才能更出色地扮演好各个角色?你想扮演谁?同学们纷纷展开讨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结束了,我又让同学们按自己喜欢扮演的各个角色组成一组进行表演,虽然同学们不如演员,但我觉得同学们依然抓住了各个角色的很大部分特点。如:喜儿扎红头绳时的欢快;杨白劳躲账七天回家途中沉重蹒跚的步履;穆仁智的蛮横无理……同学们都参与到活动中,在表演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增强了自信心,培养了创新能力。
我每教一个班,都了解班上学生的特长,在实际教学中,更是创造机会,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并让他们带动其他同学。例如在教会歌曲《青春舞曲》《牧马之歌》后,让有舞蹈特长的同学来表演跳舞。好胜是学生极为宝贵的一个心理,抓住这个特点,在各组当中分别选出几个代表进行比赛,有意识地让学生们进行争论,以求在争论中明理求知。另外抓住学生好动的特点,教师做几个民族舞蹈动作,让同学们进行模仿,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学生当中多搞一些竞赛活动,如卡拉OK演唱比赛、高中年级自由舞蹈比赛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选出班级中有特长的学生进行表演,如放上一段音乐让舞蹈特长的学生进行即兴表演,并对优秀者进行大会表彰奖励,以树立榜样来带动其他学生。在元旦晚会等活动时老师尽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和快乐。在课堂中让学生动口动脑使课堂充满活力。例如在学习浪漫主义音乐时,让学生给大家讲讲自己知道的作曲家及其作品。在自由发言时把自己知道的故事、绕口令,讲给大家听,或有感情地背诵(朗诵)诗、散文。虽然同学们讲得有些内容不正确,教师不要急于否定,而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深入研究。
二、让音乐课堂生活化
艺术起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音乐课堂同样不能脱离生活,要走向生活。
1.表演生活化
学生好动是天性,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让他们在唱唱跳跳玩玩中学到知识。生活化的表演无需很专业,能表达出作品与学生的意思就已经达到目的了。
2.“土乐器”的制作
器乐是音乐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除了让学生掌握简单的键盘乐器外,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创造、去发现制作生活中的“土乐器”。通过老师的布置同学们做了很多“土乐器”。有的学生把啤酒瓶盖用铁丝串起来进行节奏的模打;有的学生在木板钉上钉子绷上橡皮筋,根据橡皮筋的松紧调整音高来模仿古筝;有的学生用卷树叶做哨子;有的学生在塑料管子上钻上孔模仿笛子;有的学生用易拉罐制成沙球;有的学生用塑料袋进行揉搓来模仿小雨声……。同学们制造出的“土乐器”还真是应有尽有,花样百出。这个实实在在的创造过程,不仅使学生知道了生活中有很多东西能发出悦耳动听的乐音,而且调动了学生们对器乐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3.知识传授生活化
音乐中许多概念是很抽象的,如歌曲速度的把握,就可以借助生活中一些比较浅显的、学生熟悉的事物来置换这些抽象的概念。例如学生们唱一首轻快活泼的歌曲,速度总是慢悠悠的。那就打个比方,你不愿意去某个地方,而父母硬逼你非去不可,这时你的脚步是慢悠悠的,而你很想去某个地方,通过软磨硬泡父母终于答应你去了,这时你走路的脚步是轻快的。通过这样一讲解,学生的速度马上调整过来了。
三、音乐课堂不可能“静悄悄”
音乐课堂不可能“静悄悄”,然而学校中没有固定的音乐教室,有的教室在楼上,有的教室在平房中,音乐老师就像游击队员一样,扛着琴“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音乐课搞得全校不得安宁。如果在楼上上课时学生学习击拍,或放一首节奏感很强的歌曲,教室中就或多或少有一些吵声,学生们一激动有的拍桌子,有的跺脚,有的拍手。这样一来楼下如何上课?质量不好的教学楼就如地震一般。楼下上课的老师生气,学生也生气。于是就“束缚手脚”地歌唱,应该拍手改为点手心,拍桌子改为拍大腿、拍肩膀等“身体乐器”。因此在教学方法、训练手段及硬件设施还未到一定水平前,建议学校最好把音乐课安排到不影响其他教学的“角落”里去上。
四、教学评价方式的探索
音乐考评是课堂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考评来了解老师的教学质量,也是教学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老师的考评方式也应是灵活多样的。在课程改革后我试着将考评方式也相应改变了,向学生们问一些平时生活中常见的常听的内容,只要能体现审美意识就行。有的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或散文;有的学生在唱自己认为好听的歌曲;有的学生在讲他知道的音乐家的故事;有的学生在讲他看过的电视剧的内容,并且说出了他喜欢的人物形象和喜欢的原因;有的学生说出了他喜欢的歌手和他的作品,并且进行演唱;有的学生进行了舞蹈表演;有的学生进行了小品表演……。每个孩子心里都有音乐种子,教师的任务是设法催它发芽、生长。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学生的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感情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同时,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生发扬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社会责任感。
为解决这个问题本人做了如下实践与创新。一堂课,如果每一个环节中老师都能够正确引导、启发,学生一定会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的。
一、课堂中,让学生动起来
