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城市恶性发展带来的环境质量下降等城市问题,使得人们不断寻求和探索良好人居环境的热情日渐高涨。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外绿道的理论分析、案例研究和实证探讨,探索出适合我国关中地区城市绿道景观规划设计的一套方法,为将来绿道在国内的更具体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论文的核心部分是以三亚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城市绿道规划为例,具体介绍了在绿地系统规划的背景之下,建设城市绿道的景观规划和设计方法。通过对城市绿道景观规划设计的要素、设计原则、建设模式和指标体系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建立起一套具有实际可操作和参考指导意义的城市绿道景观规划的具体方案模式设计,并为将来城市绿道的具体实施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绿道 城市绿道;景观设计;三亚绿道设计
通过对绿道发展的进程分析,绿道经历了由单一到综合走向多功能发展的进程。绿道除了具备基本的生态功能,保护动植物资源,抑制城市的无序扩张外,同时也具备了综合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借鉴成熟的绿道建设经验与结构体系,绿道网络的构建应该以生态型绿道优先,兼具娱乐休闲功能,保证历史廊道的链接综合进行考量,分项规划发挥绿道网络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游憩活动机会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等方面的作用。针对现今绿道娱乐型功能为主的建设现状,拓展其功能范畴,绿色通道是具有重要生态意义或兼具游憩和文化历史价值的廊道。绿色通道能够连接公园、广场、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居住区绿地等开放空间。在当前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绿色通道作为一种世界领先的自然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和绿地建设理念,在园林建设、保护生态学及城市规划等诸多领域具有应用价值。
1研究内容
三亚湾老城区段为城市生活性岸线,保障其公共性与开放性,整体风格需体现热带海滨景观特色,考虑市民生活休闲需求,可适当融入城市公园特征,强化植物遮阴效果,结合实际游赏线路,设置座椅、长廊等休憩服务设施。
线路:三亚湾路
与滨海线路形成带状线路,定位为人文休闲绿道,营造出既可领会城市文化底蕴又可体验乡野滨水美景的休闲线性空间。
2.相关概念解析
2.1绿道
查理斯·粒脱对绿道的定义较为全面:绿道就是沿着诸如溪谷、滨河、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者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沟渠、废弃铁路线、风景道等人工走廊所建设的线性开放空间,包括所有可供骑车者和行人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以及人工景观线路。
2.2城市绿道
城市绿道的概念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上来理解。从狭义上讲就是地理位置处于城市中的绿道。从广义上讲,是指在城市尺度上(100-lOOOOkm2)的绿道及绿色空间网络。
2.3城市绿道的基本类型
生态型绿色通道:生态型绿色通道是由重要的自然廊道和开放空间组成,它们通常沿着河、小溪、山脊线分布,可供野生动物迁移,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科学研究。
3城市绿道景观设计的基础研究与分析
3.1城市绿道构成要素的研究与分析
绿廊系统可以简单的比作绿化缓冲带,具有一定宽度的。绿廊是由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土壤、水体与以此为生境栖息的生物等组成的,是绿道控制范围内的主体。节点系统:主要包括自然、人文景点、公园、广场等,为绿道使用者提供休闲活动的适宜空间。 慢行系统:自行车道、步行道、无障碍道(残疾人专用道)、都是非机动车道。标识系统:标识牌、引导牌、信息牌等。用来告知、提醒游客绿道信息的一种途径。 服务系统:是为绿道使用者提供游客接待、休息、科普教育、餐饮零售、安全保障、管理维护等服务的。主要包括游览服务设施和管理服务设施两部分。
3.2城市绿道的特征分析
区位上,位于城市规划区内。
形态上,是线性或网状的结构。主要依靠城市中自然走廊,河流、溪谷山脊线等来规划绿道。
功能上,目前绿道已经发展为多功能多目标性的绿道,不同于早期传统意义上的绿道。
4 三亚市绿道景观设计
4.1现状分析
三亚湾度假区东起三亚港,二十里长的滨海大道依湾绵延,椰树成林西行延伸至天涯湾。紧挨三亚市区,绵延22公里。该湾湾长沙细,岸上绿树如带,构成三亚海滨风景区美丽动人的风景线。市内道路直通海边,长长海湾,三亚湾度假区东临港口、市区一带,因生活污水的污染,海水、沙滩大不如前,正在进行海湾整治,暂不适合游泳。西边海坡度假区,沙滩质地柔软,海水洁净,是游泳的好去处。
4.2设计理论
规划分为三段,紧连市区一段为游乐观光漫游区域,稍远为公共海边泳场和海上活动区域,再远是拥有一批度假村的休闲度假区域。加强与公交站点、重要文化娱乐设施便捷联系,成为绿道网系统的循环末端,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实现城市绿道的全线贯通,使市民、游客方便快捷进入到主要绿道线路,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绿色出行。自行车道与人行道相邻由于场地现状绿道宽度的限制,将两种道路相邻设置。既满足了慢行交通的基本功能,也解决了绿道土地的局限性。在绿道宽度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行道树或是几米宽的绿化隔离带作为安全隔离装置,同时也满足了步行道与自行车分道使用的目的。
5 详细设计
5.1交通衔接系统
