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要适应21世纪人才发展的需求,必须提高高等职业学校的创新能力,不断完善自我、改革创新和深化教育、教学研究。本文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進行了探索和阐述,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教学模式 改革
一、高等职业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老师教,学生学——填鸭式”。高职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教师只强调以“书本为本”的理念,以致于学生只是死记知识,不能达到灵活运用的教学目的。为了完善而又高效地解决这些,迎接现代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很多高职院校推出了“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定单式”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但是,高等职业院校的这些模式过分依赖集团,难以保证充足的培训岗位,而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这种教学体系起到一种协调作用。它侧重通过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来开启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帮助高职学生理清思绪、开拓视野、作出自主的选择,在循序渐进的道路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高职院校要始终以就业为根本,坚持正确的办学方针政策
学生就业问题是我国面临的突出问题,而合理有效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就业支持政策。坚持以就业为出发点,以“出口”促进“进口”,正在成为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并取得了很好效果。据对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调查统计,2005年、2006年、2007年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分别为:92.3%、94.1%、96.5%。2007年7月,对北京、天津、上海、广东、山东、河北、四川、湖北、长沙、厦门、海口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200所学校2006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平均就业率为94.1%,有的高职院校毕业学生供不应求。
教育部正在组织制定的《2007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计划》明确提出,要实施“以就业为出发点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工程”,这将在国家政策层面上更加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为出发点,直接为学生就业为服务平台的办学方针。根据就业市场创新型人才的紧缺状况和相关专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国家有关教育机构会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COSTIND)、信息产业部、卫生部等部门联合启动“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优先确定在数控专业、计算机应用与设备控制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护理等五个专业领域加快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这将有利于缓解就业市场上技术性行业和现代服务行业复合型人才紧缺的现状。
三、以技能为基础,努力提高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
使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获得在合适的就业岗位上工作所需要的各种技能,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以技能为基础的高等职业教育观在国际上已取得广泛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再次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当为劳动技能的强化和愉快的职业生涯铺平道路。世界上公认的德国高等职业教育采用“双元制”培训模式,加拿大的社区和高职学院教育、澳大利亚的继续教育等,提供了很好的以“技能为本”的教学模式。
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向前发展,高等教育、教学逐步采取“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坚持以“技能为出发点”的高等职业教育观并不矛盾。“以操作技能为出发点”的“技能”当然不仅仅是指“技能”,就劳动力岗位需要的当然不仅仅是“创新型技能人才”,而是具有包括高等职业道德思想规范、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潜能和实践能力等关键能力在内的综合协作技能型人才。综观全局,受传统落后思想教育的影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还不太规范,在高等职业教学过程中知识灌输较多,与实践经验和现实工作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对高等职业道德、理论知识的运用、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实践能力的锻炼等重视不够,理论知识与实践专业技能训练的结合不够紧密,难以使高职学生形成过硬的职业技能并适应职业变化的需求。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如果不能够采取有效的办法来弥补这些问题,离开高等职业教育技能的培养去谈“以人为本”,是毫无意义的。
四、高等职业学院要推进素质教育,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高等职业院校在从事素质教育教学中应根据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基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科定位,明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合理规划知识结构,改革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需求的专业型人才。
高等职业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高职院校要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育、教学模式,向培养复合型、技能型人才方向发展,在对基础知识进行掌握的同时,还要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
2.高职院校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21世纪市场经济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培养道德风范过硬、素质卓越的人才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基础,而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标志,是国民经济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应始终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
高等职业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确定以职业技能为主题的教育方针政策,实现“三个转变”,即必须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传统落后的教育思想;转变以课堂为主题的教育、教学理念,树立课堂教学的自身形象。高等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需进一步突出主题课程,在保证学习必要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递减类似的课程,加强实践性、动手能力的学习,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专业课程上要直接贴近经济与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强调复合型的培养模式。这就不仅要贯彻针对性、实效性,而且要强调适应性,既能体现出与普通高等学院在培养复合型人才、专业型人才之培养目标方面的类型区别,又符合市场经济对于人才的需要。
最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是21世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是迈向现代化社会的必由之路。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坚持以“专业技能为本”的发展方针,通过校企合作、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办特色高职教育,使高等职业院校再创辉煌,为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教学模式 改革
