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通渭战国秦长城遗址的 保护与利用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一则要建设北京长城国家公园的新闻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
  据介绍,长城国家公园试点区总面积59.91平方千米,长城总长度27.48千米。涉及的主要保护地分为五大类,包括世界遗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类,如世界文化遗产明十三陵、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延庆部分)、密云雾灵山自然保护区、北京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延庆世界地质公园八达岭园区。
  北京长城国家公园的建设无疑将为我国其他地段的长城遗址保护提供范例。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战国秦长城遗址通渭段,探讨如何对其实施有效的保护,使得祖先遗留下来的遗产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利用。
  战国秦长城遗址通渭段所处地形以沟壑、陡坡、山梁为主,受风雨侵蚀、农田开垦以及道路修建等因素损毁较为严重,笔者经过实地勘察,结合有关文献,对其现状及文化遗产资源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旨在通过研究,对战国秦长城遗址的保护方案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结合实际情况对其开发利用提出一些思路,进而实现考古、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利用等工作的多元化发展,让沉睡在通渭大地上的战国秦长城放射出其应有的光芒。
  战国秦长城遗址通渭段走向基本呈西南向东北,长城沿线多为沟壑、陡坡、山梁等,地势比较险要。战国秦长城从陇西进入通渭后,在山梁沟壑中穿行,通渭境內战国秦长城长88.8公里,其中保存较好的有12公里,保存较差的有38.8公里,消失38公里。
  境内共有烽火台27座、障墙7段、关堡1座、壕堑2段,沿线以粗、细绳纹、内麻点纹、雨点纹、菱格纹、席纹、布纹等残片为主,出土有少量的粗绳纹筒瓦。
  从考古以及文物保护的角度对战国秦长城遗址展开研究,需要从历史背景以及长城的保护价值等方面入手,这对深入挖掘通渭战国秦长城遗址的历史价值方面有积极作用。
  ●   通渭战国秦长城遗址概述
  早在1981年战国秦长城遗址已经被纳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2006年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战国秦长城遗址为重要的文化遗产。
  对通渭战国秦长城遗址进行研究发现,其地势基本为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2000米之间,其内以黄土山梁、沟壑为主。
  在利用GPS软件和标尺等设备对战国秦长城遗址进行勘察的过程中,以分段的方式进行勘察,战国秦长城遗址从陇西西南方向进入通渭县榜罗镇四罗坪村,穿第三铺乡、马营镇,北城镇、寺子川乡,进入静宁县境内。
  其中,在通渭途经24个行政村,第一段考察以榜罗镇为起点(包括文树村、岔口村等7个行政村),其墙体为11350米。第二段是从第三铺乡开始,其范围包括第三铺乡全境(包括王家河村、小岔湾村等6个行政村),墙体的长度约为3050米。第三段为马营镇,其墙体长度约为2800米。在进行考察及测量的过程中,墙体为黄土夯筑,而且还可以看出夯筑的痕迹,夯筑的平均厚度约为0.08—0.10米,墙基深入地下1米以下;墙体底宽4至14米,残高2至6米。
  战国秦长城遗址处于干旱少雨的地区,植被相对较少,土质疏松,附近有村落散布,在风雨侵蚀、山体滑坡以及虫鼠害、耕地等因素的影响下,战国秦长城遗址破坏得比较严重,这对战国秦长城遗址的保护会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
  此外,战国秦长城遗址的现存附属设施以障墙为主,与墙体呈“T”字形,与至高点烽火台之间紧密配合、遥相呼应。虽然通渭战国秦长城遗址保存有障墙7段,但是从文献资料以及实际考察等方面进行分析,关于障墙方面的资料相对较少,而且障墙与山丘融合。这些障墙虽然仍然具有观察、瞭望的作用,但是其保护效果并不理想,这就需要深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
  ●   战国秦长城遗址保护及沿用分析
  战国是长城修建史上第一个重要时期,秦昭王长城在战国长城之中保存相对较好,尤其是定西地区。秦昭王长城不单纯是简单的军事防御工作,它涉及秦国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多方面问题,内容非常丰富,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
  在对战国秦长城遗址进行研究及分析的过程中,关于战国秦长城的沿用关系一直存在争议,观点有二:首先是战国秦长城被秦始皇长城西段延用;其次是秦始皇把战国秦长城连接起来。
