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章上的南开大学百年缩影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zhenli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南开大学最早的校徽
  南开大学最早的校徽要追溯到1917年。当时,南开中学已经成立,而南开大学的建立尚在筹划之中。张伯苓先生為了创办南开大学到美国进修和考察。临行前他将南开中学校长的职务委托给他的弟弟、南开中学教师张彭春代理。当年9月22日,天津南运河决口,洪水涌进南开中学,水深近两米,情况十分危急。在张彭春指挥下,教师们将全体学生紧急转移护送至安全地带。10月,全校迁入河北政法学校借校上课。这场突如其来的天灾,对那些中学生来说,是一次艰苦的磨炼。由于床位紧张,他们只能住在临时腾出的教室里,一个铺挨一个铺,挤得像沙丁鱼。因为水灾导致粮食奇缺,正在长身体的同学们只能喝粥充饥。为了区别于其他学校学生,南开学生佩戴纸制的紫色、白色相间的临时校徽。后经抢险救灾,南开中学校舍得以恢复。以后每年9月23日晚上,学校都要在饭堂举行喝粥“水灾纪念会”,学生胸前都佩戴印有“南开”二字的紫白色校徽。
  图1为南开大学最早的校徽,盾牌形状,在紫色背景下,白色汉字从右向左分两行镌有“南开”“大学”,从左向右排列汉语拼音“NANKAI”,三行文字皆向右上方倾斜。
  ●   民国南开大学徽章
  南开大学肇始于1904年,正式成立于1919年,由著名教育家严修、张伯苓创办,秉承教育救国理念,开创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先河,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重要的里程碑。1937年南开校园遭侵华日军炸毁,学校被迫南迁。1938年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云南昆明合组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在昆明办学期间不满9年时间,就读学生不过8000人,条件简陋,生活艰苦,却培养出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四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六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以及近百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中华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46年迁回天津复校并改为国立南开大学。
  图2所示为1919年9月25日,南开大学开学,共招收学生96名,周恩来是首期学生之一。
  民国时期,南开大学曾使用多种校徽,有圆形校徽、三角形校徽等,还制作了多种纪念章。
  图3为南开大学圆形校徽,铜质,中间绘有八角星图案,嵌有“南开”校名,外圈上半部分是南开大学的英文名称,下半部分是南开大学所在城市——天津的汉语拼音。此为南开大学建校初期使用的校徽式样。
  图4、图5为南开大学圆形校徽,铜质珐琅,紫色白色相间,中间绘南开大学八角形徽标。
  图6为南开大学三角形校徽,中间绘南开大学八角形徽标。
  图7为南开大学十七周年纪念会章,铜质,中间绘有旗帜,旗上镌“南开”汉字和拼音校名,上下方刻有“十七周年”“纪念会章”铭文。此为南开大学1936年举办校庆十七周年纪念大会颁发的纪念章。
  图8为西南联大教职工校徽,三角形,白色底。
  图9为西南联大学生校徽,三角形,以紫为主色,辅以白、黑二色,内部有三等分线,代表西南联大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学校组成。
  图10所示为西南联大校门。
  图11为天津南开大学暑期学校学员校徽,铜质,直径3厘米。此为南开大学迁回天津复校后使用的徽章。
  ●   “南开之父”张伯苓