城市绿道的出入口就是:离开机动车道路,把人引入绿道的地方。绿道的出入口不同与公园、广场的出入口设计,前者的设计应是大气的、雄伟的、有一定规模的;而这些在绿道中是不需要的,绿道的出入口可以只是拓宽的道路,可以是一个标识示意。
5.2节点设计处理
绿道中的广场:城市中所见的广场与绿道中的广场之间既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也有很大的区别。两者都是由植物、山水、建筑、景观小品基本要素构成的。一般来说两者都是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户外活动空间,满足休闲、交往、娱乐的功能。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城市绿道的规模相对较小,设计中要控制广场的规模。广场的位置要考虑绿道中的人群流动情况,可以设置在绿道的出入口处,有疏散人群的作用,同时要注意广场与绿道整体风格的融合。绿道中广场的设计形式也是多种的。
5.3安全系统
绿道内的各类标识牌按统一要求清晰、简洁的设置,从而实现对绿道使用者的指引功能。同类标识牌设置间距不应大于 500m。结合本地自然、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等本土特色进行设置。制作标识牌所采用环保和节约的原材料。绿道上是否提供照明,视不同地段、不同情况而确定。大部分绿道的光照条件可能都不会太理想。夜间照明能够有效的鼓励人们在夜间使用绿道,也会引起人们对安全、犯罪、破坏等行为的关注。安排足够的人员在绿道巡逻也是需要重视的问题。在使用频率较高的绿道——如社区和邻近高校校园的绿道——夜间使用需求可能会延长绿道照明的使用时间。
参考文献:
[1]谢园方.江南新城建设中休闲绿道的研究与实践[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
[2] 李德水,邱晓华,林贤郁.中国统计年鉴[J].2004.
[3]丁文清.城市绿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4]栾春民.城郊游憩型绿道规划设计探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
[5]周年兴,俞孔坚,黄震方.绿道及其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6,26(9):3108-3116.
[6] Liale C.Greenways for American[J].1990.
[7] (美)洛林·LaB·施瓦茨.查尔斯·A·弗林克.罗伯特·M·西恩斯.绿道规划.设计.开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8]Ahern J.Greenways as a planning strategy[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31-155.
[9] 王璟.我国城市绿道的规划途径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12.
[10]《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试行)[Z].2010.
[11]曹靖,王岚.不同分类体系下绿道慢行系统建设标准的研究[J].广东园林,2012,34(3):15-19.
论文的核心部分是以三亚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城市绿道规划为例,具体介绍了在绿地系统规划的背景之下,建设城市绿道的景观规划和设计方法。通过对城市绿道景观规划设计的要素、设计原则、建设模式和指标体系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建立起一套具有实际可操作和参考指导意义的城市绿道景观规划的具体方案模式设计,并为将来城市绿道的具体实施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绿道 城市绿道;景观设计;三亚绿道设计
通过对绿道发展的进程分析,绿道经历了由单一到综合走向多功能发展的进程。绿道除了具备基本的生态功能,保护动植物资源,抑制城市的无序扩张外,同时也具备了综合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借鉴成熟的绿道建设经验与结构体系,绿道网络的构建应该以生态型绿道优先,兼具娱乐休闲功能,保证历史廊道的链接综合进行考量,分项规划发挥绿道网络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游憩活动机会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等方面的作用。针对现今绿道娱乐型功能为主的建设现状,拓展其功能范畴,绿色通道是具有重要生态意义或兼具游憩和文化历史价值的廊道。绿色通道能够连接公园、广场、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居住区绿地等开放空间。在当前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绿色通道作为一种世界领先的自然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和绿地建设理念,在园林建设、保护生态学及城市规划等诸多领域具有应用价值。
1研究内容
三亚湾老城区段为城市生活性岸线,保障其公共性与开放性,整体风格需体现热带海滨景观特色,考虑市民生活休闲需求,可适当融入城市公园特征,强化植物遮阴效果,结合实际游赏线路,设置座椅、长廊等休憩服务设施。
线路:三亚湾路
与滨海线路形成带状线路,定位为人文休闲绿道,营造出既可领会城市文化底蕴又可体验乡野滨水美景的休闲线性空间。
2.相关概念解析
2.1绿道
查理斯·粒脱对绿道的定义较为全面:绿道就是沿着诸如溪谷、滨河、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者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沟渠、废弃铁路线、风景道等人工走廊所建设的线性开放空间,包括所有可供骑车者和行人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以及人工景观线路。
2.2城市绿道
