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格尔》中蒙古族民俗翻译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ong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为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江格尔》的翻译研究从未间断过。翻译研究有助于少数民族作品的传承。以《江格尔》翻译中概念隐喻手法的使用为切入点,在分析作品翻译中概念隐喻多样化的背景下,对《江格尔》中蒙古族民俗翻译概念隐喻修辞手法的应用进行重点研究,以期生动、全面地展现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助推蒙古族文学作品走向更大的世界舞台。
  [关    键   词]  《江格尔》;蒙古族;民俗翻译;概念隐喻
  [中图分类号]  H2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0-0094-02
   《江格尔》蒙古族史诗描写了草原人民美好的生活愿景,塑造了以江格尔为代表的草原英雄人物为保家卫国作出的牺牲与奉献,歌颂了英雄人物不屈的奋斗史。《江格尔》中涉及蒙古族民俗,并且应用了大量概念隐喻,使作品的语言风格更加瑰丽、壮观,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与地域性文化特征,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
   一、《江格尔》简述
   《江格尔》是蒙古族一部气势雄伟的历史英雄史诗,在整个作品的描述中,善于对概念进行隐喻,通过富有幻想和生动的语言,描写了蒙古族人民的历史生活,并且对社会理想进行展望。这部史诗级著作塑造了草原圣主,蒙古族部落首领江格尔带领众勇士保卫家乡包木巴,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的形象,是草原人民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的集中展示。
   研究《江格尔》中蒙古族民俗翻译的隐喻内容,对分析作品主旨含义和传扬民族文化具有深远影响。通读全文,史诗具有较高的思想内涵,独具艺术魅力,在国内外文坛中深受欢迎。目前,针对《江格尔》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修辞的研究逐渐增多,主要原因在于《江格尔》具有明显的隐喻特征,这一修辞手法的使用能够深刻且生动地表现出叱咤风云的江格尔英雄人物形象,对全书思想层次的升华起到了促进作用。本文参考色道尔吉翻译版本《江格尔》,对蒙古族民俗翻译的概念隐喻进行分析,以期促进《江格尔》小说背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1]。
   二、《江格尔》翻译中概念隐喻的多样性
   (一)同一喻体隐喻不同本体
   《江格尔》中对隐喻的使用较为广泛,并且多使用同一喻体隐喻不同本体,这类比喻在形式和内容上看似相同,但是,仔细研究之后却发现其具有不同的含义。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本体和喻体之间不存在绝对的一一对应关系,只要二者在某一点上存在相同,即可构成隐喻关系[2]。
   例如,《江格尔》中如是描写:“他那翅动的胡须,像雕鹰在扇动翅膀”“海洋般伟大的江格尔来了,噢,多美丽呀,多威风”“父亲是大无畏的英雄,母亲是海洋般富有的女人”。這些句子中,雕鹰展翅隐喻了老英雄阿拉谭策吉飘动的胡须,隐喻手法的使用突出了二者在形态上的高度相似性。另外,同样为喻体的海洋,在本句中存在两个不同的本体。一是隐喻江格尔体格康健,形态美丽,具有海洋般的威风凛凛和广阔胸襟。二是隐喻人的富有,以大量的海水形容人的财富较多,具有物质层面丰富的意思。
   (二)不同喻体表统同一主体
   《江格尔》中不同章节均有对战马的描述,即使对同一战马同一特点的描述,其喻体依然具有多样性。多样性的喻体突出了战马丰富、饱满的形象。例如,“哈布图的大黑马跑第二,大黑马跑起来宛如旋风”“他那红沙马像闪电,像霹雳”“金银马低着头,弯着脖子,迅疾飞驰,如狂风暴雨”。这些句子中,分别以旋风、闪电、霹雳和狂风暴雨作为喻体喻指“哈布图的大黑马”。由于对喻体的切换使用,使表达更加形象、具体,避免了使用同一喻体而给读者带来赘述感、重复感。
   蒙古族民俗翻译中,概念隐喻使用较多,掌握并使用这一现象将有助于对翻译内容进行精准掌握,提升翻译的有效性。《江格尔》的翻译亦是如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对相关内容加大重视力度,尤其是隐喻体多样性,分析不同隐喻体的内在意义,在此基础上,对原文进行准确翻译,不仅可以提升翻译效率,还增强了翻译句式的美感,最终提升了《江格尔》蒙古族史诗的研究价值。
   三、《江格尔》中蒙古族民俗翻译中概念隐喻的研究
   隐喻是比喻修辞手法的一种,在较多的文学和历史作品中都得到了应用。无论是汉族还是各少数民族的文学创作中,通过对隐喻修辞手法的应用,使作品本身更加具有艺术研究价值。民族语言的表达方式与当地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存在较大关系,因此,研究蒙古族民俗翻译中概念隐喻离不开对民族文化的发掘,即研究过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江格尔》中蒙古族民俗翻译中隐喻手法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战马中隐喻手法应用