  张伯苓(1876—1951),原名寿春,字伯苓,后以其字行世,天津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家,私立南开系列学校的创办者。张伯苓早年毕业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后获得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张伯苓把教育救国作为毕生信念,先后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接办四川自贡蜀光中学等,形成了著名的南开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包括周恩来在内的大批人才,被尊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创造者”。
  图12、图13为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章,铜质,直径6厘米,正面中间镌有张伯苓先生正面浮雕像,上方刻“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铭文,下方注明年代“1876—1996”,背面绘有南开大学八角形校徽。
  ●   新中国初期南开大学徽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开大学制发了矩形校徽,单色背景,镌有毛泽东题字的“南开大学”校名。此种校徽有多种款式,早期文字多为红色,背景色根据不同身份有所区分,有白、红、蓝、黄、绿等不同颜色,如红字白底、白字红底、白字黑底等等,并有椭圆形校徽,比较独特。
  图14、图15、图16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南开大学校徽。
  图17为南开大学椭圆形校徽。
  除校徽外,南开大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还制作了优等生纪念章、毕业同学纪念章等。
  图18为南开大学优等生纪念章,铜质,五角星造型,通径3.4厘米,中间绘有天安门图案,注明“南开大学优等生”铭文,其标准为“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背面有编号。
  图19为南开大学毕业同学纪念章,铜质,长方形,底纹双钩“南开大学”名称,在底纹上镌毛泽东手书“为人民服务”,背面两排铭文“一九五二级毕业同学纪念”“校务委员会赠”,并有三位数字编号。1958年南开大学毕业纪念章也是采用同一款式制作,背面铭文和年代为“毕业纪念章”“1958”年。
  上世纪60年代末期,南开大学曾制作多种毛泽东像章,有成套像章,也有单枚像章。
  图20为南开大学一套五枚毛泽东像章,设计各不相同,背面刻有“南开大学民兵”铭文。
  图21为南开大学庆祝新中国成立20周年毛泽东像章,正面镌有毛泽东浮雕像,下方绘有工农兵图案,背景为党旗,注明新中国成立20周年“1949—1969”年代,背面刻有“天津”“南开大学革委会”铭文。
  图22为南开大学毛泽东像章,规格3.2×1.5厘米。   ●   改革开放后的南开大学徽章
  改革开放后,南开大学制作了多种与世纪伟人周恩来有关的徽章。
  圖23为南开大学徽章,长方形,章面镌有周恩来题字“我是爱南开的”。
  图24、图25为敬爱的周总理纪念章,正面镌有周恩来浮雕像,背面绘有1919南开大学标志图案。
  图26为南开大学周恩来奖学金奖章,铜质镀金珐琅,八角星形,多层镶嵌,中心周恩来浮雕头像为银质,刻有“南开大学”“周恩来奖学金”铭文。
  南开大学周恩来奖学金是在香港慈善家方润华先生的倡议下设立,募捐基金委托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管理,旨在弘扬南开精神和缅怀周恩来总理,激励学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抱负,奋发成才,报效祖国。该奖学金是南开大学学生的最高荣誉,每年从3万学生中奖励15名在学术、学生工作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学生,其中本科生10人、硕士博士研究生5人,奖金1万元。获奖者大多保送清华、北大或中科院工程院深造。
  图27为南开大学新校徽。
  2004年,为纪念南开系列学校百年校庆,南开大学启用新校徽。新校徽仍然采用八角星为核心图案,继承南开大学校标的原始形态,同时又赋予其新的理念。八角星由两个正方形叠加、结合而成,八个角皆为直角,分别指向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一是体现“方方正正做人”之意;二是体现南开人“面向四面八方,胸怀博大,广纳新知,锐意进取”之精神,且八角星方圆互动,融合东西,体现了南开大学“智圆行方”的入世哲学、“追求卓越”的立世哲学、“允公允能”的济世哲学。八角星中的“南开”二字凝练厚重,而弧形排列的“NANKAI UNIVERSITY”简约明快,表征南开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面向世界的东方学府,图标下部“1919”是南开大学建校时间。新校徽的颜色继承了南开紫色,也继承了南开的办学理念和优良传统。