新课程标准要求,音乐欣赏应与其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如演唱、讨论等,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感观形式,吸引学生动起来,使课堂充满活力。例如:高一年级第一课歌剧《白毛女》的欣赏课中,在听赏《北风吹》《十里风雪》《扎红头绳》《哭爹》《我要活》时,结合初三语文课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深切体会同龄人喜儿面临的惨剧,并让学生扮演喜儿、杨白劳、黄世仁、穆仁智。学生在准备后进行舞台表演,演到唱的部分老师放录音带让学生对口形做动作,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表演着。等同学们表演完成后,分小组讨论如何才能体会角色的性格与处境?如何才能更出色地扮演好各个角色?你想扮演谁?同学们纷纷展开讨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结束了,我又让同学们按自己喜欢扮演的各个角色组成一组进行表演,虽然同学们不如演员,但我觉得同学们依然抓住了各个角色的很大部分特点。如:喜儿扎红头绳时的欢快;杨白劳躲账七天回家途中沉重蹒跚的步履;穆仁智的蛮横无理……同学们都参与到活动中,在表演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增强了自信心,培养了创新能力。
我每教一个班,都了解班上学生的特长,在实际教学中,更是创造机会,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并让他们带动其他同学。例如在教会歌曲《青春舞曲》《牧马之歌》后,让有舞蹈特长的同学来表演跳舞。好胜是学生极为宝贵的一个心理,抓住这个特点,在各组当中分别选出几个代表进行比赛,有意识地让学生们进行争论,以求在争论中明理求知。另外抓住学生好动的特点,教师做几个民族舞蹈动作,让同学们进行模仿,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学生当中多搞一些竞赛活动,如卡拉OK演唱比赛、高中年级自由舞蹈比赛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选出班级中有特长的学生进行表演,如放上一段音乐让舞蹈特长的学生进行即兴表演,并对优秀者进行大会表彰奖励,以树立榜样来带动其他学生。在元旦晚会等活动时老师尽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和快乐。在课堂中让学生动口动脑使课堂充满活力。例如在学习浪漫主义音乐时,让学生给大家讲讲自己知道的作曲家及其作品。在自由发言时把自己知道的故事、绕口令,讲给大家听,或有感情地背诵(朗诵)诗、散文。虽然同学们讲得有些内容不正确,教师不要急于否定,而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深入研究。
二、让音乐课堂生活化
艺术起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音乐课堂同样不能脱离生活,要走向生活。
1.表演生活化
学生好动是天性,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让他们在唱唱跳跳玩玩中学到知识。生活化的表演无需很专业,能表达出作品与学生的意思就已经达到目的了。
2.“土乐器”的制作
器乐是音乐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除了让学生掌握简单的键盘乐器外,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创造、去发现制作生活中的“土乐器”。通过老师的布置同学们做了很多“土乐器”。有的学生把啤酒瓶盖用铁丝串起来进行节奏的模打;有的学生在木板钉上钉子绷上橡皮筋,根据橡皮筋的松紧调整音高来模仿古筝;有的学生用卷树叶做哨子;有的学生在塑料管子上钻上孔模仿笛子;有的学生用易拉罐制成沙球;有的学生用塑料袋进行揉搓来模仿小雨声……。同学们制造出的“土乐器”还真是应有尽有,花样百出。这个实实在在的创造过程,不仅使学生知道了生活中有很多东西能发出悦耳动听的乐音,而且调动了学生们对器乐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3.知识传授生活化
音乐中许多概念是很抽象的,如歌曲速度的把握,就可以借助生活中一些比较浅显的、学生熟悉的事物来置换这些抽象的概念。例如学生们唱一首轻快活泼的歌曲,速度总是慢悠悠的。那就打个比方,你不愿意去某个地方,而父母硬逼你非去不可,这时你的脚步是慢悠悠的,而你很想去某个地方,通过软磨硬泡父母终于答应你去了,这时你走路的脚步是轻快的。通过这样一讲解,学生的速度马上调整过来了。
三、音乐课堂不可能“静悄悄”
音乐课堂不可能“静悄悄”,然而学校中没有固定的音乐教室,有的教室在楼上,有的教室在平房中,音乐老师就像游击队员一样,扛着琴“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音乐课搞得全校不得安宁。如果在楼上上课时学生学习击拍,或放一首节奏感很强的歌曲,教室中就或多或少有一些吵声,学生们一激动有的拍桌子,有的跺脚,有的拍手。这样一来楼下如何上课?质量不好的教学楼就如地震一般。楼下上课的老师生气,学生也生气。于是就“束缚手脚”地歌唱,应该拍手改为点手心,拍桌子改为拍大腿、拍肩膀等“身体乐器”。因此在教学方法、训练手段及硬件设施还未到一定水平前,建议学校最好把音乐课安排到不影响其他教学的“角落”里去上。
四、教学评价方式的探索
音乐考评是课堂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考评来了解老师的教学质量,也是教学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老师的考评方式也应是灵活多样的。在课程改革后我试着将考评方式也相应改变了,向学生们问一些平时生活中常见的常听的内容,只要能体现审美意识就行。有的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或散文;有的学生在唱自己认为好听的歌曲;有的学生在讲他知道的音乐家的故事;有的学生在讲他看过的电视剧的内容,并且说出了他喜欢的人物形象和喜欢的原因;有的学生说出了他喜欢的歌手和他的作品,并且进行演唱;有的学生进行了舞蹈表演;有的学生进行了小品表演……。每个孩子心里都有音乐种子,教师的任务是设法催它发芽、生长。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学生的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感情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同时,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生发扬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