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到实验探究教学,我们就会想到化学教材中出现的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其实它和高中化学如何进行实验探究教学还有一定距离,目前,高中的化学实验大多是注重实验功能的验证性,课本编排出实验条件、药品和步骤,来验证某物质的性质、某物质的制取方法或某个反应原理,学生比葫芦画瓢照方抓药毫无创意。而探究性实验是挖掘书本已有的实验内容和把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的有新意境,新内容的实验,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导学生去大胆地创新和思考:把学生引导到科学探索的新起点、新境界、新高度,让他们亲历其境,刻苦努力地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猎取新成果,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不同层次上观察思考,使其有较强的知识迁移、创新探究能力,并在创新探索的过程中,“灵感”有所激发。对于这个问题首先要从课程目标说起。新课程以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宗旨。科学素养的发展不是单一的知识目标,还包括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过程方法、科学态度,以及正确全面的理解化学科学与社会、与技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相互关系等。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无法支持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因此需要其他的教学方式进行补充和协从,在这样的背景下,实验探究的教学方式被提出。
探究教学最鲜明的特点是问题性。由于实验探究活动中要寻找证据,学生不但要形成假设,还要通过设计方案收集证据的过程把假设变为行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深化、展示、明确自己的认识,因而保证了学习的深刻性。
例如氧化剂还原剂部分的学习,如果只记住了概念是没有用处的,很难保证学习达到理解水平和应用水平。但是如果概念学习后给学生一个用氧化剂还原剂知识探究某个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活动,就会使得学生将概念转化为研究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能力,这一过程中学生要建立思路、运用方法,要能够把事实、实验和概念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够深化学生的氧化还原认识,还能够使概念迁移为应用。从这一点来讲,实验探究教学能够支持核心知识的理解和能力转化。另外,在实验探究教学中学生还要解释实验事实与证据、假设、问题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要求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学习内容,同时还要将实验前后的思考认识打通整合,进行深层的思维加工。所以越是核心知识、越是重难点内容,越值得采用实验探究教学。因而课程标准的活动探究建议往往都是在核心知识内容上建议搞活动探究,各版本教材也往往会在核心知识点上开发活动探究栏目。
探究性教学一般来说主要包括“实验探究”和“问题探究”两种基本模式。“实验探究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发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根据自己设计方案,通过实验探索进行积极主动的分析和思考,去探求未知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步骤包含:①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②提出问题或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明确问题;③根据自身已有的认知经验提出解答问题的猜测和假设;④搜集资料或收集必要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假设;⑤作出判断,形成结论,并进行合理的评价并与他人交流。下面我就实验探究步骤以两个实验为例作一下说明:
关于《原电池原理》教学,我曾经设计过这样一节课。首先演示铜、锌、稀硫酸可以构成原电池,然后提出问题 “是否只有铜、锌、稀硫酸才能构成原电池,铜、锌在原电池中的作用是什么,是否一定要使用稀硫酸?”
