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常会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听话”,总喜欢“唱反调”。班级管理中我们总有力不从心的感觉。而我们的学生却在反问我们,为什么班主任眼里只有制度、规范、章程、条例、准则、细则,为什么班主任总是强调我们统一、整齐、规范。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生一届届的变换,一届学生有一届学生独特的特点,而我们用几年、多年几乎一成不变的观念去看学生,自然与学生的关注点不一致,自然与学生的成长不合拍。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难管理了。
美国心理学家斯托奇在《前瞻与现实的心理虚幻》一书中说:“不要幻想所有的孩子都是你眼中温顺的羔羊,很难想象一条大河中只有中规中矩的舒缓,没有湍急和咆哮会是什么样,逾越规纪、桀骜不驯是充满亲和力的表现。”的确我们是不是该考虑考虑教育观念落后了,才让我们感觉到作为新生代的学生难管理了。教育是一项育人的事业,教育的着眼点应该是“以人为本”,教育的管理方式自然也应该是不例外。然而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往往却又是只过分的强调了管理的严格与统一,忽视了对“人”的关注与重视,从而使得教育管理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活力。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深入细致地了解并尊重学生的天然禀赋及个性特点,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给他们一个广阔自由的发展空间。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过程。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高扬“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想,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愉悦感、安全感、尊严感,学生的潜能、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换位思考.尊重个性
老师与学生因其角色不同,导致看人、处事的方法不同,这给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师生间进行角色换位,以加深彼此间的沟通了解,赢得学生的信任换位思考,也叫角色转换,就是在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把你和对方所处的位置關系交换一下,你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以他的思维方式或思考角度来考虑问题。这样,当你本来想发怒的时候,通过换位思考,你的情绪就会变得平静下来;当你觉得对方不可理喻的时候,通过换位思考,你会真切的理解他此时此地的真正感受。通过换位思考,你会变得宽容、会变得善解人意。为此,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把自己置于学生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另一方面应经常引导学生思考,若你是班主任你应怎样看待和处理班上的人和事?这样既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加深师生间的了解,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如在布置工作任务时我常说“我们、我们班”,学生会感觉到老师与他们在同一阵线,有种亲切感。在其它班我亦如此;平时叫学生时,经常只叫其名如“志东,伟刚等”,他们会觉得班主任与自己是平起平坐的;在请学生帮忙前说“请、能否”,干完活后说“谢谢”,学生会倍感亲切。班主任要做到始终把自己当作班集体普通的一员,严格遵守班规班纪,古人云;“其身正,则不令而行,其身不正,则虽令不从”。所以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一举一动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如:一次,班内刚打扫完卫生,又有几位同学乱扔纸屑。我发现后,轻轻走过去弯腰把纸屑捡起来扔到垃圾桶。学生看到后都立即动手把地上的纸屑捡起。这样反复几次,全班同学无形中就养成了一个讲究卫生,爱护班级荣誉的良好习惯。“此处无声胜有声”这对学生有着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学生对老师的心理防线也会慢慢地消失了。
二、因势利导,顺应个性
通常学生在受批评与指责时,总是喜欢争辩,有些教师认为这是学生不愿意接受教育,便声色俱厉地压制学生,学生表面上接受了教育,其实内心忿忿不平,过一段时间后可能重犯。教师的教育相当于外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这个内因就是学生的思想认识。外因要想起到作用,就必须抓住内因出现变化的机会。当学生的思想一直处在闭合的状态,对外界的作用便不会有什么响应,这时候的教育工作就会很困难,教师既吃力又没有效果;反之,在学生的思想处于开启状态时,外部的影响很容易产生作用,这就是教育的时机。
学生换了一个新的环境是好的教育的时机。比如说学生进入起始年级的时候,面对的是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陌生的环境。这个时候,一些小小的外部力量可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改变。教师如果善于在起点班给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狠抓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兴趣与信心,学生往往会有一个明显的变化,会出现一个质的提高。每一个新学期的开始也是好的教育的时机,此时的学生总是踌躇满志的,经过暑假或寒假的长时间的休整,学校的生活还需要他们用一周或两周的时间去适应。新学期伊始,教师第一次进课堂,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学生特别专注?教室特别安静?好的老师是不会放过这一大好时机的。这样的机会也是必须等待的,但是有一个好处就是这样的机会总是存在的,每个学期都有,通常在每个学期开始的前两周,是最佳教育时期,机会一旦来临时,我们就不能够错过。因为一两个月之后,学生适应了学校生活,往往又会松散下来。
当学校、班级里乃至社会上发生突发事件时,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时机。比如说班级里发生不团结的现象,发展到打架的地步,教师此时因势利导,进行谦让精神与集体主义观念的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座谈会,主题班会,或其他一些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刻地认识,这样的教育就会更有针对性,也更有实效。这种机会虽然不可预见,但是因为学生在学校里生活,每天发生的事情有很多,教师只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总能够利用其中的一些事情作为教育的时机,甚至可以把一些坏事变成好事。
三、“无为而治”,张扬个性
一个班主任,当他在班级时学生表现很好,但是一旦离开,学生却表现很差。据说特级老师魏书生常年在外讲学,而他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照样学习很好,班级活动也组织得很好,班主任也要有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无为而治”就是班主任重“治事”轻“治人”,淡化以往的“人治”、“他治”,强调学生的“自治”、“法治”,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达到治理班级的最终目的。那么如何达到学生的“自治”呢?