城市绿道的概念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上来理解。从狭义上讲就是地理位置处于城市中的绿道。从广义上讲,是指在城市尺度上(100-lOOOOkm2)的绿道及绿色空间网络。
2.3城市绿道的基本类型
生态型绿色通道:生态型绿色通道是由重要的自然廊道和开放空间组成,它们通常沿着河、小溪、山脊线分布,可供野生动物迁移,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科学研究。
3城市绿道景观设计的基础研究与分析
3.1城市绿道构成要素的研究与分析
绿廊系统可以简单的比作绿化缓冲带,具有一定宽度的。绿廊是由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土壤、水体与以此为生境栖息的生物等组成的,是绿道控制范围内的主体。节点系统:主要包括自然、人文景点、公园、广场等,为绿道使用者提供休闲活动的适宜空间。 慢行系统:自行车道、步行道、无障碍道(残疾人专用道)、都是非机动车道。标识系统:标识牌、引导牌、信息牌等。用来告知、提醒游客绿道信息的一种途径。 服务系统:是为绿道使用者提供游客接待、休息、科普教育、餐饮零售、安全保障、管理维护等服务的。主要包括游览服务设施和管理服务设施两部分。
3.2城市绿道的特征分析
区位上,位于城市规划区内。
形态上,是线性或网状的结构。主要依靠城市中自然走廊,河流、溪谷山脊线等来规划绿道。
功能上,目前绿道已经发展为多功能多目标性的绿道,不同于早期传统意义上的绿道。
4 三亚市绿道景观设计
4.1现状分析
三亚湾度假区东起三亚港,二十里长的滨海大道依湾绵延,椰树成林西行延伸至天涯湾。紧挨三亚市区,绵延22公里。该湾湾长沙细,岸上绿树如带,构成三亚海滨风景区美丽动人的风景线。市内道路直通海边,长长海湾,三亚湾度假区东临港口、市区一带,因生活污水的污染,海水、沙滩大不如前,正在进行海湾整治,暂不适合游泳。西边海坡度假区,沙滩质地柔软,海水洁净,是游泳的好去处。
4.2设计理论
规划分为三段,紧连市区一段为游乐观光漫游区域,稍远为公共海边泳场和海上活动区域,再远是拥有一批度假村的休闲度假区域。加强与公交站点、重要文化娱乐设施便捷联系,成为绿道网系统的循环末端,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实现城市绿道的全线贯通,使市民、游客方便快捷进入到主要绿道线路,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绿色出行。自行车道与人行道相邻由于场地现状绿道宽度的限制,将两种道路相邻设置。既满足了慢行交通的基本功能,也解决了绿道土地的局限性。在绿道宽度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行道树或是几米宽的绿化隔离带作为安全隔离装置,同时也满足了步行道与自行车分道使用的目的。
5 详细设计
5.1交通衔接系统
城市绿道的出入口就是:离开机动车道路,把人引入绿道的地方。绿道的出入口不同与公园、广场的出入口设计,前者的设计应是大气的、雄伟的、有一定规模的;而这些在绿道中是不需要的,绿道的出入口可以只是拓宽的道路,可以是一个标识示意。
5.2节点设计处理
绿道中的广场:城市中所见的广场与绿道中的广场之间既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也有很大的区别。两者都是由植物、山水、建筑、景观小品基本要素构成的。一般来说两者都是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户外活动空间,满足休闲、交往、娱乐的功能。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城市绿道的规模相对较小,设计中要控制广场的规模。广场的位置要考虑绿道中的人群流动情况,可以设置在绿道的出入口处,有疏散人群的作用,同时要注意广场与绿道整体风格的融合。绿道中广场的设计形式也是多种的。
5.3安全系统
绿道内的各类标识牌按统一要求清晰、简洁的设置,从而实现对绿道使用者的指引功能。同类标识牌设置间距不应大于 500m。结合本地自然、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等本土特色进行设置。制作标识牌所采用环保和节约的原材料。绿道上是否提供照明,视不同地段、不同情况而确定。大部分绿道的光照条件可能都不会太理想。夜间照明能够有效的鼓励人们在夜间使用绿道,也会引起人们对安全、犯罪、破坏等行为的关注。安排足够的人员在绿道巡逻也是需要重视的问题。在使用频率较高的绿道——如社区和邻近高校校园的绿道——夜间使用需求可能会延长绿道照明的使用时间。
参考文献:
[1]谢园方.江南新城建设中休闲绿道的研究与实践[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
[2] 李德水,邱晓华,林贤郁.中国统计年鉴[J].2004.
[3]丁文清.城市绿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4]栾春民.城郊游憩型绿道规划设计探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
[5]周年兴,俞孔坚,黄震方.绿道及其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6,26(9):3108-3116.
[6] Liale C.Greenways for American[J].1990.
[7] (美)洛林·LaB·施瓦茨.查尔斯·A·弗林克.罗伯特·M·西恩斯.绿道规划.设计.开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8]Ahern J.Greenways as a planning strategy[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31-155.
[9] 王璟.我国城市绿道的规划途径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12.
[10]《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试行)[Z].2010.
[11]曹靖,王岚.不同分类体系下绿道慢行系统建设标准的研究[J].广东园林,2012,34(3):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