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恰当的时机、以恰当的形式及时提问,是教学中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有效思维,并进而提高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因为老师提问不当,结果课堂上出现了一些我们不愿看到的景象:要么学生呆若木鸡,教室内安静的几乎能听见我们自己的呼吸;要么应者寥寥无几,教室内回荡的多是优生的声音。当然,更有一些时候,老师话音刚落,几乎所有学生就异口同声地给出了答案。这是问题过于简单、缺乏必要思维使然。由此看来,让课堂充满问题易,让课堂充满思考难。
1. 选择好提问角度以增强提问的有效性
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任何提问都是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基于不同教学目的,提问的角度就会有所不同。譬如,为诊断学生现有认知水平,我们可以提出判断性问题;为引导学生注意教材的某些重点知识,我们可以提出识记类问题;为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能力,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提出分析、应用类问题,等等。
但不管从哪个角度提问,有效提问都必须选择好同教学内容的结合点。因为偏离了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该问的没问、不该问的偏偏问,往往只能导致学生思维混乱,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有效提问必须选择好同现实生活的结合点。因为,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往往才能让学生有亲切感,才能激发起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欲望。这是增强提问生命力的关键;有效提问还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只有如此,才能调动更多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尝试选择最适合学生实际的提问方式
什么时候问、以什么形式问、学生会给出什么结论,这往往是教学设计阶段教师煞费苦心的思维过程,也是一项创造性活动。我们的课堂不能没有问题,但更不能没有高质量的、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有效问题。毕竟,引发学生围绕既定目标进行有价值、有意义的思考,是课堂提问的主要功能所在。
为了使提问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我们可以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提问,并比较哪种方式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习惯,以激发学生的有效思维。
对此,留美博士黄全愈在《美国学校天赋教育透视》一文中,就拿“西安事变”为例,一口气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21个问题。为了帮助学生识记基础知识,他给出了“谁是'西安事变'的主角?'西安事变'的主角、配角都干了些什么? ”这两个记忆性问题。即便是这一基础性问题,他设计的也很有学问。因为见解不同,学生极有可能会对谁是事变的主角展开激烈讨论,并进而会对教材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以达到全面掌握历史知识,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的教学目的,甚至还会引导学生放眼教材以外的历史知识,取得一箭双雕的效果。
除此之外,他更是立足于教学内容,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大堆我们连想都没想到的问题,譬如:为什么“西安事变”打不起来?如果没有发生“西安事变”,中国的历史可能会怎样?如果蒋介石在逃跑时摔死了,会是什么后果?如果历史可以重演,你希望“西安事变”怎么发展……原来同一教学内容竟然可以创设出这么多富有学科特色、有价值、有意思的问题!我想,这些问题不单单会创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更能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能力。这不就是今天我们用教材教,而非简单教教材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吗?我们真的可以想见,这种提问方式带来的是怎样的一种课堂效果!恐怕很难再会有学生呆若木鸡、昏昏欲睡了!
3. 给学生充分时间思考、讨论并加以及时调控
既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又不浪费时间,是教师良好课堂调控能力的具体体现。问题一经提出,教师没有必要急于让学生回答或公布答案,而应给不同层次学生以相对充分的思考时间。正是在思辨的过程中,他们才学会了协作,习得了新知,培养了能力。
给学生必要的时间,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自流,教师还应给以及时、恰当的调控,以保证课堂活动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同时避免学生在不必要处纠缠不清。为此,教学设计阶段,教师要提前预见学生可能会在哪里产生分歧和思维障碍,可能会产生哪些错误认识,以及会有怎样截然不同的答案。当上述问题出现时,怎样指导才能引导学生拨开云雾,重见彩虹。只有做好了这些工作,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做到运筹帷幄,收放自如。
4.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现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学习贵在质疑,思维从问题开始。找出问题本身既是思维的结果,也是思维的开始。有人就曾这样比较过中美之间的教育:美国的课堂是引导孩子发现问题,中国的课堂是着力于帮助孩子寻找问题的答案;前者越教孩子的问题越多,后者越教问题越少;孩子的问题越多,创造的欲望就越强烈;反之,创造的动力就越少。从中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发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有时比解决十个问题可能更重要。
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好习惯。提出问题后毕竟要通过积极思考、实践而最终找到解决的途径。因此,教师除了关注提问的有效性之外,还要高度关注对学生思维习惯、思维方法的指导。这对于增强教学实效性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通过结合具体提问,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提问的具体要求及解决关键;明确教材中哪些知识可以为此服务;解决的主要步骤是什么?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如:回答问题要言简意赅,条理清晰,声音洪亮,落落大方;要用严谨的学科语言;要学会倾听、分析、及时补充他人观点等等。
5. 对学生回答给以及时、恰当的点评
适时、恰当的点评可以发挥课堂评价的诊断、导向、调控和激励作用。当然,点评不应仅仅停留在答案的正确与否上,还应该包括思维习惯、方法和学习态度。尤其对于具有独特见解的答案,教师更应及时给以高度评价,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同时,我们要大张旗鼓地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点评。因为,正是在生生点评中,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明辨是非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得到锻炼与提高。我们尤其要保护、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观点的积极性。
总之,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因素有很多,提问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对此,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丹妙药”。这还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实践中立足于学生实际,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和感悟,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巧妙提问的技巧和能力,使有效提问真正成为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源泉和动力。