  ●   南开大学体育徽章
  南开大学不仅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知识殿堂,还有着优良的体育传统。百年来,南开大学始终坚持通过引导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培养体育素养,人人参与体育锻炼,让他们更加健康地学习生活工作。
  南开大学制发的徽章中,有不少是体育运动纪念章,从建校前的南开学校运动会徽章,到建校后举办大型体育活动奖牌,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劳卫制徽章、体育运动会纪念章等等,均有所见,形成了一个专题系列。
  图28为天津南开学校运动会奖章,铜质,异形,高5.3、宽3厘米,章上绘有体育运动象征性图案,镌有“运动”“南开奖”以及“民国六年春季”铭文,表明这是1917年南开学校举办春季运动会而颁发的奖章,当时南开大学还未成立。
  图29为民国八年南开学校秋季运动会第二名奖章,铜质,圆形,背面铭文“乙组一英里”。这是1919年南开大学成立之年时召开运动会颁发的奖牌。
  图30为南开大学司令球优胜奖章,中间镌有“南开”“司令球优胜奖”铭文,并注明“1928”年代。“司令球”是当时女子篮球运动的一种形式,即在球场上划多个圆圈,把运动员限制在圆圈内活动,司令员站在圈内不许动,人们把球传给司令,这算赢一分,球打到你的圆圈范围内才能进行接、传活动,否则就站在那里静候。后来发展到打半场球,是六人制,每半场每队各三人,只能在半场活动,不能过中线,这样活动量小得多,比较适合女生进行体育锻炼。
  图31为南开女子篮球奖章,铜质珐琅,八角星型,中间刻有“奖”字,外圈镌有“南开女子篮球”铭文,注明“民国十七年冬”(即1928年)。
  图32为南开大学赠给董守义的“为国争光”奖牌,银质,高17.6、宽13厘米,颈部左右对称镂空,刻着一朵盛开的鲜花,下方镌有“董守义先生惠存”“南开学校师生敬赠”楷体字,正中刻有隶书“为国争光”四个大字,下方竖形排列“十八年四月率领本校篮球队南征战胜沪江西青匹刺堡及菲大纪念”。奖牌中“沪江、西青、匹刺堡及菲大”,分别是指沪江大学队、西侨青年会“海贼”队、美驻沪海军陆战队“皮斯堡队”和菲律宾托马斯大学队。
  图33为董守义与“南开五虎”。
  图34为南开大学春季运动会奖章,铜质,长方形,章上绘有运动员扔铁饼、跳高、跨栏、跑步等图案,镌有“南开”“春季运动会”“奖”铭文,注明“民国二十六年”(即1937年)颁发。
  新中国成立后,南开大学的体育运动得到蓬勃发展,有关徽章丰富多彩。
  图35为南开大学春季运动会纪念章,铜质,上方绘有红色五角星和稻穗,中间有田径运动员赛跑场景,下方镌有主题文字,并注明举办时间“1951”年。
  图36为南开大学劳动与卫国运动大会纪念章,铜质,中间绘有扔铁饼者雕像,刻有主题文字,外圈镌有五角星,绘有稻穗、齿轮图案,注明“1953”年。
  图37为南开大学劳卫制体育锻炼优胜奖章,铜质,红旗造型,旗帜上方镌有五角星,旗上刻有“南开大学”校名,底边刻有主题文字,背面有编号。
  图38为南开大学春季运动大会奖章,铜质,中间绘有女运动员做操图案,下方刻有主题文字和运动会举办时间“1954.5”(即1954年5月)。
其他文献
历年来元明墓葬、窖藏、沉船中发现了一批与官窑、哥窑特征相似的瓷器,被称为官窑型或哥窑型器物,对这批器物学者们有不同的认识。本文拟从器物造型与纪年器的对比入手,结合同出的其他器物,对这批官、哥窑型器物的年代、产地及性质等问题作出探索。  ● 考古发现的官(哥)窑型器物  (一)安庆元代窖藏  安徽安庆发现一个土窖穴,埋藏大陶缸1件,里面盛放8件瓷器,除1件瓷执壶散失外,现存者可分为两类:一类即哥窑型
期刊
前不久,一则要建设北京长城国家公园的新闻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  据介绍,长城国家公园试点区总面积59.91平方千米,长城总长度27.48千米。涉及的主要保护地分为五大类,包括世界遗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类,如世界文化遗产明十三陵、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延庆部分)、密云雾灵山自然保护区、北京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延庆世界地质公园八达岭园区。  北京长城国家公园的建设无疑
