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要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指导思想,突出“为学生就业时刻准备着”的中等职业教育特色,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能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技术过硬的实用人才。那么,中职校怎样加强专业建设?加强专业建设的同时如何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下面,结合学校多年的办学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几点想法,仅供参考。
一、明确办学方向,优化课程体系
遵循“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就业”的精神,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宗旨”的办学方向,按照打好专业基础,培养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思路,优化课程体系。通过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发展骨干课程,培养适应专业发展需要、技术熟练、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二、强化校企合作,实施产教结合
专业建设本着以市场需求为基础,通过“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探索专业技术发展理念和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树立“开放、融合、实践、创新”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重视个性发展。强化对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对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成功案例的剖析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实现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训技能的整合。
三、深化教学改革,确立培养目标
1、确立“校企同步、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校要结合本地地域的实际情况和当前行业、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不仅深化理论教学与车间实训零距离对接,探索校企同步的办学模式,而且,学校要与联办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不断进行实践教学管理,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岗位技能考核,不断探索和扩大“订单”培养规模。
学校制定好课堂教学和实训实习计划,将学生在校前两年划分为四个学期八个学段。第一学年为“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初始阶段,即“夯实专业基础”阶段;第二学年为“理论升华+技能提升”提高阶段,即“专业拓展提升”阶段。夯实专业基础阶段主要解决“厚基础,宽口径”的问题,教学时段为一年级两个学期四个学段。专业拓展提升阶段为二年级两个学期四个学段,主要为了解决“理论的实效性和实训的技能性”问题,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这两个学年四个学期八个学段的课堂教学和岗位实训交替进行,相互促进、相互依存,达到工学相长之目的。
2、推进“产教结合、理实对接”的教学模式改革。
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方式,加强理论教学过程与实踐岗位需求对接,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通过数字仿真、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方式,在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渠道优化教学过程,推行“产教结合、理实对接”教学项目体系。推进以生产型实训模式的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确保学生“双证书”率达到100%。
3.建立“岗位需求,能力为本,动态融合”的课程体系。
本着“岗位用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会什么”,并适度超前的原则,建立课程内容更新机制。通过开展市场调研、论证,结合岗位需求,结合专家建设委员会的指导性前瞻性意见,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开发能反映当前科技领先水平和职业岗位资格要求的、有利于学生就业、创业和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完成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
四、做到“三个强化”,确保“四个更新”
“三个强化”即:一是引导学生热爱所学专业,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初步规划教育,鼓励和引导学生热爱所学专业。二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强化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在“做”中“学”的“岗位仿真”训练中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三是强化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应对困难的抗压能力。
“四个更新”即:一是教学方法的更新。中职教学中,教师不应再以主体身份出现,而应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督促者或引导者。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必须因应而变,要多开展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教学手段的更新。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校园网络平台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建立起双向互动的教育技术平台,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实施教学活动。三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从互联网上进行可持续的学习,接受前沿知识的学习和技术的培训,完成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型。四是实训设备的更新。更新专业实训设备,确保所设置的专业课程有效教学,为全面提高学生专业课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明确办学方向,优化课程体系
遵循“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就业”的精神,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宗旨”的办学方向,按照打好专业基础,培养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思路,优化课程体系。通过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发展骨干课程,培养适应专业发展需要、技术熟练、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二、强化校企合作,实施产教结合
专业建设本着以市场需求为基础,通过“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探索专业技术发展理念和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树立“开放、融合、实践、创新”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重视个性发展。强化对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对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成功案例的剖析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实现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训技能的整合。
三、深化教学改革,确立培养目标
1、确立“校企同步、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校要结合本地地域的实际情况和当前行业、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不仅深化理论教学与车间实训零距离对接,探索校企同步的办学模式,而且,学校要与联办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不断进行实践教学管理,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岗位技能考核,不断探索和扩大“订单”培养规模。
学校制定好课堂教学和实训实习计划,将学生在校前两年划分为四个学期八个学段。第一学年为“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初始阶段,即“夯实专业基础”阶段;第二学年为“理论升华+技能提升”提高阶段,即“专业拓展提升”阶段。夯实专业基础阶段主要解决“厚基础,宽口径”的问题,教学时段为一年级两个学期四个学段。专业拓展提升阶段为二年级两个学期四个学段,主要为了解决“理论的实效性和实训的技能性”问题,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这两个学年四个学期八个学段的课堂教学和岗位实训交替进行,相互促进、相互依存,达到工学相长之目的。
2、推进“产教结合、理实对接”的教学模式改革。
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方式,加强理论教学过程与实踐岗位需求对接,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通过数字仿真、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方式,在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渠道优化教学过程,推行“产教结合、理实对接”教学项目体系。推进以生产型实训模式的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确保学生“双证书”率达到100%。
3.建立“岗位需求,能力为本,动态融合”的课程体系。
本着“岗位用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会什么”,并适度超前的原则,建立课程内容更新机制。通过开展市场调研、论证,结合岗位需求,结合专家建设委员会的指导性前瞻性意见,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开发能反映当前科技领先水平和职业岗位资格要求的、有利于学生就业、创业和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完成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
四、做到“三个强化”,确保“四个更新”
“三个强化”即:一是引导学生热爱所学专业,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初步规划教育,鼓励和引导学生热爱所学专业。二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强化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在“做”中“学”的“岗位仿真”训练中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三是强化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应对困难的抗压能力。
“四个更新”即:一是教学方法的更新。中职教学中,教师不应再以主体身份出现,而应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督促者或引导者。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必须因应而变,要多开展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教学手段的更新。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校园网络平台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建立起双向互动的教育技术平台,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实施教学活动。三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从互联网上进行可持续的学习,接受前沿知识的学习和技术的培训,完成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型。四是实训设备的更新。更新专业实训设备,确保所设置的专业课程有效教学,为全面提高学生专业课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