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很多老师在作文教学中片面强调作文的应试技巧而忽视其中的审美教育,从而使作文教学带上了某种功利色彩。本文试着从几个方面说明如何做到作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及其意义。
【关键词】作文教学;审美教育
The middle school thesis teaching’s esthetic education way searches analyzes
Zhang Xiurong
【Abstract】The middle school thesis teaching takes the language teaching a part, is playing the great importance the role. But present many teachers lay undue stress on the thesis in the thesis teaching to take an exam the skill to neglect esthetic education, thus caused the thesis teaching to take to bring with some kind of utility color. This article tries from several aspects to show how to achieve in the thesis teaching the esthetic educ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Key words】Thesis teaching; Esthetic education
中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它的重要程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许多老师仅仅看到的是作文的可观分值,忽视它本来应该具有的审美意义。于是在一些个人观念的驱使下片面强调作文的应试技巧和应对方法,把它本身的内涵抛到了一边。这是教育的损失。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观点,从更高的层次上去认识为什么要进行作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的意义。
1 审美教育的含义
“美育,是在对世界的审美关系中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健康的审美意识、高尚的审美情操、深层次的审美能力,从而使受教育者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改造自身。它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提高民族素质的一条必由之路。而且,审美教育和其它方面的教育是彼此渗透、相辅相成的。”(杨安仑在《美学纲要》)由此可看出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审美教育是意识的教育,关系到一个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2 为什么要重视作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呢
首先,中学阶段的学生处在一个特殊的年龄段,思想和心理都不是很成熟,处于一个不稳定的阶段,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他们的审美指向不确定,审美情趣也比较肤浅,也容易游离,这时老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名师出高徒”这句话说明老师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老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作文教学的方法与理念,都将影响到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注重审美教育,把作文的文学性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以后的文学造诣。试看古今中外的文学家,有哪一个不重视审美情趣的培养?他们在成为名家以前都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审美能力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之后才能胸有成竹地写出旷世佳作来。当然我们不希冀每个中学生以后都能成为作家,但是作为一个基础是一定应该打牢的——毕竟谁也不知道他们以后会不会走上文学的道路。正如鲁迅从文之前一心在日本学医,为的是医治国人身体上的疾病,解除他们的痛苦。然而当他在一部电影中看到国人的麻木后毅然弃医从文,因为他认识到身体的疾病远不如思想的疾病那么严重。
这也是时势发展所趋,现在提倡的是全面教育、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所有的老师要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考试是第一位的,从本质上意识到如何做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才符合时代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
3 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就是因为他们怕写不好,拿不到高分。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一种恶性循环。久而久之,他们便觉得写作文是件很可怕的事情,不把其看成是一种美的创作。仔细分析可以看出他们的作文存在着以下问题:(1)无话可说,内容空泛。在拿到一个作文题目时感到很茫然,觉得无从下手,心里找不到与之相关的材料。这是因为他们的社会经历和人生阅历太少,平时基本上是“学校——食堂——寝室”这样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根本没办法去了解外面所发生的事情和国际上的热点聚焦,整天都对着为数不多的基本教科书。(2)感情虚假,辞藻平淡。很多时候学生抒发的感情和前面写的内容毫无联系,毫无文学性可言。这也和他们人生阅历和社会经历的缺乏有很大的关系,没经历过的事情怎么能很好地表达对其的看法?他们在作文写作中陷入了一种机械的重复。虽然作文的主题和要求不一样,但是他们在写作文的过程中重复着自己向来形成的固定模式和思维。(3)情节平淡无奇,缺少波澜。这主要是针对记叙文而说的。由于读过的文学作品比较有限,自身经历的平凡,他们写的故事基本就是按时间顺序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写下来,这样肯定会缺少文学性和欣赏性。毕竟作文作为作品的一种形式,不同于我们平时写的日记和总结。
4 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
