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稀油剩余油分布研究是油藏研究的核心工作之一,需要多专业、多学科综合知识,地质研究、动态分析、油藏工程等多个系统工作,在新钻井部署中,剩余油分布式关系到油井好坏的关键因素。同时,解油藏的地质特征、开采过程、工艺技术等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研究剩余油分布,因此,剩余油分布分析方法研究,主要目的是准确定量描述剩余油分布,提升油藏新井单井开发水平,不断“提质提效”,实现油藏效益开发。
[关键词]剩余油分布、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剩余油分布研究方
中图分类号:TE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1-0224-01
1 剩余油研究主要方法
稀油剩余油分布研究就是利用油水井动态资料、测井资料、检查井资料、数值模拟资料进行大量的统计分析,并结合油藏工程方法,全面研究平面、层间、层内剩余油分布及其规律。开发地质学方法与油藏工程、测井、试井、取芯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等相结合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是目前广泛采用的剩余油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有定量描述数值模拟方法,辅助的方法有:动态监测方法(剩余油饱和度监测方法、吸水剖面、产液剖面等)、密闭取芯分析方法;油藏工程方法(物质平衡法、水驱特征曲线法和饱渗曲线法)等。
研究内容:小层水淹状况及剩余油分布规律、平面水淹状况及剩余油分布规律、层内水淹状况及剩余油分布规律。
主要指标:包括剩余油饱和度、剩余可动油饱和度、剩余储量丰度、剩余可采储量丰度、采出程度、含水、剩余油饱和度与剩余储量分布、剩余油富集区分布。
1.1 剩余油分布形式
据国外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油藏中剩余油分布形式与数量如下:
(1)存在于注水過程中水未洗到的低渗透率层中;(2)存在于地层压力梯度小油不能流动的滞流带内的剩余油;(3)存在于钻井时未被占遇的透镜体中的剩余油;(4)存在于局部的不渗透的遮挡层内的剩余油;(5)在一些小孔隙中,由于原油受到较大的毛管力的束缚而不易流动,从而形成剩余油;(6)以薄膜状的形式存在于地层岩石的表面的剩余油。
1.2 高含水后期和特高含水采油阶段剩余油的分布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不规则大型砂体的边角地区,或砂体被各种泥质遮挡物分割所形成的滞油区;(2)岩性变化剧烈,主砂体已大面积水淹,其周围呈镶边或搭桥形态存在的差储层或表外层;(3)现有井网控制不住的砂体;(4)断层附近井网难以控制的部位;(5)断块的高部位,微构造起伏的高部位及切迭型油层的上部砂体;(6)井间的分流线部位;(7)正韵律厚层的上部;(8)注采系统不完善,如有注无采,有采无注或单向受效等而遗留的剩余油。
1.3 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
(1)地层非均质因素是剩余油分布的宏观控制因素;(2)重力(流体)是剩余油分布的宏观控制主控因素;(3)注采状况是剩余油分布的外部控制因素。
2 开发地质分析法
开发地质分析是研究剩余油的基础,可以定性的分析剩余油分布。在对构造、微构造、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等精细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动态资料分析研究不同微构造、沉积微相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和分布特点,制定挖潜措施。
2.1 微构造
(1)微构造控制剩余油模式
通过精细构造研究后出现新的断层、构造局部高、断棱、低序级断层遮挡等,对剩余油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是重要的挖潜方向之一。
