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要守“纲”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t333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梵高先生》这部短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和内涵都不算难懂。二十七岁的名叫杨旺的男人,从小到大都在墨守成规、无欲无求地活着,然而某天他终于决定要打破这种成规的束缚,于是在好友老黑的怂恿下,只身前去色情场所完成了一场交易。小说的最后一幕,杨旺来到大学城北面的那座桥边,准备完成另一位好友阿黄的怂恿——尝试一次体验接近死亡的蹦极,然而犹豫许久,杨旺最终还是放弃了,其实也很好理解,毕竟“好死不如赖活”才是杨旺不变的生存准则。由此可见,小说的内涵也比较清晰,无非就是展示抑或讽喻现代人,或者准确地说,以主人公杨旺为代表的现代年轻人的名曰佛系实则颓丧、对一切新鲜事物都不太感兴趣的平铺直叙、枯燥无聊、毫无盼头的处世态度和生活方式。这样看来,小说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第一,想要表现的内容很多,但详略失当、本末倒置。一、杨旺的父母之间近乎虚伪的相处方式和对他严格且畸形的管教方式。杨旺的父母经常因为一件非常小的事而吵得不可开交,然而一旦到了外面,他们就会立即扮成恩爱的夫妻、慈祥的父母,为了让他人认为他们是模范夫妻,他们一家是和谐家庭。杨旺的父母对他的管教方式则更是匪夷所思。“和同龄的儿童相比,他几乎活得不像一个孩子,没有变形金刚,没有肯德基,也几乎没有动画片”,这样的管教日复一日,竟让小小的杨旺悟到了某种“高深哲理”——“残缺才是常态”。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在杨旺家一切都是有价格的,你想要吃什么玩什么必须用成绩来交换”,这样的方式看上去是在时刻激励杨旺要积极进取,但实际上往往会迅速滋长少儿的逆反心理。二、杨旺前女友小洪和他们共同收养的名为“臭臭”的小猫。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来讲述这部分内容,事无巨细,杨旺和小洪的交往过程、小猫臭臭的来历以及臭臭意外殒命之后杨旺和小洪由激烈吵架到最终分手。作者本意大抵是想要呈现杨旺在处理恋情时、挑选要收养的小猫时以及养猫的过程中也都很随意,或曰很“佛系”;然而除了他跟小洪最后的吵架情境类似他父母的日常相處模式,其他大部分内容并未体现或哪怕间接体现这一本来用意,反倒是集中体现了杨旺的善良。例如,在挑选小猫时,他刻意选了丑的那只,理由是“漂亮的不缺主人,而另一只(丑的)如果自己不养,可能就不会有人要它了”;在小猫意外坠楼之后,杨旺虽有短暂的犹豫,但还是用自己最爱的外套包裹住小猫第一时间送往了宠物医院;在小猫抢救未果之后,杨旺也很心痛,尽管作者对杨旺心痛的描述进行了见缝插针的讽刺,但这番讽刺读来只觉突兀和刻薄,因此事实上更能凸显出杨旺并不想跟前女友日日吵架,更不想像他的父母一样动辄以人身攻击的方式上升到你死我活的高度。
  综合对比上述两部分内容的描写,我们不难看出:“残缺才是常态”的“哲理”才是让杨旺逐渐变得无欲无求的“哲学依据”,一切都要拿“成绩来交换”的畸形的激励方式所催生的逆反心理才是杨旺后来“勇于”打破束缚去体验色情交易的内在动因。这部分叙述才应是小说围绕主题所应重点呈现的内容之一。而对杨旺前女友以及小猫臭臭的描述,则始终与小说主题有着一定的距离,呈现出若即若离的态势;这部分内容的“抢戏”,使得重点内容受到冲击,整体叙事也略显松散,如果说小洪和臭臭的出现尚且不算突兀,那么对这部分内容展开之后的百般铺陈,则显得寡淡且多余。简言之,无论多么新潮的小说,也无论作者想要表达怎样复杂的思想,前提都是务必有一个最基本的主题,而不是思之所至则笔亦随至,这样的构思只会带来“形散神也散”的“艺术效果”,这显然是不成熟的、不负责的创作方式。