   蒙古族一直以来被称之为“马背上的民族”,马匹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征。蒙古族人民酷爱马匹,对战马也具有一种独特的情怀,赋予战马以特殊感情。在《江格尔》中不乏对战马的深刻描写,其中有一段最为感人。描述如下,蒙古族英雄洪吉尔骑战马与对手图赫布斯对阵,两人经过多个回合的较量,难分胜负,此时战马已经精疲力竭,四肢颤抖,站立不稳。二者皆是草原长大,对战马格外怜惜,于是决定下马决一雌雄。仅此部分描述,可知蒙古族民族对马匹的热爱。
   《江格尔》中为了表达对马匹的热爱以及热情歌颂战马在战斗中作出的贡献,隐喻手法被不断应用。通过隐喻“有战斗必有战马,有战马必有一段精彩”体现战马在草原人民心中的位置。通过隐喻赋予战马神奇力量,描写战马具有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特征,通过隐喻与夸张相结合的手法,使部分情节生动形象,具有可读性。在概念翻译中,应重视相关内容,并且结合实际情况,对背后民族性内涵进行发掘。对战马的相关描写体现出蒙古族鲜明的民族特性,对展示蒙古族人民骁勇善战、热情豪迈起到关键作用。以主人公《江格尔》战马“阿兰扎尔”为例,对战马强健、勇敢的特性进行描写[3]。    江格尔的战马“阿兰扎尔”能通达人性,书中有这样的描写,战马具有霓虹般的颜色。“天鹅版”的脖颈,将战马的鬃毛描写成“湖中的睡莲”;战马的眼睛一如苍鹰眼睛敏锐,四个蹄子“如钢似铁”,如“狮子”般敏锐的阿兰扎尔在草原上飞驰,其矫健的身躯“像火花一闪,飞上山巅”。《江格尔》中对战马的描写较多,通过对战马的隐喻,使战马飞驰形象跃然纸上。书中描写的战马“再远的路,也不会精疲力竭”“冲向千军万马,它从不畏惧”。类似这样的隐喻表达方式,也多见于洪吉尔的铁青马、阿拉谭策吉的大红马和萨布尔的栗色马等。《江格尔》中通过对战马的隐喻写作手法,绘制出热情、奔放的草原场景,集中体现了作品中的民族文化元素。
   (二)选择兵器作为隐喻体
   研究《江格尔》的翻译中,发现文本中较多地方对喻体的选择较为精妙,经常使用战斗中使用的兵器,如盔甲和弓箭。蒙古族具有崇尚武力这一民族传统,在生活与生产中,比较崇拜驰骋沙场上的英雄人物。通過对相关人物形象的隐喻,可得到这一结论。《江格尔》在隐喻体的选择中,使用了大量的古代兵器,使作品本身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原文有“洪吉尔,战斗的时候,你是我坚固的盔甲”“雄狮洪吉尔疲惫不堪,他那香檀般的腰杆,弯曲似雕弓……”“大红马迅猛疾飞,好像离弦的箭一样快”,文中出现的盔甲、雕弓、箭是蒙古族草原人民经常遇到的物件,与人们的生活存在密切关系。通过隐喻手法应用,对文中人物形象进行准确描写,喻体选择恰当,展示了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三)其他事物作为喻体
   除了兵器,《江格尔》中还有其他一些事物,尤其是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也经常被用作喻体。例如,牛、羊群、驼、胡琴。原文如下:“他的前额上现出道道皱纹,像角斗的公牛威武雄壮。他咬牙切齿发出巨响,像发怒的公驼凶猛异常”“那个甲绦上的三个铁环大如三岁的绵羊”“珍珠般银尾发出优美的声音,好像牧人在演奏悠扬的胡琴”。上文提到的隐喻与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贯穿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品《江格尔》使用这些作为喻体,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草原画面。
   此外,分析《江格尔》作品的民俗翻译中,也存在将宗教活动与自然环境作为喻体的现象。例如,原文中将树叶的“飒飒作响”比喻成喇嘛诵经;将密集的人群比喻成“茂密的芦苇丛”。有些民族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表意不同,这一点在民俗翻译中应格外注意,在综合考虑文化语境和民族语言的基础上,提升蒙古族民俗语言翻译的准确性。相关翻译实例如下所示:“阿盖夫人,像太阳一样光辉灿烂,像太阳那样热情温暖”“席间还有勇敢善良的萨纳拉,太阳般美丽的男子明彦……”原文中,将江格尔的夫人比作太阳。太阳能够带给人们光明与温暖,这一表意基本上与汉语习惯表达方式相同。但是,对现代汉语翻译作品进行研究,发现很少有将人物直接比喻成太阳的情况。但是在蒙语中将人的美丽隐喻成太阳[4]。
   民族文化的不同,对同一事物的善恶美丑观念往往存在差异,例如,在形容人数量大和稠密时,使用了“蚂蚁”一词。但是“蚂蚁”在大部分汉语语境中具有贬义的成分。《江格尔》中,蚂蚁作为隐喻体无所谓褒贬,只是单纯用于形容数量较大。原文翻译有:“您的人民比土粒还要稠密,比蚂蚁还要众多……”“追赶的敌人遮天盖地,比蚂蚁众多,比土粒稠密”。原文以蚂蚁作为喻体,属于比喻修辞手法,具有中性含义,在翻译中,应遵守民族文化和民俗地域特征,对相关意象进行精准把握。
   综上所述,研究《江格尔》蒙古族史诗民俗翻译中,对概念隐喻进行了全面分析,对文中具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了深刻剖析,明确其中应用的隐喻表现手法,并且关注翻译过程中的语言文化和历史价值,提升翻译工作的有效性与科学性,为《江格尔》小说的发展传承奠定了良好基础。此外,对蒙古族民俗翻译中概念隐喻的分析,也有利于发扬优秀的历史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乌日嘎.玛拉沁夫中短篇小说对《江格尔》的传承与发扬[J].青年文学家,2018(26):56.
   [2]白常山,杨丽娟.文化翻译视域下蒙古族谚语的英译与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4(1):20-25.
   [3]伊丽谷穆.民族史诗《江格尔》中口述历史的运用与价值[J].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2018(1):232-242.