一、高等职业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老师教,学生学——填鸭式”。高职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教师只强调以“书本为本”的理念,以致于学生只是死记知识,不能达到灵活运用的教学目的。为了完善而又高效地解决这些,迎接现代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很多高职院校推出了“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定单式”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但是,高等职业院校的这些模式过分依赖集团,难以保证充足的培训岗位,而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这种教学体系起到一种协调作用。它侧重通过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来开启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帮助高职学生理清思绪、开拓视野、作出自主的选择,在循序渐进的道路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高职院校要始终以就业为根本,坚持正确的办学方针政策
学生就业问题是我国面临的突出问题,而合理有效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就业支持政策。坚持以就业为出发点,以“出口”促进“进口”,正在成为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并取得了很好效果。据对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调查统计,2005年、2006年、2007年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分别为:92.3%、94.1%、96.5%。2007年7月,对北京、天津、上海、广东、山东、河北、四川、湖北、长沙、厦门、海口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200所学校2006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平均就业率为94.1%,有的高职院校毕业学生供不应求。
教育部正在组织制定的《2007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计划》明确提出,要实施“以就业为出发点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工程”,这将在国家政策层面上更加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为出发点,直接为学生就业为服务平台的办学方针。根据就业市场创新型人才的紧缺状况和相关专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国家有关教育机构会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COSTIND)、信息产业部、卫生部等部门联合启动“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优先确定在数控专业、计算机应用与设备控制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护理等五个专业领域加快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这将有利于缓解就业市场上技术性行业和现代服务行业复合型人才紧缺的现状。
三、以技能为基础,努力提高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
使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获得在合适的就业岗位上工作所需要的各种技能,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以技能为基础的高等职业教育观在国际上已取得广泛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再次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当为劳动技能的强化和愉快的职业生涯铺平道路。世界上公认的德国高等职业教育采用“双元制”培训模式,加拿大的社区和高职学院教育、澳大利亚的继续教育等,提供了很好的以“技能为本”的教学模式。
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向前发展,高等教育、教学逐步采取“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坚持以“技能为出发点”的高等职业教育观并不矛盾。“以操作技能为出发点”的“技能”当然不仅仅是指“技能”,就劳动力岗位需要的当然不仅仅是“创新型技能人才”,而是具有包括高等职业道德思想规范、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潜能和实践能力等关键能力在内的综合协作技能型人才。综观全局,受传统落后思想教育的影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还不太规范,在高等职业教学过程中知识灌输较多,与实践经验和现实工作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对高等职业道德、理论知识的运用、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实践能力的锻炼等重视不够,理论知识与实践专业技能训练的结合不够紧密,难以使高职学生形成过硬的职业技能并适应职业变化的需求。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如果不能够采取有效的办法来弥补这些问题,离开高等职业教育技能的培养去谈“以人为本”,是毫无意义的。
四、高等职业学院要推进素质教育,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高等职业院校在从事素质教育教学中应根据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基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科定位,明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合理规划知识结构,改革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需求的专业型人才。
高等职业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高职院校要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育、教学模式,向培养复合型、技能型人才方向发展,在对基础知识进行掌握的同时,还要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
2.高职院校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21世纪市场经济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培养道德风范过硬、素质卓越的人才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基础,而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标志,是国民经济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应始终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
高等职业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确定以职业技能为主题的教育方针政策,实现“三个转变”,即必须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传统落后的教育思想;转变以课堂为主题的教育、教学理念,树立课堂教学的自身形象。高等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需进一步突出主题课程,在保证学习必要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递减类似的课程,加强实践性、动手能力的学习,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专业课程上要直接贴近经济与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强调复合型的培养模式。这就不仅要贯彻针对性、实效性,而且要强调适应性,既能体现出与普通高等学院在培养复合型人才、专业型人才之培养目标方面的类型区别,又符合市场经济对于人才的需要。
最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是21世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是迈向现代化社会的必由之路。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坚持以“专业技能为本”的发展方针,通过校企合作、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办特色高职教育,使高等职业院校再创辉煌,为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