  第二,《梵高先生》这首歌的出现铺垫不够,引用的歌词也不够妥当。看到小说题目“梵高先生”,读者自然地会以为这是某种意象,进而思索这意象的寓意为何。但直至这首歌出现之前,我们也并未从任何字里行间读到有关歌曲《梵高先生》的任何信息,或者有可能作为主要意象的“梵高先生”的相关铺垫。这样突兀的书写方式和略显草率的构思方式更像是初涉文坛的稚嫩作者所为,而不像一个已然斩获了多种重要奖项的成熟作家所作。至于引用的“谁的父亲死了,请你告诉我如何悲伤,谁的爱人走了,请你告诉我如何遗忘”这四句歌词,则更显得莫名其妙:“父亲”代表什么?“父亲”为何死了?“我”不知道“谁”的“父亲”死了却为何要表达悲伤?“爱人”又是谁?是前女友小洪还是如今陪在自己身边却没什么感情的妻子?“我”真的需要遗忘吗?遗忘之后又会剩下什么?……过多的疑问留下了太多的空白,这样的空白不符合文学基本创作规律的陌生化处理,而更像是为空而空、以空养空的空洞叙事。须知,故作神秘的创作没有意义,神秘书写背后如果没有足够坚实的内蕴支撑,那将只是粗浅的行为艺术。
  第三,第一人称“我”的出现,略显多余。尽管开篇便提及“我”抽第一口烟时的感受,但更像是为写抽烟而写抽烟,此外并无更多的深意。全篇看似最有用的一处“我”的出现则是最后一幕“我”见证了杨旺放弃体验蹦极,但其实“我”不出现也毫无影响,甚至如果整部小说都只用一种视角,也即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反倒会更加完整和统一。毕竟从内容和主题来看,完全没有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混用的必要,也没有用第一人称来补充第三人称不便表述的内容的必要。因此作者也没必要刻意尝试多种视角融合的创新书写方式,这样的尝试不仅事倍功半,而且稍显凌乱。
  责任编辑 夏 群
其他文献
常成又来电话催了,催移山进城。  一开始,移山没听到手机响。望梅也没听到。移山捧着树段这头,望梅抱着树段那头。他俩搭手锯树段。锯轮飞转,啸叫尖锐,锯末溅舞。  移山按下锯机开关,机器歇了。移山掏出手机一看,有七八个未接电话。红艳艳的数字串成一串,像条小赤链蛇。  其实让移山进城,三年前常成就提出来了。  那年移山老伴走了。常成说怕移山一个人在糖村寂寞。说寂寞,那时真寂寞。毕竟夫妻一场,几十年厮守在
期刊
雪见草的一生没见过雪  眼前这株雪见草,一生没有见过雪  我也还没见过完全干净的人世  它的天职是迎候雪,可雪的每次转场都在   别处  现在,它和我一起等待雪的开幕  当我爬上湿滑的陡坡,进入平畴  我就能得到雪的预祝  雪见草,像个序言  孤绝地长在暮光中  “你的前半生有雪,后半生有雪的报应。”  “请注意身后。”它警告  我还得把一场雪写完,以草为证  落笔时,刚好立春  大地的裂隙  大
期刊
中国当代小说家对乡土的观照,总是怀有一种星空照耀的诗性情怀。但理想主义的田园诗情怀,无论是现代还是当代,都面临着启蒙主义和现代化的无可挽回的侵蚀。新时期以来的乡土美学也因此而染上了某种苍凉的悲剧精神。席建彬教授认为,田园诗意一直是新时期以来中国乡土叙事的价值追求。但乡土叙事已经从新时期初期的创作主体“感同身受”的沉浸式的“浪漫回想”,演变为客居者的即时体验式的“自我表现”的文学行为。  新时期以来
期刊
