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vvv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因其具有可持续、环保等优势能够有效应对当前日益严重的能源与环境问题,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的人才培养是实施新能源战略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是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分析“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教学课程的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上进行探索,提出了紧跟前沿课题,规避学科交叉影响,构建教学内容;采用“专题讲授,互动教学,虚实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和“小组式”考核方式;形成课内课外联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全面互动,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热情,提高科研素养,满足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专业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教学模式;考核
  当今人类面临着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严重挑战,传统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资源的有限性与社会的巨大需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同时受开采条件和资源枯竭等因素影响,人类将会面临资源危机,而且化石类能源所排出的废气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大影响,社会影响巨大。因此研究开发无污染的、可持续的可再生能源与能源转换技术成了当前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也是工程技术应用中的热点问题,而且已经上升到经济、社会和战略安全的范畴。工科高校担负培养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的重任,因此,为了适应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满足工程实际对人才的要求,可再生能源发电方面的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的工作。[1,2]因此在新的能源形势及人才需求下,上海电力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在高年级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热力发电方向)开设了“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课程,让学生在全面掌握常规火力发电的基础上,掌握可再生能源利用基础知识、能源利用形式及其相关技术,了解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前沿技术,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适应社会需求。[3,4]
  本文通过分析“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课程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从而达到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孕育学生科学的素养,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的全面了解。
  一、“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教学的特点
  1.教学内容多学科交叉
  “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课程主要包括水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风能发电和海洋能发电等内容,课程的主体是分别对上述发电形式进行较为系统的解析,重点介绍各种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开发利用的基本方式,以及目前国内外该发电形式利用的现状和最新进展。所有以上内容涉及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半导体物理、空气动力学、力学等基础理论和相关知识,因此教学内容涉及领域广、研究对象较多,知识结构复杂多样、学科交叉非常突出、知识点集成度高等特点,这将给讲授带来挑战,即如何将这些知识点,尤其是跨学科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能够较容易地掌握是该课程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
  2.教学方式亟待改革
  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的多学科交叉,一般而言,在短时间内掌握非本专业理论知识较困难,因为没有该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经常会很难理解有关知识点,这将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甚至部分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因此,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没有参与进来,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能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所讲授的内容;同时该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因此如何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将多学科交叉课程的课堂组织好是该课程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研究属于当今研究的前沿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等不断涌现,教学内容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现有的教材显然不能很快地响应这样的变化,以教材为教学内容难以满足教学要求。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上通过参考权威书籍、资料和自身的研究成果,同时对国内外期刊文章、学术专著及网络平台知识进行学习,掌握当前研究的动向,并整合所有材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及课外拓展阅读资料。广泛获取信息,动态更新与拓展教学内容,把握最新的专业前沿,有助于引导学生去探索新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另一方面,由于课程涉及多学科的交叉,在有些学科领域上,学生缺乏知识储备,课堂教学较难获取有效的效果,因此,摒弃一些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5,6]以太阳能热发电为例,太阳能热发电涉及流体力学、传热学、自动控制等多学科,当整合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作为案例讲解时,主要向学生阐述太阳能热发电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发展趋势及政策激励等,让学生充分接触各种知识,拓宽视野,了解科技前沿的最新动态,目的是给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提供一个有利、有效的平台。课程内容应深入浅出、科普性与前沿性并重,当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后,再进行该学科的基本理论的讲授或学生自学就非常容易切入,这样就可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新型的教学模式
  根据“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的特点,本文提出新型教学模式的设计,使得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通过设定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任务,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进行积极思考,自主学习,从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增强其科学素养等方面发挥作用。