文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去了解生活,最好的办法便是观察。观察以后才能产生感受,把客观事物和人的主观感情结合起来。作文教学时,老师应该重视指导学生对大自然进行观察,这种观察的对象无疑是一种客观存在,但由于观察的途径、方法不同,就产生导致了科学的观察与文学的观察不同。科学的观察要求尽可能排除一切可能的主观色彩,有时为摆脱人的感觉器官的局限和影响,科学工作者常常又借助一些精密仪器排除错觉,以避免得到有背真实情况的实验结果。然而文学的观察除了要有那种标准的、带普遍性的眼睛外,还得有自己的眼睛,用带有鲜明个性特色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把客观的意象和个人独特的情感结合在一起,使观察的结果带上个性的情感色彩。文学形象产生于客观与主观的碰撞,它是情感与理智的合拢。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观察往往处于一种感性状态和朦胧状态,搞不懂自己为什么要去观察。也搞不懂要观察什么。比如他们看到乡间的百花盛开、新房林立的景象,所感受到的是五彩缤纷的色彩和新房子的漂亮,却很少去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象。他们很难把把这些景象和国家对农业的发展、对农民的重视结合起来。往往只知其果。不思其因。所以,老师要在这方面进行有效的指导,鼓励他们去思考,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这不仅是文学的精神,也是科学界所提倡的精神。
有效利用课本和相关读本,注重对精美文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当然,要想做到这点,应建立在上述第一点的基础上,即——观察。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再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呈现在人面前的是一幅极为凄凉的画面:秋风萧瑟,荒凉凋谢的蒿草,孤枯败落的藤枝,蔓缠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时不交运的“昏鸦” 呱呱叫着,声声催人心魄,把秋日黄昏的氛围一下子卷入落魄流浪人的心里。冷冷清清,坐落的小桥,似给旅人铺路,又似让旅人沉落。瘦弱赢马,驮着书卷,催着旅人,行吧行吧。只寥寥数语,便将人在天涯的秋愁刻画得淋漓尽致。
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描写自然环境的美去领悟其中的理性内容。如茅盾写的《白杨礼赞》中对白杨树的赞美,“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工过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这一段话,作者表面是对白杨树的赞美,实际上是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的广大抗日军民的礼赞,赞美广大军民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革命精神。只有理解到这一层,才能真正知道茅盾何以要花这么多的篇幅去写看起来极为普通的白杨树,知道这看似朴实的描写后面所蕴涵的精神。又如孙犁写的《荷花淀》,“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干净得很。” “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银壁一样。粉色荷花箭样高高地挺出来……”以及其他的景象,诸如明月、清风、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花……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展现出人们对家乡的爱、对生活的爱,着重表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歌颂爱国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对精美文章的分析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尤为重要,这是他们汲取文学营养的重要来源。
开展课外活动,把理论的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地走进生活,感受生活,拥抱生活,从而唤起对所要表达的事物和人的情感。只有成为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写出亲切感人的作品。恩格斯说,文学起源于劳动。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谈到,文学起源于原始歌谣,古时劳动人民在劳动时为了减轻劳作疲劳用有节奏的歌谣来缓解疲劳。这大致也和恩格斯说的一个意思。由此可以看出劳动和实践对于文学产生的重要性。比如长江沿线一带的地方,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长江,让他们自己真实地感受一下长江奔流直下犹如天上来的气势;沿海的地方,老师可以让学生多去海边看看,目睹大海的波涛汹涌从而产生一种博大的情怀:有高山的地方,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去攀登高峰,体验往上攀登的艰辛和达到顶峰后的快乐,以及随之而来的“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而平原的地方,则可以要求学生多参加田间劳作,体会劳动的艰辛和父母的不易,珍惜劳动果实。当活动结束以后,让大家在一起讨论,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进行心得交流。那么在以后碰到诸如《登泰山记》、《勤劳》、《克服困难》之类的作文,学生便可以从自己真实的经历出发,写出自己的真感情。
老师应该允许学生有不一样的声音——即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很多老师容易犯先入为主的错误,觉得自己的分析才是比较准确的,认为学生的阅历浅,不可能把问题分析得很透彻。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的分析只代表他自己的观点。他的观点的得出是建立在自己的社会人生经历和人生观、价值观上的。中学生和老师有着必然的思想和认知代沟。但这并不说明他们的看法就不对,很多时候学生的看法往往由于角度新颖而更具有价值。
5 作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
把作文的审美教育放在第一位,对于传统的教学是一种极大突破。其核心在于一个“美”字,这样可使学生改变自己以往对作文的看法,不再把写作文看成是应付的不得不做的事;能在根本上使学生从“要我写”转变到“我要写”,自发地去追求美、热爱美、创造美。从长远意义上讲,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种意识上的超前性不是短期内就能获得,必须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逐渐积累才能缓慢形成,正如一个人的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一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意义。那种传统的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早应该被历史的洪流所淘汰。
参考文献
[1] 郭凯.《审美教学有效开展路径探析》.《文理导航(中旬)》.2011年01期
[2] 曹明波.《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中学课程资源 》.2008年12期
