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智慧的结晶。音乐是人类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数学、哲学、美学、宗教、历史、人类学、心理学等等重要领域。音乐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它身上可以找到人类文化中的各种学科。音乐学习能直接影响个人素质,也能潜移默化他们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音乐思维。在教学组织一节具体的课程时,音乐思维能帮助他们更有逻輯秩序的分割组合各个课堂环节。
【关键词】音乐 教学组织 音乐思维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3-0208-01
课堂上的各种设计环节,包括导课、提问、讨论、总结等等,和交响曲中的奏鸣曲式有异曲同工之处。古典乐派的奏鸣曲式由三部分组成: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呈示部呈现作品的思想重心和精神,它还包括主部、连接段、副部和小结尾,其中主部和副部的乐思可以是并置也可以是冲突;展开部通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乐思,是呈示部的发展;再现部顾名思义就是重复呈示部,但通常会经过一点变化,最后结尾。在备课中,可以借鉴这一严谨的结构模式。
以人教版五年级的语文课《窃读记》为例,我们可以试着借用交响乐中奏鸣曲式的结构来安排课堂环节。《窃读记》第一课时的教学目的是:①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③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受到感染。
呈示部:主题应该是通过体会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所以主部可以是分析解释“窃读”这个词。连接段是自读或分段读课文,我们的副部是学习生字,小结尾可以是一个问题结束:作者为什么要窃读?
展开部:展开部的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品味作者的“窃读”,体会作者求知的渴望。在这一部分,可以细细的阅读课文,寻找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语句,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分析作者的一种矛盾的心理“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并展开讨论,分析“我”为何快乐,又惧怕什么,最后可以进行一些自主交流,说一说自己的生活中曾经有没有这种又快乐又惧怕的心理,以此来贴近理解作者的感情。
再现部:通过提问“作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让学生通过作者窃读的行为,体会其可贵的求知欲望。并做总结,作者是一个为了读书可以忍受饥肠辘辘、腿酸脚木,为了读书可以连跑几家店才看完一本书,为了读书可以克服任何的困难的孩子。结尾,再次阅读课文,体会作者“窃读”的快乐与惧怕,在阅读中复习今天所学的生字生词。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顺利完成,是这堂课成功与否的基本。有些课在有限的课时里要掌握较为重要的基础知识。那么教师可以借用“赋格”这一音乐体裁的结构。赋格是一种复调音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主题,一个简单的而富有特性的主题会在乐曲的各声部轮流出现一次,然后进入以主题中部分动机发展而成的插段,然后主题及插段又在各个不同的新调上一再出现,最后主题再度回到原调,并常以尾声结束。
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主题”,这个主题在“各声部”——也就是不同的教学环节明显或隐藏出现;其后,教学目标可以有所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形成“插段”——在基础教学目标上发展的思考内容,并一起在“新调上”——新层次的环节,比如讨论、思考、游戏等等中再次出现;最后,“主题”——也就是我们的主要教学目标,回到最初的单一形式,再次强调出现,然后结尾。这样,主题——教学目标,就在这一堂“赋格”型的课堂中不断重复出现,但每一次重复都不是机械性的,都能让学生感到新意,因为它在“不同的声部”,以不同的角度出现,让学生能在这一堂课中,充分接受教学目标的灌输。
以上的例子只为说明,音乐是艺术,而上课也是艺术,课堂环节的安排如能像艺术那样起承转合,富有严密的逻辑,那么,也许课堂会如一首成功的交响曲和赋格一样,而教师会如艺术家那样充满活力和创意,课堂也可以如音乐会那样充满惊喜。
作者简介:
朱广伟,女,生于1984年9月,汉族,浙江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
【关键词】音乐 教学组织 音乐思维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3-0208-01
课堂上的各种设计环节,包括导课、提问、讨论、总结等等,和交响曲中的奏鸣曲式有异曲同工之处。古典乐派的奏鸣曲式由三部分组成: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呈示部呈现作品的思想重心和精神,它还包括主部、连接段、副部和小结尾,其中主部和副部的乐思可以是并置也可以是冲突;展开部通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乐思,是呈示部的发展;再现部顾名思义就是重复呈示部,但通常会经过一点变化,最后结尾。在备课中,可以借鉴这一严谨的结构模式。
以人教版五年级的语文课《窃读记》为例,我们可以试着借用交响乐中奏鸣曲式的结构来安排课堂环节。《窃读记》第一课时的教学目的是:①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③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受到感染。
呈示部:主题应该是通过体会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所以主部可以是分析解释“窃读”这个词。连接段是自读或分段读课文,我们的副部是学习生字,小结尾可以是一个问题结束:作者为什么要窃读?
展开部:展开部的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品味作者的“窃读”,体会作者求知的渴望。在这一部分,可以细细的阅读课文,寻找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语句,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分析作者的一种矛盾的心理“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并展开讨论,分析“我”为何快乐,又惧怕什么,最后可以进行一些自主交流,说一说自己的生活中曾经有没有这种又快乐又惧怕的心理,以此来贴近理解作者的感情。
再现部:通过提问“作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让学生通过作者窃读的行为,体会其可贵的求知欲望。并做总结,作者是一个为了读书可以忍受饥肠辘辘、腿酸脚木,为了读书可以连跑几家店才看完一本书,为了读书可以克服任何的困难的孩子。结尾,再次阅读课文,体会作者“窃读”的快乐与惧怕,在阅读中复习今天所学的生字生词。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顺利完成,是这堂课成功与否的基本。有些课在有限的课时里要掌握较为重要的基础知识。那么教师可以借用“赋格”这一音乐体裁的结构。赋格是一种复调音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主题,一个简单的而富有特性的主题会在乐曲的各声部轮流出现一次,然后进入以主题中部分动机发展而成的插段,然后主题及插段又在各个不同的新调上一再出现,最后主题再度回到原调,并常以尾声结束。
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主题”,这个主题在“各声部”——也就是不同的教学环节明显或隐藏出现;其后,教学目标可以有所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形成“插段”——在基础教学目标上发展的思考内容,并一起在“新调上”——新层次的环节,比如讨论、思考、游戏等等中再次出现;最后,“主题”——也就是我们的主要教学目标,回到最初的单一形式,再次强调出现,然后结尾。这样,主题——教学目标,就在这一堂“赋格”型的课堂中不断重复出现,但每一次重复都不是机械性的,都能让学生感到新意,因为它在“不同的声部”,以不同的角度出现,让学生能在这一堂课中,充分接受教学目标的灌输。
以上的例子只为说明,音乐是艺术,而上课也是艺术,课堂环节的安排如能像艺术那样起承转合,富有严密的逻辑,那么,也许课堂会如一首成功的交响曲和赋格一样,而教师会如艺术家那样充满活力和创意,课堂也可以如音乐会那样充满惊喜。
作者简介:
朱广伟,女,生于1984年9月,汉族,浙江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