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雷德里克·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他是欧洲音乐史上最著名的浪漫主义乐派的作曲家、钢琴家。1810年生于华沙近郊的教师家庭,从小就喜爱波兰民间音乐。肖邦幼年时就显露出非凡的音乐天赋。4岁时开始学习钢琴,7岁时创作了一首波兰舞曲,8岁在一场慈善音乐会上公开演出,并以“音乐神童”而开始闻名,16岁时进入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成为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1830年,肖邦离开祖国经维也纳到法国巴黎定居。他的晚年生活孤寂,痛苦的自称“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临终前他要求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他的一生涉及的钢琴作品种类繁多,玛祖卡舞曲、练习曲、前奏曲、圆舞曲、波洛奈兹舞曲、民谣、谐谑曲、首夜曲、钢琴协奏曲和钢琴奏鸣曲等。肖邦的圆舞曲作品除了继承了圆舞曲传统风格的同时,也以自己独特的音乐艺术创造力史它达到一种新的境界。1829年至1831年间,肖邦在华沙、维也纳和巴黎各地举行了多场音乐会,他的演出受到了专业报刊的高度评价,“柔和的演奏,难以形容的流畅,能够唤起最深感受的完美演绎。”,他是“音乐地平线上最闪亮流星中的一颗”。下面我们就肖邦圆舞曲的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一、旋律特点
肖邦圆舞曲的旋律丰富、感情细腻、歌唱性强,节奏不同与巴洛克、古典时期的严谨态度,更多强调的是抒发内心情感,因此人们赋予他“钢琴诗人”的称号。受意大利歌剧的影响,在保留作品的“器乐性”的同时加强了“声乐性”,使得旋律婉转、动听、高雅、赋予美感。保持舞蹈的节奏、律动,音乐特点和风格特征的前提下,在性质、速度和节奏等方面比社交性的圆舞曲更灵活、更多样,曲式也有所突破。甜蜜的柔情和风趣的卖俏,也贯穿在这种圆舞曲之中。大胆的加入炫技的尾声,仿佛声乐中的“花腔”,高难度的手指技巧、华丽的音乐片段,将圆舞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时下热门的音乐会演奏曲目。
肖邦经常采用重复的写作手法,在音乐中反复重复,将感性和想象提升到新的台阶。区别于新古典主义派所宣扬的理性对文艺是一种束缚,肖邦赞成强调音乐中的情感内容观点,并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这种观点,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美学原则。在重复的同时也出现了动机的对比来丰富旋律。通过模进的创作手法形成的连续音程大跳的音型,常在肖邦圆舞曲某一段落的结尾处出现。大量使用带有器乐性质的装饰音、经过句以避免大量反复的听觉缺憾。
二、节奏特点
圆舞曲一般采用三拍子节奏,第一拍为强拍,第二、第三拍为弱拍,但肖邦决不拘束于此种节奏。采用了延迟重音,在长音符、装饰音或附点节奏的地方,导致重音可能出现在第一拍、第二拍、甚至第三拍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同声部间的纵向节奏比率,常见如左、右手发音点的 “三对二”;横向关系中节奏 节拍的前后比率。尤其是指在拍号不变的前提下,通过重音移位,将 “两个三拍子”小节处理成 “三个两拍子”小节的节奏节拍方式,即“赫米奥拉节奏”。这种特殊的节奏组合,使音乐有了突然变快的感觉,之后旋律的短暂停歇,形成了肖邦独特的韵味。 即优美抒情、富有歌唱性,又不失圆舞曲特有的舞蹈性与律动感。
三、踏板
踏板的运用在钢琴演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好的踏板演奏方法可以让音乐灵魂,肖邦对踏板运用较其他钢琴家们更为复杂更精细。细腻的踏板造就细腻的音乐,为了烘托气氛,大量使用切分踏板,而长踏板的使用可以达到复杂的、浑厚、具有交响乐队般的音响效果,有的中间还包含着许多不协和的和弦外音甚至不同和弦。不同与其他音乐家富有颗粒感的音响效果,他的作品换踏板时稍有拖沓,使两个踏板的交接处界线模糊为音乐增添梦幻的感觉。半踏板、1/3踏板或抖动踏板也是时常出现,左手伴奏的低音更是需要踏板来持续,为整个曲子增添平衡感。