通过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研究,建立了简单断块、平行断块、墙角状断块、树枝状断块等4种断块构造模式,各断块模式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不同。
墙角式断块模式:断层的断棱附近(小断层除外)、断层直角夹角处
树枝状断块模式:剩余油富集于小断鼻、小高点、小断层锐角处、新的圈闭及无井控制的含油小断块。
(2)断层封闭性的影响
断层对剩余油形成的作用:由于断层的封闭遮挡作用,致使单向注水受效差,在油水井与断层之间不能形成良好的驱替通道,地下液体因不能流动而形成滞流区。
(3)微构造因素
微构造分为三类,即正向构造特征、负向构造特征、斜面构造特征,水驱过程中,由于油水重力差异,驱油效果不同,取决于地层倾角与油水界面夹角的关系,油易在正向构造保留。
2.2 沉积微相
储层沉积微相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沉积微相类型对剩余油分布的主导控制作用,主要包括:单层内纵向沉积相变韵律与夹层;单层内规模的平面沉积相变;注采层系规模内层间纵向的沉积相变。通过沉积微相研究及小层精细对比描述后,分小层进行平面上不同沉积微相带的研究,对剩余油控制的有利相带(边缘沉积相带)进行描述评价。
(1)层内不同射孔控制剩余油富集
厚层内存在不稳定物性隔层,油井油物性隔层,水井物性隔层不发育,射孔方式的不同,剩余油存在明显区别,一是油水井全部隔夹层上射孔,隔层下部剩余油富集;二是油井全部射孔,水井射顶部,受重力作用影响,注水一般从下部驱,顶部及隔夹层下部剩余油富集;三是油井射隔夹层上部,水井全部射开,隔夹层下部剩余油富集;四是油井射隔夹层下部,水井全部射开,顶部及隔夹层下部剩余油富集。
(2)层内相变控制剩余油富集
从细粒曲流河发育6种储层结构单元和砂质辫状河发育5种储层结构单元看,剩余油在决口扇及决口水道易形成剩余油,在河道及砂坝不易形成剩余油。
(3)单层规模的平面沉积相变
对于平面剩余油分布的控制,除了注采行为之外,首要的是油层平面沉积相变所导致的平面渗流能力非均质性,致使注入水发生绕流而形成水驱油非均匀性。
由于河流成因储层的平面沉积相变特征,在横向连通的河道砂油层注采开发过程中,注入水总是就近优先进入河道,并沿着高压力梯度方向顺河道突进,直到河道方向压力梯度变小,才向河道两侧扩展,致使越岸沉积单元(LV、CR、CS)储层水驱状况差,剩余油饱和度较高。
在与河道不连通废弃河道单元(CH)油层,显然由于注采井网很难较好地控制此类储量,其动用状况差,甚至极差,剩余油较富集。但因此类油层数量不多,剩余油总量上也较少。
2.3 储层非均质性
通过测井二次解释评价对分层储层平面、层间、层内非均质性进行重新描述,由于储层物性变化导致的平面的低渗带、层间的低渗层和薄层、厚油层层内正韵律油层顶部、反韵律层内相对低渗韵律段等是剩余油的主要富集区,是重要的挖潜方向之一。
(1)正韵律顶部剩余油富集
正韵律油层中、上部剩余油相对富集。形成剩余油的主要原因是油层孔隙结构纵向上的差异。正韵律油层下部孔隙结构以大孔粗喉和中孔粗喉为主,中部以中孔中喉和中孔细喉为主,上部则以小孔细喉型为主;根据微观驱油实验,大喉道中流体流动较快,且重力作用使水向油层下部大喉道中下沉,因此,油层下部大喉道部位窜流,造成这些部位水洗严重,驱油效率高。而油层中上部相对较小的喉道仅为见水洗和弱见水。
(2)反韵律底部剩余油富集
反韵律油层剩余油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上、中、下部孔隙结构差异,注入水主要沿层内喉道较大的高渗层驱替,结果是全层水洗不均,上部强水洗,中、下部弱水—水洗,平均驱油效率低,油层下部剩余油相对富集。
以上因地质因素形成的剩余油富集区,重点用含油面积、地质储量、剩余地质储量、储层非均质性表征参数、结合水淹图、流线图、油藏数值模拟结果等进行研究描述评价潜力。
参考文献
[1] 陈亮,牛艳萍.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的多科学研究[J].断块油气田,1999,6(5):29-33
[2] 裘亦楠.碎屑岩储层沉积学研究流程.石油勘探与开发,1990,17(1):85-90.