收稿日期:2013-01-30
1. 选择好提问角度以增强提问的有效性
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任何提问都是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基于不同教学目的,提问的角度就会有所不同。譬如,为诊断学生现有认知水平,我们可以提出判断性问题;为引导学生注意教材的某些重点知识,我们可以提出识记类问题;为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能力,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提出分析、应用类问题,等等。
但不管从哪个角度提问,有效提问都必须选择好同教学内容的结合点。因为偏离了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该问的没问、不该问的偏偏问,往往只能导致学生思维混乱,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有效提问必须选择好同现实生活的结合点。因为,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往往才能让学生有亲切感,才能激发起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欲望。这是增强提问生命力的关键;有效提问还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只有如此,才能调动更多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尝试选择最适合学生实际的提问方式
什么时候问、以什么形式问、学生会给出什么结论,这往往是教学设计阶段教师煞费苦心的思维过程,也是一项创造性活动。我们的课堂不能没有问题,但更不能没有高质量的、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有效问题。毕竟,引发学生围绕既定目标进行有价值、有意义的思考,是课堂提问的主要功能所在。
为了使提问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我们可以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提问,并比较哪种方式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习惯,以激发学生的有效思维。
对此,留美博士黄全愈在《美国学校天赋教育透视》一文中,就拿“西安事变”为例,一口气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21个问题。为了帮助学生识记基础知识,他给出了“谁是'西安事变'的主角?'西安事变'的主角、配角都干了些什么? ”这两个记忆性问题。即便是这一基础性问题,他设计的也很有学问。因为见解不同,学生极有可能会对谁是事变的主角展开激烈讨论,并进而会对教材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以达到全面掌握历史知识,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的教学目的,甚至还会引导学生放眼教材以外的历史知识,取得一箭双雕的效果。
除此之外,他更是立足于教学内容,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大堆我们连想都没想到的问题,譬如:为什么“西安事变”打不起来?如果没有发生“西安事变”,中国的历史可能会怎样?如果蒋介石在逃跑时摔死了,会是什么后果?如果历史可以重演,你希望“西安事变”怎么发展……原来同一教学内容竟然可以创设出这么多富有学科特色、有价值、有意思的问题!我想,这些问题不单单会创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更能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能力。这不就是今天我们用教材教,而非简单教教材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吗?我们真的可以想见,这种提问方式带来的是怎样的一种课堂效果!恐怕很难再会有学生呆若木鸡、昏昏欲睡了!
3. 给学生充分时间思考、讨论并加以及时调控
既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又不浪费时间,是教师良好课堂调控能力的具体体现。问题一经提出,教师没有必要急于让学生回答或公布答案,而应给不同层次学生以相对充分的思考时间。正是在思辨的过程中,他们才学会了协作,习得了新知,培养了能力。
给学生必要的时间,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自流,教师还应给以及时、恰当的调控,以保证课堂活动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同时避免学生在不必要处纠缠不清。为此,教学设计阶段,教师要提前预见学生可能会在哪里产生分歧和思维障碍,可能会产生哪些错误认识,以及会有怎样截然不同的答案。当上述问题出现时,怎样指导才能引导学生拨开云雾,重见彩虹。只有做好了这些工作,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做到运筹帷幄,收放自如。
4.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现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学习贵在质疑,思维从问题开始。找出问题本身既是思维的结果,也是思维的开始。有人就曾这样比较过中美之间的教育:美国的课堂是引导孩子发现问题,中国的课堂是着力于帮助孩子寻找问题的答案;前者越教孩子的问题越多,后者越教问题越少;孩子的问题越多,创造的欲望就越强烈;反之,创造的动力就越少。从中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发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有时比解决十个问题可能更重要。
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好习惯。提出问题后毕竟要通过积极思考、实践而最终找到解决的途径。因此,教师除了关注提问的有效性之外,还要高度关注对学生思维习惯、思维方法的指导。这对于增强教学实效性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通过结合具体提问,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提问的具体要求及解决关键;明确教材中哪些知识可以为此服务;解决的主要步骤是什么?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如:回答问题要言简意赅,条理清晰,声音洪亮,落落大方;要用严谨的学科语言;要学会倾听、分析、及时补充他人观点等等。
5. 对学生回答给以及时、恰当的点评
适时、恰当的点评可以发挥课堂评价的诊断、导向、调控和激励作用。当然,点评不应仅仅停留在答案的正确与否上,还应该包括思维习惯、方法和学习态度。尤其对于具有独特见解的答案,教师更应及时给以高度评价,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同时,我们要大张旗鼓地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点评。因为,正是在生生点评中,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明辨是非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得到锻炼与提高。我们尤其要保护、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观点的积极性。
总之,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因素有很多,提问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对此,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丹妙药”。这还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实践中立足于学生实际,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和感悟,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巧妙提问的技巧和能力,使有效提问真正成为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源泉和动力。
收稿日期:2013-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