四、肖邦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爱国情怀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的波兰,既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又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俄国、奥地利、普鲁士三个强国对弱小的波兰进行了三次瓜分。波兰人民始终坚持着不屈不挠的爱国斗争。十九世纪上半叶波兰进步的、民族的浪漫主义文艺,对这个斗争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时,波兰涌现出一批爱国的思想家和文艺家。他们主张文艺要有鲜明的民族特性,要有热爱人民和自由的思想内容,要有丰富的情感色彩。这些思想对肖邦有着深远的影响。肖邦的许多最伟大的作品都是用波兰的两种古代舞蹈玛祖卡舞和波罗乃兹舞的节奏写成的。波罗乃兹舞是一种贵族的舞蹈——王子和英雄们在国王宝座前面稳重而庄严地行进。肖邦用这种曲式创作了他的一些最宏伟的作品。玛祖卡舞是肖邦时常看见的,这是波兰农民们力图在朝气蓬勃的尽情欢乐中忘掉他们生活中的艰苦时跳的一种农村舞蹈。其节奏是每一小节三拍子,在最后一拍,跳舞的人们把脚后跟咔嗒一声碰在一起时加强了一拍。肖邦的音乐被人们热爱的原因也许是:在诉说波兰的美和忧伤的同时又能感到一份浓浓的爱国之情。肖邦在巴黎的朋友,德国诗人海涅有一次写道:“他在钢琴前坐下来的时候,我觉得仿佛是一个从我出生地来的同乡正在告诉我当我不在的时候曾经发生的最奇怪的事情。有时我很想问他:‘家里的那些玫瑰花还在热情地盛开吗?那些树还在月光下唱得那么美吗?’”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
[2][美】保罗 ·亨利 ·朗格.张洪岛译.19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
[3][波】雷吉娜 ·斯门江卡.如何演奏肖邦[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
[4]【苏】A·索洛甫磋夫.肖邦的创作 [M].人民音乐出版社,1960年
[5]朱雅芬.肖邦的浪漫主义特色[J].钢琴艺术,2000,(1)
[6]朱自谦.肖邦对音乐体裁的新发展【J].人民音乐,1984,(1)
他的一生涉及的钢琴作品种类繁多,玛祖卡舞曲、练习曲、前奏曲、圆舞曲、波洛奈兹舞曲、民谣、谐谑曲、首夜曲、钢琴协奏曲和钢琴奏鸣曲等。肖邦的圆舞曲作品除了继承了圆舞曲传统风格的同时,也以自己独特的音乐艺术创造力史它达到一种新的境界。1829年至1831年间,肖邦在华沙、维也纳和巴黎各地举行了多场音乐会,他的演出受到了专业报刊的高度评价,“柔和的演奏,难以形容的流畅,能够唤起最深感受的完美演绎。”,他是“音乐地平线上最闪亮流星中的一颗”。下面我们就肖邦圆舞曲的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一、旋律特点
肖邦圆舞曲的旋律丰富、感情细腻、歌唱性强,节奏不同与巴洛克、古典时期的严谨态度,更多强调的是抒发内心情感,因此人们赋予他“钢琴诗人”的称号。受意大利歌剧的影响,在保留作品的“器乐性”的同时加强了“声乐性”,使得旋律婉转、动听、高雅、赋予美感。保持舞蹈的节奏、律动,音乐特点和风格特征的前提下,在性质、速度和节奏等方面比社交性的圆舞曲更灵活、更多样,曲式也有所突破。甜蜜的柔情和风趣的卖俏,也贯穿在这种圆舞曲之中。大胆的加入炫技的尾声,仿佛声乐中的“花腔”,高难度的手指技巧、华丽的音乐片段,将圆舞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时下热门的音乐会演奏曲目。