第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学生成长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些错误,有些错误只是阶段性的,教师如果过分追究,反而会起到强化的反作用,反之,适当的容忍和忽视会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学生会在错误中成长。教师有时也要难得糊涂,不要总抓着学生的小辫子不放。对于一些脾气倔强易冲动的学生,不要指望强行把他的脾气扭过来,扭是扭不过来的。教师可以不动声色,有时明知学生这样下去会碰壁,也不加阻拦,而是默默关注。等到学生吃到苦头之后,暗中加以帮助或点拨,结果会有效率的多。班主任管理中若也能做到教育意图的隐蔽性,那么,学生就能逐步达到“自治”了。
第二、。“无为”是学生作为主体来自我管理。班主任的主导作用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我行”!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广泛听取学生并及时采纳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当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得到班主任的肯定并得以实施时,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就会得到进一步强化,这样可以使管理学生的方式从“控制型”转向“参与型”。如让学生参与制订班级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及规章制度,由班干部带头与其他同学共同商议拟定了《班级公约》,使规章制度具有群众性,形成共识而共同遵守。将班干部、三好生、品德优秀生的选举权下放给全体学生。在选举的时候,学生庄严地举起右手或交上选票之前,他不能不严肃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优秀学生?班上哪些同学才真正值得我敬佩?……教师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思维过程,便是给了学生一次自我教育的机会,学生的是非观念、道德观念正是在这一次次比较、辨别、判断中逐步形成的。班级一切活动都是学生形成集体主义观念的良好途径,让学生懂得辨别美丑善恶是非的道理,并把这种道理转化为植根于心灵的道德信念。
总而言之,渴望认同、渴望赏识,是每一个人深层的精神需要,赏识是个人精神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分,它体现的是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赏识”理念下的教育强调的是接纳、宽容、和谐和幸福。要给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要尊重、理解、关注、帮助、支持、赏识学生,使学生感到被接纳、被信任。真正有尊严的班主任,是那些懂得自尊与尊重学生的人。让学生在被尊重中学会尊重,确立做人的尊严与自信。
美国心理学家斯托奇在《前瞻与现实的心理虚幻》一书中说:“不要幻想所有的孩子都是你眼中温顺的羔羊,很难想象一条大河中只有中规中矩的舒缓,没有湍急和咆哮会是什么样,逾越规纪、桀骜不驯是充满亲和力的表现。”的确我们是不是该考虑考虑教育观念落后了,才让我们感觉到作为新生代的学生难管理了。教育是一项育人的事业,教育的着眼点应该是“以人为本”,教育的管理方式自然也应该是不例外。然而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往往却又是只过分的强调了管理的严格与统一,忽视了对“人”的关注与重视,从而使得教育管理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活力。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深入细致地了解并尊重学生的天然禀赋及个性特点,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给他们一个广阔自由的发展空间。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过程。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高扬“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想,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愉悦感、安全感、尊严感,学生的潜能、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换位思考.尊重个性
老师与学生因其角色不同,导致看人、处事的方法不同,这给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师生间进行角色换位,以加深彼此间的沟通了解,赢得学生的信任换位思考,也叫角色转换,就是在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把你和对方所处的位置關系交换一下,你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以他的思维方式或思考角度来考虑问题。这样,当你本来想发怒的时候,通过换位思考,你的情绪就会变得平静下来;当你觉得对方不可理喻的时候,通过换位思考,你会真切的理解他此时此地的真正感受。通过换位思考,你会变得宽容、会变得善解人意。为此,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把自己置于学生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另一方面应经常引导学生思考,若你是班主任你应怎样看待和处理班上的人和事?这样既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加深师生间的了解,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如在布置工作任务时我常说“我们、我们班”,学生会感觉到老师与他们在同一阵线,有种亲切感。在其它班我亦如此;平时叫学生时,经常只叫其名如“志东,伟刚等”,他们会觉得班主任与自己是平起平坐的;在请学生帮忙前说“请、能否”,干完活后说“谢谢”,学生会倍感亲切。班主任要做到始终把自己当作班集体普通的一员,严格遵守班规班纪,古人云;“其身正,则不令而行,其身不正,则虽令不从”。所以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一举一动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如:一次,班内刚打扫完卫生,又有几位同学乱扔纸屑。我发现后,轻轻走过去弯腰把纸屑捡起来扔到垃圾桶。学生看到后都立即动手把地上的纸屑捡起。这样反复几次,全班同学无形中就养成了一个讲究卫生,爱护班级荣誉的良好习惯。“此处无声胜有声”这对学生有着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学生对老师的心理防线也会慢慢地消失了。