   [4]阿拉坦巴根.近代蒙古族启蒙者发展翻译事业的思想探析[J].蒙古学研究(蒙文版),2018(2):45-49.
  编辑 马燕萍
其他文献
通过问卷,详细调查了当前职教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和需求,针对职教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更加贴合职教教师需求的策略和建议.
提升组织力是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点.通过调研南京市J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现状,实证分析目前南京市J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存在的现实问题,着力在强化政治功能、加
[摘 要] 目的:探究婦产科临床教学中讨论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方法:入选40例妇产科实习生,采用随机方式导入,各20例,观察组给予讨论式教学模式、对照组给予常规教学模式,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专业理论知识考核(95.25±1.52)分、完整病例书写质量(92.35±1.05)分、对妇产科典型病例诊断分析能力考核(95.27±1.41)分、对教学效果的主观感受(96.35±1.25
[摘 要] 职业院校加工制造类专业工作手册式教材建设的研究,主要从教材建设内涵、教材建设必要性及工作手册式教材建设策略等方面开展研究,从调查研究、建设途径研究、教材开发实践、使用效果研究及修订机制研究五个方面开展研究实践,探索工作手册式教材建设途径,解决目前教材开发与职业教育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加工制造;工作手册;教材建设;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
[摘 要] 目的:探讨影响血液科见习效果的因素及如何应对。方法:以新乡医学院2015级和2016级251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改善临床带教,通过评价表及出科考核进行效果评价。结果:(1)学生对见习效果评价呈逐步上升。(2)学生的每项技能都在提高。结论:改善师资队伍,建立典型病例资料库,运用不同教学方法,改善带教过程,提高见习效果。  [关 键 词] 血液病;临床见习;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
[摘 要] 在新时期社会发展背景下,社会对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较高层次的人才培养要求,中职学校应该采用优化的教学策略,对学生展开更严格的教育和教学。为此,在对目前中职学校美术专业的色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后,对优化色彩教学所采用的措施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此来促进新时期中职学校美术专业色彩教学的质量和成效的提高。  [关 键 词] 新时期;中职学校;色彩教学;优化措施
[摘 要] MOOC的产生为教学模式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数学课程如何适当地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提高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当代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关 键 词] 线上线下;微积分;MOOC;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0-0092-02  
[摘 要]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标准》强调要把德育与职业活动、学生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和参与能力。议题式教学法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提高学生社会参与能力、培养学生思政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新课改以来,议题式教学模式在生活化教学、问题式教学的基础上,实现了思政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的有效结合,是一种创新教学模式。  [
网络和自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意识形态的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给意识形态的管理和把控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新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国有企业面临的一项重要思想
从社会、学校、学生等角度对民办医卫类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围绕如何促进民办医卫类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这一核心命题,从民办医卫类中职学校管理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