期刊
清代社会出现了一种经典的祭祀专用瓷盘。这种瓷盘的特点不在器型,而在于用一种神秘的梵文作为装饰纹样。本文就来探讨一下这种纹样蕴含的意味。  从遗存实物(图1-图8)看,清代祭祀瓷盘梵文纹饰分两部分:一是在盘底书写的一个梵文咒牌;二是在盘器壁上书写的梵文咒轮。梵文咒牌有咒牌的含义,咒轮有咒轮的含义,而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当然又含有某种特定的用意。追溯起来,这种梵文纹样与佛教法事“焰口施食”有关。  所谓
期刊
束腰系带的钩扣,是历代服饰必备之物。物件虽小,却使用了数千年之久,人们竟不可须臾离开。开始仅为实用,后来实用中增加了美化装饰,由简入繁,材质增多,花样翻新。有些古人遗留的精美带钩,成了今天不可多得的文物。最近参观苏州东吴博物馆,见到几件战国和汉代的带钩,印象十分深刻。  带钩起源于周朝,广为流行于战国至秦汉,乃古代王公贵族和文人武士系腰带之用的饰品。战汉带钩多用青铜铸造,形式多样,与当时的流行纹饰
期刊
砚以铭贵。一方好砚,质佳雕精,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若再刻上贴切的铭文,好比锦上添花,如果是名人所镌,更是身价百倍。一般认为,砚铭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发展成为一种记事咏物、说理寄情、言志叙怀的文学形式,多在宋朝以后。宋代以文治国,文人地位提高,加之那时篆刻艺术空前兴盛,在它的影响下,砚铭广泛吸收了篆刻艺术的构图形式、章法布局和刀法技巧,使砚铭的文学美和艺术美融为一体,大大提升了砚铭的艺术品位。据记载
期刊
张大千在中国近代艺术史上是一位传奇人物,作为一名虔诚的佛教信徒,他临摹和创作了不少佛教造像立轴和扇面。  1941年至1943年,张大千在敦煌莫高窟进行了为期2年6个月的壁画临摹工作,共绘制了276幅作品。此次敦煌之行成为张大千艺术之路的分水岭,其画风一改之前的婉约、甜俗的风格,逐渐形成了以唐风为基调、雄强华丽的大千画风。尤其为人称道的是他的佛像绘画。  ● 佛教造像屡创新高  2016年香港佳士
期刊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文物管理中的文物保护也逐步成为博物馆日常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而文物保护的工作质量对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在博物馆中保存著大量的文物,若想让承载历史文化的文物更好地传承下去,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必不可少。通过对部分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可以发现,虽然文物保护工作质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仍有优化完善的空间存在。  我国在长久的发展历史中
期刊
法常,宋代的禅僧。他在宋元两代并未受到画坛主流的重视,直到若干年后“明四家”之首的沈周看到其《水墨写生图》,给出了“回视黄荃、舜举之流,风斯在下矣”的极高评价。法常名下有两卷《水墨写生图》,内容大体相似,笔法略有区别。但是两卷笔力都比较弱,距沈周的评价较远,且印章、题跋存在很多疑点,值得进一步探讨。  ● 牧溪生平及画艺  禅僧法常,自号牧溪,俗姓李,蜀人。擅绘人物、山水、猿鹤、禽鸟、龙虎、树石。
期刊
晚明、清代以降,笔筒自创式之始,即为文房之宝收藏的热门,而竹、木笔筒最为称雅。彼时,文人士大夫乃至江南巨贾豪门,竞相购藏,以为雅奢;及至清初,康雍乾三帝,更是堪称“粉丝”和“发烧友”,下诏延揽嘉定竹刻名匠,入值皇家造办处,助推竹刻一脉“火”遍宇内,其艺或工,穷乎神技,登峰及巅,五百年后,余脉未绝。  笔者入藏竹木笔筒几十数,其中有部分规格尺寸明显偏小,仅堪掌中把玩,或只能置放当下的圆珠笔(图1至图
期刊
戊戌岁杪,京城拍卖季书画收藏圈的一次小聚,座中有甫从东瀛归者,阔谈大阪“阿部房次郎藏中国绘画”大展,听得一众吃客如醉如痴。说到《江山楼观图》,敬陪末座的我颇不知味,弱弱地问了句:“展览上看得到陈寅生的题跋吗?”对方愣住了,反问:“陈寅生是谁呀?”我说:“就是刻墨盒的陈寅生。”“那怎么会?展的都是宋元名迹,国宝级的那种!”周围一阵哄笑。  爱墨盒收藏的我顿觉自惭形秽,但我确知,在为纪念阿部房次郎诞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