云间志  《云间志》封面深蓝  月湖如其中一滴蓝墨水被放大  金瓶似的佘山用九座山峰  竖起世界最后一道屏风  阳光被阳光晒白  音乐被音乐陶醉  在光芒透视下,形容词已经失效  你和天空之间杳无一物  只有月湖,这被秘密誊写在  岁月之书的大自然经卷  秘密的个人手抄本  只有月湖,只要一想到云  就是那位士龙先生  只要一写到乡愁  波浪的音阶就会降下一个八度  那是一些真正的隐逸者  有人在
期刊
一只布谷啼血  一只百灵终夜不归  举世垂泪  炎帝,我的先父  你重新死去  一如你当初重生  ——你并非为一种虫草所弑  而弑于被你拯救过的人类  你弑于一种宏词  弑于一种慢性的温水  弑于一种涂了进口油的“木糖醇”  弑于一种植入国际通用二维码的铁芯  是时候了  “我们到后山去看看吧!”  其实,从前我们听说的那个你并没死  你没有死于虎口  没有死于蚩尤  没有死于百足虫  没有死于一
期刊
关键词: 侵权责任;归责原则;归责体系  摘 要: 世界范围内归责原则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一个由加害责任到过错责任、从客观归责到主观归责的演进过程。我国1986年《民法通则》确立了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的归责原则体系;2009年《侵权责任法》对归责原则体系进一步完善,确立了由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责任原则、严格责任原则构成的归责原则体系。   中图分类号: D913 文献标志码:
期刊
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黄胄的驴,是为画坛“三绝”。  猷州人听了,点点头,又摇摇头,补充道,还有,孙弼温的猴。  孙弼温何许人?他是猷州工艺美术品厂的一名画师,说白了,就是一个画油纸伞画扇面画陶瓷的。在猷州地面上,不清楚县长姓甚名谁,这不奇怪,如果不知道孙弼温,必会被人讥为枉为猷州人了。  孙弼温,字石猴,号澄宇居士,这号来头可不小,“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嘛。  孙弼温画着画着,觉得
期刊
阳台自画像  阳台上的吊兰和幼小的多肉  它们安靜的样子像极了某些音乐  如今,像秋天一样学着衰老  把时间固定下来  深夜和清晨  这座跟随我几十年的寺庙清冷了许多  我们被遗弃于此  我们去山里不是为了说话  它的空旷等我们进去  草丛里跳出来的每一个昆虫  多像脑海里蹦出来的句子  我就像那盆吊兰  像夕阳落下后尚有余温的石头  这是多么有限啊  我爱和我有关的每一件事物  请原谅我做的每一
期刊
小说,我眼中这代年轻人的一个普遍形象,敏感而又麻木。他们拥有着与其余代际都不同的对社会和时代的感知,但很难表现出自己,只能在一系列網络流行语中对号入座,丧、佛系、抑郁、脱发、养生、内卷,逮到什么便是什么。他们具体地活在世界上,却又虚幻地跟从没存在过一样。  文章写的就是这样一个年轻人,我特意没有给他加任何的限定,他只不过是平凡的不太成功的年轻人中的一个。不了解自己,对一切无所谓,以及失意和颓废,他
期刊
《梵高先生》是当红歌手李志前些年的一首歌曲,其主题是“我们生来就是孤独”。小说以“梵高先生”为题,自然表明小说的思想意向和孤独的深切关联。文本以杨旺的日常生存状态书写,为现代社会较为普遍的“孤独”者进行精神画像,可以说,杨旺作为“存在者”的存在,不仅仅是个体的心理症候,也是生活、社会乃至时代的精神映射,借此,小说抵达了社会日常的内里,而不仅仅停留在现实生活的表层。因之,叙事具有了不俗的思想命意,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