  1.专题讲授
  可再生能源利用形式多样,涉及本学科各个分支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与耦合的特点。为了避免各分支学科相互之间影响导致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提出采用专题讲座的授课形式,集中时间讲授某一类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形式。此外,争取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工程技术人员每学期做1~2次课堂报告,将工程中碰到的问题简化并整合成案例,在教学中根据需要选择案例进行剖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
  2.互动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几次完整的典型研究报告,包括几种可再生能源的发电原理、设备组成、科研前沿等,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宏观现状背景和如何从微观把握问题与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掌握归纳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撰写科技或科普论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参与课堂中来。具体做法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自主选择相关研讨课题,通过查阅文献和小组研讨,形成专题研究报告,并由小组成员在课堂进行汇报,根据其汇报内容,接受老师和同学的提问,并进行解答,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并对其评分。形成教师指导,学生主讲,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讨论的方法,教学实践表明,该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经历查阅文献、分析问题、报告写作和报告陈述的全过程,显著增强了创新能力、科研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利用对多个相关课题的讨论,学生对可再生能源特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前沿技术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3.虚实结合
  在学科平台及自建教学平台的基础上,通过实物参观、模型演示,多媒体教学等虚实结合、多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1)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模型的利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以往大部分接触的是火力发电方面的知识内容,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认知较少,特别缺乏针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原理和发电设备等进行系统的学习,如果直接进行理论的学习,学生会感到很枯燥,对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和发电设备结构很难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笔者所在课程组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教学平台。在学习课程的理论知识之前,学生首先了解小型模型的实物结构,内部构成,基本组成和基本原理,使得学生具有整体的感性认识,然后再学习本课程,同时结合模型进行讲解。
  (2)健全的多媒体素材。“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课程内容较多,课时有限。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信息量大,采用灵活的图形、视频和动画等表现形式,能够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多种多媒体教学手段。例如:选用《国家地理》节目里的《伟大工程巡礼——太阳引擎》视频作为太阳能热发电原理及形式的教学内容,直观地介绍了槽式、塔式、菲涅尔等形式的太阳能热发电原理,以及聚光器的制造工艺等。选用GE的水轮机设备,采用Flash方式制作水力发电中反击式水轮机设备的教学内容,直观且易于理解。通过多媒体的应用,展示现场实际设备,简化教学中的难点,增加了课程的信息量。
  四、小组式考核方式
  “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作为高年级的课程,课时有限,知识点多,内容模块化强,科普性和专业性并存,采用常规的卷面考试方式难以准确考核。笔者在该课程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小组式考核机制的尝试,即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课程学习的整体报告,选派一名代表在课堂上进行答辩,汇报内容结束后,其他组成员和教师针对报告内容进行提问,组内成员均可就相关问题进行回答。其他组同学根据该小组的汇报情况进行打分,打分表如表1所示。除此以外,在考核中增加动态考核,每个小组选出组内最佳贡献成员,给予动态加分;同时为了增加考核上互动,鼓励学生思考问题,对于提问积极的学生在成绩上给予加分。该考核方式,对课程的教学实行了动态的考查与过程管理,实现了以考核促学习,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进学生协作能力培养,增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提高较整体的教学效果。
  表1 考核打分表
  小组名称 选题创新性(共20分) 查阅文献情况(共20分) 分析问题能力(共20分) 报告质量 (共20分) 表达能力 (共20分) 总分
  (100分)
  五、结语
  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已经成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科重要的专业课程。本课程具有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同时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日新月异,因此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都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本文通过紧跟前沿的研究热点,设计深入浅出的教学内容;采取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引入工程案例,专题研究与课堂讨论等模式,并辅以教学模型与多媒体动画演示等多种灵活多样教学手段的改革,让学生在了解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挖掘问题,解决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和团队协作的技能,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工程实践本领。
  参考文献:
  [1]孙欣,黄永红.“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35):95-96.
  [2]刘忠,邹淑云.专业选修课《新能源发电技术》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1):185-186.
  [3]张力,杨仲卿,郑泓.“能源、环境与社会”全校性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24):54-55,69.
  [4]余霞,夏菁.关于高校本科专业选修课的若干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2,(32):72-73.
  [5]Ping He,Naichao Chen,Danmei Hu.The team-individual approach for curriculum design course in th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education[J].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1,(199-200):1680-1683.