二、因势利导,顺应个性
通常学生在受批评与指责时,总是喜欢争辩,有些教师认为这是学生不愿意接受教育,便声色俱厉地压制学生,学生表面上接受了教育,其实内心忿忿不平,过一段时间后可能重犯。教师的教育相当于外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这个内因就是学生的思想认识。外因要想起到作用,就必须抓住内因出现变化的机会。当学生的思想一直处在闭合的状态,对外界的作用便不会有什么响应,这时候的教育工作就会很困难,教师既吃力又没有效果;反之,在学生的思想处于开启状态时,外部的影响很容易产生作用,这就是教育的时机。
学生换了一个新的环境是好的教育的时机。比如说学生进入起始年级的时候,面对的是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陌生的环境。这个时候,一些小小的外部力量可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改变。教师如果善于在起点班给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狠抓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兴趣与信心,学生往往会有一个明显的变化,会出现一个质的提高。每一个新学期的开始也是好的教育的时机,此时的学生总是踌躇满志的,经过暑假或寒假的长时间的休整,学校的生活还需要他们用一周或两周的时间去适应。新学期伊始,教师第一次进课堂,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学生特别专注?教室特别安静?好的老师是不会放过这一大好时机的。这样的机会也是必须等待的,但是有一个好处就是这样的机会总是存在的,每个学期都有,通常在每个学期开始的前两周,是最佳教育时期,机会一旦来临时,我们就不能够错过。因为一两个月之后,学生适应了学校生活,往往又会松散下来。
当学校、班级里乃至社会上发生突发事件时,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时机。比如说班级里发生不团结的现象,发展到打架的地步,教师此时因势利导,进行谦让精神与集体主义观念的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座谈会,主题班会,或其他一些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刻地认识,这样的教育就会更有针对性,也更有实效。这种机会虽然不可预见,但是因为学生在学校里生活,每天发生的事情有很多,教师只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总能够利用其中的一些事情作为教育的时机,甚至可以把一些坏事变成好事。
三、“无为而治”,张扬个性
一个班主任,当他在班级时学生表现很好,但是一旦离开,学生却表现很差。据说特级老师魏书生常年在外讲学,而他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照样学习很好,班级活动也组织得很好,班主任也要有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无为而治”就是班主任重“治事”轻“治人”,淡化以往的“人治”、“他治”,强调学生的“自治”、“法治”,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达到治理班级的最终目的。那么如何达到学生的“自治”呢?
第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学生成长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些错误,有些错误只是阶段性的,教师如果过分追究,反而会起到强化的反作用,反之,适当的容忍和忽视会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学生会在错误中成长。教师有时也要难得糊涂,不要总抓着学生的小辫子不放。对于一些脾气倔强易冲动的学生,不要指望强行把他的脾气扭过来,扭是扭不过来的。教师可以不动声色,有时明知学生这样下去会碰壁,也不加阻拦,而是默默关注。等到学生吃到苦头之后,暗中加以帮助或点拨,结果会有效率的多。班主任管理中若也能做到教育意图的隐蔽性,那么,学生就能逐步达到“自治”了。
第二、。“无为”是学生作为主体来自我管理。班主任的主导作用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我行”!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广泛听取学生并及时采纳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当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得到班主任的肯定并得以实施时,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就会得到进一步强化,这样可以使管理学生的方式从“控制型”转向“参与型”。如让学生参与制订班级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及规章制度,由班干部带头与其他同学共同商议拟定了《班级公约》,使规章制度具有群众性,形成共识而共同遵守。将班干部、三好生、品德优秀生的选举权下放给全体学生。在选举的时候,学生庄严地举起右手或交上选票之前,他不能不严肃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优秀学生?班上哪些同学才真正值得我敬佩?……教师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思维过程,便是给了学生一次自我教育的机会,学生的是非观念、道德观念正是在这一次次比较、辨别、判断中逐步形成的。班级一切活动都是学生形成集体主义观念的良好途径,让学生懂得辨别美丑善恶是非的道理,并把这种道理转化为植根于心灵的道德信念。
总而言之,渴望认同、渴望赏识,是每一个人深层的精神需要,赏识是个人精神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分,它体现的是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赏识”理念下的教育强调的是接纳、宽容、和谐和幸福。要给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要尊重、理解、关注、帮助、支持、赏识学生,使学生感到被接纳、被信任。真正有尊严的班主任,是那些懂得自尊与尊重学生的人。让学生在被尊重中学会尊重,确立做人的尊严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