  结合上述观点,在对战国秦长城遗址的沿用进行研究及分析的过程中,防御是战国秦长城的主要功能,随着秦朝灭了义渠等地,在推进农耕经济的同时,战国秦长城保护了先进生产力的开发。在修筑战国秦长城的同时,其修筑与交通道路以及战国经济发展等方面有直接关系,为交通以及经济流通等方面提供了便利条件。
  在对战国秦长城遗址的保护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部分遗址已经消失,而且因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战国秦长城遗址出现不同程度的缩减。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分析,战国秦长城遗址消失比较快,研究及分析减少这种损失,提高战国秦长城遗址保护效果逐渐成为关键性问题。之所以强调战国秦长城遗址的保护,是因为战国秦长城遗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具有历史研究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以及科技探究价值。
  ●   探析对战国秦长城遗址的保护计划
  (一)提高战国秦长城遗址的文化内涵
  在提高通渭战国秦长城遗址保护效果的过程中,需要挖掘战国秦长城的文化内涵,明确文化遗产的保护制度,以历史带动旅游的专项的方式,提高对战国秦长城遗址保护认识,为战国秦长城遗址保护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
  通过历史文化旅游丰富战国秦长城遗址的文化内涵,针对战国秦长城遗址的沧桑变化,开展综合旅游,拓展“丝绸之路特色旅游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康养休闲旅游目的地”的战略部署,同时提倡红色圣地游、陇中风情游以及温泉度假游。
  除此之外,还需要从网络平台、文化价值以及学习价值等角度进行完善。   在开展多元化文化活动的同时,以提高基层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为主要目的。优化战国秦长城遗址保护环境,为后续的战国秦长城遗址保护、再次利用与研究等方面奠定坚实的基礎。
  (二)加强战国秦长城遗址保护措施
  充分认识战国秦长城遗址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以及建筑价值,为实现战国秦长城遗址保护效果提升,将战国秦长城文化与文化旅游产业结合,并设立保护栏以及保护界限,明确战国秦长城遗址的保护范围。
  对战国秦长城遗址沿线设置标识,发挥指引作用,避免人为因素对战国秦长城遗址的破坏。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设立专门的管理人员,对战国秦长城遗址进行定期保护及巡查,避免人为破坏或长城修筑不及时等问题的出现。
  加大对战国秦长城遗址保护的宣传力度,通过网络平台,对战国秦长城文化、历史价值等方面进行宣传,并在战国秦长城遗址附近设置宣传栏或者标语,达到普及战国秦长城遗址文化知识的目的。
  此外,从基层群众的角度进行宣传,例如,制作宣传短片,对战国秦长城遗址的文化、历史、保护价值等方面进行综合宣传,提高战国秦长城遗址的历史价值。
  战国秦长城遗址的现代化管理以及保护工作的开展,还需要从文物保护、自然灾害损坏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建立应急预案,对战国秦长城遗址的安全隐患、可修复性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在拟定修复方案以及保护机制的同时,实现战国秦长城遗址的保护效果提升。
  (三)战国秦长城遗址的当代利用
  在对战国秦长城遗址进行保护及利用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旅游开发以及文化宣传等工作进行完善,以图表以及相关文物的方式进行展出,促进群众对战国秦长城遗址的了解加深。
  结合战国秦长城遗址区域特色文化,可以将长城旅游与长城文化融合,以战争场景再现的方式,扩大旅游规模,进而实现战国秦长城遗址的利用价值提升。例如,还可以创建战国秦长城文化艺术节,通过综合活动提高战国秦长城文化的影响力以及号召力,在实现战国秦长城遗址保护工作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将长城文化、庙会文化、文艺汇演融合,并对其进行多渠道宣传与推广。
  战国秦长城遗址的利用,需要从技术保护、宣传教育以及学术研讨等角度进行完善,进而扩大战国秦长城遗址的影响力。例如,组织团队对战国秦长城遗址进行参观,完善战国秦长城遗址博物馆;或者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方式,实现战国秦长城遗址的保护效果提升,而且可以发挥其更大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与历史研究价值。
  从战国秦长城遗址考察以及实际情况来看,战国秦长城的保存相对较差,所以需要从文物保护宣传、战国秦长城遗址管理以及考古勘察等多角度入手,联合施策,共同应对,这对进一步优化战国秦长城遗址保护及发挥其历史价值等方面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作者工作于通渭县博物馆)
其他文献
包袱瓶是清人的首创,又名袱系纹瓶、布袋瓶。它创烧于清康熙年间,流行于乾隆和嘉庆时期。其器型通常是在瓶身肩部,装饰一条凸雕的包袱带或束带,再于瓶肩围过来,在中间自然地打个蝴蝶结。而器身饰凸雕的包袱纹褶皱清晰,造型独具特色、颇有创意。且施釉肥厚,釉彩艳丽,褶皱起伏明显、自然,增添了器物的雍容华贵之感。此外“包袱”与“包福”谐音,寓意幸福吉祥。又因其器型独特,纹饰优美,令其不仅受当朝统治者的喜爱,成为宫