[3] 徐先昌.《让欣赏与作文同行——作文教学随感》. 《作文教学研究》.2008年5期
【关键词】作文教学;审美教育
The middle school thesis teaching’s esthetic education way searches analyzes
Zhang Xiurong
【Abstract】The middle school thesis teaching takes the language teaching a part, is playing the great importance the role. But present many teachers lay undue stress on the thesis in the thesis teaching to take an exam the skill to neglect esthetic education, thus caused the thesis teaching to take to bring with some kind of utility color. This article tries from several aspects to show how to achieve in the thesis teaching the esthetic educ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Key words】Thesis teaching; Esthetic education
中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它的重要程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许多老师仅仅看到的是作文的可观分值,忽视它本来应该具有的审美意义。于是在一些个人观念的驱使下片面强调作文的应试技巧和应对方法,把它本身的内涵抛到了一边。这是教育的损失。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观点,从更高的层次上去认识为什么要进行作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的意义。
1 审美教育的含义
“美育,是在对世界的审美关系中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健康的审美意识、高尚的审美情操、深层次的审美能力,从而使受教育者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改造自身。它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提高民族素质的一条必由之路。而且,审美教育和其它方面的教育是彼此渗透、相辅相成的。”(杨安仑在《美学纲要》)由此可看出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审美教育是意识的教育,关系到一个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2 为什么要重视作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呢
首先,中学阶段的学生处在一个特殊的年龄段,思想和心理都不是很成熟,处于一个不稳定的阶段,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他们的审美指向不确定,审美情趣也比较肤浅,也容易游离,这时老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名师出高徒”这句话说明老师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老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作文教学的方法与理念,都将影响到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注重审美教育,把作文的文学性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以后的文学造诣。试看古今中外的文学家,有哪一个不重视审美情趣的培养?他们在成为名家以前都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审美能力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之后才能胸有成竹地写出旷世佳作来。当然我们不希冀每个中学生以后都能成为作家,但是作为一个基础是一定应该打牢的——毕竟谁也不知道他们以后会不会走上文学的道路。正如鲁迅从文之前一心在日本学医,为的是医治国人身体上的疾病,解除他们的痛苦。然而当他在一部电影中看到国人的麻木后毅然弃医从文,因为他认识到身体的疾病远不如思想的疾病那么严重。
这也是时势发展所趋,现在提倡的是全面教育、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所有的老师要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考试是第一位的,从本质上意识到如何做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才符合时代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
3 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就是因为他们怕写不好,拿不到高分。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一种恶性循环。久而久之,他们便觉得写作文是件很可怕的事情,不把其看成是一种美的创作。仔细分析可以看出他们的作文存在着以下问题:(1)无话可说,内容空泛。在拿到一个作文题目时感到很茫然,觉得无从下手,心里找不到与之相关的材料。这是因为他们的社会经历和人生阅历太少,平时基本上是“学校——食堂——寝室”这样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根本没办法去了解外面所发生的事情和国际上的热点聚焦,整天都对着为数不多的基本教科书。(2)感情虚假,辞藻平淡。很多时候学生抒发的感情和前面写的内容毫无联系,毫无文学性可言。这也和他们人生阅历和社会经历的缺乏有很大的关系,没经历过的事情怎么能很好地表达对其的看法?他们在作文写作中陷入了一种机械的重复。虽然作文的主题和要求不一样,但是他们在写作文的过程中重复着自己向来形成的固定模式和思维。(3)情节平淡无奇,缺少波澜。这主要是针对记叙文而说的。由于读过的文学作品比较有限,自身经历的平凡,他们写的故事基本就是按时间顺序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写下来,这样肯定会缺少文学性和欣赏性。毕竟作文作为作品的一种形式,不同于我们平时写的日记和总结。
4 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