[3] 操应长,王健,刘惠民等.东营凹陷南坡沙四上亚段滩坝砂体的沉积特征及模式.中国石油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6):6-10.
[关键词]剩余油分布、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剩余油分布研究方
中图分类号:TE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1-0224-01
1 剩余油研究主要方法
稀油剩余油分布研究就是利用油水井动态资料、测井资料、检查井资料、数值模拟资料进行大量的统计分析,并结合油藏工程方法,全面研究平面、层间、层内剩余油分布及其规律。开发地质学方法与油藏工程、测井、试井、取芯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等相结合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是目前广泛采用的剩余油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有定量描述数值模拟方法,辅助的方法有:动态监测方法(剩余油饱和度监测方法、吸水剖面、产液剖面等)、密闭取芯分析方法;油藏工程方法(物质平衡法、水驱特征曲线法和饱渗曲线法)等。
研究内容:小层水淹状况及剩余油分布规律、平面水淹状况及剩余油分布规律、层内水淹状况及剩余油分布规律。
主要指标:包括剩余油饱和度、剩余可动油饱和度、剩余储量丰度、剩余可采储量丰度、采出程度、含水、剩余油饱和度与剩余储量分布、剩余油富集区分布。
1.1 剩余油分布形式
据国外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油藏中剩余油分布形式与数量如下:
(1)存在于注水過程中水未洗到的低渗透率层中;(2)存在于地层压力梯度小油不能流动的滞流带内的剩余油;(3)存在于钻井时未被占遇的透镜体中的剩余油;(4)存在于局部的不渗透的遮挡层内的剩余油;(5)在一些小孔隙中,由于原油受到较大的毛管力的束缚而不易流动,从而形成剩余油;(6)以薄膜状的形式存在于地层岩石的表面的剩余油。
1.2 高含水后期和特高含水采油阶段剩余油的分布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不规则大型砂体的边角地区,或砂体被各种泥质遮挡物分割所形成的滞油区;(2)岩性变化剧烈,主砂体已大面积水淹,其周围呈镶边或搭桥形态存在的差储层或表外层;(3)现有井网控制不住的砂体;(4)断层附近井网难以控制的部位;(5)断块的高部位,微构造起伏的高部位及切迭型油层的上部砂体;(6)井间的分流线部位;(7)正韵律厚层的上部;(8)注采系统不完善,如有注无采,有采无注或单向受效等而遗留的剩余油。
1.3 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
(1)地层非均质因素是剩余油分布的宏观控制因素;(2)重力(流体)是剩余油分布的宏观控制主控因素;(3)注采状况是剩余油分布的外部控制因素。
2 开发地质分析法
开发地质分析是研究剩余油的基础,可以定性的分析剩余油分布。在对构造、微构造、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等精细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动态资料分析研究不同微构造、沉积微相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和分布特点,制定挖潜措施。
2.1 微构造
(1)微构造控制剩余油模式
通过精细构造研究后出现新的断层、构造局部高、断棱、低序级断层遮挡等,对剩余油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是重要的挖潜方向之一。
通过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研究,建立了简单断块、平行断块、墙角状断块、树枝状断块等4种断块构造模式,各断块模式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不同。