肖邦经常采用重复的写作手法,在音乐中反复重复,将感性和想象提升到新的台阶。区别于新古典主义派所宣扬的理性对文艺是一种束缚,肖邦赞成强调音乐中的情感内容观点,并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这种观点,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美学原则。在重复的同时也出现了动机的对比来丰富旋律。通过模进的创作手法形成的连续音程大跳的音型,常在肖邦圆舞曲某一段落的结尾处出现。大量使用带有器乐性质的装饰音、经过句以避免大量反复的听觉缺憾。
二、节奏特点
圆舞曲一般采用三拍子节奏,第一拍为强拍,第二、第三拍为弱拍,但肖邦决不拘束于此种节奏。采用了延迟重音,在长音符、装饰音或附点节奏的地方,导致重音可能出现在第一拍、第二拍、甚至第三拍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同声部间的纵向节奏比率,常见如左、右手发音点的 “三对二”;横向关系中节奏 节拍的前后比率。尤其是指在拍号不变的前提下,通过重音移位,将 “两个三拍子”小节处理成 “三个两拍子”小节的节奏节拍方式,即“赫米奥拉节奏”。这种特殊的节奏组合,使音乐有了突然变快的感觉,之后旋律的短暂停歇,形成了肖邦独特的韵味。 即优美抒情、富有歌唱性,又不失圆舞曲特有的舞蹈性与律动感。
三、踏板
踏板的运用在钢琴演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好的踏板演奏方法可以让音乐灵魂,肖邦对踏板运用较其他钢琴家们更为复杂更精细。细腻的踏板造就细腻的音乐,为了烘托气氛,大量使用切分踏板,而长踏板的使用可以达到复杂的、浑厚、具有交响乐队般的音响效果,有的中间还包含着许多不协和的和弦外音甚至不同和弦。不同与其他音乐家富有颗粒感的音响效果,他的作品换踏板时稍有拖沓,使两个踏板的交接处界线模糊为音乐增添梦幻的感觉。半踏板、1/3踏板或抖动踏板也是时常出现,左手伴奏的低音更是需要踏板来持续,为整个曲子增添平衡感。
四、肖邦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爱国情怀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的波兰,既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又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俄国、奥地利、普鲁士三个强国对弱小的波兰进行了三次瓜分。波兰人民始终坚持着不屈不挠的爱国斗争。十九世纪上半叶波兰进步的、民族的浪漫主义文艺,对这个斗争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时,波兰涌现出一批爱国的思想家和文艺家。他们主张文艺要有鲜明的民族特性,要有热爱人民和自由的思想内容,要有丰富的情感色彩。这些思想对肖邦有着深远的影响。肖邦的许多最伟大的作品都是用波兰的两种古代舞蹈玛祖卡舞和波罗乃兹舞的节奏写成的。波罗乃兹舞是一种贵族的舞蹈——王子和英雄们在国王宝座前面稳重而庄严地行进。肖邦用这种曲式创作了他的一些最宏伟的作品。玛祖卡舞是肖邦时常看见的,这是波兰农民们力图在朝气蓬勃的尽情欢乐中忘掉他们生活中的艰苦时跳的一种农村舞蹈。其节奏是每一小节三拍子,在最后一拍,跳舞的人们把脚后跟咔嗒一声碰在一起时加强了一拍。肖邦的音乐被人们热爱的原因也许是:在诉说波兰的美和忧伤的同时又能感到一份浓浓的爱国之情。肖邦在巴黎的朋友,德国诗人海涅有一次写道:“他在钢琴前坐下来的时候,我觉得仿佛是一个从我出生地来的同乡正在告诉我当我不在的时候曾经发生的最奇怪的事情。有时我很想问他:‘家里的那些玫瑰花还在热情地盛开吗?那些树还在月光下唱得那么美吗?’”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
[2][美】保罗 ·亨利 ·朗格.张洪岛译.19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
[3][波】雷吉娜 ·斯门江卡.如何演奏肖邦[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
[4]【苏】A·索洛甫磋夫.肖邦的创作 [M].人民音乐出版社,1960年
[5]朱雅芬.肖邦的浪漫主义特色[J].钢琴艺术,2000,(1)
[6]朱自谦.肖邦对音乐体裁的新发展【J].人民音乐,1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