期刊
淄博市陶瓷博物馆收藏的淄博窑金三彩狮形灯(图1),长25、宽19、高27.4厘米。整体为胡人牵狮驮灯状,腹中空。狮脖和背部披挂狮鬃,为雄狮,扭头,龇牙咧嘴,瞪目,四肢站立,长尾翘起,狮身的鞍鞯装饰颇为华丽。狮侧站控狮人,当称“狮奴”,侧身,两腿分立,背部紧贴狮身,右臂紧挽狮辔。狮子与控狮人形象刻画逼真、身形健硕。狮背驮有灯盏,灯盏两侧为狮尾和狮头,上翘狮尾与侧摆狮头形成巧妙的托灯之势。灯盏外壁为堆
期刊
杨涵《潍上三绝图》卷,纸本绢裱,水墨,横幅。完整尺寸:横460、纵30厘米。其中绘画部分,横334、纵22厘米。款识:之民侗、笠道人、雲峭、杨涵;钤印:放鹤翁五世孙、文介先生之侗、杨涵、雲峭、杨涵之印、辅峭、张衍、张愫、白峰等。现山东省昌邑市博物馆藏。(图1)  ● 作品解读  1.卷首,横58、纵22厘米。题跋由当时著名隐士、“张氏四逸”之首——张侗书:“思我良朋”四个字。款识:之民侗,钤印:放
期刊
铜镜是我国古代青铜器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日常生活用品,也常作为墓葬中的随葬品。它本是古代照面的用具,但纹饰的题材图案和铭文却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了各时代的思想情趣和社会意识等文化面貌。下面我们就从汉代铜镜中的铭文探讨汉代人的情感。由于这些铭文中的情感相互交织着,我们就简单将它们分类探讨。  ● 成仙和仙化的追求  汉人企求羽化登仙的思想,在铜镜铭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铜镜铭文中还出现了许多仙人的名字
期刊
2019年11月19日晚,享有一代“国际赵”之称的宋朝著名文化人赵孟頫的早期书札,《致郭右之二帖卷》在中国嘉德“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古代”中,最终以2.325亿元的价格落槌,加佣金以2.67375亿元成交,创下了赵孟頫作品在拍卖市场的价格新纪录。笔者分析认为,“国际赵”赵孟頫的字之所以能卖出2.67亿元,是因为赵孟頫一生痴心于文化传承,他一生中不肯效忠于一家一姓的君臣思想,而是执著于保护文化
期刊
元青花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在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所蕴涵的传统文化、民族特征和艺术审美等,都拥有巨大的价值。本文以元青花纹饰为引,与金元时期磁州窑、吉州窑相似纹饰进行对比,来探讨南北方文化的交流与工艺的借鉴,而这种文化的交流也使得元青花纹饰成为釉下彩装饰的集大成者。  ● 元青花、磁州窑、吉州窑的相似纹饰  (一)动物纹  1.龙纹。图1是元青花云肩双龙戏珠纹四系扁方壶,日本出光美术馆藏;图
期刊
70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发行了第一至第五套人民币,现在流通中使用的纸币有:第四套人民币中的1980年版1角、5角纸币,第五套人民币的1999年版、2005年版、2015年版中各种面值的纸币。已经退出流通停止使用的纸币有:第一至第三套人民币所有面值的纸币,第四套人民币中除了1980年版的1角、5角二种面值纸币继续使用外,其余各个年号版的100元、50元、10元、5元、2元、1元、2角七种面值纸币,
期刊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52—1506),意大利探险家、航海家,大航海时代的主要人物之一。作为15世纪欧洲著名的航海家,其出生地、出生时间、家世、青少年时期的学习生活、渡洋远航的动因等,有着不同版本的传说。时至今日,关于他个人的一些不解之谜,仍被一些航海家和冒险者们所津津乐道。  从时间上来看,哥伦布远航虽然比我国明代郑和下西洋晚了近100年,但是相较而言,他大都选择远离海岸的航线,在首次航行过程
期刊
1948年12月1日,是中国金融货币史上一个重要日子,这一天西北农民银行、晋察冀边区的华北银行以及山东解放区的北海银行合并,在石家庄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图1)。首任总经理南汉宸,副总经理胡景沄、关学文(图2)。同一天,人民银行总行发行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简称人民币。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货币史上的货币鼻祖,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第一套人民币。  第一套人民币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解
期刊
历年来元明墓葬、窖藏、沉船中发现了一批与官窑、哥窑特征相似的瓷器,被称为官窑型或哥窑型器物,对这批器物学者们有不同的认识。本文拟从器物造型与纪年器的对比入手,结合同出的其他器物,对这批官、哥窑型器物的年代、产地及性质等问题作出探索。  ● 考古发现的官(哥)窑型器物  (一)安庆元代窖藏  安徽安庆发现一个土窖穴,埋藏大陶缸1件,里面盛放8件瓷器,除1件瓷执壶散失外,现存者可分为两类:一类即哥窑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