墙角式断块模式:断层的断棱附近(小断层除外)、断层直角夹角处
树枝状断块模式:剩余油富集于小断鼻、小高点、小断层锐角处、新的圈闭及无井控制的含油小断块。
(2)断层封闭性的影响
断层对剩余油形成的作用:由于断层的封闭遮挡作用,致使单向注水受效差,在油水井与断层之间不能形成良好的驱替通道,地下液体因不能流动而形成滞流区。
(3)微构造因素
微构造分为三类,即正向构造特征、负向构造特征、斜面构造特征,水驱过程中,由于油水重力差异,驱油效果不同,取决于地层倾角与油水界面夹角的关系,油易在正向构造保留。
2.2 沉积微相
储层沉积微相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沉积微相类型对剩余油分布的主导控制作用,主要包括:单层内纵向沉积相变韵律与夹层;单层内规模的平面沉积相变;注采层系规模内层间纵向的沉积相变。通过沉积微相研究及小层精细对比描述后,分小层进行平面上不同沉积微相带的研究,对剩余油控制的有利相带(边缘沉积相带)进行描述评价。
(1)层内不同射孔控制剩余油富集
厚层内存在不稳定物性隔层,油井油物性隔层,水井物性隔层不发育,射孔方式的不同,剩余油存在明显区别,一是油水井全部隔夹层上射孔,隔层下部剩余油富集;二是油井全部射孔,水井射顶部,受重力作用影响,注水一般从下部驱,顶部及隔夹层下部剩余油富集;三是油井射隔夹层上部,水井全部射开,隔夹层下部剩余油富集;四是油井射隔夹层下部,水井全部射开,顶部及隔夹层下部剩余油富集。
(2)层内相变控制剩余油富集
从细粒曲流河发育6种储层结构单元和砂质辫状河发育5种储层结构单元看,剩余油在决口扇及决口水道易形成剩余油,在河道及砂坝不易形成剩余油。
(3)单层规模的平面沉积相变
对于平面剩余油分布的控制,除了注采行为之外,首要的是油层平面沉积相变所导致的平面渗流能力非均质性,致使注入水发生绕流而形成水驱油非均匀性。
由于河流成因储层的平面沉积相变特征,在横向连通的河道砂油层注采开发过程中,注入水总是就近优先进入河道,并沿着高压力梯度方向顺河道突进,直到河道方向压力梯度变小,才向河道两侧扩展,致使越岸沉积单元(LV、CR、CS)储层水驱状况差,剩余油饱和度较高。
在与河道不连通废弃河道单元(CH
2.3 储层非均质性
通过测井二次解释评价对分层储层平面、层间、层内非均质性进行重新描述,由于储层物性变化导致的平面的低渗带、层间的低渗层和薄层、厚油层层内正韵律油层顶部、反韵律层内相对低渗韵律段等是剩余油的主要富集区,是重要的挖潜方向之一。
(1)正韵律顶部剩余油富集
正韵律油层中、上部剩余油相对富集。形成剩余油的主要原因是油层孔隙结构纵向上的差异。正韵律油层下部孔隙结构以大孔粗喉和中孔粗喉为主,中部以中孔中喉和中孔细喉为主,上部则以小孔细喉型为主;根据微观驱油实验,大喉道中流体流动较快,且重力作用使水向油层下部大喉道中下沉,因此,油层下部大喉道部位窜流,造成这些部位水洗严重,驱油效率高。而油层中上部相对较小的喉道仅为见水洗和弱见水。
(2)反韵律底部剩余油富集
反韵律油层剩余油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上、中、下部孔隙结构差异,注入水主要沿层内喉道较大的高渗层驱替,结果是全层水洗不均,上部强水洗,中、下部弱水—水洗,平均驱油效率低,油层下部剩余油相对富集。
以上因地质因素形成的剩余油富集区,重点用含油面积、地质储量、剩余地质储量、储层非均质性表征参数、结合水淹图、流线图、油藏数值模拟结果等进行研究描述评价潜力。
参考文献
[1] 陈亮,牛艳萍.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的多科学研究[J].断块油气田,1999,6(5):29-33
[2] 裘亦楠.碎屑岩储层沉积学研究流程.石油勘探与开发,1990,17(1):85-90.
[3] 操应长,王健,刘惠民等.东营凹陷南坡沙四上亚段滩坝砂体的沉积特征及模式.中国石油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6):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