教师为学生提供如下材料和试剂:电极材料―― 碳棒、锌板、铜板、铁钉、塑料片;溶液――硫酸、硫酸铜、氯化钠、蒸馏水、酒精;西红柿和灵敏电流计等。不同的组提供的材料和试剂是不同的。学生用本组实验条件进行实验探讨,回答上述问题,最终要总结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和随后的课堂汇报交流,学生总结出锌可以用其他的活泼金属替换,它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电子;铜的主要作用是导电,可以用其他导体来替换;如果把铜换成比锌更活泼的金属,也能形成电流,但是电流的方向就是相反的了。对于电解质溶液也作了实验探究,用乙醇、纯水、纯水中追加食盐、硫酸铜溶液、西红柿等替代硫酸,观察原电池构成的情况,使学生对于原电池构成条件、原电池反应原理有了特别深刻的认识。
化学探究课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别于个人在自学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化学探究课学习中,教师将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老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学习情景和学习途径。化学探究课学习是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主要是一种学习方法而不是研究方式,它重过程而非重结果的目标定位,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去获得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创建自己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共同研究、学习和实践。
将科学探究作为高中化学重要的课程内容,是化学新课程改革的突出亮点,实现了课程内容观念的重大转变,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发展的有力保证。科学探究在某种程度上是解决问题的学习,他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不是一篇让学生理解、记忆的教材,而是一个个需要学习、探讨、解决的问题。探究性的学习,克服了传统教学的缺点,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借助探究学习的过程,可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科学的研究过程,体验探究的樂趣。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就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由此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坚持不断地加以训练,就十分有益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探究教学最鲜明的特点是问题性。由于实验探究活动中要寻找证据,学生不但要形成假设,还要通过设计方案收集证据的过程把假设变为行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深化、展示、明确自己的认识,因而保证了学习的深刻性。
例如氧化剂还原剂部分的学习,如果只记住了概念是没有用处的,很难保证学习达到理解水平和应用水平。但是如果概念学习后给学生一个用氧化剂还原剂知识探究某个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活动,就会使得学生将概念转化为研究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能力,这一过程中学生要建立思路、运用方法,要能够把事实、实验和概念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够深化学生的氧化还原认识,还能够使概念迁移为应用。从这一点来讲,实验探究教学能够支持核心知识的理解和能力转化。另外,在实验探究教学中学生还要解释实验事实与证据、假设、问题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要求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学习内容,同时还要将实验前后的思考认识打通整合,进行深层的思维加工。所以越是核心知识、越是重难点内容,越值得采用实验探究教学。因而课程标准的活动探究建议往往都是在核心知识内容上建议搞活动探究,各版本教材也往往会在核心知识点上开发活动探究栏目。
探究性教学一般来说主要包括“实验探究”和“问题探究”两种基本模式。“实验探究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发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根据自己设计方案,通过实验探索进行积极主动的分析和思考,去探求未知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步骤包含:①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②提出问题或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明确问题;③根据自身已有的认知经验提出解答问题的猜测和假设;④搜集资料或收集必要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假设;⑤作出判断,形成结论,并进行合理的评价并与他人交流。下面我就实验探究步骤以两个实验为例作一下说明:
关于《原电池原理》教学,我曾经设计过这样一节课。首先演示铜、锌、稀硫酸可以构成原电池,然后提出问题 “是否只有铜、锌、稀硫酸才能构成原电池,铜、锌在原电池中的作用是什么,是否一定要使用稀硫酸?”
教师为学生提供如下材料和试剂:电极材料―― 碳棒、锌板、铜板、铁钉、塑料片;溶液――硫酸、硫酸铜、氯化钠、蒸馏水、酒精;西红柿和灵敏电流计等。不同的组提供的材料和试剂是不同的。学生用本组实验条件进行实验探讨,回答上述问题,最终要总结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和随后的课堂汇报交流,学生总结出锌可以用其他的活泼金属替换,它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电子;铜的主要作用是导电,可以用其他导体来替换;如果把铜换成比锌更活泼的金属,也能形成电流,但是电流的方向就是相反的了。对于电解质溶液也作了实验探究,用乙醇、纯水、纯水中追加食盐、硫酸铜溶液、西红柿等替代硫酸,观察原电池构成的情况,使学生对于原电池构成条件、原电池反应原理有了特别深刻的认识。
化学探究课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别于个人在自学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化学探究课学习中,教师将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老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学习情景和学习途径。化学探究课学习是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主要是一种学习方法而不是研究方式,它重过程而非重结果的目标定位,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去获得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创建自己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共同研究、学习和实践。
将科学探究作为高中化学重要的课程内容,是化学新课程改革的突出亮点,实现了课程内容观念的重大转变,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发展的有力保证。科学探究在某种程度上是解决问题的学习,他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不是一篇让学生理解、记忆的教材,而是一个个需要学习、探讨、解决的问题。探究性的学习,克服了传统教学的缺点,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借助探究学习的过程,可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科学的研究过程,体验探究的樂趣。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就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由此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坚持不断地加以训练,就十分有益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