文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去了解生活,最好的办法便是观察。观察以后才能产生感受,把客观事物和人的主观感情结合起来。作文教学时,老师应该重视指导学生对大自然进行观察,这种观察的对象无疑是一种客观存在,但由于观察的途径、方法不同,就产生导致了科学的观察与文学的观察不同。科学的观察要求尽可能排除一切可能的主观色彩,有时为摆脱人的感觉器官的局限和影响,科学工作者常常又借助一些精密仪器排除错觉,以避免得到有背真实情况的实验结果。然而文学的观察除了要有那种标准的、带普遍性的眼睛外,还得有自己的眼睛,用带有鲜明个性特色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把客观的意象和个人独特的情感结合在一起,使观察的结果带上个性的情感色彩。文学形象产生于客观与主观的碰撞,它是情感与理智的合拢。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观察往往处于一种感性状态和朦胧状态,搞不懂自己为什么要去观察。也搞不懂要观察什么。比如他们看到乡间的百花盛开、新房林立的景象,所感受到的是五彩缤纷的色彩和新房子的漂亮,却很少去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象。他们很难把把这些景象和国家对农业的发展、对农民的重视结合起来。往往只知其果。不思其因。所以,老师要在这方面进行有效的指导,鼓励他们去思考,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这不仅是文学的精神,也是科学界所提倡的精神。
有效利用课本和相关读本,注重对精美文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当然,要想做到这点,应建立在上述第一点的基础上,即——观察。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再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呈现在人面前的是一幅极为凄凉的画面:秋风萧瑟,荒凉凋谢的蒿草,孤枯败落的藤枝,蔓缠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时不交运的“昏鸦” 呱呱叫着,声声催人心魄,把秋日黄昏的氛围一下子卷入落魄流浪人的心里。冷冷清清,坐落的小桥,似给旅人铺路,又似让旅人沉落。瘦弱赢马,驮着书卷,催着旅人,行吧行吧。只寥寥数语,便将人在天涯的秋愁刻画得淋漓尽致。
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描写自然环境的美去领悟其中的理性内容。如茅盾写的《白杨礼赞》中对白杨树的赞美,“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工过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这一段话,作者表面是对白杨树的赞美,实际上是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的广大抗日军民的礼赞,赞美广大军民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革命精神。只有理解到这一层,才能真正知道茅盾何以要花这么多的篇幅去写看起来极为普通的白杨树,知道这看似朴实的描写后面所蕴涵的精神。又如孙犁写的《荷花淀》,“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干净得很。” “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银壁一样。粉色荷花箭样高高地挺出来……”以及其他的景象,诸如明月、清风、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花……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展现出人们对家乡的爱、对生活的爱,着重表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歌颂爱国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对精美文章的分析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尤为重要,这是他们汲取文学营养的重要来源。
开展课外活动,把理论的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地走进生活,感受生活,拥抱生活,从而唤起对所要表达的事物和人的情感。只有成为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写出亲切感人的作品。恩格斯说,文学起源于劳动。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谈到,文学起源于原始歌谣,古时劳动人民在劳动时为了减轻劳作疲劳用有节奏的歌谣来缓解疲劳。这大致也和恩格斯说的一个意思。由此可以看出劳动和实践对于文学产生的重要性。比如长江沿线一带的地方,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长江,让他们自己真实地感受一下长江奔流直下犹如天上来的气势;沿海的地方,老师可以让学生多去海边看看,目睹大海的波涛汹涌从而产生一种博大的情怀:有高山的地方,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去攀登高峰,体验往上攀登的艰辛和达到顶峰后的快乐,以及随之而来的“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而平原的地方,则可以要求学生多参加田间劳作,体会劳动的艰辛和父母的不易,珍惜劳动果实。当活动结束以后,让大家在一起讨论,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进行心得交流。那么在以后碰到诸如《登泰山记》、《勤劳》、《克服困难》之类的作文,学生便可以从自己真实的经历出发,写出自己的真感情。
老师应该允许学生有不一样的声音——即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很多老师容易犯先入为主的错误,觉得自己的分析才是比较准确的,认为学生的阅历浅,不可能把问题分析得很透彻。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的分析只代表他自己的观点。他的观点的得出是建立在自己的社会人生经历和人生观、价值观上的。中学生和老师有着必然的思想和认知代沟。但这并不说明他们的看法就不对,很多时候学生的看法往往由于角度新颖而更具有价值。
5 作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
把作文的审美教育放在第一位,对于传统的教学是一种极大突破。其核心在于一个“美”字,这样可使学生改变自己以往对作文的看法,不再把写作文看成是应付的不得不做的事;能在根本上使学生从“要我写”转变到“我要写”,自发地去追求美、热爱美、创造美。从长远意义上讲,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种意识上的超前性不是短期内就能获得,必须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逐渐积累才能缓慢形成,正如一个人的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一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意义。那种传统的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早应该被历史的洪流所淘汰。
参考文献
[1] 郭凯.《审美教学有效开展路径探析》.《文理导航(中旬)》.2011年01期
[2] 曹明波.《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中学课程资源 》.2008年12期
[3] 徐先昌.《让欣赏与作文同行——作文教学随感》. 《作文教学研究》.2008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