  [6]Ping He,Naichao Chen,Jiang Wu.Study of interdisciplinary specialize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J].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1,(199-200):1676-1679.
  (责任编辑:宋秀丽)
其他文献
摘要:新媒体与青年群体有着天然的契合性,这对新时期共青团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在微博语境下青年学生注重个体主义,价值观取向多样化且不稳定,缺乏理性等现象入手,客观地指出了微博时代影响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原因,并提出了共青团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微博;青年学生;价值观;共青团  作者简介:张霞(1979-),女,江苏常州人,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孙俊(1978-),男,江苏泰兴人,江苏大
期刊
摘要: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完善的课程体系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践环节和考核方式是课程建设中的四大基本要素。探讨了面向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离散数学”课程的课程规划与建设,并进一步提出了加强该课程教学改革的设想。  关键词:离散数学;课程建设;计算思维;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陈蕾(1975-),男,江西宜春人,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张迎周(1978-),男,安徽合肥人,南京
期刊
摘要:学籍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籍管理的理念必须与时俱进,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此,要构建并完善学校教务系统,实现学籍全程信息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做好学校教务系统与教育部学生信息网两大平台的对接,从而实现面向对象个体的信息化动态管理,实现现代化的教学管理,切实提高高等学校办学质量。  关键词:学籍管理;信息化;高等教育  作者简介:刘春玲(19
期刊
摘要:随着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应用,高校信息“孤岛”现象也随之产生,通过健全高校信息化统一管理制度,实施高校信息标准化,规范信息编码,统一构建数据中心基本信息公共数据库等基本手段,化解了高校内信息“孤岛”现象,全面实现了校园内信息资源的共享,推进了高校信息化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信息标准化;资源共享  作者简介:王娟琳(1962-),女,江苏常州人,常州大学信息中心,高级实验师;封
期刊
摘要:总结介绍我国高校行为观察实验室建设的称谓、机构、功能等方面的现状,指出其存在的功能和结构缺乏整合、重教学科研轻社会应用、行为观察实验重视不够以及行为观察实验教学不规范等问题。未来我国高校行为观察实验室的建设有四种趋势,即多学科综合实验室倾向、实训室倾向、“活动型”实验室倾向、多领域服务倾向。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实验室建设;行为观察室;实验教学;实验心理学  作者简介:欧贤才(1981-)
期刊
摘要:面对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师信息素养与实际需要不适应的局面针对性地构建了人机交互式、开放交互式、适时交互式和本地资源交互式四种培训模式,旨在更好地提升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其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科研的整合能力。  关键词:新建本科;英语教师;信息素养;交互式培训模式  作者简介:苏丽(1980-),女,河北保定人,保定学院外语系,讲师;张倩(1976-),女,河北保定人,保定学院外
期刊
摘要: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必由之路。推动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是高职院校建设的内在诉求和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以专业群和企业群的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了校企合作从单一到群体的拓展,促进了双方交叉融合、多方位交流,拓展实践教学优势,增强办学实力,提升“专业协同效应”与“岗位协同效应”的效果。实践表明,群体合作有效地提升了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关键词:专业群;企业群;校企合作 
期刊
摘要:德国职业教育相当发达,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通过对德国职业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业评定等方面进行深刻剖析,了解其教学特色所在。同时,有选择地引入和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有益经验、模式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启示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特色  1.德国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校企双方共同承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任  (1)德国实施“双元制
期刊
摘要:传播军事思想、传承中国军事文化是军事著作翻译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如何通过翻译工作传播军事思想文化,通过何种翻译策略让目标语读者感受中国的特色军事文化是目前翻译工作者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基于交际翻译理论的视角,将《孙子兵法》两英译本中部分重点语句进行比较,探索适合目标语读者的读本并又能达到传播源文军事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交际翻译;孙子兵法;军事文化  作者简介:吴海燕(1986-),女,
期刊
摘要:针对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介绍了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所采取的改革措施与创新实践。  关键词: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人才观念,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